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洗涤控制方法及絮凝洗衣机,属于洗衣机控制方法及洗衣机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洗衣机现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家电之一,洗衣机的洗衣过程主要包括洗涤、漂洗、甩干几个阶段,在洗涤阶段洗衣机进水和洗涤剂对衣物进行洗涤,进入漂洗阶段后为了漂净污渍和残留的洗涤剂,需要进更多的水或执行更多的漂洗次数对衣物进行漂洗,这势必耗费大量的水资源,即使是省水的滚筒洗衣机,为了漂净衣物也需要漂洗至少两次,这一过程至少要消耗较多的自来水。如何在洗净衣服的同时能够做到省水省电,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有一种常用的污水处理方法为絮凝处理方法,其采用絮凝剂对污水中所包含的污物进行絮凝处理,使污水中的污物变为絮凝物与水分离开。采用此种污水处理方式,高效、环保、节能、成本低廉。因此,将絮凝处理污水与洗衣机相结合,生成新的循环水洗衣机的方式成为了创新热点。如申请号为201410026926.8的《一种絮凝洗衣机的控制方法及洗衣机》,提出了此技术方案。但在此专利申请文件中,利用浊度值检测来确定絮凝漂洗次数,成本较高且较为繁杂,不易操控。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洗涤控制方法及絮凝洗衣机,利用查表法来实现洗涤、絮凝漂洗处理,高效、简单易实现。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一种洗涤控制方法,洗衣机对衣物称重,进而根据衣物重量查询参数表调取相关洗涤参数值来控制洗衣机的洗涤、絮凝、漂洗过程。
进一步的,参数表为包括衣物重量及与不同衣物重量相对应的水位、洗涤剂投放量、 絮凝漂洗次数、絮凝剂单次投放量、絮凝搅拌时间、静置时间的参数表。
进一步的,洗衣机对放入洗涤桶内的衣物称重,根据衣物重量在参数表中选择对应的水位值,自动向洗涤桶内进水至此水位;并根据衣物重量在参数表中选择对应的洗涤剂投放量,自动按此投放量投放洗涤剂;开始洗涤直至洗涤程序完成,进入絮凝、漂洗程序,根据衣物重量在参数表中获取对应的絮凝漂洗次数及絮凝剂单次投放量,根据衣物重量在参数表中获取对应的絮凝处理水量,自动将洗涤水从洗涤桶排至絮凝容器内,自动向絮凝容器内投放絮凝剂,对洗涤水进行絮凝处理并将处理后的净水返回洗涤桶,漂洗衣物;按参数表中的絮凝漂洗次数完成絮凝、漂洗程序,并将洗涤桶内的洗涤水及絮凝容器内的絮凝物排空。
进一步的,对洗涤水进行絮凝处理时,根据衣物重量在参数表中选择对应的絮凝搅拌时间值、静止时间值,对絮凝容器内的洗涤水和絮凝剂按选定的絮凝搅拌时间进行搅拌后,按选定的静止时间静止使絮凝反应后的物质分层得到絮凝物和净水。
进一步的,衣物重量根据就近原则对应选取参数表中的衣物重量,洗衣机对衣物称重后将称重结果与参数表中的衣物重量对比,若称重结果与参数表中的某一衣物重量相等,则取此衣物重量;若称重结果在参数表中两个衣物重量之间,则比较称重结果与两个衣物重量中的哪个更接近,选取此最接近的衣物重量作为放入洗涤桶内衣物的衣物重量。
进一步的,随衣物重量增加,絮凝漂洗次数呈递增趋势。
进一步的,洗衣机根据衣物称重结果调取的絮凝漂洗次数为多次时,絮凝剂单次投放量呈递减趋势,洗衣机根据衣物称重结果调取的絮凝漂洗次数为多次时,相邻两次絮凝剂单次投放量的差呈递减趋势。
进一步的,对洗涤水进行絮凝处理时的絮凝搅拌时间选择为15-45秒,静置时间选择为30-60秒。
进一步的,对洗涤水进行絮凝处理时的絮凝搅拌时间及静置时间随需处理的水量增加而呈递增趋势。
一种絮凝洗衣机,实施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洗涤控制方法。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一种洗涤控制方法及絮凝洗衣机,洗衣机在洗涤、絮凝、漂洗过程中,通过对衣物称重进而根据衣物重量查询参数表调取相关参数值来控制洗衣机的洗涤、絮凝、衣物漂洗动作。参数表为包括衣物重量及与不同衣物重量相对应的水位、洗涤剂投放量、 絮凝漂洗次数、絮凝剂单次投放量、絮凝搅拌时间、静置时间的参数表,利用内置的数据来实现对衣物洗涤、漂洗及洗涤水絮凝动作的量的控制,使洗衣机的洗涤、絮凝程序运行更精确,且高效、简单易实现。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洗涤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参数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发明一种洗涤控制方法,在洗衣机的存储器内储存有参数表,参数表见图2,参数表为包括衣物重量及与不同衣物重量相对应的水位、洗涤剂投放量、絮凝漂洗次数、絮凝剂单次投放量、絮凝搅拌时间、静置时间的参数表,洗衣机在洗涤、絮凝、漂洗过程中,通过对衣物称重进而根据衣物重量查询参数表调取相关参数值来控制洗衣机的洗涤、絮凝、衣物漂洗动作。
在其他实施例中,参数表可存储在其他位置而不限于洗衣机中,只要能为洗衣机获取即可。如参数表存储在其他互联网设备上,洗衣机通过互联网从此其他互联网设备上获取参数表。
图2所示的参数表b,其参数表示为b(i,j),i表示行数,j表示列数,b(i,j)表示第i行、第j列的参数。
如图1所述,洗衣机进行洗涤、絮凝时,先将衣物放入洗涤桶内,洗衣机对放入洗涤桶内的衣物称重。根据称重结果查找参数表b,确定衣物重量参数b(2,x)。
由于参数表中的衣物重量只列明了有限个衣物重量的参数值,因此,洗衣机对洗涤桶内衣物进行称重确定衣物重量并执行进一步洗涤、絮凝动作时,根据就近原则对应选取参数表中的衣物重量。具体来说,洗衣机对衣物称重后将称重结果与参数表中的衣物重量对比,若称重结果与参数表中的某一衣物重量相等,则取此衣物重量;若称重结果在参数表中两个衣物重量之间,则比较称重结果与两个衣物重量中的哪个更接近,选取此最接近的衣物重量作为放入洗涤桶内衣物的衣物重量。
例如,当自动称重得衣物重量2.8kg,2.8kg落入参数表b的两个衣物重量2.5和3kg之间,由于|2.5-2.8|>|2.8-3|,因此选择参数表b中的衣物重量3kg作为放入洗涤 桶内衣物的衣物重量。
根据选定的衣物重量,在参数表b中选择对应的水位值b(1,x),将选定值反馈至洗衣机处理器,洗衣机自动向洗涤桶内进水至此水位。
根据选定的衣物重量,在参数表b中选择对应的水量值b(3,x)。
并根据衣物重量,在参数表b中选择对应的洗涤剂投放量b(4,x),将选定值反馈至洗衣机处理器,洗衣机自动按此投放量投放洗涤剂。
洗衣机开始洗涤直至洗涤程序完成,进入絮凝、漂洗程序。
调取参数表b,根据衣物重量在参数表b中获取对应的絮凝漂洗次数及絮凝剂单次投放量,根据衣物重量在参数表b中获取对应的絮凝处理水量,将获取的参数值反馈至洗衣机处理器,洗衣机自动将洗涤水从洗涤桶排至絮凝容器内,自动向絮凝容器内投放絮凝剂,对洗涤水进行絮凝处理并将处理后的净水返回洗涤桶,漂洗衣物。
对洗涤水进行絮凝处理时,根据衣物重量在参数表中选择对应的絮凝搅拌时间值、静止时间值,对絮凝容器内的洗涤水和絮凝剂按选定的絮凝搅拌时间进行搅拌后,按选定的静止时间静止使絮凝反应后的物质分层得到絮凝物和净水。絮凝搅拌时间及静置时间随需处理的水量增加而呈递增趋势。絮凝搅拌时间选择为15-45秒,静置时间选择为30-60秒。
按参数表中的絮凝漂洗次数完成絮凝、漂洗程序以及脱水程序,并将洗涤桶内的洗涤水及絮凝容器内的絮凝物排空。
结合图1、图2所示,参数表b的第8行至第16行分别为第一次絮凝剂单次投放量至第九次絮凝剂单次投放量,其中具有数值的行的总数表示实际需要的絮凝漂洗次数。洗衣机执行此数值次的絮凝漂洗。
图1中举例说明,第x列所对应的絮凝剂单次投放量数值为b(8,x)--b(8+n,x),共有n+1次絮凝漂洗,洗衣机进行n+1次絮凝漂洗。
在本实施例中,从图2所示的参数表b中可以看出,n为小于等于8的正整数。
举例说明,若衣物重量为1kg,则对应第二列,在第二列中,具有数值的行的总数为3,表示需要1kg衣物洗涤后,需要执行絮凝漂洗次数3次。其中,第一次絮凝处理时,絮凝剂单次投放量为2.4g,第二次絮凝处理时,絮凝剂单次投放量为0.8g,第三次絮凝处理时,絮凝剂单次投放量为0.4g。
从图2所示的参数表b中可以看出,随衣物重量增加,絮凝漂洗次数呈递增趋势。
洗衣机根据衣物称重结果调取的絮凝漂洗次数为多次时,絮凝剂单次投放量呈递减 趋势。
洗衣机根据衣物称重结果调取的絮凝漂洗次数为多次时,相邻两次絮凝剂单次投放量的差呈递减趋势。
根据以上步骤及洗涤、絮凝漂洗要求,既能够对衣物实现洗净,节约用水,又可以较为简单、高效地实现洗涤、絮凝漂洗程序。
本发明一种洗涤控制方法,在洗衣机的存储器内储存有参数表,参数表为包括衣物重量及与不同衣物重量相对应的水位、洗涤剂投放量、絮凝漂洗次数、絮凝剂单次投放量、絮凝搅拌时间、静置时间的参数表,洗衣机在洗涤、絮凝、漂洗过程中,通过对衣物称重进而根据衣物重量查询参数表调取相关参数值来控制洗衣机的洗涤、絮凝、衣物漂洗动作。利用内置的数据来实现对衣物洗涤、漂洗及洗涤水絮凝动作的量的控制,使洗衣机的洗涤、絮凝程序运行更精确,且高效、简单易实现。
实施例二
一种絮凝洗衣机,实施实施例一所述的洗涤控制方法。
本发明一种絮凝洗衣机,在洗衣机的存储器内储存有参数表,参数表为包括衣物重量及与不同衣物重量相对应的水位、洗涤剂投放量、絮凝漂洗次数、絮凝剂单次投放量、絮凝搅拌时间、静置时间的参数表,洗衣机在洗涤、絮凝、漂洗过程中,通过对衣物称重进而根据衣物重量查询参数表调取相关参数值来控制洗衣机的洗涤、絮凝、衣物漂洗动作。利用内置的数据来实现对衣物洗涤、漂洗及洗涤水絮凝动作的量的控制,使洗衣机的洗涤、絮凝程序运行更精确,且高效、简单易实现。
上述实施例中的实施方案可以进一步组合或者替换,且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思想的前提下,本领域中专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化和改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