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高耐磨性通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0053阅读:96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纺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高耐磨性通丝。



背景技术:

通丝是提花织机开口装置的主要提升部件之一,每天要承受几十万次的升降运动,织机高速运转时,通丝与海底板、目板、综丝发生摩擦,这些摩擦作用不仅会影响其外观,降低其性能,而且会影响其服役寿命。通丝与目板处的摩擦是通丝断裂失效的主要原因,一旦通丝在此处被磨断,就会形成布面疵点,需立即停机检修,从而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因此,通丝的耐磨性能至关重要。

一方面,通丝的耐磨性能取决于所用纤维的性能。纤维必须具备优异的耐磨性,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尼龙和涤纶;通丝与目板摩擦时产生的热会降低通丝力学性能,所以纤维要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如芳纶和涤纶;此外,通丝与目板摩擦时产生的静电会吸附工作环境中的灰尘,这会恶化磨擦点处的工作环境,加速通丝的磨损断裂,所以通丝中常加入少量的导电丝以提高抗静电性。

另一方面,通丝的耐磨性能取决于通丝的涂层处理。传统的通丝采用棉、麻纤维制成,需上油或上浆处理,以提高耐磨性能。目前常用的通丝采用维纶或涤纶长丝编织而成,需经过涂层和后整理工序,以改善耐磨性和强伸性。虽然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随着涂层的磨损与剥离,通丝中的纤维就直接暴露在摩擦工况下,并被较快的磨断,最终导致通丝的寿命缩短。

目前,提花织机无梭化、高速化、宽幅化的发展趋势对通丝的耐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高耐磨性通丝,通过多股聚四氟乙烯纱线经二维编织机编织形成新型高耐磨性通丝,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通丝耐磨性不高的缺陷,使其能够满足无梭化、高速化、宽幅化提花织机的应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型高耐磨性通丝,其特征在于:包括编织纱和芯纱,所述编织纱为多股聚四氟乙烯纱线,所述芯纱为一股聚四氟乙烯膜裂加捻纱,所述编织纱和芯纱通过二维编织机编织成新型高耐磨性聚四氟乙烯通丝。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多股聚四氟乙烯纱线为12或16股聚四氟乙烯膜裂加捻纱。

本发明的又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聚四氟乙烯膜裂加捻纱的含量为0-100%。

本发明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新型高耐磨性聚四氟乙烯通丝中的编织纱和芯纱可由一定股数的涤纶长丝的纱线代替。

本发明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新型高耐磨性聚四氟乙烯通丝中可选择性增加一股涤纶导电丝或锦纶导电丝或碳纤维导电丝,以改善新型通丝的抗静电性能。

本发明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新型高耐磨性聚四氟乙烯通丝的直径为0.5~3.0mm。

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编织纱和芯纱通过二维编织机编织成新型高耐磨性聚四氟乙烯通丝后,新型高耐磨性聚四氟乙烯通丝可进行聚四氟乙烯乳液浸渍涂层和热处理。

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新型高耐磨性通丝,因选用的聚四氟乙烯材料具有非常小的摩擦系数,在与目板摩擦时表现为极其优异的润滑性,而且聚四氟乙烯还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因此,选用聚四氟乙烯纱线制作通丝可显著提高其使用寿命。高耐磨性聚四氟乙烯通丝还可省去普通通丝必需的涂层和后整理处理工序,经编织后可直接应用到提花织机上,具有加工简便,工艺流程短,生产效率高的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将16股聚四氟乙烯膜裂加捻纱作为编织纱,一股聚四氟乙烯膜裂加捻纱作为芯纱,经二维编织机编织成新型高耐磨性聚四氟乙烯通丝,直接形成最终产品。

实施例2

将12股聚四氟乙烯膜裂加捻纱和4股高强低伸型涤纶长丝作为编织纱,一股高强低伸型涤纶长丝作为芯纱,经二维编织机编织成新型高耐磨性聚四氟乙烯通丝。其中顺时针编织方向和逆时针编织方向上各2股涤纶纱,且对称放置,将编织好的通丝经聚四氟乙烯乳液浸渍涂层,干燥后在聚四氟乙烯熔点附近进行热处理,形成最终产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