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缝纫机底面线的剪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6842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一种缝纫机底面线的剪线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缝纫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缝纫机底面线的剪线结构。



背景技术:

底线设置在缝纫机的旋梭内,通过与面线交织缝制布料。在缝制到最后一针时,面线和底线会在针板下方交织在一起,需要将交织在一起的面线和底线剪断,普通的做法时将交织在一起的面线和底线拉出将其剪断即可,但是这种做法会使得底线和面线的线头较长,需要修整底线和面线的线头,操作较为繁琐且效率较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高速刺绣机底面线同时剪线机构【授权公告号CN202500011U】,包括设于针板上针孔一侧的定刀及与定刀配合剪线的动刀,动刀设于动刀轨道内并由剪线步进电机驱动前后往复动作,针板上还设有一压片向上弹性顶起动刀使动刀刀刃与定刀刀刃相配合。该专利通过动刀将底面线钩回并通过动刀和定刀之间的配合将底面线剪断,提高了效率,但是该专利中定刀的位置是固定不动的,也就是定刀相对针孔的位置是固定的,为了保证缝纫的正常进行,定刀必需与针孔保持一定距离,动刀在钩住底面线后必需回退至动刀刀刃面与定刀刀刃相配合的位置,由于定刀离针孔的位置较远,因此动刀回退的位移也较大,剪断底面线的位置里针孔也较远,底面线剪断后底线和面线线头的长度是底面线剪断处到与面料连接的一段,因此底线和面线线头依然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缝纫机底面线的剪线结构,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保证每次剪线时均能将底面线剪断的情况下使得剪线位置靠近针孔。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缝纫机底面线的剪线结构,缝纫机包括机架和固定在机架上且具有针孔的针板,所述针板的下板面上固定有刀座,所述刀座上开有导向通槽,本剪线结构包括呈长条形的下剪线刀和前端设有上刀刃的上剪线刀,所述下剪线刀设置在导向通槽内,所述下剪线刀上自前端向后端依次设有下刃口和勾线槽,机架上设有驱动源一,所述驱动源一能作用在下剪线刀上使得下剪线刀沿导向通槽来回前后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剪线刀设置在导向通槽内,所述机架上设有驱动源二,所述驱动源二能作用在上剪线刀上使得上剪线刀沿着导向通槽来回移动,在所述上剪线刀向前移动时上剪线刀的上刀刃移动向针孔,所述下剪线刀的下刃口能在下剪线刀向后回退时与位于靠近针孔位置的上剪线刀的上刀刃交错。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在缝纫时上剪线刀和下剪线刀均位于初始位置,此时上剪线刀离针孔位置相对较远,在缝制到最后一针时上剪线刀和下剪线刀向前移动,上剪线刀向前移动到相对靠近针孔的位置时停止移动,下剪线刀则继续向前移动,当下剪线刀移动至勾线槽与针孔对应的位置时下剪线刀穿过底线面线交织形成的环形线环,接着下剪线刀停止向前移动并向后退回,通过勾线槽将底面线钩住并带着底面线一同后退,在下剪线刀向后退回至下刃口和上刀刃交错的位置时底面线被剪断,然后上剪线刀和下剪线刀向后退回初始位置,完成底面线的剪线动作。

底线和面线的线头长度是由面料与下刀刃之间的距离决定的,由于上剪线刀能移动使得在剪线时下刀刃相对靠近针孔,因此剪线后底线和面线线头的长度较短;上剪线刀和下剪线刀均沿着导向通槽移动,保证上剪线刀和下剪线刀移动路径的一致性,使得上剪线刀和下剪线刀的相对位置稳定,保证每次剪线时均能将底面线剪断;在缝纫时上剪线刀和下剪线刀与针孔的位置相对较远,不会对正常缝纫造成干扰,在需要剪线时通过前后移动的方式靠近针孔,剪线所需要占用的空间较小,能使得缝纫机的结构紧凑。

在上述的缝纫机底面线的剪线结构中,所述上剪线刀呈长条形,所述上剪线刀的两侧面分别与导向通槽的槽壁贴靠。在上剪线刀来回前后移动时导向通槽气道导向作用,使得上剪线刀移动稳定,且在上剪线刀位于针孔位置时每次均能实现下刃口和上刀刃的交错从而每次均能将底面线剪断。

在上述的缝纫机底面线的剪线结构中,所述驱动源二为气缸,所述气缸的伸缩杆上连接有上拉杆,所述刀座的一侧面上开有与导向通槽连通的让位缺口,所述气缸位于刀座的具有让位缺口的一侧,所述上剪线刀的一侧具有穿过让位缺口的连接凸部,所述连接凸部能在让位缺口内前后移动,所述上拉杆位于让位缺口的下方,所述上拉杆通过销轴一与连接凸部固定。

气缸伸缩杆的伸缩能带动上拉杆前后来回移动,因而能使得上剪线刀沿着导向通槽来回前后移动,且在上剪线刀移动至靠近针孔位置时气缸能使得上剪线刀定位在该位置完成剪线,实现上剪线刀在剪线时相对靠近针孔,使得剪线后底线和面线线头的长度较短;由于上剪线刀在来回前后移动时行程固定,因此通过气缸的伸缩杆一次伸缩即可完成动作,通过气缸驱动无需相关传感器进行定位,节约了成本;同时气缸位于刀座的一侧,上剪线刀通过连接凸部与气缸连接,结构紧凑,能在缝纫机内较小的空间内合理布置;驱动源一还可以为油缸。

在上述的缝纫机底面线的剪线结构中,所述驱动源一为电机,所述刀座的底面上开有与导向通槽连通的导向孔,所述导向孔呈长条形,所述电机的电机轴上连接有曲柄,所述曲柄的端部上铰接有下拉杆所述下拉杆位于刀座的下方,所述下剪线刀上连接有销轴二,所述销轴二穿过导向孔与下拉杆的端部铰接。通过电机带动曲柄来回摆动实现下拉杆的来回移动,导向孔使得销轴二只能沿着导向孔的长度方向滑动,将下拉杆的摆动限定成直线往复移动,最终实现下剪线刀的前后移动;同时下拉杆位于刀座的下方,避免与上拉杆位置的冲突,结构紧凑,能在缝纫机内较小的空间内合理布置;驱动源一也可为气缸,气缸的伸缩杆与下剪线刀的后端连接直接带动下剪线刀前后移动。

在上述的缝纫机底面线的剪线结构中,所述上剪线刀上开有条形的限位孔,所述销轴二的上端位于限位孔内并能与限位孔的内壁贴靠。该结构保证上剪线刀和下剪线刀在移动时始终上下分布,保证上剪线刀和下剪线刀移动路径的一致性,避免出现倾斜偏移导致无法将底面线切断的情况,保证每次剪线时均能将底面线剪断。

在上述的缝纫机底面线的剪线结构中,所述下剪线刀上开有呈长条形的让位凹槽,所述让位凹槽沿下剪线刀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让位凹槽的后端与勾线槽连通。在勾线槽将底面线钩住后下剪线刀向后退回,在此过程中上刀刃会压在底面线上使得底面线落在让位凹槽内,避免底面线的位置便宜出下剪线刀。

在上述的缝纫机底面线的剪线结构中,所述下剪线刀的上侧面具有一段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自下剪线刀的前端向后端斜向下设置,上述让位凹槽开设在导向斜面上,所述导向斜面上相对较高处开有斜孔,所述让位凹槽的前端与斜孔连通,所述斜孔的孔壁和导向斜面的相交处形成下刃口,所述斜孔的轴线与导向斜面之间夹角为锐角,所述上刀刃的刃口能与下刃口交错。下剪线刀靠近针孔的一端为前端,远离针孔的一端为后端。该结构使得斜孔的孔壁与导向斜面之间夹角为锐角,使得下刃口更锋利,当下剪线刀移动至上刀刃的刃口与下刃口交错时底面线被剪断,避免出现拉扯底面线的情况,保证每次剪线时均能将底面线剪断且使得底线和面线线头的端部整齐。

在上述的缝纫机底面线的剪线结构中,所述下剪线刀上位于勾线槽前方一段的宽度自下剪线刀的后端向前端逐渐减小。该结构在下剪线刀向前移动时每次均能穿过底线和面线交织形成的线环,使得底面线每次均能落入勾线槽内。

在上述的缝纫机底面线的剪线结构中,所述上剪线刀还包括呈长条片状的上刀座,上述上刀刃位于上刀座的前端且相对上刀座向下凸起,在所述上刀刃与下剪线刀的导向斜面相对时上刀刃始终与导向斜面抵靠,所述针板的下侧面上开有让位槽,所述让位槽呈长条形且让位槽与上刀座的前端相对设置,所述让位槽的一端靠近针孔。连接凸部位于上刀座的中段,呈长条片状的上刀座具有弹性,因此能使得上刀刃能始终与导向斜面抵靠,在下剪线刀向后回退时由于上刀刃始终与导向斜面抵靠,因此只要上刀刃移动至下刃口位置时上刀刃的刃口必然会与下刃口交错将底面线切断;让位槽能容纳向上翘起的上刀座的前端,让位槽的位置保证上剪线刀能在离针孔较近的位置将底面线剪断,使得剪线后底线和面线线头的长度较短。

在上述的缝纫机底面线的剪线结构中,所述下剪线刀开设有勾线槽的一侧面和导向斜面之间具有倒角面。倒角面能增加边沿处的夹角,避免底面线因与下剪线刀相对移动被割断;同时倒角面能减小导向斜面的宽度,因此在上刀刃与导向斜面抵靠并相对移动时减小摩擦,使得下剪线刀和上剪线刀相对移动更顺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缝纫机底面线的剪线结构具有能在剪线后使得底线和面线线头的长度较短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缝纫机底面线的剪线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缝纫机底面线的剪线结构去掉机架后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缝纫机底面线的剪线结构去掉机架和针板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上剪线刀和下剪线刀在初始位置时与针板位置关系的剖视放大图。

图5是上剪线刀和下剪线刀同步向前移动后与针板位置关系的剖视放大图。

图6是上剪线刀和下剪线刀位于剪断底面线位置时与针板位置关系的剖视放大图。

图7是刀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下剪线刀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下剪线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沿图8中A-A剖视后的放大图。

图11是上剪线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上剪线刀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机架;2、针板;21、针孔;22、让位槽;3、刀座;31、导向通槽;32、让位缺口;33、导向孔;4、上剪线刀;41、上刀座;42、上刀刃;43、限位孔;44、连接凸部;5、下剪线刀;51、勾线槽;53、让位凹槽;54、导向斜面;55、倒角面;56、斜孔;57、下刃口;6、气缸;61、上拉杆;62、销轴一;7、电机;71、曲柄;72、下拉杆;73、传感器;74、触发片;75、销轴二;8、底面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至图3及图7所示,缝纫机包括机架1和固定在机架1上且具有针孔21的针板2,针板2的下板面上固定有刀座3,刀座3上开有导向通槽31,本底面线的剪线结构包括呈长条形的下剪线刀5和前端设有上刀刃42的上剪线刀4,下剪线刀5设置在导向通槽31内,下剪线刀5上自前端向后端依次设有下刃口57和勾线槽51,机架1上设有驱动源一,驱动源一能作用在下剪线刀5上使得下剪线刀5沿导向通槽31来回前后移动,上剪线刀4呈长条形,上剪线刀4设置在导向通槽31内,上剪线刀4的两侧面分别与导向通槽31的槽壁贴靠。所述机架1上设有驱动源二,驱动源二能作用在上剪线刀4上使得上剪线刀4沿着导向通槽31来回移动,在上剪线刀4向前移动时上剪线刀4的上刀刃42移动向针孔21,下剪线刀5的下刃口57能在下剪线刀5向后回退时与位于靠近针孔21位置的上剪线刀4的上刀刃42交错。

如图1至图3及图7所示,驱动源二为气缸6,所述气缸6的伸缩杆上连接有上拉杆61,所述刀座3的一侧面上开有与导向通槽31连通的让位缺口32,所述气缸6位于刀座3的具有让位缺口32的一侧,所述上剪线刀4的一侧具有穿过让位缺口32的连接凸部44,所述连接凸部44能在让位缺口32内前后移动,所述上拉杆61位于让位缺口32的下方,所述上拉杆61通过销轴一62与连接凸部44固定。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驱动源一为电机7,所述刀座3的底面上开有与导向通槽31连通的导向孔33,所述导向孔33呈长条形,所述电机7的电机轴上连接有曲柄71,所述曲柄71的端部上铰接有下拉杆72,所述下拉杆72位于刀座3的下方,所述下剪线刀5上连接有销轴二75,所述销轴二75穿过导向孔33与下拉杆72的端部铰接。下拉杆72位于刀座3的下方,避免与上拉杆61位置的冲突,能在缝纫机内较小的空间内合理布置。电机7的两侧还设有两个传感器73,两个传感器73分别位于电机7的两侧,曲柄71与电机轴连接的一端设有呈扇形的触发片74,在曲柄71摆动时触发片74的两端能分别与两个传感器73作用并触发传感器73,传感器73被触发后会发送信号给控制器并由控制器控制电机7的转动方向及角度,来实现下剪线刀5的移动方向及位移。上剪线刀4上开有条形的限位孔43,销轴二75的上端位于限位孔43内并能与限位孔43的内壁贴靠。

如图8至10所示,下剪线刀5呈长条形,下剪线刀5上位于勾线槽51前方一段的宽度自下剪线刀5的后端向前端逐渐减小。下剪线刀5上开有呈长条形的让位凹槽53,让位凹槽53沿下剪线刀5的长度方向分布,让位凹槽53的后端与勾线槽51连通。在勾线槽51将底面线8钩住后下剪线刀5向后退回,在此过程中上刀刃42会压在底面线8上使得底面线8落在让位凹槽53内。下剪线刀5的上侧面具有一段导向斜面54,导向斜面54自下剪线刀5的前端向后端斜向下设置,下剪线刀5开设有勾线槽51的一侧面和导向斜面54之间具有倒角面55。让位凹槽53开设在导向斜面54上,导向斜面54上相对较高处开有斜孔56,让位凹槽53的前端与斜孔56连通,斜孔56的孔壁和导向斜面54的相交处形成下刃口57,斜孔56的轴线与导向斜面54之间夹角为锐角,上刀刃42的刃口能与下刃口57交错,作为优选,斜孔56的孔壁与导向斜面54之间夹角为65°或者75°或者85°。

如图11和图12所示,上剪线刀4还包括呈长条片状的上刀座41,上刀刃42位于上刀座41的前端且相对上刀座41向下凸起,在上刀刃42与下剪线刀5的导向斜面54相对时上刀刃42始终与导向斜面54抵靠,针板2的下侧面上开有让位槽22,让位槽22呈长条形且让位槽22与上刀座41的前端相对设置,让位槽22的一端靠近针孔21。连接凸部44位于上刀座41的中段,呈长条片状的上刀座41具有弹性,因此能使得上刀刃42能始终与导向斜面54抵靠,在下剪线刀5向后回退时由于上刀刃42始终与导向斜面54抵靠,因此只要上刀刃42移动至让位凹槽53的封闭端时上刀刃42的刃口必然会与下刃口57交错将底面线8切断。

如图4至图6所示,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在缝纫时上剪线刀4和下剪线刀5均位于初始位置,在缝制到最后一针时上剪线刀4和下剪线刀5同时向前移动,上剪线刀4向前移动到相对靠近针孔21的位置时停止移动,下剪线刀5则继续向前移动,当下剪线刀5移动至勾线槽51与针孔21对应的位置时下剪线刀5穿过底线和面线交织形成的环形线环,接着下剪线刀5停止并向后退回,通过勾线槽51将底面线8钩住并带着底面线8一同后退,在下剪线刀5向后退回至设定位置时底面线8位于上刀刃42和下剪线刀5之间,此时上刀刃42将底面线8剪断,然后上剪线刀4和下剪线刀5向后退回初始位置,完成底面线8的剪线动作。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