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拉幅定型机,具体涉及一种拉幅定型机的热风喷嘴。
背景技术:
织物在练漂和印染过程中,由于经受很多此机械的径向拉力作用,使织物径向伸长,纬向收缩,产生如幅宽不均、布边不齐、纬纱歪斜等现象。为了克服上述缺点,织物必须经过拉幅整理。拉幅整理是根据棉纤维在潮湿状态下具有一定可塑性的特性,在干燥过程中,调整经纬纱在织物中的状态,将织物门幅拉至规定尺寸,达到形态稳定的效果。拉幅定型机是实现拉幅功能的机械,它由进布架、轧车、整纬装置、烘筒及落布架组成,工作时,定型机夹住布边逐渐拉宽,并缓缓干燥,从而获得定型的效果。
拉幅定型机的干燥工序尤为重要,干燥不均匀,很容易导致织物收缩不均,定型不稳定,给织物后期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利。传统的干燥方式为在织物的上下表面同时吹热风,热风蒸发掉织物表面的水分,但是,由于织物上下表面的热风在织物中心位置风速和风量刚好相互抵消,很容易导致织物内部只有很小的风流,织物内部的水分很难被完全散失,导致织物表面干燥,内部潮湿,不利于织物定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上下喷嘴隔行出气且设置有上下回气装置的拉幅定型机的热风喷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拉幅定型机的热风喷嘴,包括上喷嘴和下喷嘴;上喷嘴和下喷嘴之间形成织物的干燥通道;上喷嘴和下喷嘴结构上下对称;其特征在于:上喷嘴包括上喷嘴本体、上热气管、上回气装置和上气缸;上喷嘴本体为内部开设有空腔的长方体;上喷嘴本体下端面成型有若干行上出风嘴;上出风嘴与上喷嘴本体的空腔连通;上热气管固定在上喷嘴本体的上端面并且与上喷嘴本体的空腔连通;上回气装置水平纵向滑行设置在上喷嘴本体的空腔的下侧面上;
下喷嘴包括下喷嘴本体、下热气管、下回气装置和下气缸;上喷嘴本体为内部开设有空腔的长方体;下喷嘴本体上端面成型有若干行下出风嘴;下出风嘴与下喷嘴本体的空腔连通;下热气管固定在下喷嘴本体的下端面并且与下喷嘴本体的空腔连通;下回气装置水平纵向滑行设置在上喷嘴本体的空腔的上侧面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上回气装置包括“凵”字型的上滑行架、若干对上回气出口和若干上回气座;上回气座为内部开设有左右横向贯穿的上回气通道的长方体;上回气座的下端面上开设有若干水平横行排列的上回气进口;上回气进口与上回气座的上回气通道连通;上回气座水平横向固定在上滑行架的左右支脚之间;一对上回气出口左右对称固定在上滑行架左右支脚的外端面;上回气座的上回气通道与一对上回气出口相连通;
下回气装置包括“凵”字型的下滑行架、若干对下回气出口和若干下回气座;下回气座为内部开设有左右横向贯穿的下回气通道的长方体;下回气座的上端面上开设有若干水平横行排列的下回气进口;下回气进口与下回气座的下回气通道连通;下回气座水平横向固定在下滑行架的左右支脚之间;一对下回气出口左右对称固定在下滑行架左右支脚的外端面;下回气座的下回气通道与一对下回气出口相连通;
水平横行排列的若干上回气进口与排列成行的上出风嘴相对应;水平横行排列的若干下回气进口与排列成行的下出风嘴相对应;
上气缸水平向后固定在上喷嘴本体的后端面上,上气缸的活塞杆固定在上滑行架的横杆后端面上;下气缸水平向后固定在下喷嘴本体的后端面上,下气缸的活塞杆固定在下滑行架的横杆后端面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上回气进口与上出风嘴的内径相同;下回气进口与下出风嘴的内径相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上回气座的间距与上出风嘴行间距相同;下回气座的间距与下出风嘴的行间距相同。
上热气管和下热风管同时与外部热水供给装置(未画出)连接;上回气出口和下回气出口同时与外部回气循环装置(未画出)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上回气装置和下回气装置的运动,使上出风嘴和下出风嘴隔行出气,并且通过上回气装置和下回气装置可以把织物表面的水分吸除,同时避免了上出风嘴和下出风嘴同时出气造成织物中部热气流抵消的现象,保证了织物的充分干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C-C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上回气装置13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图5中D-D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0、上喷嘴;11、上喷嘴本体;111、上出风嘴;12、上热气管;13、上回气装置;131、上滑行架;132、上回气出口;133、上回气座;1331、上回气进口;14、上气缸;20、织物;30、下喷嘴;31、下喷嘴本体;311、下出风嘴;32、下热气管;33、下回气装置;331、下滑行架;332、下回气出口;333、下回气座;3331、下回气进口;34、下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6所示,一种拉幅定型机的热风喷嘴,包括上喷嘴10和下喷嘴30;上喷嘴10和下喷嘴30之间形成织物20的干燥通道;上喷嘴10和下喷嘴30结构上下对称;其特征在于:上喷嘴10包括上喷嘴本体11、上热气管12、上回气装置13和上气缸14;上喷嘴本体11为内部开设有空腔的长方体;上喷嘴本体11下端面成型有若干行上出风嘴111;上出风嘴111与上喷嘴本体11的空腔连通;上热气管12固定在上喷嘴本体11的上端面并且与上喷嘴本体11的空腔连通;上回气装置13水平纵向滑行设置在上喷嘴本体11的空腔的下侧面上;
如图1~图6所示,下喷嘴30包括下喷嘴本体31、下热气管32、下回气装置33和下气缸34;上喷嘴本体31为内部开设有空腔的长方体;下喷嘴本体31上端面成型有若干行下出风嘴311;下出风嘴311与下喷嘴本体31的空腔连通;下热气管32固定在下喷嘴本体31的下端面并且与下喷嘴本体31的空腔连通;下回气装置13水平纵向滑行设置在上喷嘴本体11的空腔的上侧面上。
如图1~图6所示,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上回气装置13包括“凵”字型的上滑行架131、若干对上回气出口132和若干上回气座133;上回气座133为内部开设有左右横向贯穿的上回气通道的长方体;上回气座133的下端面上开设有若干水平横行排列的上回气进口1331;上回气进口1331与上回气座133的上回气通道连通;上回气座133水平横向固定在上滑行架131的左右支脚之间;一对上回气出口132左右对称固定在上滑行架131左右支脚的外端面;上回气座133的上回气通道与一对上回气出口132相连通;
如图1~图6所示,下回气装置33包括“凵”字型的下滑行架331、若干对下回气出口332和若干下回气座333;下回气座333为内部开设有左右横向贯穿的下回气通道的长方体;下回气座333的上端面上开设有若干水平横行排列的下回气进口3331;下回气进口3331与下回气座333的下回气通道连通;下回气座333水平横向固定在下滑行架331的左右支脚之间;一对下回气出口332左右对称固定在下滑行架331左右支脚的外端面;下回气座333的下回气通道与一对下回气出口332相连通;
如图1~图6所示,水平横行排列的若干上回气进口1331与排列成行的上出风嘴111相对应;水平横行排列的若干下回气进口3331与排列成行的下出风嘴311相对应;
如图1~图6所示,上气缸14水平向后固定在上喷嘴本体11的后端面上,上气缸14的活塞杆固定在上滑行架131的横杆后端面上;下气缸34水平向后固定在下喷嘴本体31的后端面上,下气缸34的活塞杆固定在下滑行架331的横杆后端面上。
如图1~图6所示,上回气进口1331与上出风嘴111的内径相同;下回气进口3331与下出风嘴311的内径相同。
如图1~图6所示,上回气座133的间距与上出风嘴111行间距相同;下回气座333的间距与下出风嘴311的行间距相同。
上热气管12和下热风管32同时与外部热水供给装置(未画出)连接;上回气出口132和下回气出口332同时与外部回气循环装置(未画出)连接。
具体操作如下:上回气装置13在上气缸14的驱动在可以前后滑行,下回气装置33在下气缸34的驱动在可以前后滑行;上回气装置13如果处在最前位,那么下回气装置34就处在最后位,这样的结果是上喷嘴10的出热水的上出风嘴111和与下回气装置33相连通的下出风嘴311对齐,而下喷嘴30的出热水的上出风嘴311和与上回气装置13相连通的上出风嘴111对齐,避免了上出风嘴111和下出风嘴311同时出气造成织物中部热气流抵消的现象,而且上出风嘴111造成的织物表面水分可以被其正对的下回气装置33吸除,下出风嘴311造成的织物表面水分可以被其正对的上回气装置13吸除。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