布粘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2384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布粘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布粘接装置,尤其涉及根据作业状态来切换移送部位置的布粘接装置。
背景技术
粘接装置不是用针和缝线来缝制布,而是用粘接剂来粘接布和布。粘接装置通过 用粘接剂来粘接布和布,能消除因缝线而引起的缝制时布表面上产生的缝线的凹凸。利用 粘接装置时,加工后的布的表面是平滑的。用该布制成的衣服在穿着时不会因缝线的凹凸 而让人感到不舒服。因此,粘接装置可制作出穿着时不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的衣服。粘接装置将粘接剂加热成液态,并将其从喷嘴排出。从喷嘴排出的粘接剂附着在 布上。操作者在附着有粘接剂的布上重叠其它布。粘接装置按压双方的布。布与布粘接。粘接装置需要朝布的配置于移送方向最下游侧的端部排出粘接剂来粘接布的端 部。例如,日本特许公开2002-104318号公报记载的装置在相对于喷嘴与粘接剂的粘附体 相对的位置上包括滚筒。粘接剂附着在纸带上。滚筒移送纸带。该装置能朝纸带的端部排 出粘接剂。然而,在上述装置中,额外需要移送纸带的引出装置和将附着有粘接剂的纸带粘 接于纸箱的按压装置。因此,在将该装置用于布粘接时,存在的问题是很难朝布的端部排出 粘接剂并移送、粘接该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布的端部涂布粘接剂的布粘接装置。技术方案1的布粘接装置包括喷嘴,该喷嘴朝布排出粘接剂;第一移送部,该第 一移送部相对于上述喷嘴设置于上述布的移送方向下游侧;第二移送部,该第二移送部设 置在相对于上述布为与上述第一移送部配置侧相反的一侧且与上述第一移送部相对的位 置、以及与上述喷嘴相对的位置即喷嘴位置或该喷嘴位置的至少上述布的移送方向上游侧 的位置;第一移动部,该第一移动部使上述第一移送部朝与上述布抵接的位置或离开上述 布的位置移动;以及作业状态切换部,该作业状态切换部将粘接上述布的作业状态切换为 第一作业状态或第二作业状态,在上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上述第一作业状 态时,上述第一移动部使上述第一移送部朝与上述布抵接的位置移动,利用上述第一移送 部和上述第二移送部来移送该布,在上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上述第二作业 状态时,上述第一移动部使上述第一移送部朝离开上述布的位置移动,利用上述第二移送 部来移送该布。在第一作业状态下,布粘接装置朝两层布之间排出粘接剂。布粘接装置移动第一 移送部,以使第一移送部与布抵接。第一移送部和第二移送部夹持并按压布。因此,布粘接 装置能粘接两层布。在第二作业状态下,布粘接装置朝一层布的一个面排出粘接剂。布粘 接装置移动第一移送部,以使第一移送部离开布。第二移送部移送布。因此,布粘接装置能防止附着在布的一个面上的粘接剂附着于第一移送部。在技术方案2的布粘接装置中,也可采用这样的方案上述第一移送部包括第一 滚筒,在上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上述第一作业状态时,上述第一移动部使 上述第一滚筒朝与上述布抵接的位置移动,在上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上述 第二作业状态时,上述第一移动部使上述第一滚筒朝离开上述布的位置移动。在第一作业 状态下,第一滚筒和第二移送部能夹持并按压布、使其粘接。在第二作业状态下,附着在布 的一个面上的粘接剂不会附着于第一滚筒。在技术方案3的布粘接装置中,也可采用这样的方案上述第一移送部包括将上 述第一滚筒支撑成能旋转的滚筒支撑部,上述第一移动部还包括与上述滚筒支撑部连接的 第一气缸。第一气缸能移动第一滚筒的位置。在技术方案4和技术方案5的布粘接装置中,也可采用这样的方案上述第二移 送部包括第一带轮,该第一带轮设置于与上述第一滚筒相对的位置;第二带轮,该第二带 轮设置于与上述喷嘴相对的位置、或与上述喷嘴相对的位置的至少上述布的移送方向上游 侧;皮带,该皮带张设于上述第一带轮与上述第二带轮之间;以及第二移动部,该第二移动 部移动上述喷嘴和上述皮带中的至少一方,在上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上述 第一作业状态时,上述第二移动部移动上述喷嘴和上述皮带中的至少一方,以与将作业状 态切换为上述第二作业状态时相比,使上述喷嘴与上述皮带之间的间隙变大。在第一作业 状态下,布粘接装置利用喷嘴和皮带夹持布的力变小。在喷嘴和皮带强有力地夹持布时,第 一滚筒和皮带对布施加张力。因此,有时会在粘接后的布上产生褶皱。与此相对,在第二作 业状态下,布粘接装置能减小喷嘴和皮带夹持布的力。第一滚筒和皮带不对布施加张力。布 粘接装置能顺利地移送布。布粘接装置能防止在粘接后的布上产生褶皱。在技术方案6和技术方案7的布粘接装置中,也可采用这样的方案包括第一驱动 部,该第一驱动部通过驱动上述第一带轮和上述第二带轮中的至少一个旋转来驱动上述皮 带,在上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上述第一作业状态时,利用上述第一滚筒和 上述皮带来夹持并支撑上述布,上述第一驱动部驱动上述皮带来按压并移送上述布,在上 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上述第二作业状态时,在只将上述布配置于上述皮带 的状态下,上述第一驱动部驱动上述皮带来移送上述布。在第一作业状态下,第一滚筒和皮 带夹持并按压布。在第二作业状态下,操作者在皮带上配置布。布粘接装置通过皮带的驱 动来移送布。在第一作业状态和第二作业状态时,布粘接装置能移送布。在技术方案8的布粘接装置中,可采用这样的方案上述第二移送部包括施力部, 上述施力部包括臂部,该臂部将上述第二带轮支撑成能旋转;以及弹簧,该弹簧与上述臂 部连接,并朝上述喷嘴的方向对上述第二带轮施力,上述第二移动部还包括限位件,该限 位件通过限制上述臂部的摆动来限制上述第二带轮朝上述喷嘴的方向移动;以及第一控制 部,该第一控制部控制上述限位件的位置。布粘接装置能以简易的结构来调节皮带与喷嘴 之间的间隙。在技术方案9的布粘接装置中,可采用这样的方案包括第二气缸,该第二气缸移 动上述限位件的位置,上述第一控制部控制上述第二气缸。布粘接装置通过控制第二气缸, 能调节皮带与喷嘴之间的间隙。在技术方案10的布粘接装置中,可采用这样的方案上述第二移送部包括第二滚筒,该第二滚筒相对于上述布设置在与上述第一滚筒相对的位置;第三滚筒,该第三滚筒 相对于上述布设置在与上述喷嘴相对的位置;以及第二移动部,该第二移动部移动上述喷 嘴和上述第三滚筒中的至少一方,在上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上述第一作业 状态时,上述第二移动部移动上述喷嘴和上述第三滚筒中的至少一方,以与将作业状态切 换为上述第二作业状态时相比,使上述喷嘴与上述第三滚筒之间的间隙变大。布粘接装置 中,在第一作业状态下,喷嘴和第三滚筒夹持布的力变小。在喷嘴和第三滚筒强有力地夹持 布时,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对布施加张力。因此,有时会在粘接后的布上产生褶皱。与此相 对,布粘接装置能减小喷嘴和第三滚筒夹持布的力。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不对布施加张力。 布粘接装置能顺利地移送布。布粘接装置能防止在粘接后的布上产生褶皱。在技术方案11的布粘接装置中,可采用这样的方案包括第一驱动部,该第一驱 动部驱动上述第二滚筒旋转;以及传递部,该传递部将上述第一驱动部的旋转驱动力传递 给上述第三滚筒,在上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上述第一作业状态时,利用上 述第一滚筒和上述第二滚筒来夹持并支撑上述布,上述第一驱动部驱动上述第二滚筒旋转 来按压并移送上述布,在上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上述第二作业状态时,上 述布配置于上述第三滚筒,上述传递部驱动上述第三滚筒旋转来移送上述布。传递部通过 将第二滚筒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第三滚筒,能驱动第三滚筒旋转。在第一作业状态下,第一 滚筒和第二滚筒夹持并按压布。布粘接装置通过第二滚筒驱动而旋转来移送布。在第二作 业状态下,传递部将第二滚筒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第三滚筒。第三滚筒驱动而旋转,能移送 布。在技术方案12的布粘接装置中,可采用这样的方案在上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 业状态切换为上述第二作业状态时,上述传递部将上述第一驱动部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上 述第三滚筒,在上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上述第一作业状态时,上述传递部 不将上述第一驱动部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上述第三滚筒。在第二作业状态下,传递部将第 一驱动部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第三滚筒。在第一作业状态下,传递部不将旋转驱动力传递 给第三滚筒,因此,第三滚筒能自由地旋转。被夹持在喷嘴与第三滚筒之间的布能自由地移 动。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不对布施加张力。布粘接装置能顺利地移送布。布粘接装置能防 止在粘接后的布上产生褶皱。在技术方案13和技术方案14的布粘接装置中,可采用这样的方案上述传递部包 括第四滚筒,该第四滚筒能配置于与上述第二滚筒及上述第三滚筒抵接的位置,在上述第 四滚筒与上述第二滚筒及上述第三滚筒抵接的状态下,上述第一驱动部驱动上述第二滚筒 旋转,上述第二滚筒驱动上述第四滚筒旋转,上述第四滚筒驱动上述第三滚筒旋转,藉此, 上述第四滚筒将上述第一驱动部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上述第三滚筒。第四滚筒利用滚筒间 的摩擦力来传递旋转驱动力。第四滚筒随着第二滚筒的旋转而旋转。第三滚筒随着第四滚 筒的旋转而旋转。因此,布粘接装置能将第二滚筒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第三滚筒。在技术方案15的布粘接装置中,可采用这样的方案上述第二移送部包括施力 部,上述施力部包括臂部,该臂部将上述第三滚筒支撑成能旋转;以及弹簧,该弹簧与上 述臂部连接,上述第二移动部还包括限位件,该限位件通过限制上述臂部的摆动来限制上 述第三滚筒朝上述喷嘴的方向移动;以及第一控制部,该第一控制部控制上述限位件。布粘 接装置能以简易的结构来调节皮带与第三滚筒之间的间隙。
在技术方案16的布粘接装置中,可采用这样的方案包括第二气缸,该第二气缸 移动上述限位件的位置,上述第一控制部控制上述第二气缸。布粘接装置通过控制第二气 缸,能调节第三滚筒与喷嘴之间的间隙。在技术方案17的布粘接装置中,可采用这样的方案包括第二驱动部,该第二 驱动部驱动上述第一移送部和上述第二移送部中的至少一个;输入部,该输入部输入速度; 以及速度确定部,该速度确定部根据通过上述输入部输入的上述速度来确定上述布的移送 速度,在上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上述第一作业状态时,上述速度确定部将 通过上述输入部输入的速度确定为上述移送速度,在上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 为上述第二作业状态时,上述速度确定部将规定速度确定为上述移送速度,上述布粘接装 置包括第二控制部,为了以上述速度确定部所确定的上述移送速度来移送上述布,上述第 二控制部控制上述第二驱动部。在第一作业状态下,操作者能以期望的速度移送布来进行 粘接作业。在第二作业状态下,操作者能以规定速度移送布。


图1是从左前上方观察布粘接装置1整体的立体图。图2是从左前上方观察粘接机2的立体图。图3是粘接机2的主视图。图4是粘接机2的左视图。图5是从左前上方观察粘接机2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从左后上方观察下移送部37附近的立体图。图7是下移送部37附近的左视图。图8是下移送部37附近的主视图。图9是第二作业状态的下移送部37附近的左视图。图10是第一作业状态的下移送部37附近的左视图。图11是表示布粘接装置1的电气构成的框图。图12是表示布粘接处理的流程图。图13是从左前上方观察粘接机5的立体图。图14是从左前上方观察粘接机5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15是从左后上方观察下移送部38附近的立体图。图16是从左后上方观察第四滚筒支撑部280的立体图。图17是下移送部38附近的左视图。图18是下移送部38附近的主视图。图19是图15的I-I线的向视方向剖视图。图20是图15的I-I线的向视方向剖视图。图21是表示布粘接装置1的电气构成的示意图。图22是表示布粘接处理的流程图。图23是第二作业状态的下移送部38附近的左视图。图24是第一作业状态的下移送部38附近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布粘接装置。<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 图4,对布粘接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下面,将图3所示的粘接机2 的纸面上侧、下侧、右侧、左侧、表面侧、背面侧分别定义为粘接机2的上侧、下侧、右侧、左 侧、前侧、后侧进行说明。参照图1,对布粘接装置1整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布粘接装置1包括 粘接机2和使用台220。使用台220固定粘接机2。粘接机2在相对配置的两层布之间附 着粘接剂,按压并移送布。两层布通过粘接机2的上述动作而粘接。粘接机2的详细结构 将在后面说明。使用台220包括台板211、左右脚部212、213、左右支撑部214、215以及登架216。 粘接机2固定于台板211上。台板211在俯视时呈将左右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矩形板状。台板211在粘接机2右侧包括操作面板210。操作面板210包括液晶显示部207 和多个键209。液晶显示部207显示各种信息。键209进行各种输入。操作者一边观察液 晶显示部207 —边操作键209,藉此设定粘接机2的各种动作。板状的左脚部212从台板211左端朝铅垂方向下方延伸。板状的右脚部213从台 板211右端朝铅垂方向下方延伸。左支撑部214与左脚部212的下端连接。右支撑部215 与右脚部213的下端连接。左支撑部214和右支撑部215分别是将前后方向作为长边方向 的大致方柱状构件。细长的板状登架216将左支撑部214与右支撑部215彼此相连。踏板208设于登 架 216。控制箱3固定于台板211下侧。控制箱3将安装有CPU200等的控制基板予以收 纳。控制箱3与粘接机2、操作面板210和踏板208电连接。参照图2至图4,对粘接机2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和图3所示,粘接机2包括 基座部11、立柱部12和臂部13。基座部11呈将左右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大致长方体状。 立柱部12从基座部11右端沿铅垂方向延伸。臂部13与立柱部12的上端连接,并朝立柱 部12左侧面的左方突出。基座部11作为支撑立柱部12的基座起作用。立柱部12支撑臂部13。如图2所示,臂部13左端部从前方起依次对泵壳体14、贮存室18和梁部19予以 支撑。下面对泵壳体14进行说明。如图2和图3所示,泵壳体14包括第一泵壳体31和 第二泵壳体32。第一泵壳体31是大致立方体状的构件。第一泵壳体31固定于臂部13左 侧面。第一泵壳体31在其内部包括齿轮泵124(参照图5)等。齿轮泵124将适量的粘接 剂高精度地朝喷嘴17供给。第二泵壳体32是大致长方体状的构件。第二泵壳体32从第 一泵壳体31左下端面朝下方延伸。第二泵壳体32在其左侧包括轴部45 (参照图3)。轴部45与支撑部16上端右侧 连接,将支撑部16支撑成能摆动。泵壳体14包括供给路。供给路将粘接剂从贮存室18朝 着齿轮泵124引导。如图2和图3所示,支撑部16的形状呈将上下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大致长方体状。在支撑部16下端与基座部11之间存在极小的间隙。支撑部16在其内部包括供给路。 供给路将粘接剂从泵壳体14朝着喷嘴17引导。支撑部16在其下端部包括喷嘴17。喷嘴 17从支撑部16沿着布朝左侧延伸。支撑部16在其上端部包括驱动传递部41。驱动传递 部41支撑气缸24的可动部75下端部。气缸24包括空气注入口。在空气注入口上连接有未图示的吸排气用软管。布粘 接装置1对流向空气注入口的压缩空气的吸气/排气进行控制。位于气缸24主体部内的 活塞的位置通过吸气/排气的控制而移动。可动部75与活塞连接。因此,活塞移动时,可 动部75前后移动。通过气缸24的可动部75前后移动,支撑部16以轴部45为中心轴在前 后方向上摆动。随着支撑部16的摆动,喷嘴17在进行布的粘接作业时的位置与进行维修 时的位置之间移动。喷嘴17呈圆筒形。喷嘴17在其下侧包括排出粘接剂的排出口。操作者进行布的 粘接作业时,排出口与基座部11相对。齿轮泵124通过支撑部16内部的供给路将粘接剂 朝喷嘴17供给。喷嘴17从排出口朝布排出粘接剂。粘接剂附着在位于喷嘴17下方的布 的表面上。如图2和图3所示,贮存室18呈将上下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大致长方体状。贮存 室18从臂部13左侧的泵壳体14后方部分朝上方延伸。贮存室18包括主体部46、盖部47 和盖轴部48。主体部46的形状是其上部开口的有底筒状。盖部47覆盖主体部46上部开 口。主体部46在其上端具有盖轴部48。盖轴部48将盖部47支撑成能开闭。贮存室18将 热熔性(hot melt)的粘接剂(未图示)贮存于主体部46内部。贮存室18根据需要将所 贮存的粘接剂通过齿轮泵124朝喷嘴17供给。热熔性的粘接剂在加热到规定温度时液化, 在比该规定温度低的温度下固化。如图2所示,梁部19包括主体部51、缸支撑部53和柱部52。主体部51是从臂部 13左侧后端部朝左方水平延伸的构件。缸支撑部53呈板状,从主体部51左侧端部朝前方 水平延伸。如图2和图4所示,柱部52相对于水平面以大致45度的角度,从主体部51朝 前下方延伸。柱部52下端部从基座部11离开。如图2所示,在缸支撑部53前方前端部设置气缸21的主体部。气缸21包括空气 注入口。在空气注入口上连接有未图示的吸排气用软管。布粘接装置1对流向空气注入口 的压缩空气的吸气/排气进行控制。位于气缸21的主体部内的活塞的位置通过吸气/排 气的控制而移动。可动部15与活塞连接。活塞移动时,可动部15上下移动。柱部52在其 下端部左侧具有左右延伸的轴部62。轴部62对滚筒保持部20后端部予以支撑。滚筒保持 部20以轴部62为摆动中心使其前端部在上下方向上摆动。主体部51在缸支撑部53的右 侧包括气缸24。气缸24切换支撑部16的位置。下面对滚筒保持部20进行说明。滚筒保持部20前端部将圆柱状的第一滚筒22 支撑成能旋转。第一滚筒22位于从支撑部16延伸出的喷嘴17的后方附近。滚筒保持部20在比其中央略靠前方的上表面具有轴支撑部33。轴支撑部33与可 动部15下端部连接。如图2所示,基座部11在第一滚筒22下方部分和喷嘴17下方部分设有孔部26。 基座部11内的皮带27的一部分从孔部26朝上方稍微突出。皮带27从粘接机2的前方朝 后方移动。皮带27将布从前方朝后方移送。
通过气缸21的活塞移动,第一滚筒22与皮带27之间的间隙产生变化。如图4所 示,在可动部15朝下方移动后的状态下,滚筒保持部20朝前方的斜下方倾斜。第一滚筒22 与皮带27之间的间隙较小。在可动部15朝上方移动后的状态下,滚筒保持部20成为大致 水平状态。第一滚筒22与皮带27之间的间隙变大。参照图5,对粘接机2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粘接机2在其内部包括第一马达91、 第二马达92、第三马达93、下移送部37等。第一马达91通过转轴121将旋转驱动力传递给齿轮泵124,藉此驱动齿轮泵124。 齿轮泵124包括驱动齿轮122和从动齿轮123。驱动齿轮122固定于转轴121左侧端部。 驱动齿轮122与转轴121 —起旋转。从动齿轮123与驱动齿轮122啮合。第一马达91位 于臂部13内部,且位于泵壳体14与臂部13连接的部分右方。转轴121在泵壳体14内从 第一马达91的转轴朝左方延伸。驱动齿轮122和从动齿轮123将适量的粘接剂朝喷嘴17 供给。第二马达92通过转轴126、127、128和皮带129、130将旋转驱动力传递给第一滚 筒22,藉此驱动第一滚筒22。第二马达92位于臂部13内部,且位于梁部19与臂部13连 接的部分右方。转轴126从第二马达92的转轴朝左方延伸,在主体部51内贯穿。转轴126 左端部位于柱部52内。转轴126左端部支撑带轮。转轴127右端部延伸到柱部52下端部 内,转轴127左端部延伸到滚筒保持部20后端部内。转轴127右端部和左端部分别支撑带 轮。转轴128是第一滚筒22的转轴。转轴128左端部延伸到滚筒保持部20前端内部,支 撑带轮。转轴128右端部从滚筒保持部20前端部突出,支撑第一滚筒22。皮带129在柱 部52内张设于转轴126左端部的带轮与转轴127右端部的带轮之间。皮带130在滚筒保 持部20内张设于转轴127左端部的带轮与转轴128左端部的带轮之间。第一滚筒22随着 第二马达92的旋转而旋转。第三马达93通过转轴141和皮带142将旋转驱动力传递给第一带轮25,藉此驱动 第一带轮25旋转。转轴141是第一带轮25的转轴。转轴141右端部在基座部11内朝右 方延伸,对带轮予以支撑。基座部11在其内部具有支撑基座4。支撑基座4将转轴141支 撑成能旋转。皮带142在基座部11内张设于第三马达93的转轴的带轮与转轴141右端部 的带轮之间。第一带轮25随着第三马达93的旋转而旋转。参照图6 图8,对下移送部37进行说明。图6的右上、左下、左上,右下分别相当 于下移送部37的前侧、后侧、右侧、左侧。下移送部37包括第一带轮25、第二带轮28、带轮 支撑部100、皮带27和弹簧106。带轮支撑部100将第二带轮28支撑成能旋转。皮带27 是齿形皮带。第一带轮25和第二带轮28的形状是圆柱形。第一带轮25设于第一滚筒22 下方。第二带轮28设于喷嘴17前方的斜下方。如图6所示,带轮支撑部100包括左侧面板部101、右侧面板部111和架设部108。 板状的左侧面板部101位于第一带轮25和第二带轮28的左侧。板状的右侧面板部111位 于第一带轮25和第二带轮28的右侧。架设部108将左侧面板部101与右侧面板部111彼 此相连。左侧面板部101包括支撑凸部102、轮部103和弹簧凸部104。圆形板状的轮部 103与第一带轮25的左端面平行配置。轮部103的中心位于与第一带轮25的转轴中心相 同的位置。轮部103在其中心部分具有孔。第一带轮25的转轴141插通于该孔内。弹簧凸部104在轮部103后方沿水平方向延伸。支撑凸部102朝轮部103前方的斜上方大致45 度的方向延伸。右侧面板部111位于第一带轮25和第二带轮28的右侧。左侧面板部101位于第 一带轮25和第二带轮28的左侧。右侧面板部111的形状与左侧面板部101的形状大致相 同。右侧面板部111包括支撑凸部112、轮部113和弹簧凸部114。弹簧凸部114的前后方 向长度比弹簧凸部104的前后方向长度稍长。轮部113在其中心部分具有孔。第一带轮25 的转轴141插通于该孔内。支撑凸部102和支撑凸部112在其前端部分分别具有孔。第二带轮28的转轴插 通于该孔内。支撑凸部102和支撑凸部112将第二带轮28支撑成能旋转。架设部108从 弹簧凸部104后端朝着右方延伸而与弹簧凸部114连接。如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带轮25和第二带轮28上张设有皮带27。皮带27随着 第一带轮25的旋转而旋转。气缸105设于架设部108下方。气缸105具有空气注入口。在空气注入口上连接 有未图示的吸排气用软管。布粘接装置1对流向空气注入口的压缩空气的吸气/排气进行 控制。位于气缸105内的活塞的位置根据吸气/排气的控制进行移动。可动部58与活塞 连接。因此,活塞移动时,可动部58上下移动。可动部58能与架设部108抵接。限位件107设于弹簧凸部114下方。限位件107呈将上下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杆 状。限位件107从支撑基座4沿铅垂方向延伸。限位件107能改变上下方向的长度。限位 件107能与弹簧凸部114后端部抵接。如图6所示,弹簧106设于限位件107前方。弹簧106下端部与支撑基座4连接。 弹簧106上端部与弹簧凸部114右侧面的、弹簧凸部114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分连接。弹簧 106将弹簧凸部114朝下拉。带轮支撑部100以转轴141为轴进行摆动。支撑凸部102和 支撑凸部112通过弹簧106的作用力的作用而上升。其结果是,第二带轮28朝上侧移动。如图7所示,皮带27的一部分从基座部11的孔部26 (参照图2)朝上方稍微突 出。可动部58沿上下方向移动,对带轮支撑部100的摆动量进行调整。限位件107改变上 下方向的长度,对带轮支撑部100的摆动量进行调整。可动部58和限位件107能调整皮带 27的前方部分朝上方的移动量。参照图9和图10,对粘接作业时第一滚筒22和下移送部37附近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0表示第一作业状态。图9表示第二作业状态。在第一作业状态下,使气缸21的可动 部15 (参照图2)朝下方移动而使第一滚筒22移动到下方。在第一作业状态下,使气缸105 的可动部58朝上方移动,从而使皮带27前方部分移动到下方。在第二作业状态下,使气缸 21的可动部15朝上方移动而使第一滚筒22移动到上方。在第二作业状态下,使气缸105 的可动部58朝下方移动,从而使皮带27前方部分移动到上方。在不将上布151 (参照图10)重叠于下布152的状态下进行将粘接剂附着于下布 152的作业时,操作者选择第二作业状态。在将上布151重叠于下布152、一边朝下布152 排出粘接剂一边进行将上布151与下布152粘接的作业时,操作者选择第一作业状态。首 先,操作者选择第二作业状态进行作业。粘接剂附着于下布152的配置在移送方向最下游 侧的端部。接着,操作者在附着有粘接剂的下布152上重叠上布151。操作者选择第一作业 状态进行作业。上布151与下布152粘接。
如图9所示,操作者操作键209来选择第二作业状态。气缸21的可动部15 (参照 图2)朝上方移动。第一滚筒22朝上方移动。第一滚筒22与皮带27之间的间隙变大。气 缸105的可动部58朝下方移动。第二带轮28朝上方移动。皮带27与喷嘴17之间的间隙变小。操作者在皮带27上配置下布152端部。喷嘴17和皮带27夹持下布152。操作者 踩踏踏板208 (参照图1)。齿轮泵124旋转。粘接剂沿供给路流动,并从喷嘴17的排出口 排出。粘接剂附着在下布152上。第一带轮25旋转。张设在第一带轮25和第二带轮28 上的皮带27旋转。在第二作业状态下,第一带轮25与踏板208的踩踏量无关而始终以恒 定的速度旋转。下布152从前方朝后方移动,接近第一滚筒22。第一滚筒22与皮带27之间的间 隙较大。下布152不接触第一滚筒22。因此,附着在下布152上的粘接剂不附着于第一滚 筒22。布粘接装置1能防止第一滚筒22因附着粘接剂而弄脏。由于皮带27能移送下布 152,因此布粘接装置1能将粘接剂排出到下布152的端部。操作者在附着有粘接剂的下布152之上重叠上布151。上布151和下布152夹持 喷嘴17。操作者操作键209来选择第一作业状态。如图10所示,气缸21的可动部15 (参照图2)朝下方移动。第一滚筒22朝下方 移动。第一滚筒22与皮带27之间的间隙变小。第一滚筒22与上布151接触。第一滚筒 22和皮带27从上下方向夹持并按压上布151和下布152。气缸105的可动部58朝上方移 动。第二带轮28朝下方移动。皮带27与喷嘴17之间的间隙变大。喷嘴17和皮带27夹 持下布152的力变小。操作者踩踏踏板208时,齿轮泵124旋转。通过齿轮泵124的旋转,粘接剂从喷嘴 17的排出口排出。粘接剂附着在下布152上。第一带轮25旋转。张设在第一带轮25和第 二带轮28上的皮带27旋转。因此,位于皮带27上侧的上布151和下布152从前方朝后方 移动。在第一作业状态下,第一带轮25以与踏板208的踩踏量成比例的速度旋转。第一滚筒22和皮带27从上下方向按压并粘接上布151和下布152。皮带27与 喷嘴17之间的间隙变大。因此,皮带27和喷嘴17夹持下布152的力较小。由于第一滚筒 22和皮带27不对上布151、下布152施加张力,因此两布151、152顺利地移动,在粘接后的 两布151、152上不产生褶皱。参照图11,对布粘接装置1的电气构成进行说明。布粘接装置1包括CPU200、 R0M201、RAM202和存储装置203。CPU200执行接收处理和控制处理。接收处理是从键209 和踏板208等接收输入信息的处理。控制处理是控制马达等的处理。R0M201存储CPU200 所执行的程序和各种初始设定参数等。RAM202临时存储计时器、计数器、标志等。存储装置 203存储操作者所输入的各种设定信息。CPU200分别与R0M201、RAM202、存储装置203电 连接。CPU200可对R0M201、RAM202和存储装置203的存储区域进行存取。踏板208与CPU200电连接。操作者在调节布的移送速度时使用踏板208。CPU200 能识别踏板208的踩踏量。CPU200与识别出的踏板208的踩踏量成比例地确定第一滚筒 22和第一带轮25的旋转速度以及驱动齿轮122和从动齿轮123的旋转速度。键209与CPU200电连接。操作者在输入各种动作设定信息时使用键209。CPU200 识别操作者对键209的按下状态。CPU200根据识别出的键209的按下状态,将各种动作设
14定的信息存储于存储装置203。显示驱动用驱动器205与CPU200电连接。显示驱动用驱动器205与液晶显示部 207电连接。CPU200通过显示驱动用驱动器205将期望的信息显示于液晶显示部207。马达驱动用驱动器206与CPU200电连接。马达91 93分别与马达驱动用驱动 器206电连接。CPU200通过马达驱动用驱动器206来控制马达91 93。空气驱动用驱动器204与CPU201电连接。空气驱动用驱动器204与气缸21、24、 105电连接。CPU200通过空气驱动用驱动器204对送入气缸21、24、105的空气注入口的空 气压力进行控制。第一滚筒22根据气缸21的动作而沿上下方向移动。支撑部16根据气 缸24的动作而朝使用位置或维修位置移动。第二带轮28根据气缸105的动作而沿上下方 向移动。参照图12,对布粘接处理进行说明。操作者操作键209时,CPU200执行布粘接处理。CPU200对操作者是否操作键209而选择了第二作业状态进行判断(Sll)。在操作 者选择了第二作业状态时(Sll 是),CPU200使气缸21的可动部15朝上方移动。第一滚 筒22朝上方移动(S15)。第一滚筒22与皮带27之间的间隙变大。CPU200使气缸105的 可动部58朝下方移动。第二带轮28朝上方移动(S17)。皮带27的前方部分在喷嘴17下 方部分从孔部26朝上方突出。皮带27与喷嘴17之间的间隙变小。皮带27和喷嘴17夹 持下布152。之后,CPU200使处理转移到S23。在操作者选择了第一作业状态时(Sll 否、S13 是),CPU200使气缸21的可动部 15朝下方移动。第一滚筒22朝下方移动(S19)。第一滚筒22与皮带27之间的间隙变小。 CPU200使气缸105的可动部58朝上方移动。第二带轮28朝下方移动(S21)。皮带27的 前方部分不从孔部26突出。皮带27与喷嘴17之间的间隙变大。利用皮带27和喷嘴17 夹持下布152的力变小。之后,CPU200使处理转移到S23。在操作者既不选择第一作业状态也不选择第二作业状态时(S13 否),CPU200结 束布粘接处理。CPU200在S23中对操作者是否踩踏了踏板208进行判断(S23)。操作者未踩踏踏 板208时(S23 否),处理返回到Sl 1。操作者踩踏了踏板208时(S23 是),CPU200对操作 者通过键209选择的作业状态进行判断(S25)。操作者选择了第二作业状态时(S25 是), CPU200将第三马达93的旋转速度确定为恒定的速度(S26)。CPU200以所确定的旋转速度 使第三马达93旋转(S27)。第一带轮25以恒定速度进行旋转。皮带27以恒定速度进行旋 转。皮带27以恒定速度移送下布152。CPU200以恒定速度使第一马达91旋转。粘接剂每 次从喷嘴17排出恒定量。之后,CPU200使处理转移到S31。在S25中操作者选择了第一作业状态时(S25 否),CPU200将第二马达92和第三 马达93的旋转速度确定为与踏板208的踩踏量成比例的速度(S28)。CPU200以所确定的 速度使第二马达92和第三马达93旋转(S29)。上布151和下布152以与踩踏量成比例的 速度移动。第一滚筒22和皮带27按压并粘接上布151和下布152。CPU200以与踩踏量成 比例的旋转速度使第一马达91旋转。粘接剂的排出量与踩踏量成比例。CPU200使处理转 移到S31。CPU200在S31中对操作者是否进行了粘接作业的结束操作进行判断(S31)。操作者没有进行结束操作时(S31 否),处理返回到S31。操作者进行了结束操作时(S31 是), CPU200结束布粘接处理。如上所述,操作者可在第一作业状态与第二作业状态之间切换来进行布粘接作 业。在为第二作业状态时,布粘接装置1使第一滚筒22从下布152离开。操作者将下布 152配置于皮带27。即使在附着有粘接剂的下布152上未配置上布151,由于第一滚筒22 不接触下布152,因此粘接剂也不会附着在第一滚筒22上。因此,即使是在很难将上布151 重叠于下布152的作业状况下,布粘接装置1也能在粘接剂不会附着于第一滚筒22的情况 下进行粘接作业。布粘接装置1中,由于皮带27移送布,因此能将粘接剂排出到布的配置 于移送方向最下游侧的端部。在为第一作业状态时,第一滚筒22与上布151抵接。第一滚筒22和皮带27按压 并移送上布151和下布152,藉此能将上布151与下布152粘接。在为第一作业状态时,布 粘接装置1使第二带轮28朝下方移动。利用皮带27和喷嘴17夹持布的力变小。因此,布 粘接装置1能防止在粘接后的布上产生褶皱或应变。在为第二作业状态时,布粘接装置1与踏板208的踩踏量无关而始终以恒定速度 移送布。布粘接装置1能防止操作者过度踩踏踏板208而导致移送速度加快。因此,即使 是操作不熟练的操作者,也能将布移送规定量且将规定量的粘接剂朝布排出。“滚筒保持部20”、“第一滚筒2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移送部”。下移送部37相 当于本发明的“第二移送部”。进行图12的Sll、S13、S25处理的CPU200相当于本发明的 “作业状态切换部”。气缸2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移动部”、“第一气缸”。可动部58和进 行图12的S17、S21处理的CPU20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移动部”。可动部58相当于本发 明的“限位件”。进行图12的S17、S21处理的CPU20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控制部”。带 轮支撑部100相当于“臂部”,弹簧106相当于本发明的“弹簧”,带轮支撑部100和弹簧106 相当于本发明的“施力部”。使第一带轮25旋转的第三马达9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驱动 部”。气缸105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气缸”。第二马达92和第三马达9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驱动部”。踏板208相当于本发 明的“输入部”。进行图12的S26、S28的CPU200相当于本发明的“速度确定部”,进行S27、 S29的CPU10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控制部”。本发明并不局限于第一实施方式,可进行各种变更。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粘接装置 1通过沿上下方向移动第二带轮28来调节皮带27与喷嘴17之间的间隙。本发明并不局限 于该方法。布粘接装置1也可通过使气缸24的可动部75沿前后方向移动来使支撑部16 移动,从而使喷嘴17沿上下方向移动,调整皮带27与喷嘴17之间的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粘接装置1通过沿上下方向移动气缸105的可动部58来使第 二带轮28沿上下方向移动。布粘接装置1也可如下地使用限位件107。操作者选择第二作 业状态。操作者预先调节限位件107的上下方向长度,以使皮带27的前方部分从孔部26 突出。皮带27能以适当的力将布压紧于喷嘴17。〈第二实施方式〉下面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参照图13,对粘接机5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3 所示,基座部11在第一滚筒22的下方部分设有孔部23。基座部11内的第二滚筒232(参 照图15)的一部分从孔部23朝上方稍微突出。第二滚筒232与第一滚筒22—起旋转。第一滚筒22和第二滚筒232将两滚筒22、232所夹持的布从前方朝后方移送。基座部11在喷嘴17的下方部分设有孔部29。基座部11内的第三滚筒233 (参照 图15)的一部分从孔部29朝上方稍微突出。第三滚筒233旋转,将夹持于第三滚筒233与 喷嘴17之间的布从前方朝后方移送。第三滚筒233朝上方对布施力。参照图14 图18,对粘接机5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粘接机5包括下移送部38。 图17的纸面表面侧、纸面背面侧、纸面右侧,纸面左侧分别相当于下移送部38的左侧、右 侧、前侧、后侧。如图14和图15所示,下移送部38包括第二滚筒232、第三滚筒233、第四滚筒234、 第三滚筒支撑部230、第四滚筒支撑部280和弹簧256。第三滚筒支撑部230支撑第三滚筒 233。第四滚筒支撑部280支撑第四滚筒234。第二滚筒232、第三滚筒233和第四滚筒234 的形状是圆筒形。第二滚筒232设于第一滚筒22下方。第三滚筒233设于喷嘴17下方。 第四滚筒234设于第三滚筒233下方。如图15所示,第四滚筒支撑部280从左右夹持第二滚筒232。第三滚筒支撑部230 从左右夹持第四滚筒支撑部280。弹簧256与第三滚筒支撑部230连接。限位件257、气缸 255、气缸291 (参照图17)设于下移送部38下方。下面对第三滚筒支撑部230进行说明。如图15所示,第三滚筒支撑部230包括左 侧面板部241、右侧面板部251和架设部246。板状的左侧面板部241位于第二滚筒232和 第三滚筒233的左侧面。板状的右侧面板部251位于第二滚筒232和第三滚筒233的右侧 面。架设部246将左侧面板部241与右侧面板部251彼此相连。如图15所示,左侧面板部241包括支撑凸部242、轮部243和弹簧凸部244。圆形 板状的轮部243平行地位于第四滚筒支撑部280的轮部262 (参照图16,在后面进行说明) 左侧面。轮部243的中心位于与第二滚筒232的转轴中心相同的位置。轮部243在其中心 部分具有孔。第二滚筒232的转轴141插通于该孔内。弹簧凸部244在轮部243后端沿水 平方向延伸。支撑凸部242朝轮部243前方的斜上方以大致45度的角度延伸。右侧面板部251的形状与左侧面板部241的形状大致相同。右侧面板部251包括 支撑凸部252、轮部253和弹簧凸部254。轮部253平行地位于第四滚筒支撑部280的轮部 272(参照图16,在后面进行说明)的右侧面。弹簧凸部254的前后方向长度比弹簧凸部 244的前后方向长度稍长。轮部253在其中心部分具有孔。第二滚筒232的转轴141插通 于该孔内。弹簧凸部254在轮部253后端沿水平方向延伸。支撑凸部252朝轮部253前方 的斜上方以大致45度的角度延伸。支撑凸部242和支撑凸部252在其前端部分分别具有孔。第三滚筒233的转轴插 通于该孔内。支撑凸部242和支撑凸部252将第三滚筒233支撑成能旋转。架设部246从 弹簧凸部244后端朝着右方延伸而与弹簧凸部254连接。气缸255设于架设部246下方。气缸255具有可动部59。可动部59能与架设部 246抵接。另外,由于气缸255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气缸105具有相同的结构和相同的功能, 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限位件257设于弹簧凸部254下方。限位件257能与弹簧凸部254后端部抵接, 除此之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限位件107具有相同的结构和相同的功能,因此,省略其详细 说明。弹簧256设于限位件257的前方。弹簧256下端部与支撑基座4连接。弹簧256上端部与弹簧凸部254右侧面连接。弹簧256将弹簧凸部254朝下拉。第三滚筒支撑部230 以转轴141为轴进行摆动。支撑凸部242和支撑凸部252通过弹簧256的施力而上升。通 过第三滚筒支撑部230摆动,第三滚筒233往上抬。其结果是,第三滚筒233朝上侧移动。如图14所示,使第二滚筒232旋转的机构与使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带轮25旋转 的机构相同,只是将第一带轮25替换为第二滚筒232。下面对第四滚筒支撑部280进行说明。如图16所示,第四滚筒支撑部280包括左 侧面板部261、右侧面板部271、移动凸部274和架设部264。板状的左侧面板部261位于第 二滚筒232 (参照图15)和第四滚筒234的左侧面。板状的右侧面板部271位于第二滚筒 232和第四滚筒234的右侧面。如图16所示,左侧面板部261包括轮部262和支撑凸部263。圆形板状的轮部262 的中心位于与第二滚筒232的转轴中心相同的位置。轮部262在其中心部分具有孔。第二 滚筒232的转轴141 (参照图15)插通于该孔内。支撑凸部263在轮部262的前方沿水平 面延伸。右侧面板部271的形状与左侧面板部261的形状大致相同。右侧面板部271包括 轮部272和支撑凸部273。轮部272在其中心部分具有孔。第二滚筒232的转轴141 (参照 图15)插通于该孔内。支撑凸部263和支撑凸部273在其前端上部分别具有孔。第四滚筒234的转轴插 通于该孔内。第四滚筒234与第二滚筒232 (参照图15)接触。因此,第四滚筒234随着第 二滚筒232的旋转而旋转。架设部264从支撑凸部263的前端下部朝着右方延伸而与支撑 凸部273的前端下部连接。移动凸部274从轮部272朝下方延伸。在移动凸部274下端,杆部275朝左方延伸。如图17所示,气缸291设于下移送部38下方且前方。气缸291具有空气注入口。 在空气注入口上连接有未图示的吸排气用软管。布粘接装置1对流向空气注入口的压缩空 气的吸气/排气进行控制。位于气缸291内的活塞的位置根据吸气/排气的控制进行移动。 可动部292与活塞连接。因此,可动部292随着活塞的移动而前后移动。卡合部293与可动部292后端连接。卡合部293是大致长方体。卡合部293在其 上表面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槽部。杆部275位于该槽部内。卡合部293随着可动部292 的移动而移动。杆部275随着卡合部293的移动而沿前后方向移动。通过杆部275移动, 第四滚筒支撑部280以转轴141为轴进行摆动。通过第四滚筒支撑部280摆动,第四滚筒 234沿上下方向移动。参照图19和图20,对滚筒232 234的配置关系进行说明。卡合部293移动到 后方时,杆部275朝后方移动。如图19所示,杆部275移动到后方时,第四滚筒支撑部280 摆动,第四滚筒234朝下方移动。第三滚筒233与第四滚筒234分离。因此,即使第二滚筒 232旋转,第二滚筒232的旋转驱动力也不会通过第四滚筒234传递给第三滚筒233。卡合部293移动到前方时,杆部275朝前方移动。如图20所示,杆部275移动到前 方时,第四滚筒支撑部280摆动,第四滚筒234朝上方摆动。第三滚筒233与第四滚筒234 抵接。因此,第二滚筒232旋转时,第二滚筒232的旋转驱动力通过第四滚筒234传递给第 三滚筒233。因此,第三滚筒233旋转。
第四滚筒234朝着与第二滚筒232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第三滚筒233朝 着与第四滚筒234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因此,第二滚筒232和第三滚筒233朝同 一个方向旋转。第二滚筒232和第三滚筒233能将布朝着同一个方向移送。参照图21,对布粘接装置1的电气构成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 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空气驱动用驱动器204与气缸21、24、255、291电连接。CPU200通过空气驱动用驱 动器204对送入气缸21、24、255、291的空气注入口的空气压力进行控制。第三滚筒233根 据气缸255的动作而沿上下方向移动。第四滚筒234根据气缸291的动作而沿上下方向移动。参照图22、图23、图24,对布的粘接作业时粘接机5的动作进行说明。操作者操作 了键209时,CPU200执行图22所示的布粘接处理。操作者操作键209并选择了第二作业状态时(Sll 是),CPU200使气缸21的可动 部15朝上方移动。第一滚筒22朝上方移动(S15)。如图23所示,第一滚筒22与第二滚筒 232之间的间隙变大。CPU200使气缸255的可动部59朝下方移动。第三滚筒233朝上方 移动(S41)。如图23所示,第三滚筒233从孔部29(参照图13)朝上方稍微突出。第三滚 筒233与喷嘴17之间的间隙变小,喷嘴17和第三滚筒233夹持下布152。CPU200使气缸 291的可动部292朝前方移动。第四滚筒234朝上方移动。第三滚筒233与第四滚筒234 抵接(S43)。之后,CPU200使处理转移到S23。在操作者选择了第一作业状态时(Sll 否、S13 是),CPU200使气缸21的可动部 15朝下方移动。第一滚筒22朝下方移动(S19)。如图24所示,第一滚筒22与第二滚筒232 之间的间隙变小,第一滚筒22与上布151接触。第一滚筒22和第二滚筒232从上下方向 夹持上布151和下布152。CPU200使气缸255的可动部59朝上方移动。第三滚筒233朝 下方移动(S45)。如图24所示,第三滚筒233与喷嘴17之间的间隙变大。喷嘴17和第三 滚筒233夹持下布152的力变小。CPU200使气缸291的可动部292朝后方移动。第四滚筒 234朝下方移动(S47)。如图24所示,第三滚筒233与第四滚筒234分离。第二滚筒232 的旋转驱动力不传递给第四滚筒234。第三滚筒233能自由地旋转。之后,CPU200使处理 转移到S23。在操作者既不选择第一作业状态也不选择第二作业状态时(S13:否),CPU200 结束布粘接处理。上述处理后,CPU200对操作者是否踩踏了踏板208进行判断(S23)。操作者未踩 踏踏板208时(S23 否),处理返回到Sll。操作者踩踏了踏板208时(S23 是),CPU200对 操作者通过键209选择的作业状态进行判断(S25)。操作者选择了第二作业状态时(S25: 是),CPU200将第三马达93的旋转速度确定为恒定的旋转速度(S26)。CPU200以所确定的 旋转速度使第三马达93旋转(S27)。第二滚筒232以恒定速度进行旋转。第三滚筒233与 第四滚筒234抵接。第二滚筒232的旋转驱动力通过第四滚筒234传递给第三滚筒233。 第三滚筒233以恒定速度进行旋转。第三滚筒233以恒定速度移送下布152。CPU200以恒 定速度使第一马达91旋转。粘接剂每次从喷嘴17排出恒定量。之后,CPU200使处理转移 到S31。下布152从前方朝后方移动。如图23所示,第一滚筒22与第二滚筒232之间的间 隙较大。下布152即使接近第一滚筒22附近,也不接触第一滚筒22。附着在下布152上的 粘接剂不附着于第一滚筒22。因此,布粘接装置1在第二作业状态下进行粘接作业,藉此能
19防止第一滚筒22因附着粘接剂而弄脏。在S25中,在操作者选择了第一作业状态时(S25 否),CPU200将第二马达92和 第三马达93的旋转速度确定为与踏板208的踩踏量成比例的速度(S28)。CPU200以所确 定的速度使第二马达92和第三马达93旋转(S29)。上布151和下布152以与踩踏量成比 例的速度移动。第一滚筒22和第二滚筒232按压并粘接上布151和下布152。如图24所 示,第四滚筒234与第三滚筒233分离。第二滚筒232的旋转驱动力不传递给第三滚筒233。 第三滚筒233不旋转。因此,喷嘴17和第三滚筒233夹持下布的力变小。第三滚筒233和 喷嘴17强有力地夹持下布152时,第一滚筒22和第二滚筒232对布施加张力,因此,有时 会在粘接后的布上产生褶皱。不过,布粘接装置1中,布能在喷嘴17的下方自由地移动,因 此,第一滚筒22和第二滚筒232不对布施加张力。布顺利地移动,在粘接后的布上不产生 褶皱。之后,CPU200使处理转移到S31。CPU200对操作者是否进行了粘接作业的结束操作进行判断(S31)。操作者没有进 行结束操作时(S31 否),CPU200使处理返回到S31。操作者进行了结束操作时(S31 是), CPU200结束布粘接处理。如上所述,与选择了第二作业状态时相比,在操作者选择了第一作业状态时,布粘 接装置1增大喷嘴17与第三滚筒233之间的间隙。利用喷嘴17和第三滚筒233夹持布的 力变小。因此,布粘接装置1能防止在粘接后的布上产生褶皱或应变。第四滚筒234将第二滚筒232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第三滚筒233。因此,第三滚筒 233即使不包括驱动部也能旋转。第三滚筒233能移送布。操作者选择了第一作业状态时,第三滚筒233与第四滚筒234分离。第三滚筒233 成为能自由旋转的状态。因此,布顺利地移动,在粘接后的布上不产生褶皱。下移送部38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移送部”。可动部59和进行图22的S41、S45 处理的CPU20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移动部”。可动部59相当于本发明的“限位件”。进 行图22的S41、S45处理的CPU20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控制部”。第四滚筒234相当于 本发明的“传递部”。第三滚筒支撑部230相当于本发明的“臂部”,弹簧256相当于本发明 的“弹簧”,第三滚筒支撑部230和弹簧256相当于本发明的“施力部”。使第二滚筒232旋 转的第三马达9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驱动部”。气缸255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气缸”。本发明并不局限于第二实施方式,可进行各种变更。布粘接装置1通过沿上下方 向移动第三滚筒233来调节第三滚筒233与喷嘴17之间的间隙。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方 法。布粘接装置1也可使气缸24的可动部21移动来使支撑部16移动,藉此调整第三滚筒 233与喷嘴17之间的间隙。布粘接装置1通过使气缸255的可动部58移动来使第三滚筒233沿上下方向移 动。布粘接装置1也可如下地使用限位件257。操作者选择第二作业状态。操作者预先调 节限位件257的上下方向长度,以使第三滚筒233从孔部29突出。第三滚筒233以适当的 力将布压紧于喷嘴17。
权利要求
一种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喷嘴,该喷嘴朝布排出粘接剂;第一移送部,该第一移送部相对于所述喷嘴设置于所述布的移送方向下游侧;第二移送部,该第二移送部设置在相对于所述布为与所述第一移送部配置侧相反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移送部相对的位置、以及与所述喷嘴相对的位置即喷嘴位置或该喷嘴位置的至少所述布的移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第一移动部,该第一移动部使所述第一移送部朝与所述布抵接的位置或离开所述布的位置移动;以及作业状态切换部,该作业状态切换部将粘接所述布的作业状态切换为第一作业状态或第二作业状态,在所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一作业状态时,所述第一移动部使所述第一移送部朝与所述布抵接的位置移动,利用所述第一移送部和所述第二移送部来移送该布,在所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作业状态时,所述第一移动部使所述第一移送部朝离开所述布的位置移动,利用所述第二移送部来移送该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移送部包括第一滚筒,在所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一作业状态时,所述第一移动部使所 述第一滚筒朝与所述布抵接的位置移动,在所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所述第 二作业状态时,所述第一移动部使所述第一滚筒朝离开所述布的位置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送部还包括将所述第一滚筒支撑成能旋转的滚筒支撑部, 所述第一移动部包括与所述滚筒支撑部连接的第一气缸。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移送部包括第一带轮,该第一带轮设置于与所述第一滚筒相对的位置;第二带轮,该第二带轮设置于与所述喷嘴相对的位置、或与所述喷嘴相对的位置的至 少所述布的移送方向上游侧;皮带,该皮带张设于所述第一带轮与所述第二带轮之间;以及 第二移动部,该第二移动部移动所述喷嘴和所述皮带中的至少一方, 在所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一作业状态时,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 所述喷嘴和所述皮带中的至少一方,以与将作业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作业状态时相比,使 所述喷嘴与所述皮带之间的间隙变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移送部包括第一带轮,该第一带轮设置于与所述第一滚筒相对的位置;第二带轮,该第二带轮设置于与所述喷嘴相对的位置、或与所述喷嘴相对的位置的至 少所述布的移送方向上游侧;皮带,该皮带张设于所述第一带轮与所述第二带轮之间;以及 第二移动部,该第二移动部移动所述喷嘴和所述皮带中的至少一方,在所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一作业状态时,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 所述喷嘴和所述皮带中的至少一方,以与将作业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作业状态时相比,使 所述喷嘴与所述皮带之间的间隙变大。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驱动部,该第一驱动部通过 驱动所述第一带轮和所述第二带轮中的至少一个旋转来驱动所述皮带,在所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一作业状态时,利用所述第一滚筒和 所述皮带来夹持并支撑所述布,所述第一驱动部驱动所述皮带来按压并移送所述布,在所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作业状态时,所述第一驱动部驱动 所述皮带来移送所述布。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驱动部,该第一驱动部通过 驱动所述第一带轮和所述第二带轮中的至少一个旋转来驱动所述皮带,在所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一作业状态时,利用所述第一滚筒和 所述皮带来夹持并支撑所述布,所述第一驱动部驱动所述皮带来按压并移送所述布,在所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作业状态时,所述第一驱动部驱动 所述皮带来移送所述布。
8.如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移送部包括施力部,所述施力部包括臂部,该臂部将所述第二带轮支撑成能旋转;以及弹簧,该弹簧与所述臂部连接,并朝所述喷嘴的方向对所述第二带轮施力,所述第二移动部还包括限位件,该限位件通过限制所述臂部的摆动来限制所述第二带轮朝所述喷嘴的方向移 动;以及第一控制部,该第一控制部控制所述限位件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气缸,该第二气缸移动所述 限位件的位置,所述第一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气缸。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移送部包括第二滚筒,该第二滚筒相对于所述布设置在与所述第一滚筒相对的位置; 第三滚筒,该第三滚筒相对于所述布设置在与所述喷嘴相对的位置;以及 第二移动部,该第二移动部移动所述喷嘴和所述第三滚筒中的至少一方, 在所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一作业状态时,所述第二移动部移 动所述喷嘴和所述第三滚筒中的至少一方,以与将作业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作业状态时相 比,使所述喷嘴与所述第三滚筒之间的间隙变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驱动部,该第一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二滚筒旋转;以及传递部,该传递部将所述第一驱动部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三滚筒, 在所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一作业状态时,利用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第二滚筒来夹持并支撑所述布,所述第一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二滚筒旋转来按压并移送 所述布,在所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作业状态时,所述传递部驱动所述 第三滚筒旋转来移送所述布。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 态切换为所述第二作业状态时,所述传递部将所述第一驱动部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所述第 三滚筒,在所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一作业状态时,所述传递部不将 所述第一驱动部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三滚筒。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部包括第四滚筒,该第四滚筒能配置于与所述第二滚筒及所述第三滚筒抵接 的位置,在所述第四滚筒与所述第二滚筒及所述第三滚筒抵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驱动部驱动 所述第二滚筒旋转,所述第二滚筒驱动所述第四滚筒旋转,所述第四滚筒驱动所述第三滚 筒旋转,藉此,所述第四滚筒将所述第一驱动部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三滚筒。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部包括第四滚筒,该第四滚筒能配置于与所述第二滚筒和所述第三滚筒抵接 的位置,在所述第四滚筒与所述第二滚筒及所述第三滚筒抵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驱动部驱动 所述第二滚筒旋转,所述第二滚筒驱动所述第四滚筒旋转,所述第四滚筒驱动所述第三滚 筒旋转,藉此,所述第四滚筒将所述第一驱动部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三滚筒。
15.如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送部包括施力部,所述施力部包括臂部,该臂部将所述第三滚筒支撑成能旋转;以及弹簧,该弹簧与所述臂部连接,所述第二移动部还包括限位件,该限位件通过限制所述臂部的摆动来限制所述第三滚筒朝所述喷嘴的方向移 动;以及第一控制部,该第一控制部控制所述限位件的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气缸,该第二气缸移动所 述限位件的位置,所述第一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气缸。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驱动部,该第二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一移送部和所述第二移送部中的至少一个;输入部,该输入部输入速度;以及速度确定部,该速度确定部根据通过所述输入部输入的所述速度来确定所述布的移送 速度,在所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一作业状态时,所述速度确定部将通 过所述输入部输入的速度确定为所述移送速度,在所述作业状态切换部将作业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作业状态时,所述速度确定部将规定速度确定为所述移送速度,包括第二控制部,为了以所述速度确定部所确定的所述移送速度来移送所述布,所述 第二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驱动部。
全文摘要
布粘接装置包括下移送部(37)。下移送部(37)包括第一带轮(25)、第二带轮(28)和皮带(27)。第一滚筒(22)设于第一带轮(25)的上方。在不将上布重叠于下布(152)的状态下朝下布(152)排出粘接剂时,第一滚筒(22)朝上方移动。第一带轮(25)通过皮带(25)来移送下布(152)。粘接剂从喷嘴(17)排出,附着在下布(152)上。在将上布重叠于下布(152)的状态下朝下布(152)排出粘接剂时,第一滚筒(22)朝下方移动。第二带轮(28)朝下方移动。皮带(27)和第一滚筒(22)夹持按压并粘接上布和下布(152)。
文档编号D06M17/00GK101899781SQ20101019486
公开日2010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28日
发明者山浦宏贵, 岩越弘恭, 梅田和俊, 盐谷哲司, 西村和人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