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染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58780阅读:575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的染缸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染色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改进的染缸。



背景技术:

染缸是用于布匹染色的主要工具,在染色时通过将染液添加到染缸,再将需要染色的布匹加入实现染色。

扎染是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活性染料是扎染的主要染料,为了提高扎染效率,目前普遍采用连续染色的方式,在连续染色时,染色过程中染液中染料的浓度会下降,因此需要添加染料,但是在染色过程中染料会粘在染缸的内壁上,在染液流动中染料可能会重新混入染液中,因此为了保证染液中染料浓度的准确性,在加入染料前需要将染缸内壁上的染料清洗干净,目前采用的方法是通过人工清洗的方法,即通过工人将清洗辊伸入染缸内进行清洗,通过该方法清洗效率较低,人工成本高;染色过程中产生的污水,需处理后再排放,传统的污水处理只是简单的处理一次污水,并没有设置二次深度处理污水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染缸,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能自动实现对染缸的清洗和对染液的处理。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改进的染缸,包括呈筒状的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的开口端端面上固定有圆形的导轨,所述导轨上设有滑块,所述滑块能沿导轨滑动,所述滑块上设有延伸向缸体内侧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上转动连接有清洗辊,所述清洗辊竖直设置且清洗辊的周面与缸体的内壁贴靠,所述滑块上设有驱动清洗辊转动的转动电机;所述的缸体还与一絮凝池相连,絮凝池包括沉淀池,所述沉淀池的一侧顶部设置进水管,另一侧顶部设置出水管,进水管通过水管一与缸体相连通,所述沉淀池内设有沉淀器,所述沉淀池内竖向设有进水隔板,所述进水隔板的下侧边通过支撑梁与所述沉淀池的池壁固定连接,所述进水隔板的两个竖向侧边分别与所述沉淀池的池壁固定连接,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所述进水隔板两侧的所述沉淀池的内腔接通,所述沉淀器位于所述进水隔板和出水管之间的所述支撑梁上,所述沉淀器位于所述出水管的管口下方;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漏斗槽底,所述漏斗槽底内设置絮凝网组件,所述絮凝网组件包括呈倒置伞状的网架,所述网架包括主杆,所述主杆的顶部设置上层伞骨架和下层伞骨架,所述下层伞骨架的外周贴覆有防水布,所述防水布的中心设置漏水口,所述上层伞骨架的外周贴覆有网布,所述网布上均匀分布若干网眼,所述主杆的外周套接固定套管,所述主杆与固定套管之间留设间隙,所述漏斗槽底的底部设置排污管,所述固定套管固定在所述排污管内,所述主杆由上至下穿插入所述排污管内,所述主杆的底端连接驱动油缸。

在需要清洗缸体的内壁时,启动转动电机,同时滑块沿着导轨滑动,清洗辊转动将经过的缸体内壁上的染料清洗干净,从而能准确得到缸体内染液中染料的浓度,在连续染色过程中能准确添加活性染料的量,保证扎染的质量;通过上述结构能自动对缸体内壁进行清洗,清洗效率高;驱动油缸推动主杆上升,以使主杆带动上层伞骨架和下层伞骨架均处于张开状态,此时防水布的外表面与漏斗槽底的内壁相贴合,网布处于张开状态,其上的网眼均张开,由此废水在沉淀池中进行絮凝和沉淀过程,絮凝物逐渐下沉以致落入防水布和网布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絮凝收集,使驱动油缸下拉主杆,主杆带动上层伞骨架和下层伞骨架同时收拢,由此防水布和网布合并敞口,网眼在收拢中逐渐缩小闭合,以避免其内的絮凝物散出,最终在重力作用下,絮凝网组件中的絮凝物通过防水布的漏水口进入排污管以排出。

所述上层伞骨架包括若干根支杆,所述支杆的底端均铰接在所述主杆的顶端上,所述支杆的顶端设置连接帽,所述网布的边沿处设置连接扣,所述连接帽与连接扣一一对应形成扣接。

所述下层伞骨架包括若干根支杆,所述支杆的底端均铰接在所述主杆的顶端下方,所述支杆的顶端设置连接帽,所述防水布的边沿处设置连接扣,所述连接帽与连接扣一一对应形成扣接。

所述沉淀器为斜管沉淀器,所述沉淀器包括两个上下正对设置的支撑格网,两个所述支撑格网之间设有斜管填料,该斜管填料的斜管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两个所述支撑格网之间通过不锈钢拉紧螺杆连接。

所述沉淀池的内表面设有腐蚀层,所述进水管与出水管均为耐腐蚀管,所述排污管为耐腐蚀管。

所述出水管还与一深度处理装置相连接,所述深度处理装置包括吸水池、细隔栅、曝气池,吸水池通过连接管二与液控制阀另一端相连通,所述曝气池分支出两条出路;两条出路分别为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顺次连接二沉池、安全池及生物膜检测池,所述生物膜检测池内设置多层生物膜,所述多层生物膜内设置第一感测探头,所述第一感测探头通过电线连接分析控制器,所述生物膜检测池连接第一出水管和第一回水管,所述第一回水管连接上述细格栅的进水口;所述第二支路顺次连接中间池、管道混合器、混合池、絮凝反应池、斜管沉淀池、过滤池、反冲洗系统、消毒设备及藻类检测池,所述藻类检测池内培养有水藻,所述藻类检测池内还设置第二感测探头,所述第二感测探头通过电线连接上述分析控制器,所述藻类检测池连接第二出水管和第二回水管,所述第二回水管连接上述中间池的进水口。

先将印染液引入吸水池,再经细隔栅拦截纤维和大的悬浮砂砾,曝气池和二沉池是原废水处理系统生物处理单元的主体,先让废水进入曝气池采用好氧生物处理,再进入二沉池污泥分离、澄清,最后经安全池排入生物膜检测池进行检测,通过第一感测探头将检测数据发送至分析控制器进行研究,若检测数据合格则水体通过第一出水管排出,若检测数据不合格则水体通过第一回水管循环进入再次净化处理。在曝气池中存在大量的棉纤维导致二沉池的沉降速度变慢,影响了废水处理效果,因而将部分经过曝气池处理的废水引至一体化处理系统,处理后的废水回用。废水先通过管道混合器混合,通过计量泵将絮凝剂PAC,PAM加入到管道混合器中,为絮凝反应做准备。絮凝剂PAC,PAM经管道混合器加到待处理的废水后进入混合池,经变速电机驱动的搅拌器搅拌使它们充分接触。再分从曝气池中出来的水引入斜管沉淀池,进行深度处理。当斜管区局部水力分布不均匀时,使水流在某些斜管处流速过高,这样就会出现矾花泛起的现象,以致出现出水效果比没有斜管还要差。为此,斜管沉淀池的布水采用异向流布置,使布水更为均匀。而后深度处理过的废水引入过滤池过滤,利用微混凝过滤原理对废水中剩余的胶体物质进行捕捉、吸附、过滤处理,可以进一步降低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对废水的浊度和色度的降低特别有效,也可使悬浮物降低到极低的水平,提高出水的澄清度。再进入反冲洗系统,用以清除滤料中所截留的污物,使过滤池恢复工作能力。而后进入消毒设备对过滤后的水进行消毒处理。最后排入藻类检测池进行检测,通过第二感测探头将检测数据发送至分析控制器进行研究,若检测数据合格则水体通过第二出水管排出,若检测数据不合格则水体通过第二回水管循环进入再次净化处理。

所述多层生物膜由下至上依次包括滤料层、厌氧层及好氧层,所述好氧层的上表面形成附着液层,所述附着液层的上表面形成流动液层,所述厌氧层及好氧层沿液体流动方向逐步升高。

所述第一出水管上设置第一出水阀门,所述第一回水管上设置第一回水阀门,所述第一出水阀门和第一回水阀门均通过电线连接上述分析控制器;所述藻类检测池的底部铺设培养基,所述培养基的顶面上设置覆盖层,所述培养基的厚度为30cm~60cm;所述覆盖层具有若干陶瓷颗粒,所述陶瓷颗粒的直径为10mm~30mm,所述陶瓷颗粒内部具有若干孔洞,所述覆盖层的厚度为6cm~15cm;所述第二出水管上设置第二出水阀门,所述第二回水管上设置第二回水阀门,所述第二出水阀门和第二回水阀门均通过电线连接上述分析控制器;所述消毒设备利用二氧化氯发生器产生二氧化氯对处理后的水消毒。

在上述的改进的染缸中,所述缸体的内壁上还竖直固定有容纳桶,所述清洗辊能位于容纳桶内,所述容纳桶的截面呈半环形,所述容纳桶包括固定片和插接片,所述固定片和插接片的弧度大小均为1/4圆弧,所述固定片竖直固定在缸体上,所述缸体的内壁上竖直开有插接槽,所述插接片的一侧设有凸起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能插接到插接槽内且插接片的另一侧能与固定片贴靠。在不使用清洗辊的时候将清洗辊设置在容纳桶,在需要清洗缸体时,先将插接片从插接槽取出,因此清洗辊能从插接片一侧移动出容纳桶,清洗辊先正转一圈,在反转一圈回到容纳桶内,最后将插接片重新通过插接槽定位至缸体上,从而将清洗辊设置在容纳桶内。

在上述的改进的染缸中,所述清洗辊的上端具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穿出延伸部的上端,所述转动电机通过同步带与转动轴连接。

在上述的改进的染缸中,所述延伸部的下端面上固定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截面呈半圆环形,所述防护罩位于清洗辊的外侧。防护罩能避免清洗辊转动时的水滴飞溅。

在上述的改进的染缸中,所述滑块的底面上开有供导轨穿过的条形滑槽,所述条形滑槽位于中部的一侧槽壁上开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固定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竖直设置,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上固定有驱动轮,所述驱动轮与导轨的侧面贴合抵靠。通过驱动电机带动驱动轮转动,驱动轮作用到导轨上从而推动滑块沿着导轨滑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改进的染缸具有以下优点:

1、改进的染缸具有清洗效率高的优点。

2、絮凝池通过增设絮凝网组件,以在静止张开状态下使得絮凝物沉淀在内,并通过网体将其捕获,且絮凝网组件的结构在收拢状态下能有效防止絮凝物再次扩散,进一步通过定期收拢以便高效排污,避免沉淀的絮凝物浮起造成二次污染。

3、深度处理装置通过增设生态检测池体,根据不同处理后的水体要求,进一步利用生物对水体体质的感应以反应水体的净化处理程度,若净化程度符合标准便导出利用,若不符合便回流进行二次净化程序,由此实现多次循环处理达到净化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改进的染缸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滑块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絮凝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深度处理装置的布局结构示意图。

图中,1、缸体;1a、导轨;2、滑块;2a、延伸部;2b、条形滑槽;2c、安装槽;3、清洗辊;3a、转动轴;3b、转动电机;3c、同步带;4、容纳桶;4a、固定片;4b、插接片;4b1、插接部;5、防护罩;6、驱动电机;6a、驱动轮;7、沉淀池;8、进水管;9、出水管;10、进水隔板;11、支撑梁;12、支撑格网;13、斜管填料;14、主杆;15、上层伞骨架;16、下层伞骨架;17、网布;18、固定套管;19、驱动油缸;20、吸水池;21、细隔栅;22、曝气池;23、二沉池;24、安全池;25、生物膜检测池;26、中间池;27、管道混合器;28、混合池;29、絮凝反应池;30、斜管沉淀池;31、过滤池;32、反冲洗系统;33、消毒设备;34、藻类检测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改进的染缸,包括呈筒状的缸体1,缸体1的开口端端面上固定有圆形的导轨1a,导轨1a上设有滑块2,滑块2能沿导轨1a滑动,滑块2上设有延伸向缸体1内侧的延伸部2a,延伸部2a上转动连接有清洗辊3,清洗辊3竖直设置且清洗辊3的周面与缸体1的内壁贴靠,滑块2上设有驱动清洗辊3转动的转动电机3b。清洗辊3的上端具有转动轴3a,转动轴3a穿出延伸部2a的上端,转动电机3b通过同步带3c与转动轴3a连接。延伸部2a的下端面上固定有防护罩5,防护罩5截面呈半圆环形,防护罩5位于清洗辊3的外侧。防护罩5能避免清洗辊3转动时的水滴飞溅。

缸体1的内壁上还竖直固定有容纳桶4,清洗辊3能位于容纳桶4内,容纳桶4的截面呈半环形,容纳桶4包括固定片4a和插接片4b,固定片4a和插接片4b的弧度大小均为1/4圆弧,固定片4a竖直固定在缸体1上,缸体1的内壁上竖直开有插接槽,插接片4b的一侧设有凸起的插接部4b1,插接部4b1能插接到插接槽内且插接片4b的另一侧能与固定片4a贴靠。在不使用清洗辊3的时候将清洗辊3设置在容纳桶4,在需要清洗缸体1时,先将插接片4b从插接槽取出,因此清洗辊3能从插接片4b一侧移动出容纳桶4,清洗辊3先正转一圈,在反转一圈回到容纳桶4内,最后将插接片4b重新通过插接槽定位至缸体1上,从而将清洗辊3设置在容纳桶4内。

滑块2的底面上开有供导轨1a穿过的条形滑槽2b,条形滑槽2b位于中部的一侧槽壁上开有安装槽2c,安装槽2c内固定有驱动电机6,驱动电机6竖直设置,驱动电机6的电机轴上固定有驱动轮6a,驱动轮6a与导轨1a的侧面贴合抵靠。通过驱动电机6带动驱动轮6a转动,驱动轮6a作用到导轨1a上从而推动滑块2沿着导轨1a滑动。

在需要清洗缸体1的内壁时,启动转动电机3b,同时滑块2沿着导轨1a滑动,清洗辊3转动将经过的缸体1内壁上的染料清洗干净,从而能准确得到缸体1内染液中染料的浓度,在连续染色过程中能准确添加活性染料的量,保证扎染的质量;

如图3所示,缸体1还与一絮凝池相连,絮凝池包括沉淀池7,沉淀池7的一侧顶部设置进水管8,另一侧顶部设置出水管9,进水管8通过水管一与缸体1相连通,沉淀池7内设有沉淀器,沉淀池7内竖向设有进水隔板10,进水隔板10的下侧边通过支撑梁11与沉淀池7的池壁固定连接,进水隔板10的两个竖向侧边分别与沉淀池7的池壁固定连接,进水管8和出水管9分别与进水隔板10两侧的沉淀池7的内腔接通,沉淀器位于进水隔板10和出水管9之间的支撑梁11上,沉淀器位于出水管9的管口下方;沉淀池7的底部设置漏斗槽底,漏斗槽底内设置絮凝网组件,絮凝网组件包括呈倒置伞状的网架,网架包括主杆14,主杆14的顶部设置上层伞骨架15和下层伞骨架16,下层伞骨架16的外周贴覆有防水布,防水布的中心设置漏水口,上层伞骨架15的外周贴覆有网布17,网布17上均匀分布若干网眼,主杆14的外周套接固定套管18,主杆14与固定套管18之间留设间隙,漏斗槽底的底部设置排污管,固定套管18固定在排污管内,主杆14由上至下穿插入排污管内,主杆14的底端连接驱动油缸19。

絮凝池在絮凝沉淀的工作状态时,驱动油缸19推动主杆14上升,以使主杆14带动上层伞骨架15和下层伞骨架16均处于张开状态,此时防水布的外表面与漏斗槽底的内壁相贴合,网布17处于张开状态,其上的网眼均张开,由此废水在沉淀池7中进行絮凝和沉淀过程,絮凝物逐渐下沉以致落入防水布和网布17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絮凝收集,使驱动油缸19下拉主杆14,主杆14带动上层伞骨架15和下层伞骨架16同时收拢,由此防水布和网布17合并敞口,网眼在收拢中逐渐缩小闭合,以避免其内的絮凝物散出,最终在重力作用下,絮凝网组件中的絮凝物通过防水布的漏水口进入排污管以排出。

上层伞骨架15包括若干根支杆,支杆的底端均铰接在主杆14的顶端上,支杆的顶端设置连接帽,网布17的边沿处设置连接扣,连接帽与连接扣一一对应形成扣接。

下层伞骨架16包括若干根支杆,支杆的底端均铰接在主杆14的顶端下方,支杆的顶端设置连接帽,防水布的边沿处设置连接扣,连接帽与连接扣一一对应形成扣接。

沉淀器为斜管沉淀器,沉淀器包括两个上下正对设置的支撑格网12,两个支撑格网12之间设有斜管填料13,该斜管填料13的斜管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两个支撑格网12之间通过不锈钢拉紧螺杆连接。

沉淀池7的内表面设有腐蚀层,进水管8与出水管9均为耐腐蚀管,排污管为耐腐蚀管。

絮凝池通过增设絮凝网组件,以在静止张开状态下使得絮凝物沉淀在内,并通过网体将其捕获,且絮凝网组件的结构在收拢状态下能有效防止絮凝物再次扩散,进一步通过定期收拢以便高效排污,避免沉淀的絮凝物浮起造成二次污染。

如图4所示,出水管9还与一深度处理装置相连接,所述深度处理装置包括吸水池20、细隔栅21、曝气池22,吸水池20通过连接管二与液控制阀另一端相连通,所述曝气池22分支出两条出路;两条出路分别为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顺次连接二沉池23、安全池24及生物膜检测池25,生物膜检测池25内设置多层生物膜,多层生物膜内设置第一感测探头,第一感测探头通过电线连接分析控制器,生物膜检测池25连接第一出水管9和第一回水管,第一回水管连接细格栅的进水口;第二支路顺次连接中间池26、管道混合器27、混合池28、絮凝反应池29、斜管沉淀池30、过滤池31、反冲洗系统32、消毒设备33及藻类检测池34,藻类检测池34内培养有水藻,藻类检测池34内还设置第二感测探头,第二感测探头通过电线连接分析控制器,藻类检测池34连接第二出水管9和第二回水管,第二回水管连接中间池26的进水口。

先将印染废水引入吸水池20,再经细隔栅21拦截纤维和大的悬浮砂砾,曝气池22和二沉池23是原废水处理系统生物处理单元的主体,先让废水进入曝气池22采用好氧生物处理,再进入二沉池23污泥分离、澄清,最后经安全池24排入生物膜检测池25进行检测,通过第一感测探头将检测数据发送至分析控制器进行研究,若检测数据合格则水体通过第一出水管9排出,若检测数据不合格则水体通过第一回水管循环进入再次净化处理。在曝气池22中存在大量的棉纤维导致二沉池23的沉降速度变慢,影响了废水处理效果,因而将部分经过曝气池22处理的废水引至一体化处理系统,处理后的废水回用。废水先通过管道混合器27混合,通过计量泵将絮凝剂PAC,PAM加入到管道混合器27中,为絮凝反应做准备。絮凝剂PAC,PAM经管道混合器27加到待处理的废水后进入混合池28,经变速电机驱动的搅拌器搅拌使它们充分接触。再分从曝气池22中出来的水引入斜管沉淀池30,进行深度处理。当斜管区局部水力分布不均匀时,使水流在某些斜管处流速过高,这样就会出现矾花泛起的现象,以致出现出水效果比没有斜管还要差。为此,斜管沉淀池30的布水采用异向流布置,使布水更为均匀。而后深度处理过的废水引入过滤池31过滤,利用微混凝过滤原理对废水中剩余的胶体物质进行捕捉、吸附、过滤处理,可以进一步降低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对废水的浊度和色度的降低特别有效,也可使悬浮物降低到极低的水平,提高出水的澄清度。再进入反冲洗系统32,用以清除滤料中所截留的污物,使过滤池31恢复工作能力。而后进入消毒设备33对过滤后的水进行消毒处理。最后排入藻类检测池34进行检测,通过第二感测探头将检测数据发送至分析控制器进行研究,若检测数据合格则水体通过第二出水管9排出,若检测数据不合格则水体通过第二回水管循环进入再次净化处理。

多层生物膜由下至上依次包括滤料层、厌氧层及好氧层,好氧层的上表面形成附着液层,附着液层的上表面形成流动液层,厌氧层及好氧层沿液体流动方向逐步升高。

第一出水管9上设置第一出水阀门,第一回水管上设置第一回水阀门,第一出水阀门和第一回水阀门均通过电线连接分析控制器。

藻类检测池34的底部铺设培养基,培养基的顶面上设置覆盖层,培养基的厚度为30cm~60cm;覆盖层具有若干陶瓷颗粒,陶瓷颗粒的直径为10mm~30mm,陶瓷颗粒内部具有若干孔洞,覆盖层的厚度为6cm~15cm。

第二出水管9上设置第二出水阀门,第二回水管上设置第二回水阀门,第二出水阀门和第二回水阀门均通过电线连接分析控制器。

消毒设备33利用二氧化氯发生器产生二氧化氯对处理后的水消毒。

深度处理装置通过增设生态检测池体,根据不同处理后的水体要求,进一步利用生物对水体体质的感应以反应水体的净化处理程度,若净化程度符合标准便导出利用,若不符合便回流进行二次净化程序,由此实现多次循环处理达到净化要求。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缸体1;导轨1a;滑块2;延伸部2a;条形滑槽2b;安装槽2c;清洗辊3;转动轴3a;转动电机3b;同步带3c;容纳桶4;固定片4a;插接片4b;插接部4b1;防护罩5;驱动电机6;驱动轮6a;沉淀池7;进水管8;出水管9;进水隔板10;支撑梁11;支撑格网12;斜管填料13;主杆14;上层伞骨架15;下层伞骨架16;网布17;固定套管18;驱动油缸19;吸水池20;细隔栅21;曝气池22;二沉池23;安全池24;生物膜检测池25;中间池26;管道混合器27;混合池28;絮凝反应池29;斜管沉淀池30;过滤池31;反冲洗系统32;消毒设备33;藻类检测池34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