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毛圈绒弹力针织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44173发布日期:2019-09-12 08:46阅读:6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毛圈绒弹力针织面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纬编绒类针织面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毛圈绒弹力针织面料。



背景技术:

在纬编毛圈绒针织面料中,一种是毛圈组织的绒针织面料,即一种单面毛圈纬编针织物,毛圈纱除了用作毛圈还与地纱一起成圈形成地组织,这种织物的毛圈可较长,结构稳定,但毛圈纱细度有限,绒面不够丰满,常用于毛巾布。另一种是衬垫组织的绒针织面料,即一种衬垫入较粗的绒纱的纬编单面结构针织物,衬垫的绒纱以浮线状态留驻织物表面,形成毛圈绒面,衬垫组织绒针织物的绒面和基布分别采用不同纱线和不同的结构,因此,衬垫绒纱可以较粗,绒面丰满,被广泛用作针织服装面料。

近些年来,对用作针织服装面料的绒类针织面料的弹性需求越来越增强。现有技术在衬垫组织的绒针织面料中增加弹性的形式主要有:一种形式是衬垫组织绒针织物的基布采用涤纶变形长丝等具有一定弹性的纱线来增加织物弹性,但这种做法增加的弹性不多;一种形式是衬垫组织绒针织物的的地纱或面纱选一根与氨纶裸丝添纱编织,这种做法增加的弹性也不多;一种形式是衬垫组织绒针织物的地组织采取地纱和氨纶裸丝添纱编织,形成两线衬垫结构,这种形式的衬垫组织绒针织物弹性丰富了,但因两线衬垫结构,织物正面有衬垫纱露底,由于衬垫纱较粗,明显影响了织物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毛圈绒弹力针织面料,克服面料在弹性、丰满度以及露底方面的缺陷,以新型的结构改进更好地兼顾面料的毛圈绒丰满度、质地弹性、美观性,从而提升毛圈绒弹力针织面料的服用舒适性、保暖性和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毛圈绒弹力针织面料,由第一地纱、第二地纱、面纱和衬垫纱编织的衬垫组织结构的单面织物构成,所述面纱为短纤纱,所述第一地纱和第二地纱为氨纶裸丝,所述衬垫纱为粗于所述第一地纱、第二地纱或面纱的短纤纱;所述衬垫组织结构为变化三线衬垫组织结构,所述变化三线衬垫组织结构的衬垫纱为一横列隔一横列地间隔分布,所述变化三线衬垫组织结构分别在有衬垫纱的横列处采用较粗的第一地纱和在无衬垫纱的横列处采用较细的第二地纱。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毛圈绒弹力针织面料上,所述第一地纱和所述第二地纱均为氨纶裸丝地纱,且所述第二地纱比所述第一地纱细30-50%。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毛圈绒弹力针织面料上,所述单面织物为由所述衬垫纱形成毛圈绒面的单面线圈结构的变化衬垫织物。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毛圈绒弹力针织面料上,所述面纱采用30-36英支棉纱、涤棉混纺纱、再生纤维素纤维纱线或涤纶与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混纺纱。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毛圈绒弹力针织面料上,所述有衬垫纱的横列处较粗的所述第一地纱为70D氨纶裸丝。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毛圈绒弹力针织面料上,所述无衬垫纱的横列处较细的所述第二地纱为40D氨纶裸丝。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毛圈绒弹力针织面料上,所述衬垫纱采用16-18英支棉纱或涤棉混纺纱。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毛圈绒弹力针织面料上,所述三线衬垫组织结构中所述衬垫纱的悬弧和浮线呈1:2或1:3的衬垫形式,与相邻衬垫纱横列的悬弧错开一针地循环分布。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借助于氨纶裸丝的作用,毛圈绒面料横向、直向均弹性更丰富;

(2)借助于织物横向弹性收缩,衬垫纱的毛圈变高,毛圈绒面更丰满;

(3)衬垫绒纱在织物表面没有露底现象,织物更美观;

(4)间隔衬垫避免了弹性衬垫织物的粗衬垫纱纵向过密,手感更好;

(5)有无衬垫纱横列采用不同粗细的弹力地纱,布面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毛圈绒弹力针织面料的线圈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毛圈绒弹力针织面料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1-粗地纱,2-面纱,3-衬垫纱,4-细地纱,5-有衬垫纱的横列,6-无衬垫纱的横列,7-悬弧,8-浮线,9-毛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毛圈绒弹力针织面料,由第一地纱1、第二地纱4、面纱2和衬垫纱3编织的衬垫组织结构的单面织物构成,所述面纱2为短纤纱,短纤纱为面料提供更好的舒适性,且能更好地防止织物中其它纱线露底;所述第一地纱1和第二地纱4为氨纶裸丝,氨纶裸丝作为地纱在织物中成圈能为面料提供更好的横向和纵向弹性,服用舒适性更好;所述衬垫纱3为粗于所述第一地纱1、第二地纱4或面纱2的短纤纱,衬垫纱3粗则毛圈绒面丰满;所述衬垫组织结构为变化三线衬垫组织结构,所述变化三线衬垫组织结构的衬垫纱3为一横列隔一横列地间隔分布,间隔衬垫避免了弹性好的衬垫织物的粗衬垫纱纵向过密,使手感更好;所述变化三线衬垫组织结构在有衬垫纱的横列5处采用较粗的第一地纱1,该结构以氨纶裸丝锁住衬垫纱3,故采用较粗的氨纶裸丝,和在无衬垫纱的横列6处采用较细的第二地纱4,较细的氨纶裸丝比较粗的氨纶裸丝细30-50%,因没有衬垫纱的横列所需弹性回复力小,采用较细氨纶裸丝适当地减小弹性回复力以保持布面平整,所述的单面织物为衬垫纱形成毛圈绒面的单面线圈结构的弹性的变化衬垫织物,借助于氨纶裸丝横向弹性收缩力大,衬垫纱3浮线形成的毛圈9变高,毛圈绒面更丰满。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地纱1和所述第二地纱4均为氨纶裸丝地纱,且所述第二地纱4比所述第一地纱1细43%。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单面织物为由所述衬垫纱3形成毛圈9绒面的单面线圈结构的变化衬垫织物。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面纱2采用30-36英支棉纱、涤棉混纺纱、再生纤维素纤维纱线或涤纶与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混纺纱。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有衬垫纱的横列5处较粗的所述第一地纱1为70D氨纶裸丝。所述无衬垫纱的横列6处较细的所述第二地纱4为40D氨纶裸丝。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衬垫纱3采用16-18英支棉纱或涤棉混纺纱。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毛圈绒弹力针织面料上,所述三线衬垫组织结构中所述衬垫纱3的悬弧7和浮线8呈1:2或1:3的衬垫形式,以相邻衬垫纱3横列的悬弧7错开一针地循环分布。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毛圈绒弹力针织面料,如图1-2所示,第一地纱1、第二地纱4、面纱2和衬垫纱3编织的衬垫组织结构的单面织物构成。在采用三线衬垫单面圆纬机编织。所述圆纬机的主要规格为:30英寸筒径,机号18G,90路编织系统,每3路一组编织一个衬垫结构横列,其中一路用于衬垫入衬垫纱,一路用于编织面纱线圈,一路用于编织地纱线圈。在该机上编织一种变化的三线衬垫织物,第1路采用16英支棉纱以一针悬弧隔两针浮线地衬垫,第2路采用30英支精棉纱编织面纱线圈,第3路采用70D氨纶裸丝编织地纱线圈,第4路不织,第5路采用30英支精棉纱编织面纱线圈,第6路采用40D氨纶裸丝编织地纱线圈。以6路编织系统一个循环地编织,90路编织系统全部参加编织。在每个循环的第1路的悬弧比上一个衬垫纱横列右移一针地分布。编织成一种毛圈绒面的单面线圈结构的变化衬垫织物,经染整加工后形成的光坯织物,该织物不仅双向弹性丰富,而且借助于氨纶裸丝横向弹性收缩力大,衬垫纱3形成的毛圈9变高,毛圈绒面更丰满,为优质服装提供了一种毛圈绒弹力针织面料。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毛圈绒弹力针织面料,如图1-2所示,该面料由第一地纱1、第二地纱4、面纱2和衬垫纱3编织的衬垫组织结构的单面织物构成。在采用三线衬垫单面圆纬机编织。所述圆纬机的主要规格为:30英寸筒径,机号18G,90路编织系统,每3路一组编织一个衬垫结构横列,其中一路用于衬垫入衬垫纱,一路用于编织面纱线圈,一路用于编织地纱线圈。在该机上编织一种变化的三线衬垫织物,第1路采用18英支涤棉混纺纱,混纺比65:35以一针悬弧隔两针浮线地衬垫,第2路采用32英支棉涤混纺纱,混纺比65:35编织面纱线圈,第3路采用70D氨纶裸丝编织地纱线圈,第4路不织,第5路采用32英支棉涤混纺纱,混纺比65:35编织面纱线圈,第6路采用40D氨纶裸丝编织地纱线圈。以6路编织系统一个循环地编织,90路编织系统全部参加编织。在每个循环的第1路的悬弧比上一个衬垫纱横列右移一针地分布。编织成一种毛圈绒面的单面线圈结构的变化衬垫织物,经染整加工后形成的光坯织物,再经裁剪、缝制成衣,整烫加工形成毛圈绒弹力针织面料的卫衣套衫等秋冬针织内衣。该卫衣不仅双向弹性丰富,毛圈高而绒面更丰满,穿着舒适保暖,活动自如。

本实用新型的毛圈绒弹力针织面料,克服面料在弹性、丰满度以及露底方面的缺陷,以新型的结构改进更好地兼顾面料的毛圈绒丰满度、质地弹性、美观性,从而提升毛圈绒弹力针织面料的服用舒适性、保暖性和美观性。深受用户欢迎,已建立了稳定的生产线,市场前景良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