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条缝制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58736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嵌条缝制缝纫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进行嵌条缝制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通过现有的嵌条缝制缝纫机,在进行伴随衬布S的缝入的嵌条缝制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作业者将希望开始衣料(主布料及嵌条布(均省略图示))的缝制的位置(缝制开始位置)或者希望结束缝制的位置(缝制结束位置)与在缝纫机的工作台上预定的各个基准位置相匹配地进行衣料的放置。

嵌条缝制缝纫机具有大压脚,该大压脚在水平的工作台的上表面从上方按压衣料,并且朝向存在缝针的缝制位置进行输送。而且,在缝制开始位置进行对位的情况下,在接近缝制位置的前基准位置F进行对位,在缝制结束位置进行对位的情况下,在远离缝制位置的后基准位置R进行对位。关于这些前基准位置F及后基准位置R,例如,通过从上方由指示灯显示标记,从而向作业者示出位置。

另外,在嵌条缝制中,在衣料的背面侧缝合带状的衬布S的情况下,现有的嵌条缝制缝纫机在作业台的上表面的前基准位置形成开口部,在使带状的衬布S的前头端部从开口部起以一定量连续的状态等待,使向缝制位置前进移动的大压脚捕捉衬布S的前头端部,与衣料一起将衬布S输送至缝制位置,进行缝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95806号公报

另外,关于嵌条缝制缝纫机的前基准位置F和后基准位置R,为了也能够应对长的嵌条布的缝制,在输送方向上设定在以一定程度分离的位置。因此,如果将普通长度的嵌条布与前基准位置F和后基准位置R分别进行对位,则在后基准位置R进行对位的情况下, 衣料的放置位置与前基准位置F相比处在很后方(远离缝制位置)。即,如果将从前基准位置F至缝制位置N为止的距离设为Fc,将从后基准位置R至缝制位置N为止的距离设为Rc,将对衣料实施的缝制长度设为c,则在前基准位置F的情况下,如果从放置位置起输送Fc,则缝制开始,在后基准位置R的情况下,如果从放置位置起输送(Rc-c),则缝制开始。

前述的进行衬布S的供给的开口部设置于前基准位置F,以使得在前基准位置F和后基准位置R的任意情况下均能够进行衬布的供给,在从该开口部起将前头端部以缝制开始侧长度a抽出的状态下等待,以使得对放置于前基准位置F的衣料进行保持的大压脚能够捕捉衬布。

在上述前提下,如果在后基准位置R的缝制中进行衬布S的供给,则对衣料进行保持的大压脚,对从位于前基准位置F的开口部抽出的衬布S进行保持而开始输送,因此衬布S从与嵌条布相比非常靠前的位置开始抽出。因此,衬布S以超出需要的长度(图9中的斜线部)进行缝合,由此需要在缝制完成后通过手工作业进行额外衬布S的切除。

此外,上述的问题虽然能够通过将后基准位置R设定于更前侧而进行缓解,但缝制长度c仅能够在(Rc-Fc)的范围内进行,因此可缝制的嵌条布的长度的范围变窄,因此事实上将后基准位置R设定于更前侧的做法是困难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缝纫机,该缝纫机在后基准位置进行缝制时能够不需要额外的衬布的切除作业。

(1)

一种嵌条缝制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大压脚进给机构,其具有大压脚,该大压脚从上方对载置于工作台的衣料进行按压,朝向缝制位置进行输送;

缝纫机电动机,其用于对所述衣料进行缝制;

衬布供给装置,其在所述工作台的下方对卷绕有衬布的辊进行保持,将所述衬布从所述工作台的上表面的开口部进行供给;以及

控制装置,其对应于将所述衣料配置于在所述工作台的上表面所设定的、使所述衣料的缝制开始位置对位的前基准位置或者使所述衣料的缝制结束位置对位的后基准位置中的哪一个,而针对所输送的所述衣料从所述缝制开始位置至所述缝制结束位置为止进行缝制,

所述衬布供给装置具备致动器,该致动器对伴随所述大压脚的输送能供给所述衬布的状态和不能供给所述衬布的状态进行切换,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后基准位置配置所述衣料的情况下,控制由所述致动器进行的状态切换,以使得相对于由所述大压脚输送的所述衣料进行所述衬布的缝制开始位置的对位。

(2)

在上述(1)记载的嵌条缝制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布供给装置的所述致动器针对伴随所述大压脚的输送能供给的状态的所述衬布,在对抗所述大压脚而阻止供给的状态和解除该阻止的状态中进行切换。

(3)

在上述(1)记载的嵌条缝制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布供给装置的所述致动器,伴随所述大压脚的输送将所述衬布向能供给的位置进行抽出。

(4)

在上述(1)至(3)中任一项记载的嵌条缝制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控制该大压脚进给机构,以使得在由所述大压脚保持而开始输送所述衬布时,由所述大压脚进给机构产生的输送速度减少或者停止。

(5)

在上述(1)至(4)中任一项记载的嵌条缝制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具备长度设定部,该长度设定部对供给的所述衬布的长度进行 设定,

所述衬布供给装置具有切断部,该切断部将所供给的所述衬布切断,

如果由所述大压脚将所述衬布拉出所述设定出的长度,则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切断部以将所述衬布切断。

(6)

在上述(5)记载的嵌条缝制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大压脚进给机构,以使得缝制开始前的所述衣料的第一输送速度与缝制开始后的所述衣料的第二输送速度相比成为高速,

所述控制装置,

根据由所述长度设定部所设定的所述衬布的长度,判定由所述切断部进行的所述衬布的切断是否在所述缝制开始前进行,

在所述衬布的切断在所述缝制开始前进行的情况下,控制所述大压脚进给机构,以使得所述衬布的切断时的输送速度与所述第一输送速度相比成为低速。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控制装置对应于将衣料配置于前基准位置或者后基准位置中的哪一个,控制衬布供给装置的致动器,以针对由大压脚输送的衣料进行衬布的缝制开始位置的对位,因此,在前基准位置和后基准位置中的任一个进行缝制的情况下,都能够相对于衣料在适当的位置供给衬布,即使在后基准位置进行缝制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供给额外的衬布。并且,由此,能够不需要缝制后的额外衬布的切除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嵌条缝制缝纫机的斜视图。

图2是图1的嵌条缝制缝纫机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嵌条缝制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4是衬布供给装置的斜视图。

图5是衬布供给装置的正视图。

图6是沿图4的V-V线的剖视图。

图7是能够进行衬布的供给的状态的衬布供给装置的剖视图。

图8是不能进行衬布的供给的状态的衬布供给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前基准位置和后基准位置的衬布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10是包含衬布供给控制的缝制动作的时序图。

图11是包含衬布供给控制的缝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衬布的长度的参数调节和动作定时之间的关系的缝制动作的时序图。

图13是包含其他衬布供给控制的缝制动作的时序图。

图14是包含其他衬布供给控制的缝制动作的时序图。

图15是包含图14的衬布供给控制的缝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16是包含其他衬布供给控制的缝制动作的时序图。

标号的说明

10 嵌条缝制缝纫机

11 工作台

12 卷边压脚

13 缝针

14 可动切刀

15 针板

16 缝纫机电动机

20 大压脚进给机构

21 大压脚

25 压脚电动机

40 衬布供给装置

41 衬布保持部

42 引导部

44 驱动部

46 状态切换部

48 切断部

60 控制装置

61 CPU

62 存储器

64 显示面板

65 设定开关(长度设定部)

68 操作踏板

90 角切刀机构

111 开口部

251 编码器

441 支撑块

442 主动送进辊

443 从动送进辊

444 抽出电动机

462 松开用气缸(致动器)

463 锁止用气缸(致动器)

481 可动切刀

482 固定切刀

483 切刀用气缸

C 主布料(衣料)

F 前基准位置

N 缝制位置

R 后基准位置

S 衬布

Sr 辊

具体实施方式

[嵌条缝制缝纫机的整体结构]

下面,基于图1至图11,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嵌条缝制缝纫机10进行说明。图1将表示嵌条缝制缝纫机10的整体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示出,图2是嵌条缝制缝纫机10的正视图,图3是表示嵌条缝制缝纫机10的控制系统的框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以各图中所示的XYZ轴为基准而确定缝纫机10的各部的方向。在将缝纫机10设置于水平面的状态下,Z轴方向表示成为铅垂方向的方向,X轴方向表示水平且与布料进给方向一致的方向,Y轴方向表示水平且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

另外,将位于X轴方向、后述的大压脚进给机构20在缝制时输送衣料的方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设为前方,将输送方向上游侧设为后方。

该嵌条缝制缝纫机10具备:作为载置台的工作台11,其成为将嵌条布和衬布S与作为衣料的主布料C进行缝合的缝制的作业台;标记照射装置30,其将表示工作台11的成为所载置的主布料C的缝制基准的前基准位置及后基准位置的点标记向工作台11上照射;作为布料进给机构的大压脚进给机构20,其对主布料C进行保持,并且进行主布料C的进给;卷边压脚机构,其使卷边压脚12升降,该卷边压脚12用于将与主布料C缝接的长条的嵌条布(省略图示)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折返;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通过两根缝针13对由大压脚进给机构20沿X轴方向进给的主布料C进行落针;切刀机构,其在两根缝针13的前侧使可动切刀14升降,在主布料C及嵌条布形成直线状的切缝;釜机构,其从各缝针13分别捕捉缝线而与下线进行缠绕;缝纫机架80,其设置于工作台11上,将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和切刀机构收纳保持;角切刀机构90,其在直线状的切缝的成为两端的位置形成大致V字状的切缝;衬布供给装置40,其在工作台11的下方对卷绕有衬布S的辊Sr进行保持,将衬布S的前头端部从工作台11的上表面的开口部111抽出;以及控制装置60,其进行上述各结构的动作控制。

此外,上述嵌条缝制缝纫机10相当于所谓的自动嵌条缝制缝纫机,即,如果开始缝制,则不要求其他的输入操作,按照预先设定的 嵌条缝制所需的各种参数进行一系列的缝制动作。

下面,对各部进行详细说明。

[工作台及缝纫机架]

关于工作台11,其上表面与X-Y平面平行,在水平的状态下使用。而且,在工作台11的由缝针13形成的落针位置15a安装有针板15。在针板15形成有:针孔,其将两根缝针13分别插入;以及狭缝,其将切刀机构的可动切刀14插入。

另外,在工作台11上形成有凹部,对缝纫机架80的底座部81进行收纳。并且,在工作台11,在缝纫机架80的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配置有大压脚进给机构20和角切刀机构90,在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配置有卷边压脚机构(除了卷边压脚12以外省略图示)。

另外,在嵌条缝制缝纫机10的缝制作业时,在工作台11的后端部侧作业者起立进行主布料C的放置作业。

缝纫机架80主要由下述部件构成:底座部81,其设置于工作台11;纵向机体部82,其从底座部81直立设置;以及臂部83,其从纵向机体部82的上部水平地延伸设置。

而且,在缝纫机架80的下部配置有缝纫机电动机16,在底座部81的内部,从缝纫机电动机16传递釜机构的旋转驱动力的下轴以沿Y轴方向的状态被支撑,在臂部83的内部,从缝纫机电动机16传递缝针上下移动机构的上下移动驱动力的上轴以沿Y轴方向的状态被支撑。

在上轴和下轴分别固定装备有带轮,并且由在缝纫机架80的纵向机体部82内穿过的同步带连结。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由公知的结构构成,具有:两个缝针13,它们构成两根针;两根针棒,它们在下端部对两根针各自的缝针13进行保持;上下的金属轴承,它们将各针棒沿其长度方向可滑动地支撑;针棒抱持部,其同时保持两根针棒;缝纫机电动机16,其成为针棒的上下移动驱动源;上轴,其由该缝纫机电动机16旋转驱动;旋转锤,其与上轴的一端部固定连结,进行旋转运动;以及曲柄杆,其一 端部与旋转锤的从旋转中心偏心的位置连结,并且另一端部与针棒抱持部连结。

构成为,如果上轴旋转,则旋转锤也同样地进行旋转,曲柄杆的一端部以上轴为中心进行圆运动,在另一端部,仅将一端部的圆运动的Z轴方向的移动成分传递至针棒抱持部而使各针棒进行往复上下移动。

而且,针对沿X轴方向输送的主布料C及嵌条布,形成沿X轴方向的直线状的线迹。

[切刀机构]

切刀机构具备:可动切刀14,其形成直线状的切缝;切刀棒,其在下端部具备可动切刀14,并且在臂部83内可上下移动地被支撑;切刀电动机17,其成为切刀棒的上下移动的驱动源;以及传递机构,其将来自切刀电动机17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上下方向的往复的驱动力而进行传递。

即,切刀电动机17与主布料C的进给动作一起进行旋转驱动,通过传递机构使可动切刀14上下移动,反复形成与切刀宽度对应的切缝而形成直线状的切缝。

可动切刀14的刃尖沿X轴方向形成,针对沿X轴方向输送的主布料C及嵌条布而沿X轴方向形成切缝。

[釜机构]

釜机构设置于缝纫机架80的底座部81内。该釜机构具备:两个水平釜,它们分别与两根缝针13对应;釜齿轮,其设置于各水平釜的旋转轴;以及传递齿轮,其固定装备于下轴,向各釜齿轮分别施加旋转驱动力。

下轴通过同步带,从缝纫机电动机16的输出轴被施加旋转驱动力。构成为,如果下轴进行旋转驱动,则经由各传递齿轮向釜齿轮传递旋转驱动力,经由釜轴使各水平釜进行旋转。各水平釜在缝针13的前头端部下降至针板15的下侧时,从缝针捕捉缝线,通过旋转使水平釜穿过缝线的线环而使下线插入,进行将缝线和下线缠绕的作业。

[卷边压脚机构]

卷边压脚机构具有:卷边压脚12,其从主布料C的输送方向观察到的剖面形状为倒T字状,设置为卷绕嵌条布而沿长度方向送出;以及支撑机构(省略图示),其可升降地支撑卷边压脚12。

上述卷边压脚12由底板和立板构成,该底板与工作台11的上表面相对,该立板与该平板的上表面垂直地直立设置,在剖视观察时形成倒T字状的形状。

另外,卷边压脚12配置于缝针13的后方,在卷边压脚12下降时,以成为其前端部接近缝针13的状态的方式由支撑机构支撑。

支撑机构具备:未图示的气缸,其成为卷边压脚12的升降动作的驱动源;电磁阀18,其驱动该气缸;以及多个连杆体,它们将气缸的驱动力转换为上下方向的移动力而向卷边压脚12施加。

而且,在缝制时,卷边压脚机构通过气缸使卷边压脚12下降,通过与后述的大压脚进给机构20的一对大压脚21协同动作而在以成为卷边压脚12的剖面形状的方式将嵌条布的Y轴方向两端部向卷边压脚12的底板的上表面折返后的状态,即,包裹卷边压脚12而对倒T字状进行仿形后的状态下由一对大压脚21保持嵌条布。并且,如果大压脚21前进,则嵌条布在维持仿形于倒T字状的状态不变的情况下从卷边压脚12滑出而与主布料C一起向前方输送,在嵌条布的沿卷边压脚12的底板折返而成为二重的两端部,分别进行落针而进行向主布料C的缝接。

[大压脚进给机构]

大压脚进给机构20具备:一对大压脚21(其中一个省略图示),它们在隔着缝针13的两侧的位置从上方按压主布料C;支撑体22,其可升降地支撑这些大压脚21;气缸23,其使大压脚21相对于支撑体22沿上下移动;电磁阀24,其控制气缸23的驱动;压脚电动机25,其使由大压脚21按压的主布料C沿布料进给方向移动;以及滚珠丝杠机构26,其将压脚电动机25的旋转驱动力变换为沿X轴方向的直线驱动力而传递至支撑体22。

各大压脚21在剖视观察时为楔状、且在俯视观察时为长方形状 的平板,各自在将长度方向设为沿X轴方向的状态下由支撑体22支撑。而且,通过气缸23的驱动在上下的两个位置可切换,在上位置时从工作台11的上表面分离,在下位置下降至与工作台11的上表面高度接近。

滚珠丝杠机构26在工作台11上沿X轴方向可移动地支撑支撑体22,关于由支撑体22支撑的两个大压脚21的后端部,其可动范围进行了如下设定,即,从工作台11的后端部附近起至与缝针13相比位于前侧的角切刀机构90的附近为止进行移动。

[角切刀机构]

角切刀机构90处在工作台11的下方、且配置于大压脚进给机构20的大压脚21的通过路径,通过利用大压脚进给机构20,使由一对切刀91a、91b构成的角切刀91从下方对输送至角切刀91的作业位置的主布料C进行穿透,从而在直线状的切缝的成为两端的位置形成大致V字状的切缝V。

即,角切刀机构90具备:气缸92,其使角切刀91上下移动;电磁阀93,其进行气缸92的驱动;以及驱动电动机94,其将切刀91a沿X轴方向进行移动定位。

上述角切刀91的从上方观察到的其剖面形状形成为V字状,通过从下方将各主布料穿透,从而形成V字状的切缝。

即,形成有线迹和直线状的切缝的主布料C,如果由大压脚进给机构20输送至布料进给方向的与可动切刀14相比位于下游侧的规定位置,则在通过驱动电动机94的驱动将切刀91a定位在切缝的一端侧的下方位置后,使两个切刀91a、91b上升,形成两个V字状的切缝。

[标记照射装置]

标记照射装置30具备:长条状的支撑板31,其从缝纫机架80的臂部83的前头端部上表面朝向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以悬臂梁状态延伸设置;输送带用的带轮32、32,它们分别配置于支撑板31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输送带33,其架设在两个带轮32、32之间;作为照射位置驱动单元的目标定位电动机34,其是将一个带轮32旋转驱 动的步进电动机;以及目标位置显示器35,其固定于输送带33,通过目标定位电动机34的旋转而沿布料进给方向任意地定位。

目标位置显示器35,例如具备LED、激光光源等,例如将直线状的点状光即点标记向垂直下方照射。

该标记照射装置30,沿着穿过两根缝针13的落针位置15a的中间点且沿X轴方向的线上支撑目标位置显示器35,以使得能够对与落针位置15a相比的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的范围进行照射。

具体地说,标记照射装置30在与两根缝针13的落针位置15a(缝制位置)相比的后方,为了表示前基准位置F和后基准位置R而进行点标记的照射,前基准位置F用于进行在主布料C及嵌条布实施的预定的两条线迹的缝制开始位置的对位,后基准位置R用于进行两条线迹的缝制结束位置的对位。此外,前基准位置F和后基准位置R均处在与缝制位置相距的距离为已知且固定的位置,与缝制位置相距的距离记录在控制装置60的存储器内。

而且,在将这些基准位置向缝纫机的作业者进行指示时,通过目标定位电动机34的驱动,将目标位置显示器35输送至预先设定的前基准位置F或者后基准位置R,并且进行点标记的照射。

由此,缝纫机的作业者,通过在工作台11上将标注在主布料C的基准位置与点标记的照射位置对准,从而能够将主布料以适当的配置进行放置。

[衬布供给装置]

图4是衬布供给装置40的斜视图,图5是正视图,图6是沿图4的V-V线的剖视图。

如这些图所示,衬布供给装置40具备:衬布保持部41,其可转动地对卷绕带状的衬布S后的辊Sr进行保持;引导部42,其从衬布保持部41至工作台11的开口部111为止引导带状的衬布S;抽出驱动部44,其将带状的衬布S抽出至开口部111;状态切换部46,其与大压脚21的输送相伴地对阻止供给衬布S的状态和解除该阻止的状态进行切换;以及切断部48,其在开口部111的附近将带状的衬布S切断。

衬布保持部41位于衬布供给装置40的下部,具有:辊盖板411,其绕Y轴可旋转地支撑辊Sr;以及辊安装板412,其将该辊盖板411固定于工作台11。

辊Sr是将无端带状的衬布S卷绕而成的辊,在供给时,在从开口部111供给所需的长度量后,由后述的切断部48切断。

引导部42具备:平板状的第一交叉引导件421,其沿Y-Z平面;平板状的第二交叉引导件422,其与该第一交叉引导件421接近相对,沿Y-Z平面;平板状的第三交叉引导件423,其从第一交叉引导件421的上端部朝向前斜上的开口部111;平板状的第四交叉引导件424,其与该第三交叉引导件423的上表面接近相对;以及两片引导板425、426,它们设置在第三和第四交叉引导件423、424与开口部111之间。

第一~第四交叉引导件421~424均是宽度大于衬布S的金属平板。

而且,第一交叉引导件421的下端部向前方弯曲,其前头端部以朝向下方的方式弯折形成。而且,在朝向下方弯折形成的前头端部开口形成有沿Y轴方向的狭缝。

第二交叉引导件422的下端部在与第一交叉引导件421的弯曲部大致相同的高度向后方弯曲,第二交叉引导件422的上端部与第一交叉引导件421的上端部相比伸出至上方,并且向前方弯曲。

第一交叉引导件421和第二交叉引导件422,在隔开间隙而接近相对的状态下固定支撑于后述的状态切换部46的交叉引导件基座461。

从辊Sr抽出的带状的衬布S,穿过第一交叉引导件421的狭缝,穿过第一交叉引导件421和第二交叉引导件422之间而由第二交叉引导件422的上端部的弯曲部引导至第三及第四交叉引导件423、424的后端部。

第三交叉引导件423和第四交叉引导件424在上下排列而接近相对的状态下,固定支撑于抽出驱动部44的支撑块441。

第三及第四交叉引导件423、424的后端部与第二交叉引导件 422的上端部接近,在第二交叉引导件422的上端部和第三及第四交叉引导件423、424的后端部之间,配置有后述的抽出驱动部44的主动送进辊442。而且,该主动送进辊442配置为,外周面与从第二交叉引导件422跨越至第三及第四交叉引导件423、424的衬布S接触。

穿过第一及第二交叉引导件421、422后的衬布S,由第三及第四交叉引导件423、424引导至开口部111的近端。

在第三及第四交叉引导件423、424的延长线上存在工作台11的开口部111,在其近端配置有两片引导板425、426。这些引导板425、426是以第三及第四交叉引导件423、424侧打开,随着接近开口部111而逐渐变窄的方式固定装备于工作台11的下表面侧。如上所述,两片引导板425、426是第三及第四交叉引导件423、424侧打开,并逐渐变窄的配置,因此可靠地将穿过第三及第四交叉引导件423、424后的衬布S引导至开口部111。

此外,在第三及第四交叉引导件423、424和两片引导板425、426之间,配置有切断部48的可动切刀481和固定切刀482。

抽出驱动部44具备:支撑块441,其在衬布保持部41的上方,由工作台11固定支撑;主动送进辊442,其在支撑块441的后端部,绕Y轴可旋转地被支撑;从动送进辊443,其由前述的交叉引导件基座461绕Y轴可旋转地支撑;抽出电动机444,其成为衬布S的抽出动作的驱动源;电动机安装板445,其固定于工作台11,支撑抽出电动机444;主动链轮446,其设置于抽出电动机444的输出轴;从动链轮447,其与主动送进辊442同心地连结;以及同步带448,其架设于主动链轮446和从动链轮447之间。

抽出驱动部44是进行下述进给动作的机构,该进给动作使从衬布保持部41的辊Sr拉出的衬布S的前头端部成为从工作台11的开口部111伸出规定的长度的状态。衬布S如果从开口部111以一定程度的长度伸出至外侧,则衬布S通过与大压脚21的下表面或者大压脚21所保持的衣料的下表面的摩擦被捕捉而与该大压脚21一起输送。抽出驱动部44从开口部111抽出的衬布S的前头端部的规定的长度,表示大压脚21能够捕捉衬布S而沿输送方向拉出所需的足够 的长度。

即,该抽出驱动部44仅进行衬布S的前头端部的抽出,不对缝制中的衬布S的输送起作用。

此外,将衬布S抽出的开口部111,形成于工作台11的上表面的前基准位置。

在上述抽出驱动部44,抽出电动机444的扭矩从主动链轮446经由同步带448传递至从动链轮447,使主动送进辊442旋转。

从动送进辊443的直径小于主动送进辊442,成为与该主动送进辊442的外周面的上部可抵接的配置。支撑从动送进辊443的交叉引导件基座461以在与该从动送进辊443相比的前方位置绕Y轴可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支撑块441。由此,从动送进辊443沿上下可摆动,能够在与主动送进辊442的外周面抵接的状态和向上方分离的状态之间切换位置。

此外,在将衬布S输送至开口部111时,从动送进辊443由于交叉引导件基座461及从动送进辊443的自重而处于与主动送进辊442接触的状态,主动送进辊442和从动送进辊443以适当的载荷保持衬布S,主动送进辊442不空转而能够输送衬布S。

状态切换部46具备:交叉引导件基座461,其由前述的抽出驱动部44的支撑块441可摆动地支撑;松开用气缸462,其经由交叉引导件基座461将从动送进辊443向上方推起;锁止用气缸463,其经由交叉引导件基座461将从动送进辊443向下方按下;以及缸体基座464,其支撑各气缸462、463。

交叉引导件基座461具备:主体部461a,其是沿Y-Z平面的矩形平板;一对腕部461b,它们从主体部461a的前表面上端部的Y轴方向两端部向前方伸出;以及抵接板461c,其设置于主体部461a的后表面上端部附近,与松开用气缸462的柱塞抵接。

而且,一对腕部461b的前端部绕Y轴可转动地与抽出驱动部44的支撑块441连结,一对腕部461b的中间部单独可旋转地支撑从动送进辊443的两端部。

另外,主体部461a在其前表面侧保持第一交叉引导件421和第 二交叉引导件422。第一交叉引导件421和第二交叉引导件422与主体部461a的下端部相比向下方伸出。

松开用气缸462以将柱塞向上方可凸出的状态固定支撑于缸体基座464。而且,交叉引导件基座461的从主体部461a的后表面上端部向后方伸出的抵接板461c配置于松开用气缸462的柱塞的上方,通过该柱塞的凸出,能够经由抵接板461c将交叉引导件基座461的后端部向上方推起。

其结果,如图7所示,能够使由一对腕部461b支撑的从动送进辊443从主动送进辊442分离,能够将衬布S从被这些辊442、443约束的状态松开。在衬布S由大压脚21捕捉而输送时,设为上述的松开状态,使得各辊442、443不对拉出的衬布S施加阻力。

锁止用气缸463以将柱塞向前方可凸出的状态固定支撑于缸体基座464。而且,从交叉引导件基座461的主体部461a的下端部向下方伸出的第二交叉引导件422配置于锁止用气缸463的柱塞的前方,通过该柱塞的凸出,能够经由第二交叉引导件422将交叉引导件基座461的后端部向下方按下。

其结果,如图8所示,能够使由一对腕部461b支撑的从动送进辊443与主动送进辊442压接,能够对抗大压脚21而对在这些辊442、443之间穿过的衬布S进行约束。

如上所述,通过将松开用气缸462设为柱塞后退状态,将锁止用气缸463设为柱塞凸出状态,从而成为从动送进辊443与主动送进辊442压接的状态,能够对于衬布S形成“不能供给状态”或者“阻止供给的状态”。

另外,通过将松开用气缸462设为柱塞凸出状态,将锁止用气缸463设为柱塞后退状态,从而成为从动送进辊443向上方分离的状态,能够对于衬布S形成“能供给的状态”或者“解除阻止的状态”。

另外,通过将松开用气缸462和锁止用气缸463均设为柱塞后退状态,从而成为从动送进辊443通过自重而与主动送进辊442接触的状态,将该状态设为“中立状态”。

即,松开用气缸462及锁止用气缸463作为“对伴随大压脚21 的输送能供给衬布S的状态和不能供给的状态进行切换的致动器”起作用。

切断部48具备:可动切刀481,其在抽出驱动部44的支撑块441的上侧前端部将刃尖朝向上方进行升降;固定切刀482,其在使刃尖与可动切刀481相对的状态下固定于工作台11的下表面;以及切刀用气缸483,其施加装备于支撑块441的上侧前端部的可动切刀481的升降动作。

如前述所示,可动切刀481及固定切刀482配置于第三和第四交叉引导件423、424的前端部和两片引导板425、426的后端部之间,能够通过可动切刀481的上升动作将在它们之间穿过的衬布S切断。

[嵌条缝制缝纫机的控制系统]

如图3所示,在控制装置60经由未图示的输入输出电路连接有:显示面板64,其对与缝制有关的各种设定、当前的缝纫机的状态进行显示;设定开关65,其附设于显示面板64,作为用于进行各种设定的画面选择、用于进行命令、数值的输入的设定输入单元;以及操作踏板68,其输入缝制的开始。

操作踏板68是通过踏入操作,将缝制动作的驱动指令输入至控制装置60的单元。即,如果进行操作踏板68的踏入,则控制装置60进行开始缝制的动作控制。

从设定开关65,在用于进行嵌条缝制的各种参数,例如,缝制间距、缝纫机电动机16的旋转速度的基础上,由作业者进行下述等的设定,即,图9所示的将衬布S缝入时的参数即嵌条缝制的缝制长度c、是将主布料C及嵌条布的放置以前基准、后基准中的哪个执行、从衬布S的前端部至缝制开始位置为止的长度即缝制开始侧长度a、从衬布S的后端部至缝制结束位置为止的长度即缝制结束侧长度b。

此外,缝制长度c、缝制开始侧长度a和缝制结束侧长度b的合计值相当于进行供给的衬布S的长度,因此上述设定开关65作为“对要供给的所述衬布的长度进行设定的长度设定部”起作用。

此外,图9所示的从前基准位置F至缝制位置N为止的距离Fc 及从后基准位置R至缝制位置N为止的距离Rc是固定值,控制装置60始终存储有该值。

另外,在控制装置60经由各个驱动器16a、25a、17a、94a、34a、444a连接有成为该控制装置60的控制对象的缝纫机电动机16、压脚电动机25、切刀电动机17、角切刀的驱动电动机94、目标定位电动机34、抽出电动机444。

另外,在压脚电动机25附设有对其旋转量进行检测的编码器251,该编码器251经由对其输出脉冲进行计数的计数器251a而与控制装置60连接。

另外,在控制装置60经由驱动器18a、24a、93a、54a、26a、27a连接有对进行卷边压脚12的上下移动的气缸、进行大压脚21的升降的气缸23、进行角切刀91的升降的气缸92、衬布供给装置40的松开用气缸462、锁止用气缸463及切刀用气缸483的工作进行控制的电磁阀18、24、93、465、466、484。

并且,在控制装置60经由驱动器35a连接有目标位置显示器35的光源。

控制装置60具备:CPU 61,其进行各种控制;以及存储器62,其写入有嵌条缝制缝纫机10的后述的各种功能、使动作执行的控制程序、控制数据或者各种缝制数据。

在上述存储器62存储全部从设定开关65输入的用于进行嵌条缝制的各种参数(缝制间距,缝纫机电动机16的旋转速度,是将主布料C及嵌条布的放置以前基准、后基准中的哪个执行,衬布S的缝制开始侧长度a,衬布S的缝制结束侧长度b等的设定)。即,存储器62作为存储单元起作用。

上述CPU 61通过储存于ROM 62的控制程序,为了将在后基准位置R放置主布料C及嵌条布的情况下衬布S以额外的长度抽出而进行缝合的问题消除,在后基准位置R的缝制时,在适当的定时控制松开用气缸462和锁止用气缸463,通过对于衬布S从“阻止供给的状态”切换为“解除阻止的状态”,从而执行衬布S的前头端部相对于衣料进行对位的衬布供给控制。

[包含后基准位置的衬布供给控制的缝制动作]

关于包含在上述后基准位置R配置衣料而进行缝制的情况下的衬布供给控制在内的缝制动作控制,通过图10的时序图和图11的流程图详细地进行说明。

此外,以下述情况为前提,即,衬布S在缝制开始前,其前头端部以缝制开始侧长度a(参照图9)从开口部111向前方抽出,将衬布供给装置40的松开用气缸462控制为柱塞后退状态,将锁止用气缸463控制为柱塞凸出状态,从动送进辊443处于阻止衬布S的供给的状态(图8的状态)。

在上述的状态下,如果从作业者通过操作踏板68输入缝制的开始,则控制装置60的CPU 61控制目标定位电动机34及目标位置显示器35,对工作台11的上表面的后基准位置进行照射(步骤S1)。

而且,作业者将衣料的缝制结束位置对位于后基准位置R而放置于工作台11上,如果进行表示放置完成的操作踏板68的再踏入操作(步骤S3),则CPU 61控制气缸23而使大压脚21下降,在后基准位置保持衣料(步骤S5)。

并且,CPU 61开始压脚电动机25的驱动,开始向衣料的缝制位置N的输送(步骤S7,图10:T1)。

此外,控制装置60的CPU 61控制大压脚进给机构20的压脚电动机25,以使得缝制开始前(空进给)的衣料的第一输送速度成为高速,缝制开始后的衣料的第二输送速度成为低速。即,从开始输送至开始缝制为止的输送以高速进行。

接下来,CPU 61根据压脚电动机25的编码器251的脉冲计数值判定衣料是否到达衬布供给位置(步骤S9)。由于是衣料的缝制开始位置已到达开口部111(前基准位置)的状态,因此衬布供给位置是通过从输送开始起是否以距离(Rc-c-Fc)前进而进行判定的。

如果衣料没有到达衬布供给位置,则重复执行判定,如果到达(图10:T2),则CPU 61将松开用气缸462控制为柱塞凸出状态,将锁止用气缸463控制为柱塞后退状态,从动送进辊443成为向上方分离的状态,切换为衬布S的供给的“解除阻止的状态”(图7的 状态,步骤S11)。

由此,衬布S由从动送进辊443进行的约束被解除,通过与由大压脚21保持的衣料之间的摩擦而向前方拉出,与衣料一起输送。

接下来,CPU 61根据压脚电动机25的编码器251的脉冲计数值判定衣料的缝制开始位置是否到达缝制位置N(步骤S13)。到达缝制位置N是通过从输送开始起是否以距离(Rc-c)前进而进行判定的。

如果衣料没有到达缝制位置N,则重复执行判定,如果到达(图10:T3),则CPU 61使压脚电动机25的驱动瞬间地停止,然后重新开始驱动,切换为以低速进行的输送(步骤S15)。另外,与压脚电动机25的停止同步地开始缝纫机电动机16的驱动,开始通过两根缝针13的上下移动进行的缝制。

此外,压脚电动机25在现实中无法瞬时地停止,而是逐渐地减速后停止,因此步骤S13中的到达缝制位置N,严格地说,是对到达与缝制位置N相比位于压脚电动机25的停止所需的距离量之前的位置进行判定的。

接下来,CPU 61根据压脚电动机25的编码器251的脉冲计数值判定衬布S的终端预定位置是否到达衬布切割位置(步骤S17)。

衬布切割位置表示衬布S的终端预定位置到达切断部48的切断位置。衬布S的终端预定位置是从缝制结束位置起以缝制结束侧长度b位于后方的位置,如果假设切断部48的切断位置与开口部111(前基准位置)相比以距离n位于后方,则衬布切割位置的到达是通过从输送开始起是否以距离(Rc+b-Fc-n)前进而进行判定的。

如果衣料没有到达衬布切割位置,则重复执行判定,如果到达(图10:T4),则CPU 61将松开用气缸462控制为柱塞后退状态,将切刀用气缸483控制为柱塞凸出状态,将从动送进辊443设为中立状态,将衬布S切断(图6的状态,步骤S19)。

接下来,CPU 61根据压脚电动机25的编码器251的脉冲计数值判定衬布S的缝制结束位置是否到达缝制位置N(步骤S21)。

缝制结束位置向缝制位置N的到达,是通过从输送开始起是否 以距离Rc前进而进行判定的。

如果衬布S的缝制结束位置没有到达缝制位置N,则重复执行判定,如果到达(图10:T5),则CPU 61停止缝纫机电动机16的驱动(步骤S23)。

而且,继续大压脚21的前进移动,将衣料输送至角切刀机构90,在缝制部位的两端部形成V字状的切缝(步骤S25,图10:T6)。

并且,如果将衣料整体输送至开口部111的前方(图10:T7),则CPU 61执行用于下一次缝制的衬布的抽出。

此时,使切刀用气缸483的柱塞后退而设为能够进行衬布S的穿过。另外,由于从动送进辊443已经位于中立位置,因此处于通过主动送进辊442的驱动能够进行衬布S的输送的状态。

衬布S需要以缝制开始长度a从开口部111向前方抽出,因此以与从前述的切断部48的切断位置至开口部111为止的距离n的合计距离a+n使抽出电动机444进行驱动(步骤S27)。

在上述衬布S的抽出完成的定时(图10:T8),CPU 61使锁止用气缸463的柱塞凸出,对衬布S进行约束(步骤S29)。

而且,然后,如果将衣料输送至输送结束位置,则使压脚电动机25的驱动停止,结束缝制动作。

此外,虽然使衬布S的缝制开始侧长度a与事先的抽出长度一致,但如图12所示,通过如图中的箭头L所示沿前后使衬布供给位置T2的定时变动,从而可调节缝制开始侧长度a。例如,如果将衬布供给位置T2变更为更加提前,则能够使缝制开始侧长度a长于事先的抽出长度,如果使衬布供给位置T2更加延迟,则能够使缝制开始侧长度a短于事先的抽出长度。

另外,关于衬布S的缝制结束侧长度b,如图12所示,通过如图中的箭头K所示沿前后使衬布切割位置T4的定时变动,从而可调节缝制结束侧长度b。例如,如果将衬布切割位置T4变更为更加提前,则能够缩短缝制结束侧长度b,如果使衬布切割位置T4更加延迟,则能够进一步增加缝制结束侧长度b。

[包含前基准位置的衬布供给控制在内的缝制动作]

关于包含在前基准位置F配置衣料而进行缝制的情况下的衬布供给控制在内的缝制动作控制,除了一部分以外与上述的包含后基准位置R的衬布供给控制的缝制动作相同。参照图10的时序图及图11的流程图对其不同点进行说明。

关于嵌条缝制缝纫机10,由于是衬布S被抽出的开口部111与前基准位置F一致的配置,因此在包含前基准位置的衬布供给控制在内的缝制动作的情况下,与衣料的输送开始一起还开始衬布S的供给。

因此,如果相对于图10的时序图,在衣料的输送开始位置T1,变更为将松开用气缸462设为柱塞凸出状态,将锁止用气缸463设为柱塞后退状态,变更为进一步缩短从衣料的输送开始位置T1至缝制位置T3为止的期间,则成为包含前基准位置的衬布供给控制在内的缝制动作的时序图。

另外,如果相对于图11的流程图,省略步骤S9的向衬布供给位置T2的到达的判断,将步骤S11的向松开用气缸462的柱塞凸出状态、向锁止用气缸463的柱塞后退状态的动作控制变更为与步骤S7的压脚电动机25的驱动开始同步地执行的内容,则成为包含前基准位置的衬布供给控制在内的缝制动作的流程图。

[实施方式的效果]

上述嵌条缝制缝纫机10具备控制装置60,该控制装置60控制缝纫机电动机16及大压脚进给机构20,以对应于将衣料配置于在工作台11的上表面所设定的、使衣料的缝制开始位置对位的前基准位置F或者使衣料的缝制结束位置对位的后基准位置R中的哪一个,而针对所输送的衣料从缝制开始位置至缝制结束位置为止进行缝制。

另外,衬布供给装置40具备松开用气缸462及锁止用气缸463,它们对伴随大压脚21的输送能供给衬布S的状态和不能供给衬布S的状态进行切换,控制装置60控制由松开用气缸462及锁止用气缸463进行的状态切换,以使得在后基准位置配置衣料的情况下,相对于由大压脚21输送的衣料进行衬布S的缝制开始位置的对位。

由此,能够在后基准位置配置衣料的情况下,避免与大压脚21 的输送开始一起开始衬布S的供给而进行额外长度的衬布S的缝合,能够在衬布S在预定的位置形成线迹。因此,在基准位置和后基准位置中的任一个进行缝制的情况下,都能够相对于衣料在适当的位置供给衬布,在缝制后,能够不需要将额外衬布切除的作业。

另外,衬布供给装置40的松开用气缸462及锁止用气缸463,能够针对伴随大压脚21的输送能供给的状态的衬布S,在对抗大压脚21而阻止供给的状态和解除该阻止的状态中进行切换,因此与通常将衬布S的前头端部设为退避状态而在需要的定时使衬布S的前头端部插入大压脚21的下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供给不良的发生,能够提高供给动作的可靠性,并且减少衬布的位置偏差而进行高精度的缝制。

另外,嵌条缝制缝纫机10具备作为长度设定部的设定开关65,衬布供给装置40具有将所供给的衬布S切断的切断部48,如果通过大压脚21将衬布S以所设定的长度量拉出,则控制装置60控制切断部48以将衬布S切断。

由此,嵌条缝制缝纫机10能够任意地设定进行供给的衬布S的长度。

另外,设定开关65由于任意地设定缝制长度c、缝制开始侧长度a和缝制结束侧长度b,因此能够任意地调节这些参数,能够根据需要丰富地进行衬布S的缝合。

[衬布供给控制的其他例子(1)]

在嵌条缝制缝纫机10中,将衬布S的前头端部设为预先从开口部111伸出的状态而由向前方移动的大压脚21捕捉而进行供给,但如果大压脚21以一定程度的高速进行移动,则有可能在衬布S发生打滑而无法由大压脚21捕捉而不进行供给。

因此,如图13所示,CPU 61也可以进行下述控制,即,在衣料到达衬布供给位置时(图13:T2),使压脚电动机25的驱动瞬间地停止,然后重新开始驱动,再次返回以高速进行的输送。

由此,能够使衬布S的前头端部可靠地由大压脚21捕捉,减少衬布S的供给不良的发生。

此外,在图11、图13的例子中,在缝制的开始时、衣料的输送速度的切换时或者衬布的供给时,控制为使压脚电动机25瞬间地停止,但并不限定于停止,也可以控制为暂时地减速。

[衬布供给控制的其他例子(2)]

如前述所示,在嵌条缝制缝纫机10中,以在不伴随缝制的空进给的情况下高速地输送,在伴随缝制的情况下低速地输送的方式控制压脚电动机25。

在该情况下,如果所使用的衬布S的长度短,则如图14所示,有时在到达缝制位置T3之前,到达衬布切割位置T4。

在上述情况下,衣料及衬布S必须一边以空进给的速度、即高速进行进给,一边由切断部48进行衬布的终端的切断。

但是,将以高速拉出的衬布S的终端部准确地切断是困难的,有可能使衬布S的长度、缝制结束侧长度b的形成精度降低。

因此,在衬布S的向衬布切割位置T4的到达发生在向缝制开始位置的缝制位置T3的到达之前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在衣料的向衬布供给位置T2的到达时使压脚电动机25的驱动瞬间地停止的、对图13的控制进一步改良后的衬布供给控制。

具体地说,如图14所示,在到达衬布供给位置T2而使压脚电动机25的驱动瞬间地停止后重新开始驱动时,在该时刻,以不产生高速的空进给速度,而切换为伴随缝制的输送时的低速的进给速度的方式控制压脚电动机25。

如上所述,在衬布供给位置T2及其以后,通过利用压脚电动机25将输送切换为低速,从而即使在衬布切割位置T4与缝制位置T3相比靠前的情况下,也能够以低速状态高精度地进行切断部48处的衬布S的终端部的切断。

此外,与缝制位置T3的到达相比,衬布切割位置T4的到达是否先发生,是根据用于进行嵌条缝制的各种参数的设定值由控制装置60的CPU 61事先进行判定,并决定上述控制的执行。

即,如果与到达缝制位置T3的输送距离(Rc-c)相比,到达衬布切割位置T4的输送距离(Rc+b-Fc-n)小,则应该执行将衬 布供给位置T2及其以后的输送速度切换为低速的控制。如果进一步简化执行条件,则在Fc+n>b+c时,控制装置60判定为执行将衬布供给位置T2及其以后的输送速度切换为低速的控制。

在图15示出执行图14的处理的流程图。

CPU 61基于由操作踏板68输入缝制的开始,执行通过目标位置显示器35对后基准位置的照射(步骤S31),如果基于该后基准位置的衣料的放置完成而再次踏入操作踏板68(步骤S33),则使大压脚21下降(步骤S35),开始由压脚电动机25进行的高速输送的驱动(步骤S37,图14:T1)。

接下来,CPU 61判定衣料是否到达衬布供给位置(步骤S39),如果到达(图14:T2),则CPU 61使压脚电动机25的驱动瞬间地停止,然后重新开始驱动,切换为低速的输送(步骤S41)。

并且,CPU 61将松开用气缸462控制为柱塞凸出状态,将锁止用气缸463控制为柱塞后退状态,切换为衬布S的供给的“解除阻止的状态”(步骤S43)。由此,衬布S与衣料一起输送。

接下来,CPU 61判定衬布S的终端预定位置是否到达衬布切割位置(步骤S45),如果到达(图14:T4),则CPU 61将松开用气缸462控制为柱塞后退状态,将切刀用气缸483控制为柱塞凸出状态,将衬布S切断(步骤S47)。

接下来,CPU 61判定衣料是否到达缝制位置N(步骤S49),如果到达(图14:T3),则CPU 61使压脚电动机25的驱动瞬间地停止,然后重新开始驱动,并再次执行低速的输送(步骤S51)。

其后,CPU 61判定衬布S的缝制结束位置是否到达缝制位置N(步骤S53),如果到达(图14:T5),则CPU 61停止缝纫机电动机16的驱动(步骤S55)。

而且,将衣料输送至角切刀机构90,在缝制部位的两端部形成V字状的切缝(步骤S57,图14:T6)。

并且,如果将衣料整体输送至与开口部111相比的前方(图14:T7),则CPU 61使切刀用气缸483的柱塞后退,通过抽出电动机444执行衬布的抽出(步骤S59)。

如果衬布S的抽出完成(图14:T8),则CPU 61使锁止用气缸463的柱塞凸出,对衬布S进行约束(步骤S61)。

并且,如果将衣料输送至输送结束位置,则使压脚电动机25的驱动停止,结束缝制动作。

如上所述,控制装置60构成下述结构,即,如图13及图14的衬布供给位置T2及图15的步骤S41所示,控制该大压脚进给机构20,以使得在由大压脚21保持而开始输送衬布S时,由大压脚进给机构20产生的输送速度减少或者停止,因此能够减少由于打滑等原因引起的大压脚21对衬布S的捕捉不良的发生,能够提高供给动作的可靠性,并且减少衬布S的位置偏差而进行高精度的缝制。

另外,控制装置60的CPU 61如前述所示,是以控制大压脚进给机构20的压脚电动机25,以使得缝制开始前(空进给)的衣料的第一输送速度成为高速,缝制开始后的衣料的第二输送速度成为低速的情况为前提的(参照图11的步骤S15)。

而且,控制装置60通过由长度设定部所设定的衬布的长度(a、b、c),判定由切断部48进行的衬布S的切断是否在缝制开始前进行(与缝制位置T3的到达相比,衬布切割位置T4的到达是否先发生),并且,在衬布S的切断在缝制开始前进行的情况下,在缝制开始位置到达衬布供给位置T2的时刻,控制压脚电动机25以使得在该时刻及其以后减速而进行输送(图15的步骤S41),使衬布S的切断时的输送速度成为比第一输送速度低的速度(与第二输送速度相同的速度)。

由此,能够将以低速拉出的衬布S的终端部切断,能够以更准确的长度进行切断,能够实现衬布S的长度、缝制结束侧长度b的形成精度的提高。

[其他]

上述嵌条缝制缝纫机10进行下述控制,即,将衬布S的前头端部设为使一部分从开口部111伸出的状态,一边设为由大压脚21可捕捉的状态,一边控制松开用气缸462及锁止用气缸463而进行约束,以使得衬布S不被大压脚21拉出,在需要的定时解除约束而供给衬 布S。

但是,衬布S的供给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

例如,也可以是下述结构,即,不使衬布S的前头端部从开口部111伸出,以大压脚21无法捕捉的状态等待,并且,在需要的定时控制抽出电动机444而从开口部111抽出,使衬布S由大压脚21捕捉而进行供给(参照图16的T2)。

在该情况下,抽出电动机444作为能够对可供给的状态和不能供给的状态进行切换的致动器起作用。

此外,在通过上述结构进行衬布S的供给的情况下,在衬布S是柔软的质地或薄的质地的情况下,有时将衬布从开口部111送入移动中的大压脚21的下侧是困难的。

在上述的情况下,优选在开口部111的前侧配置绕Y轴可旋转地被支撑的辅助辊,将该辅助辊的外周面的上端部的高度与工作台11的上表面的高度大致相等地配置。在该情况下,辅助辊的其外周面与大压脚21的下表面抵接而产生从动,因此能够通过辅助辊将从开口部111抽出的衬布S的前头端部送入大压脚21的下侧,能够实现适当的衬布S的供给。

另外,也可以利用设定开关65对下述控制进行切换,即:设为从上述开口部111使衬布S的前头端部的一部分伸出的状态,在需要的定时解除约束而供给衬布S的控制;以及上述衬布S的前头端部从开口部111不伸出,在需要的定时对抽出电动机444进行控制,从开口部111抽出,供给衬布S的控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