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46033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导线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毯加工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导线架。



背景技术:

在地毯织造时,通常是用宽幅的无纺布作底布,通过簇绒工艺,在底布上用排针机械栽绒,形成圈绒或者割绒的地毯。常用的导线架在使用前需要对其进行穿线,对应排针上的每根针。导线架上配合设置有导线架,每根线都对应设有单独的线辊。

现有的导线架如公告为CN206266848U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簇绒机移动供纱装置,在机架上固定有一列列的纱筒固定管。筒纱筒固定管支撑线辊。但是这种供纱装置使线辊水平放置,在用线量较大时,导线架会占用大量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导线架,可以节省其占用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导线架,包括支架、多个固接在支架上的承线杆以及分别对应各承线杆的导线管,导线管固接在支架上,承线杆包括与支架连接的连接部、与连接部铰接的支撑部,以及套设在支撑部上且与支撑部滑动连接的固定部,支撑部的铰接轴线垂直于支撑部的长度方向,固定部沿支撑部的长度方向滑动;当支撑部与连接部的长度方向平行时,固定部可以套设在连接部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承线杆作为支撑线辊的结构,设置铰接的支撑部,可以通过转动支撑部实现承线杆的弯折,改变承线杆水平支出的距离,当需要换线辊或者解决断线问题时可以通过弯折承线杆,将更多的空间提供给使用者。可以减小预留给使用者操作的必要水平空间,进而可以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设置更多的导线架,在簇绒机需要上线较多时可以紧凑的并排放置多个导线架。有助于节省空间。

较佳的,支架包括底架、固接在底架上的中柱以及固接在中柱两侧的侧柱,承线杆固接在中柱朝向相邻侧柱的端面上,导线管固接在侧柱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设置中柱用于支撑承线杆,设置侧柱用于支撑导线管,可以使导线管与承线杆相对便于穿线,使中柱两端距离较近的承线杆上的线辊分别从两个侧柱上的导线管排布,可以避免出现位置交叉,有助于纱线的整齐排列。

较佳的,连接部在水平面内的投影的长度方向与中柱到侧柱的垂线夹角为锐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在承线杆的最大长度一定的前提下,能够将侧柱与中柱之间距离设置的更小,有助于减小支架所需占用的空间,进一步节省导线架所需占用的空间。

较佳的,支撑部的铰接轴线水平,连接部倾斜设置,且远离中柱的一端较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在承线杆的最大长度一定的前提下,能够将侧柱与中柱之间距离设置的更小;同时可以使固定部在重力作用下更为稳定,可以避免线辊正常固定在固定部上时,固定部滑动与连接部脱离,从而使支撑部转动固定部和线辊移动的情况。

较佳的,支撑部远离连接部的一端设有限位块,固定部内开有限位槽,限位块在限位槽内滑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限位块,避免线辊在纱线张紧或者走线卡顿时带动固定部,使固定部从支撑部上滑脱,设置限位槽位限位块提供放置空间和限位的平面,有助于提高导线架的可靠性。

较佳的,固定部上套设有与与固定部转动连接的转动套,转动套的转动轴线与固定部的长度方向平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转动套,使线辊套设在转动套上固定后,能与固定部相对转动,使线辊的送线更为顺畅,避免纱线在导线架上卡死、断线。

较佳的,固定部上固接有至少两个环形的第一凸棱,转动套内固接有环形的第二凸棱,第二凸棱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凸棱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一凸棱与第二凸棱,使转动套相对于固定部轴向的移动被限制,避免转动套与固定部逃离,同时财通凸棱的形式便于转动套与固定部的安装。

较佳的,第一凸棱和第二凸棱的表面圆滑且相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转动套与固定部之间为线接触,减少固定部与转动套之间的摩擦,转动套的转动更为省力,进一步保证线辊的送线顺畅,避免纱线在导线架上卡死、断线。

较佳的,转动套的表面固接有防滑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防滑棱使线辊与转动套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定,避免线辊与转动套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或者滑动,避免线辊从转动套上滑脱。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减小预留给使用者操作的必要水平空间;有助于节省空间;有于纱线的整齐排列;结构稳定,可靠性高;降低纱线卡死断线的可能性;降低线辊掉落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导线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导线架横截面的俯视图;

图3是导线架正视图;

图4是固定部未套设在连接部上时承线杆的剖视图;

图5是固定部套设在连接部上时承线杆的剖视图。

图中,1、支架;11、底架;12、中柱;13、侧柱;14、顶架;141、通过孔;15、转轮;2、承线杆;21、连接部;22、支撑部;221、限位块;23、固定部;231、限位槽;232、第一凸棱;24、转动套;241、防滑棱;242、第二凸棱;3、导线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一种导线架,如图1所示,包括支架1、多个固接在支架1上的承线杆2以及分别对应各承线杆2的导线管3。

支架1包括矩形框架状的底架11、多根固接在底架11上的竖直中柱12、固接在底架11上的竖直侧柱13、固接在中柱12与侧柱13顶部的顶架14以及固接在底架11底部的转轮15。结合图2所示,中柱12间隔均匀的设置成一排,且位于底架11的中部。侧柱13的数量为中柱12的两倍,每根中柱1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根侧柱13,每个中柱12及其两侧的侧柱13为一组,每组三根柱均在同一平面内,且各组所在平面互相平行。

如图1和3所示,承线杆2设置固接在中柱12朝向相邻侧柱13的端面上,每个中柱12上均沿竖直方向均匀的设置两列承线杆2。如图4所示,承线杆2包括固接与中柱12连接的连接部21、与连接部21铰接的支撑部22、与支撑部22滑动连接的固定部23以及与固定部23转动连接的转动套24。

连接部21为长杆状,如图3所示,连接部21倾斜设置,连接部21靠近中柱12的一端较低。如图2所示,且连接部21远离中柱12的一端向靠近或者远离相邻的中柱12的方向靠拢,使连接杆在水平面内的投影的长度方向与中柱12到侧柱13的垂线夹角为锐角。

支撑部22的主体为圆柱状。支撑部22的一端与连接部21远离中柱12的一端连接。支撑部22与连接部21的铰接轴线垂直于支撑部22的长度方向且垂直于连接部21的长度方向。

固定部23的主体为管套状。固定部23的内壁与沿支撑部22相适配的套在支撑部22上。固定部23可以沿支撑部22的轴线滑动。支撑部22主体远离连接部21的一端设有圆柱形的限位块221,固定部23内开有限位槽231,限位块221在限位槽231内滑动。结合图5所示,当限位槽231远离支撑部22的端面与限位块221抵接时,固定部23整体位于支撑部22与连接部21铰接轴线的一侧;如图4所示,当限位槽231靠近支撑部22的端面与限位块221抵接时,于支撑部22与连接部21铰中心位于固定部23内部,使固定部23可以套设在连接部21上。

转动套24也为管套状,套设在固定部23上,转动套24与固定部23同轴。转动套24的外圆周面为圆锥面,且靠近限位槽231的一端直径较小。转动套24的外圆周面上固接有环状的防滑棱241。

固定部23的外壁上固接有三个环形的第一凸棱232,第一凸棱232与固定部23同轴,且第一凸棱232的横截面为半圆形。转动套24的内壁上固接有两个与第一凸棱232形状似相似的第二凸棱242,第二凸棱242与转动套24同轴,且第二凸棱242的横截面也为半圆形。两个第二凸棱242分别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凸棱232之间。第一凸棱232与第二凸棱242的圆周面抵接。

如图1所示,导线管3固接在侧柱13上,导线管3为透明软管。导线管3的一端与对应的承线杆2相对;另一端与其他所有的导线管3互相平齐的设置在支架1的一端,并与一组中柱12与侧柱13构成的平面垂直。顶架14上开有通过孔,导线管3沿弯折贴紧侧柱13,并沿侧柱13的长度方向向上延伸穿过通过孔,再次弯折后平贴在顶架14顶部。各导线管3的各部分弯折段对应互相平行。

使用时,转动支撑部22与连接部21平行,滑动固定部23,使固定部23同时套设在连接部21和支撑部22上,将线辊套在转动套24上卡紧,将纱线塞入对应导线管3中,向导线管3中吹气将纱线送至导线管3的另一端。取下线辊后,将固定部23滑向远离中柱12的一侧,固定部23与连接部21脱开,支撑部22失去支撑自然转动下垂。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