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色立体面料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47043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色立体面料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色立体面料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平面加工模式已经逐渐被立体和视觉冲击感较强的3D风格的事物所代替,对于的传统的纺织面料行业也不例外。如授权公告号CN 205617046 U,名称为“一种渐变立体雕花经编面料”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渐变立体雕花经编面料,包括表面绒毛层和设置在绒毛层底部的布层,所述绒毛层从上到带有从深到浅的渐变的色彩,所述绒毛层的表面具有凹陷花型,所述凹陷花型的深度为绒毛长度的三分之二,所述的凹陷的花型是通过烧碱调制的烂花浆料经烂花机花辊腐蚀而得到。这种面料虽然具有一定的立体感,但从不同角度观看,其色泽基本相同,整个面料的变色效果比较单调,而且毛绒层的设置影响面料的透气性能。

再如,CN 103556492 B,名称为“一种变色纤维、变色色纺纱线和面料及其加工方法”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变色纤维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a、前处理:将棉纤维采用精练酶进行前处理,提高棉纤维的吸水性能;b、改性处理:采用阳离子改性剂对棉纤维进行改性处理,提高棉纤维的阳离子性;c、染色:采用微胶囊结构的感温变色染料对棉纤维进行染色;d、固色:采用反应性固色剂进行固色处理,提高染料的色牢度;e、水洗、烘干;步骤a中,精练酶CBS用量为0.5%-8%,渗透剂1-3g/L,温度为40-80℃,时间为20-40分钟;步骤b中,改性剂用量为1-6g/L,烧碱用量为0.5-1.5g/L,处理温度为60-80℃,时间为20-40分钟;步骤c中,染料的用量为0.01-10%(owf),染色温度为60-80℃,匀染剂的用量为1-2g/L;步骤d中,固色剂的用量为10-30g/L,温度为65-85℃,时间为10-30分钟。该专利中的面料采用感光变色材料成本较高、制作也较为麻烦。

鉴于此,本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易、具有变色视觉效果、立体感强、透气性好的变色立体面料;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色立体面料的制作方法,该制作方法具有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的优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变色立体面料,包括面料本体,面料本体包括呈第一种颜色的基布和布设在基布上的多个凸起,凸起包括呈第二种颜色的左凸起部和呈第三种颜色的右凸起部,左凸起部的下端连接在基布上,右凸起部的下端连接在基布上,左凸起部的上端与右凸起部的上端连接在一起,所述左凸起部与所述右凸起部之间形成透气腔室。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多个所述凸起包括第一列凸起和第二列凸起,第一列凸起和第二列凸起沿所述面料本体的宽度方向交错布设,第一列凸起包括多个沿所述面料本体长度方向均匀布设的所述凸起,第二列凸起包括多个沿所述面料本体长度方向均匀布设的所述凸起,第一列凸起的所述凸起与第二列凸起对应的所述凸起错位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面料本体由横编机一体编织成型。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凸起相对所述基布倾斜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基布由黄色的氨纶包芯纱交织而成,氨纶包芯纱为150D涤纶包覆在280D的氨纶外形成的纱线,所述左凸起部由粉红色的涤纶低弹纱交织而成,所述右凸起部由蓝色的涤纶低弹纱交织而成。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凸起的高度与所述基布的厚度相同。

一种立体变色面料的制作方法,该面料包括面料本体,面料本体包括呈第一种颜色的基布和布设在基布上的多个凸起,凸起包括呈第二种颜色的左凸起部和呈第三种颜色的右凸起部,左凸起部的下端连接在基布上,右凸起部的下端连接在基布上,左凸起部的上端与右凸起部的上端连接在一起,所述左凸起部与所述右凸起部之间形成透气腔室,其制作步骤如下:

A、在横编机的第一纱嘴上穿上呈第一种颜色的第一纱线,在横编机的第二纱嘴上穿上呈第二种颜色的第二纱线,在横编机的第三纱嘴上穿上呈第三种颜色的第三纱线,将编织程序导入横编机中;

B、在横编机中一体编织所述基布、所述左凸起部以及所述右凸起部。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一体编织,步骤B中,采用双针床横编机进行编织,使用三把纱嘴,由m、k和t表示,m穿氨纶双包纱,k穿涤纶纱,t穿涤纶纱,前针床上的针自左至右命名为A、B、C、D、E、F、G、H、I、J、L、Q;Q1、L1、J1、I1、H1、G1、F1、E1、D1、C1、B1、A1,后针床的针自左到右命名为a、b、c、d、e、f、g、h、i、j、l、q、q1、l1、j1、i1、h1、g1、f1、e1、d1、c1、b1、a1,编织过程如下:

第1行,k纱嘴编织前后针床上梳,前针床A、B针,后针床a、b针从左至右依次循环编织;

第2行,k纱嘴编织前针床A1,后针床a1为空针,从右至左在前针床依次循环编织;

第3行,k纱嘴编织后针床a,前针床A为空针,从左至右在后针床依次循环编织;

第4行,k纱嘴编织前针床A1,后针床a1为空针,从右至左在前针床依次循环编织;

第5行,t纱嘴编织后针床a和前针床B,前针床A和后针床b为空针,前后针床分别以1针隔1针的编织方式从左至右依次循环编织;

第6行,t纱嘴编织前针床B1和后针床a1,后针床b1和前针床A1为空针,前后针床分别以1针隔1针的编织方式从右至左依次循环编织;

第7行,t纱嘴编织后针床a和前针床B,前针床A和后针床b为空针,前后针床分别以1针隔1针的编织方式从左至右依次循环编织;

第8行,t纱嘴编织前针床B1和后针床a1,后针床b1和前针床A1为空针,前后针床分别以1针隔1针的编织方式从右至左依次循环编织;

第9行,t纱嘴编织后针床a和前针床B,前针床A和后针床b为空针,前后针床分别以1针隔1针的编织方式从左至右依次循环编织;

第10行,t纱嘴编织前针床B1和后针床a1,后针床b1和前针床A1为空针,前后针床分别以1针隔1针的编织方式从右至左依次循环编织;

第11行,t纱嘴编织后针床a和前针床B,前针床A和后针床b为空针,前后针床分别以1隔1针的编织方式从左至右依次循环编织;

第12行,t纱嘴编织前针床B1和后针床a1,后针床b1和前针床A1为空针前后针床分别以1隔1针的编织方式从右至左依次循环编织;

第13行,k纱嘴从A至E拉浮线,编织前针床F,G,H,后针床f,g,h为空针,从I至Q中间拉浮线,以从A至Q的编织方式从左至右依次循环编织;

第14行,k纱嘴从A1至C1拉浮线,编织前针床D1,E1,F1,G1,H1,后针床d1,e1,f1,g1,h1为空针,从I1至Q1拉浮线,以从A1至Q1的编织方式从右至左依次循环编织;

第15行,k纱嘴从A至C拉浮线,编织前针床D,E,F,G,H,I,J;后针床的d,e,f,g,h,i,j为空针,从L至Q拉浮线,以A至Q的编织方式从左至右依次循环编织;

第16行,k纱嘴在A1拉浮线,编织前针床从B1至J1,后针床从b1至j1为空针,从L1至Q1拉浮线,以A1至Q1的编织方式从右至左依次循环编织;

第17行,k纱嘴在A拉浮线,编织前针床的B至Q;后针床从b1至q1为空针,以A至Q的编织方式从左至右依次循环编织;

第18行,k纱嘴从A1至L1编织前针床,后针床从a1至l1为空针,在Q1拉浮线,以从A1至Q1的编织方式从右至左依次循环编织;

第19行,m纱嘴在A拉浮线,编织前针床从B至Q;后针床从b1至q1为空针,以从A至Q的编织方式从左至右依次循环编织;

第20行,m纱嘴从A1至L1编织前针床,后针床从a1至l1为空针,在Q1拉浮线,以从A1至Q1的编织方式从右至左依次循环编织;

第21行,m纱嘴从A至B拉浮线,编织前针床从C至L,后针床自从c1至l1为空针,在Q1拉浮线,以从A1至Q1的编织方式从左至右依次循环编织;

第22行,m纱嘴从A1至B1拉浮线,编织前针床从C1至I1;后针床从c1至i1为空针,从J1至Q拉浮线,以从A1至Q1的编织方式从右至左依次循环编织;

第23行,m纱嘴从A至D拉浮线,编织前针床E,F,G,H,I,后针床e,f,g,h,i为空针,从J至Q拉浮线,以从A至Q的编织方式从左至右依次循环编织;

第24行,m纱嘴从A1至D1拉浮线,编织前针床从E1至G1;后针床从e1至g1为空针,从H1至Q1拉浮线,以从A1至Q1的编织方式从右至左依次循环编织;

以第5—24行的编织方式循环编织形成整版面料。

采用本发明的变色立体面料,通过在面料本体上设置多个凸起,凸起与面料本体形成视觉落差,使这个产品的表面看起来凹凸有致,立体效果显著,由于凸起的两侧采用不同颜色,面料本体采用另外一种颜色,整个面料从不同角度观看会呈现出不同颜色的视觉效果,起到变色效果,同时左凸起部与右凸起部之间形成透气腔室,保证了面料的透气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方法,采用三把纱嘴直接在横编机上编织面料本体和凸起,其制作工艺简易、生产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编织示意图;

图中:

10-基布 20-凸起

21-左凸起部 22-右凸起部

30-第一列凸起 40-第二列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阐述。

参照图1至图3,一种变色立体面料,包括面料本体,面料本体包括呈第一种颜色的基布10和布设在基布10上的多个凸起20,凸起20包括呈第二种颜色的左凸起部21和呈第三种颜色的右凸起部22,左凸起部21的下端连接在基布10上,右凸起部22的下端连接在基布10上,左凸起部21的上端与右凸起部22的上端连接在一起,所述左凸起部21与所述右凸起部22之间形成透气腔室,该透气腔室沿高度方向的截面呈开口向下的拱形状,采用这种结构,可以减少凸起的用料,同时使得面料本体设置凸起的位置能够进行有效地透气。其中,第一种颜色、第二种颜色以及第三种颜色为三种不同颜色。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多个所述凸起20包括第一列凸起30和第二列凸起40,第一列凸起30和第二列凸起40沿所述面料本体的宽度方向交错布设,第一列凸起30包括多个沿所述面料本体长度方向均匀布设的所述凸起20,第二列凸起40包括多个沿所述面料本体长度方向均匀布设的所述凸起20,第一列凸起30的所述凸起与第二列凸起40对应的所述凸起错位设置,具体是第二列凸起40中的第一个凸起对应第一列凸起30的第一个凸起与第二个凸起之间的位置设置,采用这种结构,能够使得本发明的面料变色效果更加显著。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面料本体由横编机一体编织成型。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凸起20相对所述基布10倾斜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基布10由黄色的氨纶包芯纱交织而成,氨纶包芯纱为150D涤纶包覆在280D的氨纶外形成的纱线,所述左凸起部21由粉红色的涤纶低弹纱交织而成,所述右凸起部22由蓝色的涤纶低弹纱交织而成。当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三种颜色,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其它颜色设计。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凸起20的高度与所述基布10的厚度相同。

一种立体变色面料的制作方法,该面料包括面料本体,面料本体包括呈第一种颜色的基布10和布设在基布10上的多个凸起20,凸起20包括呈第二种颜色的左凸起部21和呈第三种颜色的右凸起部22,左凸起部21的下端连接在基布10上,右凸起部22的下端连接在基布10上,左凸起部21的上端与右凸起部22的上端连接在一起,所述左凸起部21与所述右凸起部22之间形成透气腔室,其制作步骤如下:

A、在横编机的第一纱嘴上穿上呈第一种颜色的第一纱线,在横编机的第二纱嘴上穿上呈第二种颜色的第二纱线,在横编机的第三纱嘴上穿上呈第三种颜色的第三纱线,将编织程序导入横编机中;第一纱线用以编织基布,第二纱线用以编织左凸起部21,第三纱线用以编织右凸起部22,

B、在横编机中一体编织所述基布10、所述左凸起部21以及所述右凸起部22。

为了实现上述的一体编织,本发明具体采用如下编织方式:

使用三把纱嘴,由m、k和t表示。m为氨纶包芯纱,k和t为涤纶纱。Z代表前针床,W代表后针床。

←和→表示纱嘴的运动方向,分别代表从右向左运动和至左向右运动;

表示空针;

表示编织在前针床;

表示编织在后针床,

表示前后针床上梳。

表示拉浮线;

前针床上的针自左至右命名为A、B、C、D、E、F、G、H、I、J、L、Q;Q1、L1、J1、I1、H1、G1、F1、E1、D1、C1、B1、A1,后针床的针自左到右命名为a、b、c、d、e、f、g、h、i、j、l、q、q1、l1、j1、i1、h1、g1、f1、e1、d1、c1、b1、a1,编织过程如下:

第1行,k纱嘴编织前后床上梳,前针床A、B针,后针床a、b针从左至右依次循环编织下去。

第2行,k纱嘴编织前针床A1,后针床a1为空针,从右至左依次循环编织。

第3行,k纱嘴编织后针床a,前针床A为空针,从左至右依次循环编织。

第4行,k纱嘴编织前针床A1,后针床a1为空针,从右至左依次循环编织。

第5行,t纱嘴编织后针床a和前针床B,前针床A和后针床b为空针,前后针床分别以1针隔1针的编织方式从左至右依次循环编织。

第6行,t纱嘴编织前针床B1和后针床a1,后针床b1和前针床A1为空针,前后针床分别以1针隔1针的编织方式从右至左依次循环编织。

第7行,t纱嘴编织后针床a和前针床B,前针床A和后针床b为空针,前后针床分别以1针隔1针的编织方式从左至右依次循环编织。

第8行,t纱嘴编织前针床B1和后针床a1,后针床b1和前针床A1为空针,前后针床分别以1针隔1针的编织方式从右至左依次循环编织。

第9行,t纱嘴编织后针床a和前针床B,前针床A和后针床b为空针,前后针床分别以1针隔1针的编织方式从左至右依次循环编织。

第10行,t纱嘴编织前针床B1和后针床a1,后针床b1和前针床A1为空针,前后针床分别以1针隔1针的编织方式从右至左依次循环编织。

第11行,t纱嘴编织后针床a和前针床B,前针床A和后针床b为空针,前后针床分别以1针隔1针的编织方式从左至右依次循环编织。

第12行,t纱嘴编织前针床B1和后针床a1,后针床b1和前针床A1为空针,前后针床分别以1针隔1针的编织方式从右至左依次循环编织。

第13行,k纱嘴自(左A—右E)前后针床不编织,中间拉浮线,编织前针床F,G,H,后针床f,g,h为空针,至(左I—右Q)前后针床不编织,中间拉浮线,从而达到有凹凸感的效果,至此横向以(左A—右Q)的编织方式从左至右依次循环编织。

第14行,k纱嘴自(右A1—左C1)前后针床不编织,中间拉浮线,编织前针床D1,E1,F1,G1,H1,后针床d1,e1,f1,g1,h1为空针,至(右I1—左Q1)前后针床不编织,中间拉浮线,从而达到有凹凸感的效果,至此横向以(右A1—左Q1)的编织方式从右至左依次循环编织。

第15行,k纱嘴自(左A—右C)前后针床不编织,中间拉浮线,编织前针床D,E,F,G,H,I,J;后针床的d,e,f,g,h,i,j为空针,至(左L—右Q)前后针床不编织,中间拉浮线,从而达到有凹凸感的效果,至此横向以(左A—右Q)的编织方式从左至右依次循环编织。

第16行,k纱嘴自A1前后针床不编织,中间拉浮线,编织前针床自(右B1-左J1),后针床自(右b1—j1)为空针,至(右L1—左Q1)前后针床不编织,中间拉浮线,从而达到有凹凸感的效果,至此横向以(右A1—左Q1) 的编织方式从右至左依次循环编织。

第17行,k纱嘴A前后针床不编织,中间拉浮线,编织前针床自(左B—右Q);后针床自(左b1—q1)为空针,从而达到有凹凸感的效果,至此横向以(左A—右Q)的编织方式从左至右依次循环编织。

第18行,k纱嘴自(右A1-左L1)编织前针床,后针床自(右a1—l1)为空针,至Q1前后针床不编织,中间拉浮线,从而达到有凹凸感的效果,至此横向以(右A1—左Q1)的编织方式从右至左依次循环编织。

第19行,m纱嘴A前后针床不编织,中间拉浮线,编织前针床自(左B—右Q);后针床自(左b1—q1)为空针,从而达到有凹凸感的效果,至此横向以(左A—右Q)的编织方式从左至右依次循环编织。

第20行,m纱嘴自(右A1-左L1)编织前针床,后针床自(右a1—l1)为空针,至Q1前后针床不编织,中间拉浮线,从而达到有凹凸感的效果,至此横向以(右A1—左Q1)的编织方式从右至左依次循环编织。

第21行,m纱嘴自A-B前后针床不编织,中间拉浮线,编织前针床自(左C-右L),后针床自(右c1—l1)为空针,至Q1前后针床不编织,中间拉浮线,从而达到有凹凸感的效果,至此横向以(右A1—左Q1)的编织方式从左至右依次循环编织。

第22行,m纱嘴自(右A1—左B1)前后针床不编织,中间拉浮线,编织前针床自(右C1—左I1);后针床自(右c1—i1)为空针,至(右J1—Q1)前后针床不编织,中间拉浮线,从而达到有凹凸感的效果,至此横向以(右A1—左Q1)的编织方式从右至左依次循环编织。

第23行,m纱嘴自(左A—右D)前后针床不编织,中间拉浮线,编织前针床E,F,G,H,I,后针床e,f,g,h,i为空针,至(左J—右Q)前后针床不编织,中间拉浮线,从而达到有凹凸感的效果,至此横向以(左A—右Q)的编织方式从左至右依次循环编织。

第24行,m纱嘴自(右A1—左D1)前后针床不编织,中间拉浮线,编织前针床自(右E1—左G1);后针床自(右e1—g1)为空针,至(右H1—Q1)前后针床不编织,中间拉浮线,从而达到有凹凸感的效果,至此横向以(右A1—左Q1)的编织方式从右至左依次循环编织。

整个面料以第5至24行的编织方式循环编织。

本发明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图示和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