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具织带的稳固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22992阅读:463来源:国知局
吊具织带的稳固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吊具生产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吊具织带的稳固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吊具是一种常用在疗养院或医院配合吊机辅助移动病人的工具,在实际使用时,由于织带是由多片不同材质的料子缝纫拼装而成,这些连接处承受很大的重力,经常会出现织带连接处拉断、损坏等问题,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正常使用。所以,如何提高织带之间的连接强度是延长吊具使用使命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吊具织带的稳固连接结构,使织带的连接牢固可靠,提升织带的承重力,延长吊具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吊具织带的稳固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织带体和第二织带体,该第一织带体与第二织带体通过线材缝纫连接,缝纫的线材包括11段线,其中,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第七段的走线图型组成双叉叉车线部;第八段、第九段、第十段、第十一段的走线图型组成双重车线部,该双重车线部压在双叉叉车线部表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11段线的结构及走线为:

第一段,该第一段从缝纫工位A竖直向上延伸到缝纫工位B;

第二段,相接于第一段的末端,该第二段斜向下延伸到缝纫工位D;

第三段,相接于第二段的末端,该第三段竖直向上延伸至缝纫工位F;

第四段,相接于第三段的末端,该第四段斜向下延伸到缝纫工位B,该第四段压在第二段表面形成第一结点,压在第一段表面形成第二结点;

第五段,相接于第四段的末端,该第五段竖直向上延伸至缝纫工位C;

第六段,该第六段从缝纫工位A斜向上延伸到缝纫工位E,该第六段压在第二段表面形成第三结点,压在第三段表面形成第四结点;

第七段,相接于第六段的末端,该第七段斜向上延伸到缝纫工位C;该第七段压在第三段的底面形成第五结点,压在第四段表面形成第六结点;

第八段,该第八段从缝纫工位A竖直向上延伸到缝纫工位C,压在第六段表面形成第七结点,压在第四段表面形成第八结点,压在第二段表面形成第九结点,压在第七段表面形成第十结点;

第九段,相接于第八段的末端,该第九段向右延伸到缝纫工位F;

第十段,相接于第九段的末端,该第十段竖直向下延伸到缝纫工位D,该第十段压在第四段表面形成第十一结点,压在第七段表面形成第十二结点,压在第六段表面形成第十三结点,压在第二段表面形成第十四结点;

第十一段,相接于第十段的末端,该第十一段向左延伸到缝纫工位A。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为依次首尾相连的第一条缝纫线。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六段、第七段为首尾相连的第二条缝纫线。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八段、第九段、第十段、第十一段为依次首尾相连的第三条缝纫线。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转角位于中线P上方,所述第四转角位于中线P下方,所述第六转角位于中线P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段与第一段之间形成第一转角,第三段与第二段之间形成第二转角,第四段与第三段之间形成第三转角,第五段与第四段之间形成第四转角,第六段首端与第一段的首端之间形成第五转角,第七段与第六段之间形成第六转角,第七段与第五段之间形成第七转角,第九段与第八段之间形成第八转角,第十段与第九段之间形成第九转角,第十一段与第十段之间形成第十转角,第十一段与第八段之间形成第十一转角。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缝纫工位A、缝纫工位B、缝纫工位C位于左侧并且依次从下到上排列;所述缝纫工位D、缝纫工位E、缝纫工位F位于右侧并且依次从下到上排列。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使第一织带体和第二织带体叠置后,通过11段线缝纫连接,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第七段的走线图型组成双叉叉车线部;第八段、第九段、第十段、第十一段的走线图型组成双重车线部,该双重车线部压在双叉叉车线部表面。利用双重车线及双叉叉车线型来增加双倍接触面积,提升双倍力度的支撑,从而增加吊具织带之间的连接强度,吊具的承重力大大提升,有效提高吊具品质,减少了织带连接处的损坏与拉断现象,延长吊具的使用寿命。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缝纫结构平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一条缝纫线的走线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二条缝纫线的走线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三条缝纫线的走线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另一种缝纫方式走线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第一织带体 20、第二织带体

101、第一段 102、第二段

103、第三段 104、第四段

105、第五段 106、第六段

107、第七段 108、第八段

109、第九段 110、第十段

111、第十一段 201、第一结点

202、第二结点 203、第三结点

204、第四结点 205、第五结点

206、第六结点 207、第七结点

208、第八结点 209、第九结点

210、第十结点 211、第十一结点

212、第十二结点 213、第十三结点

214、第十四结点 301、第一转角

302、第二转角 303、第三转角

304、第四转角 305、第五转角

306、第六转角 307、第七转角

308、第八转角 309、第九转角

310、第十转角 311、第十一转角。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是一种吊具织带的稳固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织带体10和第二织带体20,该第一织带体10与第二织带体20通过线材缝纫连接,采用较少的缝纫线材,通过这些线材之间的交错叠压缝纫结构,使较小的缝纫面积上具有较多的结点,从而增加吊具织带之间的连接强度,吊具的承重力大大提升,有效提高吊具品质,延长吊具的使用寿命。

其中,在缝纫区域划分出多个缝纫工位,分别为缝纫工位A~F。所述缝纫工位A、缝纫工位B、缝纫工位C位于左侧并且依次从下到上排列;所述缝纫工位D、缝纫工位E、缝纫工位F位于右侧并且依次从下到上排列。

缝纫的线材共有11段线,其中,第一段101、第二段102、第三段103、第四段104、第五段105、第六段106、第七段107的走线图型组成双叉叉车线部;第八段108、第九段109、第十段110、第十一段111的走线图型组成双重车线部,该双重车线部压在双叉叉车线部表面。该双重车线部压在双叉叉车线部表面。利用双重车线及双叉叉车线型来增加双倍接触面积,提升双倍力度的支撑。

11段线的具体走线图型为:

第一段101,该第一段101从缝纫工位A竖直向上延伸到缝纫工位B;

第二段102,相接于第一段101的末端,该第二段102斜向下延伸到缝纫工位D;

第三段103,相接于第二段102的末端,该第三段103竖直向上延伸至缝纫工位F;

第四段104,相接于第三段103的末端,该第四段104斜向下延伸到缝纫工位B,该第四段104压在第二段102表面形成第一结点201,压在第一段101表面形成第二结点202;

第五段105,相接于第四段104的末端,该第五段105竖直向上延伸至缝纫工位C;

第六段106,该第六段106从缝纫工位A斜向上延伸到缝纫工位E,该第六段106压在第二段102表面形成第三结点203,压在第三段103表面形成第四结点204;

第七段107,相接于第六段106的末端,该第七段107斜向上延伸到缝纫工位C;该第七段107压在第三段103的底面形成第五结点205,压在第四段104表面形成第六结点206;

第八段108,该第八段108从缝纫工位A竖直向上延伸到缝纫工位C,压在第六段106表面形成第七结点207,压在第四段104表面形成第八结点208,压在第二段102表面形成第九结点209,压在第七段107表面形成第十结点210;

第九段109,相接于第八段108的末端,该第九段109向右延伸到缝纫工位F;

第十段110,相接于第九段109的末端,该第十段110竖直向下延伸到缝纫工位D,该第十段110压在第四段104表面形成第十一结点211,压在第七段107表面形成第十二结点212,压在第六段106表面形成第十三结点213,压在第二段102表面形成第十四结点214;

第十一段111,相接于第十段110的末端,该第十一段111向左延伸到缝纫工位A。

通过以上共11段线进行缝制,交错叠合形成14个结点,其中一部分线段缝制于最底层,另一部分线段缝制于最顶层,还有一部分线段是穿设于底层与顶层之间,这样,使线与线之间自然形成结点,结点的形成不但能够起到加强之功效,并且能够自动打结,即使剪下线头后,也不会出现松动、掉线现象。尤其是,由于第六段106是压在第三段103表面,第七段107是压在第三段103底面,意味着,第六段106和第七段107是穿过第三段103后,回拉扯紧第三段103的,此种结构可以防止缝纫线发生变形,并且能增强拉力。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101、第二段102、第三段103、第四段104、第五段105为依次首尾相连的第一条缝纫线(见图2)。所述第六段106、第七段107为首尾相连的第二条缝纫线(见图3)。所述第八段108、第九段109、第十段110、第十一段111为依次首尾相连的第三条缝纫线(见图4)。也即系说,整个缝纫过程只用于三股线,便能达到高低交错和叠层的功效,使结点较多,连接更为可靠。实际生产时,也可能不限于使用三股线进行缝纫,在缝纫技术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第一条缝纫线和第二条缝纫线合为同一条线进行缝制(见图5)。

其中,所述第一转角301位于中线P上方,所述第四转角304位于中线P下方,所述第六转角306位于中线P上,以增加结点的数量,增强抗拉力。所述第二段102与第一段101之间形成第一转角301,第三段103与第二段102之间形成第二转角302,第四段104与第三段103之间形成第三转角303,第五段105与第四段104之间形成第四转角304,第六段106首端与第一段101的首端之间形成第五转角305,第七段107与第六段106之间形成第六转角306,第七段107与第五段105之间形成第七转角307,第九段109与第八段108之间形成第八转角308,第十段110与第九段109之间形成第九转角309,第十一段111与第十段110之间形成第十转角310,第十一段111与第八段108之间形成第十一转角311。以上共11个转角,较为均匀地分布于缝纫区载的四周,使每个小区间均相应的线作为承重点,从而,吊具的承重力分散开来,不会造成某个区间因受力过重而扯断线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使第一织带体10和第二织带体20叠置后,通过11段线材缝纫连接,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第七段的走线图型组成双叉叉车线部;第八段、第九段、第十段、第十一段的走线图型组成双重车线部,该双重车线部压在双叉叉车线部表面。利用双重车线及双叉叉车线型来增加双倍接触面积,提升双倍力度的支撑。本产品采用较少的缝纫线材,使这些线材之间形成交错叠压缝纫结构,从而较小的缝纫面积上具有较多的结点,增加吊具织带之间的连接强度,吊具的承重力大大提升,有效提高吊具品质,减少了织带连接处的损坏与拉断现象,延长吊具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