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卷入机构及具备该线卷入机构的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73048发布日期:2018-08-01 00:23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线卷入机构及具备该线卷入机构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当前,使用装饰缝制缝纫机,该装饰缝制缝纫机进行使用装饰线的装饰缝制。该装饰缝制缝纫机通过使分别被针线穿过后的三根缝针上下移动,从而利用这些缝针、针板下方的打环器、针板上方的拉线器的协同动作,在被缝制物形成装饰线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63976号公报

另外,如图11所示,在利用装饰缝制缝纫机缝制于被缝制物的线迹n,以装饰线16的一部分从该线迹n的缝制开始端延伸的状态而残留有装饰线16。因此,在缝制结束后必须进行繁琐的整理作业,即,将从该缝制开始端延伸的装饰线16利用剪刀切断而进行整理,因此,缝制作业花费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尽可能地省略繁琐的整理作业而使缝制作业时间缩短的线卷入机构及具备该线卷入机构的缝纫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缝纫机,

通过与缝纫机主轴联动而上下移动的多个缝针、与缝纫机主轴联动而在针板的下方摆动的打环器、与缝纫机主轴联动而在针板的上方沿所述多个缝针的排列方向摆动的拉线器的协同动作,使保持于所述拉线器的装饰线与穿过所述缝针的针线相交叉,在被缝制物形成装饰线迹,

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具备线卷入机构,该线卷入机构具有装饰线吸引部,该装饰线吸引部相对于通过所述缝针向所述被缝制物进行落针的落针位置,将所述装饰线的端部向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的后方侧吸引,

该缝纫机以使所述装饰线的端部卷入所述装饰线迹之中的方式进行缝制。

根据该结构的缝纫机,能够通过装饰线吸引部对装饰线的端部进行吸引,使该装饰线的端部卷入线迹。由此,能够省略将从线迹的缝制开始端延伸的装饰线利用剪刀切断的作业,使缝制作业时间缩短。

在本发明的缝纫机中,也可以是,

所述线卷入机构可以具备装饰线吹风部,该装饰线吹风部通过喷出的空气而将所述装饰线的端部向所述装饰线吸引部侧引导。

根据该结构的缝纫机,能够通过从装饰线吹风部喷出的空气而将装饰线的端部向装饰线吸引部侧可靠地引导,通过装饰线吸引部将装饰线的端部可靠地吸引。

在本发明的缝纫机中,也可以是,

所述线卷入机构也可以具有针线吸引部,该针线吸引部相对于通过所述缝针向所述被缝制物进行落针的落针位置,将所述针线的端部向所述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的后方侧吸引,

该缝纫机以使所述针线的端部卷入所述装饰线迹之中的方式进行缝制。

根据该结构的缝纫机,能够通过针线吸引部将针线的端部向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的后方侧吸引,装饰线的端部和针线的端部都卷入线迹,也能够省略将从线迹的缝制开始端延伸的针线利用剪刀切断的整理作业,使缝制作业时间缩短。

在本发明的缝纫机中,也可以是,所述线卷入机构可以具有针线吹风部,该针线吹风部通过喷出的空气而将所述针线的端部向所述针线吸引部侧引导。

根据该结构的缝纫机,能够通过从针线吹风部喷出的空气而将针线的端部向针线吸引侧引导,通过针线吸引部将针线的端部可靠地吸引。

在本发明的缝纫机中,也可以是,

所述线卷入机构具有针线夹具,该针线夹具相对于通过所述缝针向所述被缝制物进行落针的落针位置,在所述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的后方侧对所述针线的端部进行保持。

根据该结构的缝纫机,能够通过针线夹具将由针线吸引部吸引的针线的端部向被缝制物进行按压并保持,使针线的端部向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的后方侧可靠地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线卷入机构及具备该线卷入机构的缝纫机,能够尽可能地省略繁琐的整理作业而使缝制作业时间缩短。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卷入机构的缝纫机的斜视图。

图2是设置于缝纫机的切断机构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卷入机构的各部件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卷入机构的斜视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卷入机构的从其他方向观察的斜视图。

图6是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卷入机构的装饰线吹风管及装饰线吸引管进行说明的、从布料压脚的前方侧观察的斜视图。

图7是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卷入机构的装饰线吹风管及装饰线吸引管进行说明的、从布料压脚的后方侧观察的斜视图。

图8是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卷入机构的针线吹风管及针线吸引管进行说明的、从布料压脚的背面侧观察的斜视图。

图9是对线卷入机构的针线夹具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斜视图。

图10是通过具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卷入机构的缝纫机在被缝制物形成的线迹的俯视图。

图11是在被缝制物形成的线迹的俯视图。

标号的说明

1缝纫机

7缝针

10打环器

13针线

15打环线

16装饰线

50线卷入机构

61装饰线吹风管(装饰线吹风部)

62装饰线吸引管(装饰线吸引部)

71针线吹风管(针线吹风部)

72针线吸引管(针线吸引部)

73针线夹具

a进给方向

n线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卷入机构及具备该线卷入机构的缝纫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具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卷入机构的缝纫机的斜视图。

如图1所示,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卷入机构的缝纫机1,具备外形在侧面观察时呈大致コ字状的缝纫机架2。该缝纫机1是对作为被缝制物的衣料进行装饰缝制等的装饰缝制缝纫机。

在缝纫机1的缝纫机架2中的臂部2a设置有针棒5,该针棒5沿上下方向延伸,通过缝纫机主轴(省略图示)的旋转驱动而能上下移动。在针棒5的下端部,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根)缝针7以与缝制物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式并列配置而安装,各缝针7与针棒5一起上下移动。

在缝纫机架2的底座部2b中的针板9的下方,打环器10设置为与各针棒5的上下移动同步地进行进退移动,打环器10连结于与缝纫机主轴联动地旋转的下轴(省略图示),通过下轴的旋转驱动而进行进退移动。而且,打环器10通过与各缝针7的协同动作,使作为下线的打环线插入至由在各缝针7中插入的针线13形成的线环,由此,缝纫机1进行缝制。

在针板9的上方且各缝针7的落针位置的附近设置有拉线器18,该拉线器18将装饰线16折回而架设,拉线器18与缝纫机主轴联动,其前端部在各缝针7的落针位置的附近与各缝针7的上下移动同步地大致沿各缝针7的排列方向摆动。而且,装饰缝制缝纫机1在各缝针7的下降动作时,使拉线器18向一个方向摆动,以使得各缝针7在将装饰线16折回而架设的内侧区域进行落针,在各缝针7的落针后使拉线器18向另一方向摆动,通过将装饰线16沿各缝针7的排列方向与各针线13相交叉而进行架设,从而在被缝制物的上表面通过各缝针7而将装饰线16以蛇形弯曲的方式缝入。

而且,在该装饰缝制缝纫机1中,各针线13从未图示的线供给源起,经由针线调节器20、线润滑单元21、第1线引导部22及第2线引导部23而插入至各缝针7,其中,针线调节器20设置于缝纫机架2中的将臂部2a和底座部2b连结的纵向机体部2c,对各针线13单独地施加规定的张力,线润滑单元21设置于缝纫机架2的臂部2a而对各针线13供给润滑油,第1线引导部22及第2线引导部23对各针线13单独地进行引导。另外,打环线15从未图示的线供给源起,经由打环器线调节器25而被引导至打环器10,其中,该打环器线调节器25设置于纵向机体部2c,对打环线15施加规定的张力。并且,装饰线16从未图示的供给源起,经由第1装饰线调节器26、第3线引导部27、第2装饰线调节器28而被引导至拉线器18的前端部,其中,第1装饰线调节器26设置于纵向机体部2c,对装饰线16施加规定的张力,第3线引导部27设置于臂部2a,对装饰线16进行引导,第2装饰线调节器28对装饰线16施加规定的张力。

并且,在缝纫机架2的臂部2a的端部设置有切线装置30,该切线装置30在缝制后在针板9的上方进行装饰线16的切断。

图2是设置于缝纫机的切断机构的剖视图。

如图2所示,切线装置30具有板状的可动切刀31,该可动切刀31在前端部形成有对装饰线16进行捕捉的钩状的线捕捉部31a,可动切刀31朝向装饰线16前进移动,并且在通过线捕捉部31a对装饰线16进行捕捉后进行后退移动。

切线装置30具有气缸32,该气缸32对可动切刀31施加用于进退移动的驱动力,气缸32具备气缸主体32a及进行进退移动的柱塞32b。在柱塞32b的前端部连结有可动切刀31。而且,气缸32是二冲程气缸,能够使柱塞32b向不同的2个位置前进移动。由此,使与柱塞32b连结的可动切刀31,向前进移动5mm左右后的释放位置、用于对装饰线进行捕捉的捕捉位置、后退最多的退避位置进行进退移动。

在可动切刀31中的一个平面侧且与可动切刀31滑动接触的位置,设置有固定切刀33,切线装置30通过可动切刀31的后退移动时的两个切刀31、33的滑动接触,将由线捕捉部31a捕捉的装饰线16切断。在可动切刀31中的另一个平面侧,线保持部件35设置为与可动切刀31压接,由此,退避位置处的可动切刀31在顺利的进退移动不被妨碍的范围,成为由固定切刀33及线保持部件35夹持的状态。而且,线保持部件35将由两个切刀31、33切断的装饰线16的切断端部拉入可动切刀31和线保持部件35之间而进行夹持,由此通过与可动切刀31的协同动作而对装饰线16进行保持。上述两个切刀31、33及线保持部件35通过利用固定切刀33及线保持部件35将可动切刀31夹着的状态,而由保持体36保持。

而且,根据该切线装置30,通过气缸32的驱动使可动切刀31朝向架设于缝纫机的拉线器18的装饰线16前进移动至捕捉位置,在通过线捕捉部31a将装饰线16捕捉后,使可动切刀31后退移动,将装饰线16拉拽至固定切刀33侧。然后,切线装置30在利用可动切刀31和通过该可动切刀31的后退移动而与可动切刀31滑动接触的固定切刀33,将由线捕捉部31a捕捉的装饰线16切断后,将由两个切刀31、33切断的装饰线16的切断端部,通过可动切刀31的后退移动而拉入至该可动切刀31和线保持部件35之间而进行夹持,由此对装饰线16进行保持。

并且,缝纫机1具有退避机构(省略图示),该退避机构使切线装置30能够在可通过可动切刀31对装饰线16进行捕捉的捕捉位置、及不能对装饰线16进行捕捉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而进行保持,在退避机构连结有切线装置30。

下面,对线卷入机构50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卷入机构的各部件的配置的示意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卷入机构的斜视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卷入机构的从其他方向观察的斜视图。图6是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卷入机构的装饰线吹风管及装饰线吸引管进行说明的、从布料压脚的前方侧观察的斜视图。图7是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卷入机构的装饰线吹风管及装饰线吸引管进行说明的、从布料压脚的后方侧观察的斜视图。图8是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卷入机构的针线吹风管及针线吸引管进行说明的、从布料压脚的背面侧观察的斜视图。图9是对线卷入机构的针线夹具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斜视图。

如图3至图5所示,线卷入机构50设置于布料压脚51。布料压脚51支撑于缝纫机架2的臂部2a。布料压脚51具备:升降杆52,其相对于臂部2a向下方延伸;以及压脚板53,其固定于该升降杆52的下端。升降杆52相对于固定有缝针7的针棒5,配置于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a的前方侧。压脚板53的前端53a侧固定于升降杆52的下端,后端53b侧向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a的后方侧延伸。布料压脚51通过升降杆52的升降,从而使压脚板53相对于针板9接触/分离。而且,在针板9上配置的由衣料构成的被缝制物,通过升降杆52的下降,由压脚板53按压至针板9而被保持。

压脚板53的后端53b侧向上方弯曲,相对于针板9逐渐分离。由此,被缝制物从压脚板53的向上方弯曲的后端部侧顺利地向针板9和压脚板53之间送入。

如图6及图7所示,线卷入机构50具有装饰线吹风管(装饰线吹风部)61和装饰线吸引管(装饰线吸引部)62。装饰线吹风管61固定于压脚板53的前端53a侧。装饰线吹风管61具有吹出口61a。该吹出口61a配置于压脚板53的前端53a侧的上部,朝向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a的后方侧。装饰线吸引管62固定于压脚板53的后端53b侧。装饰线吸引管62具有吸引口62a。该吸引口62a配置于压脚板53的后端53b侧的上部,朝向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a的前方侧。

装饰线吹风管61与压缩装置(省略图示)连接,从该装饰线吹风管61的吹出口61a朝向装饰线吸引管62喷出空气。另外,装饰线吸引管62与吸引装置(省略图示)连接,从该装饰线吸引管62的吸引口62a吸引空气。

如图8所示,线卷入机构50具有针线吹风管(针线吹风部)71和针线吸引管(针线吸引部)72。针线吹风管71固定于压脚板53的前端53a侧。针线吹风管71沿与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a正交的水平方向配置。针线吹风管71具有3个吹出口71a,在与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a正交的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这些吹出口71a配置于压脚板53的前端53a侧的下部,朝向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a的后方侧。针线吸引管72固定于压脚板53的后端53b侧。在压脚板53,在其后端53b具有在下表面侧开口的吸引口53c,针线吸引管72与吸引口53c连通。

针线吹风管71与压缩装置(省略图示)连接,从该针线吹风管71的各个吹出口71a喷出空气。另外,针线吸引管72与吸引装置(省略图示)连接,从与该针线吸引管72连通的压脚板53的吸引口53c吸引空气。

如图4及图5所示,线卷入机构50具有针线夹具73。针线夹具73具有使杆81进退的气缸82。杆81从气缸82朝向下方延伸,在杆81的端部固定有针线保持部件83。气缸82支撑于与布料压脚51的升降杆52连结的托架84,相对于布料压脚51,配置于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a的后方侧。针线夹具73通过气缸82而使杆81进退,由此使杆81的端部的针线保持部件83升降。而且,如图9所示,针线保持部件83下降,由此与配置于针板9的上表面的被缝制物抵接。

对通过具备上述结构的线卷入机构50的缝纫机1实现的缝制进行说明。

首先,使压缩装置及吸引装置工作。于是,从装饰线吹风管61的吹出口61a及针线吹风管71的吹出口71a喷出空气,另外,从装饰线吸引管62的吸引口62a及与针线吸引管72连通的吸引口53a吸引空气。

此时,装饰线16维持被切线装置30保持的状态。另外,多个针线13的端部通过从针线吹风管71的吹出口71a喷出的空气的喷出力及与针线吸引管72连通的吸引口53a的吸引力,相对于缝针7的落针位置即缝制位置,在压脚板53的下表面侧向进给方向a的后方侧被引导,各针线13的压脚板53中的向进给方向a的后方侧延伸的部分,通过针线夹具73的下降,从而夹在针线保持部件83和被缝制物之间而被保持。由此,这些针线13的端部在压脚板53的下表面侧,向进给方向a的后方侧并列地排列,以被施加适当的张力的状态进行保持。

在该状态下,使压脚板53下降而使被缝制物向针板9和压脚板53之间进行保持,使缝制开始。

在2~3针的缝制后,通过气缸32的驱动,使可动切刀31向前进5mm左右的释放位置移动,将通过切线装置30对装饰线16的保持解除。于是,装饰线16的端部通过从装饰线吹风管61的吹出口61a喷出的空气,在压脚板53的上表面侧向进给方向a的后方侧被引导。并且,装饰线16的端部,相对于缝针7的落针位置即缝制位置,在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a的后方侧被装饰线吸引管62的吸引口62a吸引。由此,装饰线16在压脚板53的上表面侧,以向进给方向a的后方侧延伸的状态进行保持。

然后,通过继续缝制,从而如图10所示,装饰线16的端部及针线13的端部在配置为向进给方向a的后方侧延伸的状态下,卷入至线迹n,成为通过缝制于被缝制物的装饰线16而被保持于被缝制物的状态。

按照上述方式缝制的被缝制物,在缝制开始端处,不会出现装饰线16及针线13从线迹n延伸而残留的现象。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卷入机构50及具备线卷入机构的缝纫机1,通过线卷入机构50的装饰线吸引管62一边对装饰线16的端部进行吸引一边进行缝制,由此能够使该装饰线16的端部卷入至线迹n。由此,能够省略将从线迹n的缝制开始端延伸的装饰线16利用剪刀切断而进行整理这样繁琐的整理作业,使缝制作业时间缩短。

而且,由于具有通过喷出的空气将装饰线16向装饰线吸引管62侧引导的装饰线吹风管61,因此能够通过从装饰线吹风管61喷出的空气将装饰线16向装饰线吸引管62侧可靠地引导,通过装饰线吸引管62对装饰线16可靠地吸引。

另外,能够通过从针线吹风管71喷出的空气将针线13向针线吸引口53c侧引导,通过针线吸引管72对针线13可靠地吸引。并且,能够通过针线夹具73将针线13在使针线13的端部向进给方向a的后方侧排列的状态下向被缝制物上按压而进行保持。通过在该状态下进行缝制,从而能够使针线13与装饰线16一起卷入线迹n,也能够省略将从线迹n的缝制开始端延伸的针线13利用剪刀切断而进行整理这样繁琐的整理作业,使缝制作业时间缩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