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紧机构及具备该夹紧机构的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58740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夹紧机构及具备该夹紧机构的缝纫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对曲面形状的被缝制物进行缝制时的夹紧机构及具备该夹紧机构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例如,在鞋的缝制中,由左右两部件构成的鞋的鞋帮将脚尖部分和脚后跟部分缝合而成为环状,并且,在脚后跟部分的外侧对标签、加强材料等缝接部件进行缝接。

鞋的鞋帮的脚后跟部分需要与脚的脚后跟的形状相匹配而最终加工成曲面形状,但为了在使鞋帮弯曲的状态下进行缝制,使用了所谓的高缝台(post bed)缝纫机,该高缝台缝纫机从缝纫机底座部的上表面沿上方直立设置釜及针板,以使得能够使缝制位置的两侧的布料弯曲。

另外,针对如上述鞋的鞋帮的脚后跟部分这样的曲面形状的被缝制物,还要求通过沿着与缝接部件的外形相对应的图案进行的自动进给而执行的缝制。

但是,按照规定的图案通过自动进给进行缝制的缝纫机,通常构成为,在平面上载置被缝制物,按照平面坐标使被缝制物对应于每一针进行移动而进行缝制,该缝纫机无法应对如鞋的鞋帮这样的曲面形状的缝制。

为了处理该问题,现有的缝纫机具备:圆筒状的支撑体,其将曲面形状的被缝制物保持;以及步进电动机,其使该支撑体任意地旋转,该缝纫机实现了沿圆周面的自动进给的缝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1-265169号公报

但是,上述现有的缝纫机,由于是使圆筒状的支撑体旋转的结 构,因此存在下述问题,即,机构变大,缝纫机整体大型化。

另外,圆筒状的支撑体由于其尺寸是固定的,因此为了进行多个尺寸的被缝制物的缝制,必须准备多种大小的支撑体。

特别地,在以鞋为对象的情况下,尺寸划分得非常细,并且由于鞋存在左右差异,因此必须准备尺寸不同的多个支撑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针对多种曲面的缝制的夹紧机构、及具备夹紧机构的缝纫机。

(1)本发明是一种夹紧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夹紧单元,它们具有将被缝制物夹紧的一对夹紧部件、和对所述一对夹紧部件进行支撑的支撑块;以及

框架,其安装所述支撑块,

所述框架具有一个或者多个长孔状的安装孔,该安装孔沿弯曲的曲线或者多条直线而形成,其中,所述多条直线是沿着该弯曲的曲线的,

将所述多个夹紧单元安装为能够沿所述框架的安装孔进行位置调节。

(2)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1)记载的夹紧机构中,

所述夹紧部件的夹紧面由一个或者多个平面构成。

(3)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1)记载的夹紧机构中,

所述夹紧部件的夹紧面由一个曲面构成。

(4)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1)至(3)中任一个所记载的夹紧机构中,

所述一对夹紧部件在所述支撑块向与所述框架相反侧延伸,

所述支撑块将所述一对夹紧部件支撑为能够沿所述一对夹紧部件的延伸方向进行位置调节。

(5)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1)至(4)中任一个所记载的夹紧机构中,

具备避让引导部,该避让引导部用于使从被所述夹紧部件夹紧 的被缝制物垂下的垂下部,从落针位置避让。

(6)本发明是一种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摆动机构,其使(1)至(5)中任一个所记载的夹紧机构绕轴线摆动,该轴线位于所述框架的安装孔的弯曲的曲线的内侧;

轴线移动机构,其沿所述夹紧机构摆动的所述轴线使该夹紧机构和针棒相对地移动;以及

控制装置,其对所述摆动机构的驱动源和所述轴线移动机构的驱动源进行控制,向所述被缝制物的任意的位置进行落针。

(7)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6)记载的缝纫机中,

具备中压脚,该中压脚与所述针棒联动地进行上下移动。

(8)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7)记载的缝纫机中,

具备进行落针的针板,

在所述针板的落针位置设置有凸起部,该凸起部与下降的所述中压脚协同动作而从上方和下方对所述被缝制物进行按压。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对被缝制物进行保持的多个夹紧单元,能够沿一个或者多个长孔状的安装孔进行位置调节,该安装孔沿弯曲的曲线形成,因此能够沿着沿弯曲的曲线形成的曲面对被缝制物进行保持,能够抑制对具有曲面的被缝制物进行缝制后的折皱、钩线的发生,实现良好的缝制。

另外,由于各夹紧单元沿安装孔可位置调节,因此通过改变单元间隔,从而能够良好地保持各种尺寸的环状的被缝制物,无需准备尺寸不同的多个夹紧机构。

另外,由于各夹紧单元沿安装孔可位置调节,因此通过位置调节,即使是具有曲率半径不同的各种曲面的被缝制物,也能够进行良好的缝制。

另外,不需要圆筒状的支撑体,因此能够实现缝纫机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缝纫机的斜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缝纫机的工作台的移动动作后的斜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4是搭载于缝纫机的第一夹紧机构的斜视图。

图5是第一夹紧机构的正视图。

图6是第一夹紧机构的后视图。

图7是第一夹紧机构的按压支撑机构的侧视图。

图8是搭载于缝纫机的第二夹紧机构的斜视图。

图9是第二夹紧机构的后视图。

图10是设置有避让引导部的第一夹紧机构的正视图。

图11是表示中压脚所具有的问题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将中压脚所具有的问题解决的凸起部的说明图。

标号的说明

11 中压脚

15 针板

16 凸起部

30 第一夹紧机构

31 框架

32、33 上侧安装孔

34、35 下侧安装孔

38、39 避让引导部

40、40A~40D 夹紧单元

41 上侧夹紧部件

42 下侧夹紧部件

43 按压支撑机构

44 支撑块

50 第二夹紧机构

51 框架

52、53 上侧安装孔

54、55 下侧安装孔

60、60A~60C 夹紧单元

61、611、612 上侧夹紧部件

62、621、622 下侧夹紧部件

64 支撑块

70 摆动机构

73 摆动电动机(驱动源)

80 轴线移动机构

83 轴线移动电动机(驱动源)

90 控制装置

100 缝纫机

321、322、331、332 直线部

341、342、351、352 直线部

411、412、421、422 平面

611、612 上侧夹紧部件

621、622 下侧夹紧部件

A1~A4 圆弧

C1 鞋帮(被缝制物)

C2 加强材料(被缝制物)

C3 标签(被缝制物)

C11 脚尖(垂下部)

具体实施方式

[缝纫机的整体结构]

下面,基于图1至图9,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00进行说明。该缝纫机100是自动缝纫机,其使用适合于对具有曲面的被缝制物进行保持的第一及第二夹紧机构30、50,按照规定的缝制图案在任意的位置进行落针。

图1及图2是将缝纫机100的一部分的结构省略而图示出的斜 视图,图3是表示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在下面的说明中例示出下述情况,即,针对作为被缝制物的环状的鞋的鞋帮C1(参照图5),在其脚后跟部分对作为被缝制物的加强材料C2及标签C3进行缝接。

上述缝纫机100具备:针棒,其在下端部保持缝针;针棒上下移动机构,其使针棒上下移动;釜机构,其对穿过缝针的上线进行捕捉而缠绕下线;中压脚机构,其使中压脚11上下移动;第一夹紧机构30,其保持鞋帮C1和加强材料C2;第二夹紧机构50,其保持鞋帮C1和标签C3;摆动机构70,其使第一及第二夹紧机构30、50摆动;轴线移动机构80,其使第一及第二夹紧机构30、50沿其摆动轴线移动;缝纫机架20,其储存或者搭载上述各结构;以及控制装置90,其控制上述各结构,在鞋帮C1、加强材料C2及标签C3的任意的位置进行落针。

缝纫机架20具备:缝纫机底座部21,其位于下部;纵向机体部22,其从缝纫机底座部21立起;以及缝纫机臂部23,其从纵向机体部22的上端部起与缝纫机底座部21平行地延伸。

此外,在图1及图2中,省略了缝纫机架20的各部的罩的图示,另外,关于其内部的结构也省略了图示。

上述针棒上下移动机构具备:缝纫机电动机12;上轴,其通过该缝纫机电动机12进行旋转;以及曲柄机构,其将上轴的旋转力变换为上下移动的驱动力而施加至针棒,由于是公知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釜机构具备:所谓的水平釜;釜轴,其支撑水平釜;下轴,其通过缝纫机电动机12进行旋转;以及传递机构,其从下轴将旋转力传递至釜轴,由于是公知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另外,缝纫机100是所谓的高缝台(post bed)缝纫机,水平釜内置在高缝台(post bed)24的上部,该高缝台24在缝纫机底座部21处的缝针的下方的位置直立设置。

中压脚机构具备:中压脚棒,其在下端部保持中压脚11;以及曲柄机构,其将上轴的旋转力变换为上下移动的驱动力而施加至中压 脚棒,由于是公知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中压脚11具备圆筒部,缝针松散插入该圆筒部,该圆筒部具有下述作用,即,在缝针上升时从上对被缝制物进行按压而对被缝制物的浮起进行按压。

中压脚机构进行传递动作,以使中压脚11与缝针同周期、且迟于缝针而进行上下移动。由此,对被缝针的上升拉拽而要上升的被缝制物进行按压,使缝针从被缝制物的拔出良好地进行。

[第一夹紧机构]

图4是第一夹紧机构30的斜视图,图5是正视图,图6是后视图。

第一夹紧机构30具备:四个夹紧单元40A~40D,它们沿Y轴方向依次排列配置,将鞋帮C1及加强材料C2重叠地夹紧;以及框架31,其支撑各夹紧单元40A~40D。

此外,关于四个夹紧单元40A~40D,其结构及构造大致相同,因此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各夹紧单元40A~40D统称为夹紧单元40,对各夹紧单元40A~40D具有的各部的结构使用相同的标号,对共通的内容进行概括说明,关于各个夹紧单元40A~40D,对不同点进行单独说明。

另外,上述第一夹紧机构30的框架31是长条的平板,将与框架31的平板面平行、且与其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与框架31的平板面平行、且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与框架31的平板面垂直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对第一夹紧机构30的各部进行说明。

夹紧单元40具备:由上侧夹紧部件41和下侧夹紧部件42构成的一对夹紧部件,该上侧夹紧部件41配置在鞋帮C1及加强材料C2的上侧,该下侧夹紧部件42配置在鞋帮C1及加强材料C2的下侧;按压支撑机构43,其将上侧夹紧部件41向下侧夹紧部件42侧按压;以及支撑块44,其支撑上侧夹紧部件41及下侧夹紧部件42。

下侧夹紧部件42是沿X轴方向的长条的板状部件,且从支撑块44朝向与框架31的相反侧延伸出。

在四个夹紧单元40A~40D内,位于Y轴方向的中央的两个夹紧单元40B、40C的下侧夹紧部件42,其上表面均由与X轴方向平行的两个平面421、422(夹紧面)构成,位于Y轴方向的两端部的两个夹紧单元40A、40D的下侧夹紧部件42,其上表面由与X轴方向平行的一个平面421(夹紧面)构成。

而且,如图5所示,这些夹紧单元40A~40D的下侧夹紧部件42的上表面的各平面421、422,在从X轴方向观察时,配置为沿朝向上方凸出的圆弧排列。

另外,各个下侧夹紧部件42在使支撑块44侧的端部的上表面与支撑块44的下表面抵接的状态下,通过螺钉441安装于该支撑块44。

各支撑块44均具备台阶部,该台阶部与下侧夹紧部件42的Y轴方向一端部侧的侧端部抵接。另外,在支撑块44上下贯通地形成有沿X轴方向的长孔442,螺钉441从上方插入该长孔442而插入至下侧夹紧部件42的螺孔。

因此,将螺钉441螺出,使下侧夹紧部件42与支撑块44的下表面及台阶部滑动接触而沿X轴方向移动,通过在任意的位置将螺钉441紧固,从而能够对下侧夹紧部件42相对于支撑块44的延伸长度进行调节。

并且,各个下侧夹紧部件42,其延伸端部的从Z轴方向观察到的形状与加强材料C2的侧缘部的形状近似。因此,在缝制时,能够保持加强材料C2的沿侧缘部的落针位置的附近部分。

上侧夹紧部件41是板状部件,且在使其下表面侧与下侧夹紧部件42的上表面相对的状态下,经由按压支撑机构43由支撑块44支撑。

在四个夹紧单元40A~40D内,位于Y轴方向的中央的两个夹紧单元40B、40C的上侧夹紧部件41,其下表面均由与X轴方向平行的两个平面411、412(夹紧面)构成,位于Y轴方向的两端部的两个夹紧单元40A、40D的上侧夹紧部件41,其下表面由与X轴方向平行的一个平面411(夹紧面)构成。

而且,如图5所示,这些夹紧单元40A~40D的上侧夹紧部件41的下表面的各平面411、412,在从X轴方向观察时,配置为沿朝向上方凸出的圆弧排列。

并且,夹紧单元40A~40D的上侧夹紧部件41的下表面的各平面411、412,与相对的下侧夹紧部件42的上表面的各平面421、422分别处于平行,将由各上侧夹紧部件41和各下侧夹紧部件42夹持的鞋帮C1及加强材料C2,以大致沿包含前述的圆弧的圆周面的状态进行保持。

图7是夹紧单元40的侧视图。

按压支撑机构43具备:可动块431,其通过螺钉安装于上侧夹紧部件41的上表面;基部432,其固定装备于支撑块44的上表面;操作杆433,其通过转动操作,将上侧夹紧部件41在与下侧夹紧部件42相对的保持位置、和从下侧夹紧部件42分离的松开位置进行切换;转动腕434,其经由可动块431支撑上侧夹紧部件41;以及连杆部件435,其将基部432和操作杆433连结。

基部432,在X轴方向的一端部可绕Y轴转动地与转动腕434的一端部的下部连结,在X轴方向的另一端部可绕Y轴转动地与连杆部件435的一端部连结。

操作杆433,其一端部可绕Y轴转动地与转动腕434的一端部的上部连结,其另一端部成为用于对保持位置和松开位置进行切换的输入操作部。并且,在操作杆433的一端部附近、且稍微靠近另一端部的位置,可绕Y轴转动地与连杆部件435的另一端部连结。

由此,基部432、操作杆433、转动腕434和连杆部件435构成四节连杆机构。

在该结构中,如果操作杆433的输入操作部向下方转动,则与将操作杆433和转动腕434之间的连结点与连杆部件435和基部432之间的连结点进行连结的直线相比,操作杆433和连杆部件435之间的连结点处在下侧。在该状态下,在上侧夹紧部件41和下侧夹紧部件42之间将鞋帮C1及加强材料C2夹紧,即使操作杆433被其恢复力反推,力也不会向将操作杆433的输入操作部向上方推起的方向传 递,能够维持夹紧状态。

另外,在转动腕434上下贯通地形成有沿X轴方向的长孔434b,通过穿过该长孔434b的螺钉434a而与可动块431连结。因此,能够在将螺钉434a螺出的状态下使可动块431沿X轴方向移动至任意的位置,通过将螺钉434a紧固而固定在该位置。

即,上侧夹紧部件41能够沿X轴方向任意地进行位置调节。如前述所示,由于下侧夹紧部件42也能够沿X轴方向位置调节,因此通过对上侧夹紧部件41及下侧夹紧部件42进行位置调节,从而能够对在它们之间可夹紧的宽度进行调节。

如前述所示,支撑块44在其上表面侧支撑上侧夹紧部件41,在下表面侧支撑下侧夹紧部件42。

并且,该支撑块44在与上侧夹紧部件41及下侧夹紧部件42的延伸端部相反侧的端部,具有与框架31的平板面抵接的端面部,在使该端面部密接的状态下由框架31支撑。

如图6所示,框架31是沿Y轴方向为长条、且形成为大致拱状的平板。

而且,在框架31为了安装四个夹紧单元40A~40D,上下排列而贯通形成有上侧安装孔32、33和下侧安装孔34、35,这些安装孔是由多条直线构成的折线状的长孔,该多条直线沿着作为弯曲的曲线的圆弧。

上侧安装孔32、33在框架31处,形成于Y轴方向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分别具有两个直线部321、322和331、332。

而且,这些直线部321、322、331、332均是沿共通的圆弧A1形成的,该圆弧A1在框架31的下方设定有中心位置。

另外,下侧安装孔34、35在框架31处,形成于Y轴方向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分别具有两个直线部341、342和351、352。

而且,这些直线部341、342、351、352均是沿共通的圆弧A2形成的,该圆弧A2在框架31的下方设定有中心位置。另外,该圆弧A2与前述的圆弧A1同心、且与该圆弧A1相比设定为小直径。

此外,上述上侧安装孔32、33被断开为两个,但也可以连结而 构成一个上侧安装孔,在该情况下,也可以由更多个直线部构成。下侧安装孔34、35也是同样的。

而且,各夹紧单元40A~40D的支撑块44,在框架31侧的端面部,沿上下排列地形成有两个螺孔,通过分别插入至上侧安装孔32和下侧安装孔34、或者上侧安装孔33和下侧安装孔35的螺钉36、37(参照图7)的紧固而固定于框架31。

另外,通过将这些螺钉36、37螺出,从而各夹紧单元40能够沿上侧安装孔32和下侧安装孔34,或者上侧安装孔33和下侧安装孔35进行位置调节。即,各夹紧单元40能够大致沿圆弧A1、A2进行位置调节。并且,相对于两条圆弧A1、A2的中心,能够一边维持固定的姿态、一边进行位置调节。

此外,也可以单轴地将支撑块44向上侧安装孔或者下侧安装孔中的任一个进行安装,能够绕该单轴进行角度调节。在该情况下,各夹紧单元40相对于两条圆弧A1、A2的中心不会维持固定的姿态,但并不限定于圆弧,也可以使被缝制物以更丰富的形状挠曲。

[第二夹紧机构]

图8是第二夹紧机构50的斜视图,图9是后视图。

此外,关于该第二夹紧机构50,对与前述的第一夹紧机构30共通的结构或者构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主要对与第一夹紧机构30不同的方面进行说明。

第二夹紧机构50具备:三个夹紧单元60A~60C,它们沿Y轴方向依次排列配置,将鞋帮C1和标签C3夹紧;以及框架51,其支撑各夹紧单元60A~60C。

此外,在上述三个夹紧单元60A~60C的情况下也同样地,统称为夹紧单元60,对各夹紧单元60A~60C具有的各部的结构使用相同的标号,对共通的内容进行说明,关于各个夹紧单元60A~60C,对不同点进行单独说明。

在第二夹紧机构50的情况下也同样地,将与框架51的平板面平行、且与其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与框架51的平板面平行、且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与框架51 的平板面垂直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而进行说明。

夹紧单元60具备:由上侧夹紧部件61和下侧夹紧部件62构成的一对夹紧部件,该上侧夹紧部件61配置在鞋帮C1和标签C3的上侧,该下侧夹紧部件62配置在鞋帮C1和标签C3的下侧;按压支撑机构43,其将上侧夹紧部件61向下侧夹紧部件62侧按压;以及支撑块64,其支撑上侧夹紧部件61及下侧夹紧部件62。

下侧夹紧部件62是板状部件,且从支撑块64朝向与框架51的相反侧延伸出。

在三个夹紧单元60A~60C内,仅位于Y轴方向的中央的夹紧单元60B,其下侧夹紧部件62由沿Y轴方向排列的一对下侧夹紧部件621、622构成。

另外,全部夹紧单元60A~60C的下侧夹紧部件62、621、622,其上表面由与X轴方向平行的一个平面(夹紧面)构成。

而且,这些夹紧单元60A~60C的下侧夹紧部件62、621、622的上表面的各平面,在从X轴方向观察时,配置为沿朝向上方凸出的圆弧排列。

另外,与第一夹紧机构30的相同点在于,夹紧单元60A、60C这两者的下侧夹紧部件62沿X轴方向可位置调节地由支撑块64支撑。

另一方面,关于中央的夹紧单元60B,一对下侧夹紧部件621、622沿Y轴方向可位置调节地分别由支撑块64支撑。

另外,全部夹紧单元60A~60C的下侧夹紧部件62的延伸端部的形状与标签C3的侧缘部的形状近似。

上侧夹紧部件61是板状部件,且在使其下表面侧与下侧夹紧部件62的上表面相对的状态下,经由按压支撑机构43由支撑块64支撑。

此外,仅位于中央的夹紧单元60B,其上侧夹紧部件61由沿Y轴方向排列的一对上侧夹紧部件611、612构成。

全部夹紧单元60的上侧夹紧部件61、611、612,其下表面由与X轴方向平行的一个平面(夹紧面)构成。

而且,这些夹紧单元60A~60C的上侧夹紧部件61、611、612的下表面的各平面,在从X轴方向观察时,配置为沿朝向上方凸出的圆弧排列。

另外,与第一夹紧机构30的相同点在于,上侧夹紧部件61、611、612的下表面(夹紧面)与所相对的下侧夹紧部件62、621、622的上表面分别平行。

另外,各夹紧单元60由于具备与第一夹紧机构30相同的按压支撑机构43,因此省略其说明。

但是,夹紧单元60A、60C这两者的上侧夹紧部件61沿X轴方向可位置调节地由按压支撑机构43支撑,但关于中央的夹紧单元60B,一对上侧夹紧部件611、612沿Y轴方向可位置调节地分别由按压支撑机构43支撑。

如图9所示,框架51是沿Y轴方向为长条、且形成为大致拱状的平板。

而且,在框架51为了安装三个夹紧单元60A~60C,上下排列而贯通形成有上侧安装孔52、53和下侧安装孔54、55,这些安装孔是由多条直线构成的长孔,该多条直线沿着作为弯曲的曲线的圆弧。

上侧安装孔52、53在框架51处,形成于Y轴方向的中央附近,均沿在框架51的下方设定中心位置的共通的圆弧A3形成。

另外,下侧安装孔54、55在框架51处,形成于Y轴方向的中央附近,均沿在框架51的下方设定有中心位置的共通的圆弧A4形成。另外,该圆弧A4与前述的圆弧A3同心、且与该圆弧A3相比设定为小直径。

此外,上述上侧安装孔52、53被断开为两个,但也可以连结而构成一个上侧安装孔,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由多条直线部构成的折线状。下侧安装孔54、55也是同样的。

而且,夹紧单元60A的支撑块64,框架51侧的端面部通过分别插入至上侧安装孔52和下侧安装孔54的两个螺钉56(一个省略图示)的紧固而固定于框架51。

另外,夹紧单元60C的支撑块64,框架51侧的端面部通过分 别插入至上侧安装孔53和下侧安装孔55的两个螺钉56(一个省略图示)的紧固而固定于框架51。

与第一夹紧机构30的相同点在于,这两个夹紧单元60A、60C能够沿上侧安装孔52和下侧安装孔54,或者上侧安装孔53和下侧安装孔55进行位置调节,能够一边维持固定的姿态、一边进行位置调节。

[轴线移动机构]

轴线移动机构80具备:工作台81,其搭载摆动机构70及第一和第二夹紧机构30、50;一对滑动引导部82、82,它们沿后述的摆动机构70的摆动轴线方向可移动地支撑该工作台81;轴线移动电动机83,其成为工作台81的摆动轴线方向的移动的驱动源;以及滚珠丝杠机构84,其将轴线移动电动机83的扭矩变换为摆动轴线方向的直线动作。

滑动引导部82、82以与摆动轴线方向平行的方式固定装备于缝纫机底座部21的上表面。该摆动轴线方向与缝纫机底座部21及缝纫机臂部23的长度方向一致。

各滑动引导部82、82经由设置在工作台81的下部的四个滑块821(在图1及图2中仅图示出一个)使工作台81可滑动。

工作台81是矩形的框体。

滚珠丝杠机构84具备:滚珠螺母841,其设置在工作台81的角部;以及滚珠丝杠轴842,其插入至滚珠螺母841,并且与轴线移动电动机83的输出轴连结。

轴线移动电动机83只要是动作量可控制的电动机即可,并不特别地限制,例如使用步进电动机。

通过这些结构,轴线移动机构80能够将工作台81上的由第一和第二夹紧机构30、50保持的鞋帮C1、加强材料C2及标签C3沿摆动轴线方向任意地定位。

[摆动机构]

摆动机构70具备:摆动框体71,其相对于轴线移动机构80的工作台81以规定的摆动轴为中心可摆动地设置;摆动引导部72,其 对摆动框体71的摆动进行引导;摆动电动机73,其搭载于工作台81上表面,成为摆动框体71的摆动动作的驱动源;以及传递机构74,其将摆动电动机73的扭矩传递至摆动框体71。

摆动框体71以第一夹紧机构30和第二夹紧机构50彼此的一对夹紧部件的延伸方向平行且相对的方式对第一夹紧机构30和第二夹紧机构50进行固定支撑。例如,第一夹紧机构30和第二夹紧机构50预先以相对状态连结,通过设置于摆动框体71的肘杆机构711将这些夹紧机构30、50固定支撑。

另外,摆动框体71由设置在工作台81的下方的未图示的摆动轴进行轴支撑。

而且,设定为,固定支撑的第一及第二夹紧机构30、50的上侧夹紧部件的下表面及下侧夹紧部件的上表面所沿着的圆弧的中心、和上侧安装孔的圆弧A1、A3及下侧安装孔的圆弧A2、A4的中心全部位于该摆动轴的轴线上。

由此,即使摆动框体71进行摆动,也能够将缝针、水平釜相对于由第一夹紧机构30及第二夹紧机构50保持的鞋帮C1、加强材料C2及标签C3的距离维持固定。

摆动引导部72是具有引导槽的引导板,该引导槽将设置于摆动框体71的未图示的凸台状的凸起插入。引导槽形成为以摆动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状,抑制摆动框体71的摆动时的振动而维持稳定的摆动动作。

摆动电动机73只要是动作量可控制的电动机即可,不特别地限制,例如使用步进电动机。

传递机构74由所谓的传动带机构构成,具体地说,具备:主动链轮741,其设置于摆动电动机73的输出轴;未图示的从动链轮,其设置于摆动框体71的摆动轴;以及同步带742,其架设在主动链轮741和从动链轮之间。

通过这些结构,摆动机构70能够任意地控制工作台81上的由第一和第二夹紧机构30、50保持的鞋帮C1、加强材料C2及标签C3的摆动角度。

[缝纫机的控制系统]

如图3所示,在控制装置90经由未图示的输入输出电路连接有:显示面板94,其显示与缝制有关的各种设定、当前的缝纫机的状态;作为画面选择、设定输入单元的设定开关95,其与显示面板94同时设置,在画面选择时用于进行各种设定,在设定输入单元时用于进行命令、数值的输入;以及操作踏板98,其输入缝制的开始。

操作踏板98是通过踏入操作,将缝制动作的驱动指令输入至控制装置90的单元。即,如果进行操作踏板98的踏入,则控制装置90进行开始缝制的动作控制。

由作业者从设定开关95进行各种参数、例如用于缝接缝制的缝制图案数据的设定、缝制图案的选择等的设定输入,这些参数用于进行将加强材料C2及标签C3缝接在鞋帮C1的缝制。

另外,在控制装置90分别经由驱动电路12a、73a、83a连接有成为其控制对象的缝纫机电动机12、摆动电动机73、轴线移动电动机83。

控制装置90具备:CPU 91,其进行各种控制;以及存储器92,其写入有执行缝纫机100的动作控制的控制程序及各种缝制数据。

在上述存储器92储存有例如缝制图案数据。

缝制图案数据是包含将全部落针位置展开在坐标系而得到的位置坐标数据的数据,该全部落针位置构成对加强材料C2及标签C3进行缝接的缝制图案,该坐标系由摆动轴线方向的位置和摆动角度构成。

缝制图案数据针对鞋帮C1的鞋尺寸及鞋的左右而确定,从这些缝制图案数据中进行适当选择。

CPU 91按照控制程序,读取所选择的缝制图案数据,为了在构成缝制图案的各落针位置定位鞋帮C1、加强材料C2及标签C3,计算针对每一针的摆动电动机73及轴线移动电动机83的动作量,与缝纫机电动机12同步地进行驱动控制,以使得摆动电动机73及轴线移动电动机83针对每一针成为所计算出的动作量。

[缝制准备及缝制动作]

对从进行将加强材料C2及标签C3向上述缝纫机100的鞋帮C1缝接缝制时的准备作业起至缝制作业为止的流程进行说明。

首先,在第一夹紧机构30设置鞋帮C1的一端部及加强材料C2,在第二夹紧机构50设置鞋帮C1的另一端部及标签C3。

即,关于第一夹紧机构30的全部夹紧单元40A~40D,将操作杆433提起而将上侧夹紧部件41设为松开状态。随后,将鞋帮C1及加强材料C2在进行了缝接的对位后的状态下重叠,载置于下侧夹紧部件42,放倒操作杆433,通过上侧夹紧部件41和下侧夹紧部件42进行夹紧。

关于第二夹紧机构50的各夹紧单元60A~60C也同样地,将鞋帮C1和标签C3夹紧。

随后,通过肘杆机构711将第一夹紧机构30及第二夹紧机构50安装于摆动机构70的摆动框体71。

如果上述准备作业结束,从缝纫机100的设定开关95选择缝制图案数据,则CPU 91计算摆动电动机73和轴线移动电动机83的针对每一针的动作量。

并且,如果通过操作踏板98输入缝制的开始,则CPU 91开始缝纫机电动机12的驱动,与针棒的上下移动同步地针对每针以计算出的移动量对摆动电动机73和轴线移动电动机83进行驱动,使鞋帮C1、加强材料C2及标签C3摆动及轴线移动,在由缝制图案数据确定的落针位置依次进行落针。

而且,如果在由缝制图案数据确定的全部落针位置进行了落针,则缝纫机电动机12停止,缝制动作完成。

并且,将第一夹紧机构30和第二夹紧机构50从摆动框体71拆下,关于第一夹紧机构30的全部夹紧单元40A~40D,将上侧夹紧部件41设为松开状态。同样地,将第二夹紧机构50的全部夹紧单元60A~60C设为松开状态。

由此,能够将加强材料C2及标签C3缝接后的鞋帮C1取下,一系列的缝制动作完成。

[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以上所述,关于缝纫机100的第一夹紧机构30,框架31具有沿多条直线形成的长孔状的安装孔32~35,该多条直线进行排列而模仿出圆弧,第一夹紧机构30以四个夹紧单元40A~40D沿框架31的安装孔32~35可位置调节的方式安装有四个夹紧单元40A~40D。

另外,第二夹紧机构50也同样地,框架51具有沿直线形成的长孔状的安装孔52~55,该直线进行排列而模仿出圆弧,第二夹紧机构50以三个夹紧单元60A~60C沿框架51的安装孔52~55可位置调节的方式安装有三个夹紧单元60A~60C。

由此,以能够对应各种尺寸的曲面的方式配置各夹紧单元,能够沿曲面保持被缝制物,不需要与各尺寸单独对应的支撑体。特别地,关于鞋的缝制,虽然被缝制物的尺寸被精细地进行了分类,但在第一及第二夹紧机构30、50中,通过夹紧单元的位置调节,能够保持对应各种尺寸的被缝制物,特别有效。

另外,第一及第二夹紧机构30、50,由一个或者两个平面形成了各夹紧单元40,60的上侧夹紧部件41、61的下表面和下侧夹紧部件42、62的上表面,因此能够容易地加工各夹紧部件。特别地,在由大于或等于两个平面形成的情况下,能够以更接近曲面的状态保持被缝制物,能够在曲面形状的被缝制物进行良好的缝制。

另外,第一及第二夹紧机构30、50的上侧夹紧部件41、61及下侧夹紧部件42、62,设为沿延伸方向可位置调节。

因此,能够对各夹紧部件41、42、61、62的延伸量任意地调节,能够对通过上侧夹紧部件41、61和下侧夹紧部件42、62实现的夹紧宽度进行调节。因此,对于尺寸不同的各种被缝制物能够进行良好的夹紧。

另外,缝纫机100具备:摆动机构70,其使第一及第二夹紧机构30、50绕轴线摆动,该轴线位于第一夹紧机构30的框架31的沿上侧安装孔32、33的圆弧A1、和沿下侧安装孔34、35的圆弧A2、第二夹紧机构50的框架51的沿上侧安装孔52、53的圆弧A3、和沿下侧安装孔54、55的圆弧A4的全部中心;轴线移动机构80,其沿第一及第二夹紧机构30、50摆动的轴线,使第一及第二夹紧机构30、 50移动;以及控制装置90,其对它们进行控制,向被缝制物的任意的位置进行落针。

因此,通过摆动和直线移动的组合,从而能够相对于被缝制物的曲面准确地进行落针,能够实现缝制品质的提高。

另外,在上述缝纫机100中,通过缝制图案数据等依次存储落针位置,就能够针对曲面上的缝制图案进行自动缝制。

另外,缝纫机100具备中压脚11,该中压脚11与针棒联动地进行上下移动,因此能够将落针后的缝针从进行摆动轴线移动及摆动的被缝制物更可靠地拔出,能够防止被缝制物、缝针的损坏,进行良好的被缝制物的移动动作。

[避让引导部]

另外,在将作为被缝制物的鞋帮C1设置于第一夹紧机构30时具有成为垂下状态的作为垂下部的脚尖C11的情况下,在鞋帮C1的正下方设置有作为落针位置的高缝台24,有可能与脚尖C11发生干涉。

因此,如图10所示,可以在第一夹紧机构30的框架31设置一对避让引导部38、39,该一对避让引导部38、39用于使脚尖C11向摆动轴线方向中的一侧(在本例中为框架31侧)靠近。

该避让引导部38、39,为了避免该引导部整体在第一夹紧机构30的摆动时与高缝台24之间的干涉,在第一夹紧机构30向摆动轴线方向中的与框架31侧的相反侧移动得最大的状态下,与高缝台24的摆动轴线方向中的处于框架31侧的端面相比,配置为进一步处于框架31侧。

由此,在缝制时,能够减少脚尖C11和高缝台24之间的干涉的发生,能够进行良好的缝制。

此外,上述避让引导部38、39构成为使脚尖C11向框架侧靠近的构造,但也可以是使脚尖C11向摆动轴线方向中的相反侧靠近的构造。

另外,将避让引导部38、39设为了棒状,但也可以设为板状。另外,对将避让引导部38、39设置两个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也可 以仅设置一个或者设置大于或等于三个。

另外,避让引导部38、39并不限定在第一夹紧机构30,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夹紧机构50。

[凸起部]

如图11所示,在高缝台24的上部的内侧内置有釜14,在高缝台24的上端部设置有针板15,该针板15形成有进行缝针13的落针的落针孔(省略图示)。

而且,作为被缝制物的加强材料C2、标签C3以沿弯曲面的方式由第一或者第二夹紧机构30、50保持,因此在加强材料C2或者标签C3和针板15之间会产生间隙。

在该情况下,如果中压脚11下降,则为了将间隙挤压而在使加强材料C2或者标签C3向下方挠曲的状态下进行缝制,因此有可能无法进行良好的缝制。

另外,为了消除间隙,如果使加强材料C2或者标签C3与针板15最大限度地接近,则有可能在第一或者第二夹紧机构30、50的摆动时针板15和加强材料C2或者标签C3滑动接触而使它们从夹紧机构30、50产生偏移,或者对加强材料C2或者标签C3造成损伤。

因此,在使用中压脚11的情况下,在针板15的落针位置的周边设置向上方凸出的凸起部16,通过凸起部16和下降的中压脚11,从上方和下方对加强材料C2、标签C3按压而进行缝制,这种做法更优选。

如上所述,通过设置凸起部16,从而能够抑制加强材料C2、标签C3的由中压脚11引起的向下方的挠曲,一边维持接近弯曲面的状态、一边进行缝制,能够实现更良好的缝制。

另外,通过凸起部16,能够减少发生加强材料C2、标签C3和针板15的滑动接触。

[其他]

在第一及第二夹紧机构30、50形成于框架31、51的上侧安装孔32、33、52、53及下侧安装孔34、35、54、55,设为了一条或者两条直线状,但也可以设为更多条直线状,或圆弧或者除了圆弧以外 的曲线状。

特别地,在被缝制物的形状成为除了剖面圆弧状的曲面以外的曲面的情况下,优选将各个安装孔设为与该曲面的剖面形状相对应的曲线状。

另外,由摆动机构70形成的摆动轴线的位置,优选各安装孔所沿的圆弧的中心,但也可以是与中心相比靠近圆弧侧。

另外,在安装孔的形状不是圆弧状、任意者设为凹状的形状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该凹状的内侧配置摆动轴线。

另外,上侧夹紧部件的下表面及下侧夹紧部件的上表面,并不限定于一个或者大于或等于两个平面,也可以由一个曲面形成。通过将它们设为曲面,从而能够将被缝制物在沿曲面的状态下进行保持,能够进行更良好的缝制。

另外,在第一夹紧机构30及第二夹紧机构50中,夹紧单元的个体数量至少大于或等于两个即可,也可以增减。

另外,各夹紧部件并不限定于板状的情况。例如,也可以将上下的夹紧部件由一对棒构成。在该情况下,夹紧单元的个体数量更多,优选进一步增多由棒夹紧的夹紧部位。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用第一夹紧机构30和第二夹紧机构50这两者进行缝制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也能够仅将第一夹紧机构30或者第二夹紧机构50的一者安装于缝纫机100而进行缝制。

此外,轴线移动机构80使各夹紧机构30及50沿轴线方向移动,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使针棒沿轴线方向移动的机构、使针棒的下端部沿轴线方向摆动的针摆机构搭载于缝纫机100。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