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毛染色一体化流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6460发布日期:2018-11-13 19:41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烧毛染色一体化流程设备,属于纺织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烧毛以及染色分属于不同的工艺步骤,其之间虽然流程相互连贯,但是设备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强行组合不仅不能起到增加生产效率的目的,反而会使得其相互影响,造成生产阻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更为合理,生产效率获得提升的烧毛染色一体化流程设备。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烧毛染色一体化流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烧毛部和印染部,烧毛部和印染部沿布面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烧毛部包括烧毛机架、进料机构、烧毛机构以及出料机构,进料机构、烧毛机构和出料机构沿布面送料方向依次设置,印染部包括染色罐,染色罐的中间为空心的染色腔,染色腔的形状为圆柱形,染色腔的顶部贯通至染色罐的顶部,染色罐的顶部设置有活动式安装的密封盖,密封盖用于封闭染色腔,出料机构的出口设置在染色腔中;进料机构包括一号进料机构和二号进料机构,一号进料机构包括一号进料辊和一号进料支撑辊,二号进料机构包括二号进料辊和二号进料支撑辊,一号进料辊、一号进料支撑辊、二号进料辊和二号进料支撑辊均转动式安装在烧毛机架上,一号进料辊设置在一号进料支撑辊的正上方,二号进料辊设置在二号进料支撑辊的正上方,二号进料机构设置于一号进料机构的下方;出料机构包括一号出料机构和二号出料机构,一号出料机构包括一号出料支撑辊和一号出料辊,二号出料机构包括二号左出料辊和二号右出料辊,一号出料支撑辊与二号进料支撑辊处于同一竖直高度,一号出料辊与二号进料辊处于同一竖直高度,二号左出料辊和二号右出料辊处在同一竖直高度且相互平行,二号左出料辊和二号右出料辊均贯穿染色罐的上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染色腔中设置有隔离网,隔离网上设置有供染料流动的网孔,隔离网的形状为圆柱形的管状,隔离网与染色腔同轴设置,隔离网的下端固定于染色腔的下底面,隔离网的上端与染色腔的上底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染色腔的侧壁上安装有多个转动叶片,所有转动叶片沿着染色腔的侧壁的周向均匀分布,隔离网的内侧的染色腔为工作腔,隔离网的外侧的染色腔为动力腔,转动叶片均设置于动力腔中;每个转动叶片均连接有动力装置,动力装置固定设置于染色罐的外侧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染色罐的顶部设置有活动式安装的密封盖,密封盖用于封闭染色腔,密封盖的边缘固定设置有转动轴安装板,转动轴安装板的中间沿竖直方向开设有转动孔,染色罐的外侧壁的边缘固定设置有转动轴安装柱,转动轴安装柱的中间开设有转动柱孔,转动柱孔沿竖直方向设置,转动孔位于转动柱孔的上方且相互贯通,转动孔与转动柱孔中设置有转动杆,转动杆的顶端设置有挡位板,挡位板设置于转动孔的上方且贴合在转动轴安装板的上表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密封盖的边缘开设有弧形的限位槽,染色罐的顶部固定设置有与限位槽形状相匹配的限位件,限位件朝向染色罐的中心轴设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转动叶片与隔离网之间留有间距,动力装置为电机,电机与转动叶片之间通过传动杆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号进料机构、二号进料机构、烧毛机构、一号出料机构和二号出料机构沿布面送料方向依次设置,二号出料机构设置于一号出料机构的正下方,二号进料机构、一号进料机构、烧毛机构和一号出料机构沿水平方向依次设置,一号进料辊、一号进料支撑辊、二号进料辊、二号进料支撑辊、一号出料支撑辊、一号出料辊、二号左出料辊和二号右出料辊均相互平行。

本实用新型所述烧毛机构包括相互贯通的一号烧毛杆与二号烧毛杆,一号烧毛杆与二号烧毛杆相互,一号烧毛杆上开设有多个一号喷火孔,所有一号喷火孔沿一号烧毛杆的杆向均匀设置,二号烧毛杆上开设有多个二号喷火孔,所有二号喷火孔沿二号烧毛杆的杆向均匀设置;一号烧毛杆与二号烧毛杆均为中空杆,一号烧毛杆与二号烧毛杆内部相互贯通。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号烧毛杆与二号烧毛杆水平设置,一号烧毛杆与二号烧毛杆的交点位于布面的中心轴线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二号进料辊、一号出料辊和烧毛机构处于同一竖直平面上。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有效将染色与烧毛两个流程得到有机结合,使得原有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使得设备空间得到有效利用,降低厂房面积空间需求,变相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烧毛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烧毛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印染部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印染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

参见图1-5。

本实施为一种烧毛染色一体化流程设备,包括烧毛部B和印染部A,烧毛部B和印染部A沿布面S输送方向依次设置。

参见图2-3。

烧毛部B包括烧毛机架、进料机构、烧毛机构以及出料机构。进料机构、烧毛机构和出料机构沿布面送料方向依次设置。

进料机构包括一号进料机构和二号进料机构。

一号进料机构包括一号进料辊B1和一号进料支撑辊B2。一号进料辊B1设置在一号进料支撑辊B2的正上方。一号进料辊B1和一号进料支撑辊B2之间留有适当的空隙夹紧布面S。布面S不论从什么方向进入一号进料辊B1和一号进料支撑辊B2之间,均能保证进入后贴合在一号进料辊B1和一号进料支撑辊B2上。

二号进料机构包括二号进料辊B3和二号进料支撑辊B4。二号进料辊B3设置在二号进料支撑辊B4的正上方。二号进料辊B3和二号进料支撑辊B4之间留有适当的空隙夹紧布面S。

一号进料辊B1、一号进料支撑辊B2、二号进料辊B3和二号进料支撑辊B4均转动式安装在烧毛机架上。二号进料机构设置于一号进料机构的下方。即一号进料辊B1、一号进料支撑辊B2、二号进料辊B3和二号进料支撑辊B4沿竖直方向依次设置。使得布面S在一号进料机构上的部分能紧紧贴合在一号进料支撑辊B2上,起到布面S起点的加固作用。而一号进料机构和二号进料机构之间的布面S由于重力作用,使得其自然向二号进料辊B3的表面贴合,充分使得送料阶段的布面S获得充分涨紧,获得最大限度的平整。布面S离开二号进料机构之后前往烧毛机构。

烧毛机构包括相互贯通的一号烧毛杆B5与二号烧毛杆B6,一号烧毛杆B5与二号烧毛杆B6相连,一号烧毛杆B5上开设有多个一号喷火孔,所有一号喷火孔沿一号烧毛杆B5的杆向均匀设置,二号烧毛杆B6上开设有多个二号喷火孔,所有二号喷火孔沿二号烧毛杆B6的杆向均匀设置;一号烧毛杆B5与二号烧毛杆B6均为中空杆,一号烧毛杆B5与二号烧毛杆B6内部相互贯通。

作为优选,一号烧毛杆B5与二号烧毛杆B6水平设置,一号烧毛杆B5与二号烧毛杆B6的交点位于布面S的中心轴线上。由于布面S的重力作用,其自然会产生出略微向其两侧下垂弯曲的形变,其自然条件下必然导致了布面S两侧烧毛效果差。而通过交叉的一号烧毛杆B5与二号烧毛杆B6,自然对布面S两侧进行二次烧毛,而布面S中心仅烧一次,不仅使得烧毛效果稳定,同时节省能源。

布面S经烧毛机构充分进行烧毛后被送往出料机构。

出料机构包括一号出料机构和二号出料机构。

一号出料机构包括一号出料支撑辊B7和一号出料辊B8。一号出料支撑辊B7与二号进料支撑辊B4处于同一竖直高度,一号出料辊B8与二号进料辊B3处于同一竖直高度。二号进料辊B3、一号出料辊B8和烧毛机构处于同一竖直平面上。其目的是使得在二号进料机构和一号出料机构之间的布面S减少不必要的形变,以使得其影响烧毛机构的烧毛均匀性,影响一号烧毛杆B5与二号烧毛杆B6交叉结构效果。布面S离开一号出料机构后前往二号出料机构。

二号出料机构包括二号左出料辊B9和二号右出料辊B10。二号左出料辊B9和二号右出料辊B10处在同一竖直高度且相互平行。二号出料机构设置于一号出料机构的正下方,即一号出料辊B8、一号出料支撑辊B7和二号左出料辊B9沿一竖直线从上到下依次设置。该结构使得烧毛之后的残渣能够最大限度自然脱落,同时能够稳定地输送至染色结构中,最大限度保证后续染色工艺的稳定,同时能够保证布面S紧紧贴合在一号出料支撑辊7的表面,一举多得。

本实施例一号进料机构、二号进料机构、烧毛机构、一号出料机构和二号出料机构沿布面送料方向依次设置,二号进料机构、一号进料机构、烧毛机构和一号出料机构沿水平方向依次设置,一号进料辊B1、一号进料支撑辊B2、二号进料辊B3、二号进料支撑辊B4、一号出料支撑辊B7、一号出料辊B8、二号左出料辊B9和二号右出料辊B10均相互平行,一号进料辊B1、一号进料支撑辊B2、二号进料辊B3、二号进料支撑辊B4、一号出料支撑辊B7和一号出料辊B8均安装在烧毛机架上。

参见图4-5。

印染部A包括染色罐A1。染色罐A1的中间为空心的染色腔A2,染色腔A2的形状为圆柱形,染色腔A2的顶部贯通至染色罐A1的顶部。染色罐A1的顶部设置有活动式安装的密封盖A3,密封盖A3用于封闭染色腔A2。

染色腔A2中设置有隔离网A4,隔离网A4上设置有供染料流动的网孔,隔离网A4的形状为圆柱形的管状,隔离网A4与染色腔A2同轴设置,隔离网A4的下端固定于染色腔A2的下底面,隔离网A4的上端与染色腔A2的上底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染色腔A2的侧壁上安装有多个转动叶片A5,所有转动叶片A5沿着染色腔A2的侧壁的周向均匀分布。其中,隔离网A4的内侧的染色腔A2为工作腔A10,隔离网A4的外侧的染色腔A2为动力腔A11。转动叶片A5均设置于动力腔A11中。每个转动叶片A5均连接有动力装置,动力装置固定设置于染色罐A1的外侧面。转动叶片A5转动形成涡流,隔离网A4上设置有供染料流动的网孔不仅流通染料,同时产生气泡,降低流速,使得染色更加均匀。

多个动力装置形成动力组,动力组连接有控制开关,动力组中所有动力装置均与控制开关连接。作为优选,同一个动力组中相邻的动力装置间距为定值,该动力组控制的所有转动叶片A5中,相邻的转动叶片A5间距即为定值。这样使得以动力组为单位控制搅拌时动力和流速,便于控制。同时最为主要的是使得染色腔A2中各处搅拌速度和压力均是均匀的,不论其具体大小。

密封盖A3的边缘固定设置有转动轴安装板A9,转动轴安装板A9的中间沿竖直方向开设有转动孔,染色罐A1的外侧壁的边缘固定设置有转动轴安装柱A8,转动轴安装柱A8的中间开设有转动柱孔,转动柱孔沿竖直方向设置,转动孔位于转动柱孔的上方且相互贯通,转动孔与转动柱孔中设置有转动杆,转动杆的顶端设置有挡位板,挡位板设置于转动孔的上方且贴合在转动轴安装板A9的上表面。转动杆使得密封盖A3即使完全脱离染色罐A1的支撑,也可以通过转动轴安装柱A8、转动杆和转动轴安装板A9三者的共同作用形成支撑,使得密封盖A3在保证转动的情况下维持最大限度的稳定。

密封盖A3的边缘开设有弧形的限位槽A6,染色罐A1的顶部固定设置有与限位槽A6形状相匹配的限位件A7,限位件A7朝向染色罐A1的中心轴设置。其目的在于限制密封盖A3为转动,因此采用弧形的限位槽A6与限位件A7只会在完全闭合的情况下才会限制密封盖A3,而不会使得在非闭合情况下中途影响密封盖A3转动。

转动叶片A5与隔离网A4之间留有间距。一方面避免转动叶片A5误打到隔离网A4,另一方面间距增加了气泡的发生率,同时对涡流的影响进一步形成缓冲,使得布料染色过程相对缓和。

动力装置为电机,电机与转动叶片A5之间通过传动杆连接。与之相对,传动杆的长度的改变,对转动叶片A5与隔离网A4之间间距进行调节。辅助调节实现上述目的。

参见图1。

本实施例中,二号左出料辊B9和二号右出料辊B10均设置在染色腔中且均贯穿染色罐A1的上部。二号左出料辊B9和二号右出料辊B10分别设置于染色罐A1中轴面的两侧,使得布面S能够沿着染色罐A1中轴面被送进染色罐A1进行染色。同时通过图1可知,烧毛机架与染色罐A1的顶部之间仍具备一定距离,烧毛机架的底部即可安置其他设备,起到节省空间的作用。工作时,密封盖A3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以二号左出料辊B9和二号右出料辊B10的交界处为分界线,布面S的上部维持平直的输送状态,而其下部即可在涡流作用下转动,进而与染料充分接触,受到气泡打击,形成充分的染色,有效地使得烧毛以及染色两个完全独立的工艺形成了一套有机整合的流水线作业。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任何熟悉该项技术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内所作的变动与润饰,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