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缝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71642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包缝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缝纫设备,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包缝机。



背景技术:

包缝机是一种用于对布料进行包边处理的机器,可以有效减少布的边缘脱散的情况发生,在后续加工和使用布的过程中不容易因布边脱散而影响使用效果。

目前,公告号为CN20306580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包缝机,它包括机座、设置在机座的上方与该机座邻接地设置的臀部、设置在臀部左端的机头以及设置在机座或臂部的右侧面的把手部,方便用手把持并搬运。

在包边的过程中,需要将长条形的布边对折后,缝合固定在在布的边缘,用这种包缝机对布进行缝边时,需要操作人员手工将布边进行对折,在包边的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全程对布边进行折叠操作,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较大,比较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包缝机,达到自动折叠布边,减轻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使包边过程更加省力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包缝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输送布的送布组件和卷绕有布边的布边卷辊,所述布边卷辊转动连接在所述机架上且沿所述机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机架靠近所述布边卷辊的一侧设置有折边组件,所述折边组件包括折边座和转动连接在所述折边座上的转板,布边底面的两侧分别与所述折边座、转板抵触,所述折边座上设置有一端与布边顶面抵触的压板以及驱动所述转板转动以折叠布边的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缝纫组件将布边缝合在布的边缘,送布组件将布向缝纫组件输送并将包边后的布送离机架,布边卷辊上卷绕的布边,布边被缝合在布的边缘上后随布一起被送布组件送离机架,压板、折边座和转板配合使布边在压板和折边座之间移动时,布边不容易沿自身宽度方向移动,驱动组件驱动转板转动后,布边在转板的推动下折叠,在折叠布边的过程中,布边上方的压板起到了辅助折叠的作用,布边在压板的抵触下不容易沿布边自身的宽度方向移动,布边可以更好的被折叠,折边组件的设置对布边进行自动折叠,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使包边过程更加省力,同时折叠后的布边两侧可以更好的对称重合,不容易因布边不对称而影响布的缝边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架上设置有沿所述机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燕尾槽,所述折边座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燕尾槽滑移配合的第一燕尾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沿第一燕尾槽滑移折边座,方便调节折边座的位置,不容易因折边座位置偏移影响布边与布连接的紧密度,方便根据布和布边的实际位置调整折边座的位置,使布与布边更紧密的缝合在一起,使包边的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折边座上设置有沿所述折边座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燕尾槽,所述压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燕尾槽滑移配合的第二燕尾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燕尾块与第二燕尾槽滑移配合,方便调节压板的位置,同时第二燕尾块与第二燕尾槽配合,压板不容易脱离第二燕尾槽,不容易因折边座脱离第二燕尾槽而影响压板的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板包括套板以及与所述套板滑移配合的滑移板,所述套板一侧侧壁开设沿所述套板长度方向排列的定位孔,所述滑移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孔卡接配合的跳豆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移板滑移后改变了转板的长度,使转板可以更好的折叠不同宽度的布边,跳豆弹簧和定位孔的设置方便调节转板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气缸、与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一端铰接的推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缸的设置使推动转板的过程更加省力,推块的设置增加了推块与转板之间的接触面积,使推块与转板之间的连接更紧密,气缸驱动推块推动转板转动的过程更稳定,使折边的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套板上设置有沿所述套板长度方向延伸的且与所述推块滑移配合的第三燕尾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气缸的推动下,推块推动套板转动折叠布边,推块与第三燕尾槽滑移配合使推块与套板不容易脱离连接,当气缸的活塞杆向气缸移动使,推块带动套板转动离开挡板,方便控制挡板的转动角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送布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机架上的送布辊以及驱动所述送布辊转动的第一电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电机驱动送布辊转动,送布辊转动带动布移动以输送布,相对于未设置第一电机和送布辊的情况,输送布的过程更加省力,减轻操作人员工作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缝纫组件包括缝纫机头,所述缝纫机头上设置在所述缝纫机头驱动下上下移动缝纫布边的机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缝纫机头驱动机针上下移动将布边缝合在布的边缘,缝合过程更方便,缝纫机头为现有技术,有较为成熟的技术,且成本较低,降低了缝边的成本。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折边座、转板和驱动件的设置实现了自动折叠布边,减轻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使包边过程更加省力,在折叠布边的过程中,压板的设置使布边不容易在转板的推动下移动,使布边可以更好的对称折叠,套板、滑移板、定位孔和弹簧跳豆的设置使转板的长度可调节,方便折叠不同宽度的布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折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1、机架;11、第一燕尾槽;2、缝纫组件;21、缝纫机头;22、机针;31、布边卷辊;4、送布组件;41、送布辊;42、第一电机;5、驱动组件;51、气缸;52、活塞杆;53、推块;6、折边组件;61、折边座;611、第二燕尾槽;612、第一紧固螺栓;62、第一燕尾块;63、转板;64、套板;641、定位孔;643、第三燕尾槽;65、滑移板;651、跳豆弹簧;66、压板;661、第二燕尾块;662、固定块;663、板体;664、第二紧固螺栓;67、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包缝机,包括机架1,机架1上设置有缝纫组件2,缝纫组件2包括缝纫机头21,缝纫机头21上设置有机针22,机针22上下移动带动线穿过布和布边,从而将布边分缝合在布的边缘,缝纫机头21为现有技术。

机架1上设置有送布组件4,送布组件4包括送布辊41和第一电机42,第一电机42驱动送布辊41转动带动布移动。机架1上还设置有布边卷辊31,布边卷辊31转动连接在机架1上且沿机架1的长度方向延伸,布边卷辊31上卷绕有未经折叠的布边。

如图2至图3所示,机架1上设置有位于缝纫机头21和布边卷辊31之间的折边组件6,折边组件6包括折边座61和转板63,转板63转动连接在折边座61上,转板63的转动轴67沿机架1的宽度方向延伸,机架1上开设有沿机架1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燕尾槽11,折边座61底部固定连接有与第一燕尾槽11滑移配合的第一燕尾块62,折边座61上螺纹连接有第一紧固螺栓612,第一紧固螺栓612穿过第一燕尾块62的一端与第一燕尾槽11内壁抵触将折边座61固定在机架1上。

转板63包括滑移板65和中空的套板64,滑移板65和套板64滑移配合,套板64侧壁开设有沿套板64长度方向排列的定位孔641,滑移板65侧壁安装有跳豆弹簧651,跳豆弹簧651与定位孔641卡接配合,按压跳豆弹簧651时,跳豆弹簧651与定位孔641脱离抵触,滑移板65可沿套板64的长度方向滑移,跳豆弹簧651与定位孔641卡接配合后,滑移板65不容易移动,从而调节转板63的长度。

折边座61上设置有沿机架1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燕尾槽611,第二燕尾槽611上滑移连接有压板66,压板66上固定有与第二燕尾槽611滑移配合的第二燕尾块661,第二燕尾块661上螺纹连接有第二紧固螺栓664,第二紧固螺栓664穿过第二燕尾块661的一端与第二燕尾槽611内壁抵触将压板66固定在折弯座上,压板66包括固定块662和板体663,板体663转动连接在固定块662上,板体663的转动轴67线平行于转动轴67的轴线。压板66远离固定块662的一端与布边的表面抵触,切压板66与布边抵触的位置位于布边的中间,压板66转动连接在固定座上,在布边的作用下可以转动,不容易发生压板66压紧布边后影响布边正常移动的情况发生。套板64靠近折边座61的一侧侧壁开设有第三燕尾槽643。

如图3至图4所示,折边座61上还设置有驱动组件5,驱动组件5包括气缸51和推块53,推块53铰接在气缸51活塞杆52的一端,推块53的横截面为梯形,推块53与第三燕尾槽643滑移配合且推块53不容易与第三燕尾槽643脱离,气缸51固定在折边座61上,气缸51的活塞杆52移动带动转板63转动,转板63转动后折叠布边。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拉动布边一端,使布边底面两侧分别与折边座61、转板63抵触,转动板体663使板体663远离固定块662的一端与布边顶面的中间抵触,将布边靠近布的一侧与布的底面抵触,启动气缸51推动转板63转动,转板63转动后与压板66配合折叠布边,布边远离布的一侧在转板63的推动下折叠并于布的顶面抵触,开启缝纫机头21使机针22穿过布边和布的边缘,将布边缝合在布的边缘,启动第一电机42驱动送布辊41转动将布向远离机架1一侧输送,输送过程中布带动布边向机针22移动,气缸51和推块53推动转板63转动折叠布边,压板66的设置使布边可以对称折叠,折边座61、转板63和压板66的设置使布边折叠的效果更好,从而使包边的效果更好,同时气缸51和推块53的设置使转板63自动转动折叠布边,减轻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使包边过程更加省力。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