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机中的弹性纱的送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71330发布日期:2018-11-24 13:15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该本发明涉及在横机上对于针织纱使用伸缩性大的弹性纱而进行针织编织时的弹性纱的送纱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内衣、袜子、护身、运动用衣服、医疗用的弹性着装等的编织中,采用使用了伸展性高地进行伸缩的纤维的弹性纱。在用于编织这些针织制品的横机中,期望使待编织的针织物的线圈长度稳定化,而以预先决定的纱量进行编织。在各编织线圈横列没有以决定的纱量编织的情况下,在针织制品中在尺寸或手感、张力等产生差异。

作为织机中的弹性纱的送纱装置的现有技术,例如可举出如下的公报。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016030号)记载了如下内容:基于编织数据,对每个织针求出必要的线圈长度,与导纱器的运动同步地积极输送针织纱,通过线圈横列编织前后的缓冲臂的角度位移,而进行线圈密度校正。

但是,该发明中,在进入给纱装置的弹性纱的张力不恒定的情况下,通过积极输送而送出的弹性纱收缩或拉伸,因此在编织线圈横列中给纱的弹性纱的纱长与理论值产生差异。由此,在下一个线圈横列以后,若希望使编织线圈横列中的纱长成为规定的纱长则进行线圈密度校正,但是会成为错误的校正,难以使弹性纱的纱量接近理论值。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2541574号)中,使用引导臂对针织纱提供张力,并且为了能够应对急剧的变动而进行预备蓄积,积极地送出针织纱并抑制纱张力的变动。在编织中引导臂检测针织纱的张力,为了成为规定的张力,而进行驱动作为预备蓄积的纱轮的电动机的控制。

但是,该发明中,预备蓄积由纱轮形成,因此装置大型化。另外,卷绕于纱轮的弹性纱的张力与在引导臂产生的张力产生差异,因此弹性纱在给纱路径上收缩或伸长,因此不能正好以必要的量供给。另外,不管弹性纱以什么样的张力卷绕于纱轮,纱线特性都会变化,难以正好以必要的量供给弹性纱。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016030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2541574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课题是在横机上使用弹性纱的针织编织中,提供一种横机中的弹性纱的送纱装置,其不会使装置大型化,而能够进行考虑了弹性纱的伸缩的必要送纱。

本发明提供一种横机中的弹性纱的送纱装置,具备:

送出机构,基于在织机本体使用的编织数据,利用辊将弹性纱向给纱构件送出;

缓冲臂,在中间蓄积从该送出机构送出的纱线且摆动自如;

转矩发生器,为了使从送出机构至给纱构件为止的弹性纱的编织张力成为规定值而对缓冲臂施加转矩;及

控制单元,算出由每个织针编织的线圈长度的理论值,以与给纱构件的动作同步地进行弹性纱的必要送纱的方式控制送出机构,

所述横机中的弹性纱的送纱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张力传感器,配置在所述辊的上游侧,计测弹性纱的张力作为弹性纱向辊进入的进入张力;

校正参数,使用于为了根据弹性纱的纱线特性使线圈长度接近理论值的校正;及

校正量决定单元,对所述张力传感器计测的弹性纱的进入张力和所述缓冲臂所产生的编织张力的大小进行比较,基于比较结果,根据所述校正参数决定对于送出机构的校正量,

所述校正参数具有在进入张力大于编织张力时弹性纱的纱量增加的校正量,并具有在进入张力小于编织张力时弹性纱的纱量减少的校正量,所述校正量决定单元根据所述校正参数决定适当的校正量,

所述控制单元使用由所述校正量决定单元决定的校正量而进行送出机构的控制。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校正参数具有由弹性纱的纱线特性求出的收缩参数和拉伸参数,所述校正量决定单元在进入张力大于编织张力时使用收缩参数而决定校正量,在进入张力小于编织张力时使用拉伸参数而决定校正量。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关于由所述张力传感器进行计测的弹性纱的进入张力,算出并使用在规定区间内计测的进入张力值的平均值。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为了吸收与由1个线圈横列编织后的所述缓冲臂的角度位移求出的1个线圈横列的编织中的理论值之间的误差,而进行下一个线圈横列中的线圈密度校正。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校正量决定单元求出所述张力传感器计测的弹性纱的进入张力与所述缓冲臂所产生的编织张力之间的差,以使该差减小的方式决定对于缓冲臂的转矩的校正量,并且对弹性纱的进入张力与编织张力的大小进行比较,基于比较结果,根据所述校正参数决定对于送出机构的校正量,

所述控制单元通过由所述校正量决定单元决定的对于缓冲臂的转矩的校正量而进行所述缓冲臂的转矩的调整,并且使用对于送出机构的校正量而进行送出机构的控制。

【发明效果】

如以上所述,本发明中,在使用弹性纱的横机上的针织编织中,对弹性纱向横机的送出机构进入的进入张力与缓冲臂所产生的编织张力的大小进行比较,基于该比较结果,根据校正参数决定适当的校正量而进行送出机构的控制。校正参数具有在进入张力大于编织张力时弹性纱的纱量增加的校正量,并具有在进入张力小于编织张力时弹性纱的纱量减少的校正量,校正量决定单元根据进入张力与编织张力的比较结果,决定对于送出机构的适当的校正值,控制单元按照决定的校正量而进行送出机构的控制,因此能够使被供给的弹性纱的纱量接近理论值。

另外,本发明中,校正参数具有根据弹性纱的纱线特性求出的收缩参数和拉伸参数,在进入张力大于编织张力的情况下使用收缩参数而进行校正,在进入张力小于编织张力的情况下使用拉伸参数而进行校正,因此能够使被供给的弹性纱的纱量更准确地接近理论值。

另外,本发明中,关于基于张力传感器的进入张力的计测,算出在规定区间内计测的张力值的平均值,因此能够使张力值稳定。

另外,本发明中,在1个线圈横列编织后,基于1个线圈横列编织前和1个线圈横列编织后的缓冲臂的角度变化,为了吸收与1个线圈横列的编织中的理论值之间的误差而在下一个线圈横列中进行线圈密度校正。由于求出实际的纱量的误差而为了在下一个线圈横列中吸收该误差而进行线圈密度校正,因此能够不受编织环境的变化的影响而使被供给的弹性纱的纱量接近理论值。

本发明中,在进入张力和编织张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校正量决定单元决定缓冲臂的转矩控制的校正量和用于送出机构的控制的校正量,控制单元进行缓冲臂的转矩控制和送出机构的控制这双方。由此,能够减小缓冲臂的转矩控制和送出机构的输送控制的各自的校正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的送纱装置和横机的图。

图2是表示弹性纱的纱线特性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中的收缩参数和拉伸参数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的弹性纱的送纱处理的流程图。

【标号说明】

2横机本体

4送纱装置

6三角座滑架

8针床

12导纱器

14弹性纱

20编织数据

22编织控制器

28伺服电动机

30驱动辊

32从动辊

34送出机构

36控制单元

38转矩发生器

40缓冲臂

44角度传感器

46张力传感器

48校正量决定单元

50校正参数

52收缩参数

54拉伸参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示出用于实施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示出实施例的横机中的弹性纱的送纱装置。示出从横机的左侧给纱的实施例,但也可以从上方或右侧给纱。图中2是横机本体,4是送纱装置。实施例中送纱装置4和横机2是一体的,但也可以使送纱装置4从横机本体2独立。以下,将横机本体2简称为横机2。横机2具备三角座滑架6和例如前后一对针床8,使沿着导纱器轨道10能够移动的作为给纱构件的导纱器12例如通过三角座滑架6而连动,对于针床8的织针供给弹性纱14。

三角座滑架6通过选针装置16选择驱动针床8的哪个织针,驱动由三角18选择的织针而进行编织。20是编织数据,从未图示的lan或usb存储器等向横机2供给。编织数据20中还包含针织制品的花纹数据、三角座滑架6等的控制数据等。编织控制器22从编织数据20取出三角座滑架6的行走电动机24的控制数据、织针的选针数据或线圈密度值、导纱器12的连动数据等,控制横机2,进行针织编织。

送纱装置4从在横机2的上部配置的纱筒26取出弹性纱14,通过伺服电动机28驱动驱动辊30,由驱动辊30和从动辊32夹持而对弹性纱14进行放出和回绕。通过伺服电动机28、驱动辊30、从动辊32构成送出机构34。

伺服电动机28的控制由控制单元36进行。38是转矩发生器,能够产生期望的转矩,由控制单元36进行控制。通过驱动辊30及从动辊32放出的弹性纱14在编织时为了成为期望的张力(以下称为编织张力)而由控制单元36进行转矩发生器38的控制。

40是缓冲臂,在前端部设置纱线引导件42,从驱动辊30及从动辊32之间供给的弹性纱14被从供给路径引出。缓冲臂40通过来自转矩发生器38的转矩而摆动。缓冲臂40的角度位移能够由在转矩发生器38的输出轴等设置的角度传感器44检测。

46是张力传感器,在弹性纱14的纱线路径上设置在送出机构34的驱动辊30和从动辊32的上游侧,计测弹性纱14的张力。本实施例中,将计测的张力称为进入张力。48是校正量决定单元,对由张力传感器46计测的进入张力和缓冲臂40的转矩发生器38所产生的编织张力的大小进行比较,以供给到导纱器12的弹性纱14的纱量接近理论值的方式通过送出机构34决定弹性纱14的输送量。

50是校正参数,基于待使用的弹性纱14的纱线特性,存储校正量。校正参数50中,准备收缩参数52和拉伸参数54这2种参数。

此处,对弹性纱14的纱线特性进行说明。

本发明中,为了使被供给的弹性纱14的纱量接近理论值,决定适当的校正量(校正参数)而进行送出机构34的控制,但为了求出该校正参数50,需要待使用的弹性纱14的纱线特性。弹性纱14的纱线特性根据待使用的弹性纱14的种类而不同。即使是相同种类的弹性纱14,根据批次或颜色的差异等,纱线特性也不同。为了使被供给的弹性纱14的纱量接近理论值,首先优选取得实际使用的弹性纱的纱线特性。

作为求出弹性纱14的纱线特性的方法,使用纱线的自动牵引试验机等而计测纱线特性。在此处必要的纱线特性是指伸长特性,将规定长度(例如10cm或20cm等)的弹性纱14从张力为0的状态起缓缓地牵引直至规定的拉伸张力为止之后,使施加于弹性纱14的牵引张力缓缓变化直至牵引张力为0为止,求出对于弹性纱14的拉伸和缩短这双方的张力和此时的弹性纱14的长度的关系。

图2所示的表是弹性纱14的纱线特性的一例。将牵引张力为20gf至30gf的部分抽出而记载,但实际上在更宽的范围进行测定。弹性纱14由于滞后的影响而具有一度伸长后的弹性纱14未复原为原来的长度的特性。因此由图2可知,即使是相同的牵引张力,在弹性纱14拉伸的情况下和收缩的情况下,拉伸率和收缩率也存在差异。

需要说明的是,纱线特性的取得也可以不使用自动牵引试验机而手动进行,或者在图1中,在张力传感器46的上游设置将弹性纱14固定的夹具而将弹性纱14固定,在该状态下驱动送出机构34的驱动辊30,放出弹性纱14并测定张力,然后,使弹性纱14回绕并测定张力,由此也能够在织机上取得纱线特性。

接着,对校正参数50中的收缩参数52和拉伸参数54进行说明。

图3(1)是表示收缩参数52的一例的表。这是根据图2所示的弹性纱14的纱线特性考虑弹性纱14收缩时的收缩率,对每个进入张力的范围求出送出机构34的校正量而得到的。该收缩参数52在张力传感器46检测的弹性纱14的进入张力大于缓冲臂40所产生的编织张力的情况下使用。即,弹性纱14由送出机构34送出后,施加于弹性纱14的张力减小而收缩,因此为了使弹性纱14的纱量接近理论值,使用收缩参数52,以送出机构34向正侧动作的方式进行校正,使弹性纱14的送出量增加。例如,在针间距中的弹性纱14的理论值为8mm、校正量被决定为+2%的情况下,送出机构34被控制成送出8.16mm的弹性纱14。

图3(2)是示出拉伸参数54的一例的表。这是根据图2示出的弹性纱14的纱线特性考虑弹性纱14拉伸时的拉伸率,对每个进入张力的范围求出送出机构34的校正量而得到的。该拉伸参数54在张力传感器46检测的弹性纱14的进入张力小于缓冲臂40所产生的编织张力的情况下使用。即,在弹性纱14由送出机构34送出后,施加于弹性纱14的张力变大而拉伸,因此为了使弹性纱14的纱量接近理论值,使用拉伸参数54,以送出机构34向负侧动作的方式进行校正,减少送出弹性纱14的量。例如,在针间距中的弹性纱14的理论值为8mm,校正量被决定为-2%的情况下,送出机构34被控制成送出7.84mm的弹性纱14。

关于编织时的弹性纱14的送纱处理,利用图4的流程图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s1中开始处理。在步骤s2中,使用张力传感器46,计测弹性纱14进入送出机构34之前的进入张力。张力传感器46在编织线圈横列的规定区间中例如每隔1ms计测弹性纱14的张力。如果规定区间中的张力的计测结束,则计算该区间中的平均的张力。由此能够得到精度高的进入张力。

需要说明的是,编织线圈横列的规定区间也可以是1个线圈横列,但在编织线圈横列的织入(編入り)区间和织出(編出)区间上弹性纱14的张力不稳定,因此优选例如将除了织入区间和织出区间以外的部位作为规定区间。另外,例如每隔2~3个线圈横列求出在这样的规定区间求出的张力的平均值,若对这些张力值进行平均,则能够实现更稳定的编织。

进入张力的测定、基于校正量决定单元48的校正量的决定等在实际的针织制品的编织时进行,但即使在实际编织前为了进行弯纱三角对位而进行的线圈长度例程的实行时,通过进行进入张力的测定、基于校正量决定单元48的校正量的决定等,也能够由实际编织时的第1个线圈横列进行输送量校正。

接着,在步骤s3中取得编织张力。编织张力通过转矩发生器38由施加于缓冲臂40的转矩来决定。本实施例中,以编织张力固定在例如20gf或25gf的方式设定施加于缓冲臂40的转矩。编织张力与待使用的弹性纱14的特性、或进行编织的针织制品匹配而决定即可。另外,编织张力也可以不固定,而与织入或织出、编织部位等匹配而可变。

在步骤s4中,对步骤s2中的进入张力和步骤s3中的编织张力的大小进行比较。在步骤s5中若进入张力大于编织张力则进入步骤s6。步骤s6中,若弹性纱14超过送出机构34则张力减小而收缩,因此校正量决定单元48使用校正参数50的收缩参数52,决定与进入张力匹配的送出机构34的校正量。然后进入步骤s7,控制单元36利用决定了的校正量进行送出机构34的控制。

在步骤s9中,若进入张力小于编织张力则进入步骤s10。在步骤s10中,若弹性纱14超过送出机构34则张力变大而拉伸,因此校正量决定单元48使用校正参数50的拉伸参数54,决定与进入张力匹配的送出机构34的校正量。然后进入步骤s7,控制单元36以决定的校正量进行送出机构34的控制。

步骤s11是进入张力和编织张力相同的情况,并不需要特意地使用校正参数50。然后进入步骤s7,不进行校正而进行送出机构34的控制。最后进入步骤s8而结束处理。

缓冲臂40的角度位移能够利用角度传感器44检测。根据1个线圈横列编织前的缓冲臂40的角度与1个线圈横列编织后的缓冲臂40的角度之差,能够求出在1个线圈横列中使用的弹性纱14的纱量的理论值与实际使用的弹性纱14的纱量之间的误差。1个线圈横列编织前的缓冲臂40的角度能够通过基于送出机构34的弹性纱14的放出、回绕而与规定的角度匹配。

在1个线圈横列编织后,计算与理论值之间的纱量的误差,在下一个线圈横列中以能够吸收该误差的方式进行线圈密度校正。由此能够使弹性纱14的纱长更接近理论值。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对在进入张力与编织张力的大小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进行缓冲臂40的转矩控制和送出机构34的控制这双方的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校正量决定单元48对张力传感器46计测的弹性纱14的进入张力和缓冲臂40所产生的编织张力进行比较,为了使该差减小而求出缓冲臂40的转矩控制的校正量。按照该校正量,控制单元36控制转矩发生器38而控制缓冲臂40的转矩。但是,若使缓冲臂40的转矩大幅变化,则编织张力对每个线圈横列变化,因此不优选大幅变更缓冲臂40的转矩。因此不仅进行缓冲臂40的转矩控制,而且如实施例1那样,校正量决定单元48对进入张力和编织张力的大小进行比较,决定用于送出机构34的控制的校正量。该情况下,能够减小缓冲臂40的转矩控制和送出机构34的输送控制的各自的校正量。

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在实际使用的弹性纱14中优选求出纱线特性,但在弹性纱14的批次相同的情况下、或即使纱量发生些微的偏差也能允许的情况下等,也可以随意使用已经取得的弹性纱14的纱线特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