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物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52372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衣物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使洗涤后的衣物、毛巾、床单等干燥的衣物干燥机。



背景技术:

这种衣物干燥机在旋转滚筒的内部容纳洗涤后的衣物(所谓洗涤物还包括毛巾、床单等布制品),在向旋转滚筒内供给暖风的同时使旋转滚筒旋转,由此干燥内部的衣物。在干燥过程中,通过使旋转滚筒旋转,从而使得内部的衣物成为一直移动的状态而不会停止在固定位置上。由此,暖风与衣物全面接触,从而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衣物的干燥。

在构成暖风的出口侧的旋转滚筒的内壁上设有过滤单元。过滤单元由捕捉碎绒类的过滤器、和用于通过覆盖过滤器来防止干燥中的衣物与过滤器接触的滤盖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4-6879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过滤单元在干燥过程中会存在有被在旋转的旋转滚筒的内部来回移动的衣物所覆盖的情况。而且,过滤单元配置在旋转滚筒中的暖风的出口侧,因此有时会因暖风的气流而使衣物贴附在过滤单元的滤盖上。如果衣物贴附在滤盖上,会阻止从旋转滚筒排出的暖风的流动,有可能导致干燥效率下降。

鉴于上述的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维持过滤单元中的气流顺畅地穿过从而防止干燥效率下降的衣物干燥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式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衣物干燥机具备:容纳衣物的旋转滚筒、产生穿过该旋转滚筒内的空气流的风扇装置、和安装在与所述旋转滚筒的旋转轴线交叉的位置处的该旋转滚筒的内壁上的过滤单元,所述衣物干燥机的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单元具备:捕捉从干燥中的衣物上产生的碎绒类的过滤器、和容纳该过滤器从而从所述旋转滚筒的内部侧覆盖该过滤器的滤盖,所述滤盖被设置成相对于所述旋转滚筒能够旋转自如。

当旋转滚筒与过滤单元一体地旋转时,如果干燥中的衣物覆盖过滤单元,则衣物会以贴附于过滤单元上的状态与过滤单元一同旋转。本发明人研究发现旋转滚筒与过滤单元一体地旋转时,常会发生衣物的贴附。

本发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将滤盖设置成相对于旋转滚筒旋转自如。由此,即使干燥中的衣物覆盖在过滤单元上,该状态也不会持续,从而能够防止衣物对过滤单元的贴附。即,干燥中的衣物与滤盖接触时,滤盖受到所接触的衣物的偏载荷,从而以与旋转滚筒的旋转无关地进行旋转。因此,即使万一衣物覆盖过滤单元,衣物也可以通过滤盖的旋转而简单地被抖落。由此,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能够防止衣物对滤盖的贴附,维持过滤单元中顺畅的气流穿过,从而能够防止干燥效率下降。

本发明的衣物干燥机的特征在于:所述滤盖的具备沿着该滤盖的外周配设并朝向所述旋转滚筒的内侧突出的突出部。

通过在滤盖上设置突出部,干燥中的衣物与突出部接触时,可以切实地对滤盖施加偏载荷。滤盖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设置,因此,此时的偏载荷容易转化为旋转力。因此,在干燥中的衣物万一覆盖过滤单元的情况下,滤盖也能够旋转,从而切实地将衣物抖落。

而且,即使干燥中的衣物暂时覆盖过滤单元,利用突出部在衣物与滤盖之间形成间隙,从而能够切实地确保通风。

本发明的衣物干燥机的特征在于:所述滤盖在其中央部具备朝向所述旋转滚筒的内侧隆起的隆起部。

滤盖通过具备隆起部,滤盖的表面(面朝旋转滚筒的内部的面)并非平坦,可以在干燥过程中的衣物覆盖滤盖时,在衣物与滤盖之间形成通风自如的间隙。

本发明的衣物干燥机的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的外周部与所述滤盖的外周部形成为彼此对应的形状,所述过滤器与所述滤盖中任一者的外周部具备使另一者的外周部的端缘进入的槽条。

通过在过滤器与滤盖中的任一者的外周部上形成的槽条中进入另一者的外周部的端缘,能够抑制过滤器与滤盖的外周部彼此之间的通风。据此,能够防止在过滤器与滤盖的外周部彼此之间的灰尘堵塞,可以防止滤盖的旋转不良。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衣物干燥机的结构的图。

图2是过滤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部分示出过滤单元的连结状态的截面图。

图4是说明过滤器和滤盖的外周部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w衣物

1衣物干燥机

3旋转滚筒

8里壁(内壁)

10过滤单元

13排气风扇(风扇装置)

28过滤器

29滤盖

31外周框(过滤器的外周部)

34槽条

42隆起部

44裙部(滤盖的外周部)

45突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衣物干燥机1如图1所示那样,具备主体壳体2、和旋转滚筒3。在主体壳体2的正面侧上开设有衣物投入口4。衣物投入口4被单开式的门5覆盖,在该衣物投入口4的内侧上以转动自如的状态轴支承有旋转滚筒3。

旋转滚筒3以旋转轴线(省略图示)成为水平方向的姿势被设置。朝向主体壳体2的衣物投入口4侧的旋转滚筒3的端部上形成有正面开放部6。正面开放部6的外周通过环板7以转动自如的状态支承于主体壳体2上。

另一方面,旋转滚筒3的里壁8(内壁)通过主体壳体2的支承轴9以转动自如的状态被支承。旋转滚筒3的里壁8的内侧上设有后述过滤单元10。旋转滚筒3的里壁8的外侧(背面侧)上设有将旋转滚筒3内的空气引导至主体壳体2的外部的排气管11。

排气管11自旋转滚筒3的里壁8的外侧朝向主体壳体2的上部的排气口12延伸设置。在排气管11内,组装有排气风扇13(风扇装置)。

排气风扇13在通过其旋转来排出旋转滚筒3内的空气的同时,产生将暖风吸入旋转滚筒3内的气流。即,排气风扇13旋转时,外气从在主体壳体2的底部形成的供气口14被带入主体壳体2的内部。被带入主体壳体2内部的外气被后述气体燃烧器23的火焰加热从而形成暖风,通过后述暖风管17被输送至旋转滚筒3内。并且,在旋转滚筒3内部,吸收了衣物w的湿气的暖风穿过过滤单元10而朝向排气管11流动,并从排气口12向主体壳体2的外部排出。

在主体壳体2内设有:用于使旋转滚筒3和排气风扇13旋转的电机15、加热外气而生成暖风的燃烧单元16、和将暖风引导至旋转滚筒3内的暖风管17。进一步,设有在干燥运转时控制电机15的驱动、燃烧单元16的点火灭火动作等的控制器18。

电机15具备两个驱动轴(第1驱动轴19、第2驱动轴20)。第1驱动轴19的旋转力介由第1传动带21被传递至旋转滚筒3,使旋转滚筒3旋转。旋转滚筒3的旋转是为了使容纳于内部的衣物w一直活动而不会停止在固定位置而进行。第2驱动轴20的旋转力介由第2传动带22而传递至排气风扇13,使排气风扇13旋转。通过排气风扇13的旋转,在旋转滚筒3内部形成气流。

燃烧单元16通过具备气体燃烧器23、气体喷射喷嘴24、和气体供给阀装置25而构成。由气体供给阀装置25供给的燃料气体由气体喷射喷嘴24向气体燃烧器23的进气口26喷射。由此,燃料气体与进气口26周围的空气一起被引导至气体燃烧器23从而燃烧,加热外气。需要说明的是,向气体燃烧器23供给的燃烧用空气也与用于加热的空气同样地从主体壳体2底部的供气口14带入。

暖风管17从气体燃烧器23的上方延伸设置至环板7上形成的暖风出口27,通过气体燃烧器23加热生成的暖风穿过暖风管17被引导至暖风出口27,并被送入旋转滚筒3内。

被送入旋转滚筒3内部的暖风在使容纳于旋转的旋转滚筒3中的衣物w干燥后,穿过过滤单元10并朝向排气风扇13流动。此时,由衣物w产生的碎绒类被过滤单元10捕捉。

如图1和图2所示,过滤单元10由过滤器28、滤盖29和过滤器支承构件30构成。需要说明的是,过滤器28与滤盖29均为相对应的圆形形状,但本实施方式中,过滤器28的外径形成得比滤盖29的外径稍大。

过滤器28由圆形的外周框31、与外周框31呈同心的内周框32、和气流穿过时捕捉气流所携带的碎绒类的捕捉材料33构成。

外周框31具备遍及其整周形成且以旋转滚筒3的内侧为开放面的槽条34。外周框3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过滤器的外周部。

内周框32具备圆筒状的外筒部35、和相对于外筒部35呈同心圆筒状的内筒部36。内筒部36的内周面的一部分上通过沿着周向排列的多个凹部37而形成为齿轮状。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那样,内筒部36的外侧面的对称位置处分别设有第1操作舌片38。第1操作舌片38介由第1铰合部39连接设置于内筒部36,并通过第1铰合部39以弹性的方式摆动自如。

一对第1操作舌片38具备向外表面突出的第1爪部40。此外,在外筒部35的与各第1操作舌片38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凹陷部41。在对两个第1操作舌片38进行推压操作时,凹陷部41用于确保能够让操作者的手指(通常为拇指和食指)分别插入的空间。

如图1和图2所示,滤盖29具备:位于中央部并朝向旋转滚筒3的内侧隆起的隆起部42、形成于隆起部42的外周且通风自如的网格部43、遍及网格部43外侧整周而形成且朝向旋转滚筒3外侧延伸的裙部44、和从网格部43的外周缘侧的一部分朝向旋转滚筒3内侧突出的一对突出部45。裙部44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滤盖的外周部。

突出部45在侧视时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且将旋转滚筒3的轴线方向作为高度方向时,突出部45形成得比隆起部42略高。

此外,如图3所示,在隆起部42背面侧的中央部,形成有沿着旋转滚筒3的轴线伸出的伸出基部46。进一步,在隆起部42的背面侧形成有圆筒状的周壁部47。周壁部47以相对伸出基部46存在空隙的方式包围该伸出基部46的外侧。在周壁部47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在周向连续的第1环状凸部48。

此外,在伸出基部46外侧面的对称位置处分别设有第2操作舌片49。第2操作舌片49介由第2铰合部50而连接设置于伸出基部46,通过第2铰合部50以弹性的方式摆动自如。一对第2操作舌片49具备向外表面突出的第2爪部51。

此外,如图2所示那样,在隆起部42的与各第2操作舌片49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在对两个第2操作舌片49进行推压操作时用于分别让操作者的手指(通常为拇指和食指)插入的插入孔52。

如图1和图2所示,过滤器支承构件30具备:固定于旋转滚筒3的里壁8上的板状基部53、和与板状基部53一体形成且朝向旋转滚筒3的内方向突出的筒状支承部54。筒状支承部54形成为与旋转滚筒3的旋转轴线(省略图示)同心的筒状。在筒状支承部54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在周向上存在规定间隔且以放射状突出的多个锁止凸部55。

过滤器支承构件30的筒状支承部54插入固定于过滤器28的内周框32所具备的内筒部36中。此时,通过在过滤器28的内筒部36上形成为齿轮状的凹部37锁止于过滤器支承构件30的筒状支承部54的外周面上形成的锁止凸部55,过滤器28相对于过滤器支承构件30停止旋转。进一步,在筒状支承部54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在周向上连续的第2环状凸部56。

以如上所述方式构成的过滤单元10通过在过滤器28与滤盖29连结的状态下连结滤盖29与过滤器支承构件30,从而将过滤单元10安装到旋转滚筒3上。

在此,对过滤单元10的各部分的连结状态进行详细说明。过滤器支承构件30例如通过将板状基部53螺合锁止于旋转滚筒3的里壁8的中央部上等来被固定。由此,过滤器支承构件30与旋转滚筒3一体地旋转。此时,过滤器支承构件30的筒状支承部54与旋转滚筒3形成为同心。

如图3所示,通过将过滤器28的第1操作舌片38的第1爪部40锁止于滤盖29的周壁部47的第1环状凸部48上,从而形成滤盖29与过滤器28连结的状态。第1环状凸部48形成为环状,由此使第1爪部40维持锁止状态并形成相对第1环状凸部48接触并滑动自如。由此,滤盖29与过滤器28在维持连结状态的同时能够相对地旋转自如。

此时,如图4所示,滤盖29的裙部44的端缘进入过滤器28的外周框31的槽条34中。由此,能够简单地获得所谓迷宫式密封(labyrinthseal)状的结构,能够抑制空气从滤盖29的裙部44与过滤器28的外周框31之间漏出。据此,可以防止气流穿过滤盖29的裙部44与过滤器28的外周框31之间而伴随的灰尘堵塞。因此,能够较为长期地维持滤盖29相对于与旋转滚筒3一体旋转的过滤器28旋转自如的状态。

此外,通过使滤盖29的裙部44的端缘进入过滤器28的外周框31的槽条34中,过滤器28的外周框31的外侧端面在滤盖29的外侧整周上露出。由此,能够目视确认到过滤器28的一部分,而不会使得过滤器28被滤盖29完全遮盖。因此,能够防止忘记安装过滤器2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使过滤器28形成为直径大于滤盖29的直径,从而使过滤器28的外周的端面遍及整周露出。但除此之外,尽管视认性稍微下降,但也可以使过滤器28的一部分从滤盖29局部性地露出。

并且,如图3所示,当将滤盖29的伸出基部46以插入过滤器支承构件30的筒状支承部54中的方式对伸出基部46进行安装时,滤盖29的第2操作舌片49的第2爪部51锁止于在过滤器支承构件30的筒状支承部54的内周面上形成的第2环状凸部56上。第2环状凸部56形成为环状,由此,第2爪部51维持锁止状态并与第2环状凸部56接触并滑动自如。因此,滤盖29在维持与过滤器支承构件30连结的状态的同时能够旋转自如。

参照图2和图3,过滤器支承构件30与过滤器28如前所述通过过滤器28的齿轮状的凹部37锁止于过滤器支承构件30的锁止凸部55而无法旋转。另一方面,滤盖29成为相对于旋转滚筒3能够旋转自如的状态。

滤盖29被设置为相对于旋转滚筒3旋转自如。由此,干燥中的衣物w与滤盖29接触时,受到来自衣物w的偏载荷(offsetload)的滤盖29向与旋转滚筒3的旋转方向不同的方向旋转来抖落衣物w,从而能够防止衣物w贴附在滤盖29上。

进一步,滤盖29通过具备一对突出部45,可以简单地将干燥中的衣物w与任一突出部45接触而产生的偏载荷转化为旋转力。而且,万一滤盖29被衣物w覆盖时,因一对突出部45而在衣物w与网格部43之间形成间隙,从而能够在发生暂时性衣物w贴附时确保通风。

此外,滤盖29通过在一对突出部45之间具备隆起部42,能够进一步切实地在衣物w与网格部43之间形成通风自如的间隙,能够防止形成滤盖29整面被闭塞的状态。

但是,突出部45的数量不限于2个(一对),只要能得到上述效果,只需设置1个以上的适当的个数即可。

然而,为了防止堵塞捕捉材料33的网格而导致通风性下降,需要对过滤器28进行定期清扫。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滤单元10通过以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能够极为容易地拆卸过滤器28,能够顺利地进行清扫等作业。

即,参照图2和图3,在拆卸过滤器28时,首先,从在滤盖29上形成的2个插入孔52分别插入手指(拇指和食指等)。此时,当插入孔52处于难以插入手指的位置上时,通过使滤盖29相对于旋转滚筒3旋转,从而可以将插入孔52的位置对准至容易插入手指的位置。

接着,通过从插入孔52插入的2根手指以同时捏取两个第2操作舌片49的方式施加推压力。由此,两个第2操作舌片49介由第2铰合部50而发生摆动,解除由第2爪部51对过滤器支承构件30的第2环状凸部56的锁止。

接着,在捏取两个第2操作舌片49的状态下,沿着轴线抽拉滤盖29,则滤盖29在滤盖29与过滤器28处于连结状态下从过滤器支承构件30脱离,完成从旋转滚筒3的拆卸。

然后,在用一侧的手的手指捏住滤盖29的状态下,用另一侧的手的手指操作过滤器28的第1操作舌片38。即,用另一侧的手的2根手指以同时捏住在过滤器28上设置的两个第1操作舌片38的方式施加推压力。此时,通过在过滤器28的外筒部35上形成凹陷部41,操作者的手指能够容易地进行两个第1操作舌片38的推压操作而不会与外筒部35产生干涉。

通过推压两个第1操作舌片38,两个第1操作舌片38介由第1铰合部39发生摆动,解除由第1爪部40对滤盖29的第1环状凸部48的锁止。并且,在捏住两个第1操作舌片38的状态下,将过滤器28从滤盖29上拉开,就能够使过滤器28脱离,从而可以对其进行清扫。

在完成过滤器28的清扫后,以与上述步骤相反的方式进行操作,能够容易地将过滤器28和滤盖29安装于旋转滚筒3上。

此时,优选的是预先对过滤器28与滤盖29进行颜色(不同的色调、或者不同的色相、或者不同的色彩度、或者不同的亮度等)区分来形成。具体而言,可以举出将过滤器28形成为较容易视认到碎绒类的暗色(黑色等)、且将滤盖29制成具有清洁感的亮色(淡蓝色等)。像这样,通过预先对过滤器28与滤盖29进行颜色区分,能够切实地识别出过滤器28与滤盖29各自的存在,容易确认组装状态,容易发现忘记组装,从而是有利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