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织袜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7152发布日期:2019-11-12 22:50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一种织袜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织袜机。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在袜类生产领域开发出一些通过缝织或钩织自动封闭袜头的装置,这类装置在袜类以及类似织物的整个编织、翻转以及缝头封闭的过程中不需要借助人工操作即可完成。现有技术中,专利号为200980108882.0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集编织和缝头于一体的袜机缝头装置。织物在编织装置完成编织操作后,由转移装置将其运送至缝头工位,在转移装置上设置有转移盘,转移盘上设置有线圈钩针,织物线圈钩挂在转移盘上的线圈钩针上。当转移装置将织物运送到缝头装置后,转移盘的线圈钩针与缝头装置的缝齿针交错插接,缝头装置下部的推盘向上移动,所述推盘的上部外圆周设置多个齿状的压线片,所述压线片将织物从转移盘的线圈钩针转移到缝头装置的缝齿针上,完成织物从转移装置到缝头装置的转变,但是在上述装置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压线片极薄,装配密集,生产成本高,装配费时,调试要求高,且由于空间限制,不适合针数较多的针筒采用这种结构。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上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织袜机,以解决以上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织袜机,包括编织装置、转移装置以及缝头装置,所述转移装置用于将编织装置上完成编织的织物转移到缝头装置,所述缝头装置包括有推压盘和缝齿盘,所述推压盘上套设环状的推线盘,所述转移装置上设置有线圈钩针,所述推线盘的外圆周在轴向方向上与线圈钩针的背部相配合,所述推压盘能够沿垂直于缝齿盘的方向上下移动,并将织物线圈从线圈钩针推压到缝齿盘上。

进一步的,所述推压盘包括下部的连接部和上部的推压部,所述推压部的外径小于所述连接部,所述推压部和连接部的过渡部位呈现台阶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推压部和连接部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推压部的外部套设推线盘,所述推线盘的下部抵接在台阶上。

进一步的,所述推线盘设置为非金属材料,所述推线盘的外圆周与线圈钩针背面的配合距离为-0.5mm~1mm。

进一步的,所述缝头装置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以及位于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之间的运送装置,所述运送装置、转移装置以及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同轴设置。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套筒的顶部设置环形的推压盘,所述推压盘上套设推线盘,所述运送装置的下部设置环形的缝齿盘,在所述缝齿盘上设置多个缝齿针,所述转移装置上设置转移盘,所述转移盘上设置多个线圈钩针,所述推线盘用于将所述线圈钩针上的织物线圈推压到所述缝齿盘。

进一步的,所述缝齿针沿所述缝齿盘的外圆周密集排列,所述线圈钩针设置在所述转移盘的内圆周上。

进一步的,所述线圈钩针沿转移盘的中心轴线设置,且所述线圈钩针可以相对于所述转移盘的径向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缝齿盘上相邻的两个缝齿针之间的角间距对应于所述转移盘上两个所述线圈钩针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的,所述推压盘与所述第二套筒同轴,所述推压盘可以沿所述运送装置的第二轴线上下移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织袜机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织袜机降低了推线盘的生产成本,便于加工,提高装配效率,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降低对钩针的影响,避免零件损坏,而且适用于针数更加密集的针筒,使用范围更广。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织袜机顺利的将织物线圈推压到线圈钩针上,而且避免了损坏织物,提高袜机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织袜机推压盘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织袜机缝头装置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转移盘与缝齿盘贴合状态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推压盘与转移盘贴合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推压盘处于推压操作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织物线圈从线圈钩针转移到缝齿针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现有技术中织袜机编织装置和转移装置局部示意图;

图8为现有技术中转移盘与针筒接触的示意图;

图9为现有技术中按压盘处于下降状态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按压盘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编织线圈从编织钩针转移到线圈钩针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针筒,10-第一轴线,11-轴向槽,12-编织钩针,2-转移装置,21-按压盘,211-固定部,212-按压部,22-转移盘,23-线圈钩针,231-连接端,232-勾状部,24-压线盘,25-压线片,251-连接部,252-按压端,26-第一连接臂,27-第二连接臂,3-织物,4-第一套筒,5-第二套筒,51-推压盘,52-连接部,53-推压部,54-推线盘,6-运送装置,60-第二轴线,61-缝齿盘,62-缝齿针,7-缝织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在推压盘51的上部设置有沟槽,在沟槽内安装压线片25,压线片25设置为薄片状结构,所述压线片25包括有连接部251和按压端252,所述连接部251伸入到沟槽内部,所述按压端252暴露在推压盘51的外部,保证在推压盘51上升时,压线片25进入到相邻的两个线圈钩针23之间。但是,由于压线片25厚度极小,导致生产成本较高,装配时需要将极薄的压线片插入到推压盘51下部的沟槽内,极为费时,除此之外,压线片25进入两个相邻线圈钩针23之间,易与钩针干涉,造成零件损坏,且压线片端部较为锋利,向上推压织物的线圈时,易割断线圈,因此对调试人员要求较高,且当缝头装置的缝齿针设置较为密集时,压线片不能进入两相邻线圈勾针之间,不同程度上限制了袜机的推广使用。

实施例1

如图2~6所示,以现有技术中全自动缝合一体的织袜机为基础,本实施例对此提出了改进,包括编织装置、转移装置2、缝头装置以及翻转装置,其中编织装置用于编织织物本体,缝头装置用于将织物本体的一端进行封闭,转移装置2用于将编织装置上完成编织的织物本体转移到缝头装置上。所述缝头装置包括位于上部的第一套筒4、下部的第二套筒5以及位于第一套筒4和第二套筒5之间的运送装置6,在所述第一套筒内容纳织物3悬空的下端部,所述运送装置6的第二轴线60与第一套筒4和第二套筒5的轴线重合。

所述运送装置6上设置有缝合结构,用于对织物进行缝头操作。具体的,所述运送装置6的下部设置环形的缝齿盘61,在所述缝齿盘61外圆周的下表面设置多个缝齿针62,多个缝齿针62沿缝齿盘61的外圆周密集排列,且各个缝齿针62之间均匀错开。

当转移装置2将编制好的织物转移到缝头工位时,转移装置的转移盘22与运送装置6同轴。所述转移盘22的内圆周上设置多个线圈钩针23,所述线圈钩针23沿转移盘22的中心轴线设置,且可相对于转移盘22的径向滑动。所述线圈钩针23包括连接端231和勾状部232,线圈钩针23通过连接端231连接在转移盘22上。

缝齿盘61上相邻的两个缝齿针62之间的角间距对应于转移盘22上线圈钩针23之间的间距。由此使得每一个线圈钩针23与缝齿针62匹配,当转移装置转动到与第二套筒5同轴的工位时,转移盘22与运送装置6处于同轴的位置,线圈钩针23以环状的形式形成在缝齿针62形成的环状的周围,每个线圈钩针23与缝齿针62径向对准,方便将织物从转移装置转移到缝齿盘61上。

所述缝齿盘61有两个半环形件构成,两个半环形件可以绕缝齿盘61的直径翻转,使得织物的末端贴合在一起,进而完成缝头操作。

如图5所示,在所述第二套筒5的顶部设置有环形的推压盘51,所述推压盘51与第二套筒5同轴,本实施例对现有技术作出了进一步的改进,具体的,将现有技术中的多个压线片简化设置,在所述环形推压盘51的外圆周上套设环状的推线盘54,代替多个密集设置的压线片,且推线盘54与转移盘22上的线圈钩针23背部相配合,所述推压盘51可以沿第二轴线60上下移动同时带动推线盘54上下移动,将织物线圈从线圈钩针23推到缝齿针62上。所述推线盘54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优选的,推线盘54设置为非金属材质,防止在推压操作时压断织物的线圈。

当编织装置完成织物编织操作,转移装置将织物转移到缝头工位后,转移盘22与推压盘51同轴,所述转移盘22上的线圈钩针23与缝齿盘61上的缝齿针62相对应,控制装置推动推压盘51沿第二轴线60向上移动,推线盘54与线圈钩针23的背部相配合,推线盘54同时将位于线圈钩针23上的织物线圈推压到缝齿针62上。与现有技术中推压盘51外圆周上密集的压线片相比,一体成型的推线盘便于加工,降低生产成本,在使用的过程中降低对钩针的影响,避免零件损坏,而且适用于针数更加密集的针筒,使得织袜装置能编织不同密度的织物。

本实施例提供的织袜机与现有技术相比,降低了推线盘的生产成本,便于加工,提高装配效率,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降低对钩针的影响,避免零件损坏,而且适用于针数更加密集的针筒,使用范围更广。

实施例2

如图3~6所示,本实施例在现有技术和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推压盘51的具体结构进行了进一步限定。所述推压盘51包括下部的连接部52和上部的推压部53,所述推压部53的外径小于下部的连接部52,使得推压部53和连接部52的过渡部位呈现台阶状结构,在所述推压部53的外部套设推线盘54,所述推线盘54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推线盘54的下部抵接在台阶上,防止在向上推压织物线圈的过程中推线盘54相对推压部53滑动,降低设备故障可能性。

进一步的,当推压盘51扣压到转移盘22上时,推线盘54的外圆周与线圈钩针23背面配合,且二者的配合距离为-0.5mm~1mm,保证推线盘54能顺利的将织物线圈从线圈钩针23推压到缝齿针62上,实现织物从转移装置到缝头装置的成功转移。且与现有技术中压线片锋利的端部相比,不仅能顺利的将织物线圈推压到线圈钩针上,而且避免了损坏织物,提高袜机的工作效率。

实施例3

如图2~11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执行本实用新型装置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织物3在所述缝头一体机织袜装置的编织装置上进行生产。

当编织装置完成织物3的生产时,织物3的一端容纳在针筒1内,另一端在针筒1的顶端以针织线圈的形式挂套在编织钩针12上。所述按压盘21和转移盘22停靠在针筒1的顶端,且与针筒1同轴心,按压盘21与转移盘22在垂直方向上保持最远距离。通过电机控制转移装置沿针筒的第一轴线10下降至预设位置。

进一步的,通过将针筒上的控制装置将针筒固定到指定位置,并机械锁定针筒1的位置,排出其在随后的步骤中发生转动,在此设定的位置上,转移装置上的制动装置控制线圈钩针23沿转移盘的径向以朝向针筒的第一轴线10的方向移动,直至到达设定位置,如图4和图6所示,转移盘上的线圈钩针23贴合在编织钩针12上。

进一步的,压线盘24的外圆周在轴向方向上贴近线圈钩针23的背部,控制装置控制按压盘21下降,同时按压盘21上的压线盘24外表面贴靠在编织钩针12接近轴线10的表面上,随着按压盘21的下降,压线盘24将位于编织钩针上的织物线圈推送到线圈钩针的勾状部232上,

然后控制装置控制转移装置沿第一轴线10升高,使得织物上的线圈与编织钩针12脱离,且转移装置带动织物从编织装置上脱离向缝头装置上转移,在此转移的过程中,按压盘21与转移盘22脱离。

当转移盘22带动织物转移到缝头工位时,控制装置带动缝头装置下部的第二套筒5相对于第二轴线60倾斜,从而将一端处于悬空状态的织物收入第二套筒5内部,然后控制第二套筒5返回到缝齿盘61的轴线位置。

控制装置带动转移装置沿第二轴线60向上升高,至转移盘22上的线圈钩针23与缝齿盘61外圆周上的缝齿针62相对应。

推压盘51上推线盘54的外圆周在轴向方向上贴近线圈钩针23的背部,控制装置带动第二套筒5顶端的推压盘51沿第二轴线60向上升高,同时推线盘54向上推动线圈钩针23上的织物线圈,并将其推送到缝齿针62,实现织物由转移装置向缝头装置的顺利转移。

当推压盘上升到指定位置时,第二套筒内部的管状体沿轴线向上升高穿过运送装置到达指定位置,同时使得织物3翻转到缝齿针62的上方,织物3的内表面朝向外部,便于后续对织物进行缝头操作。

控制装置控制缝齿盘61的其中一个半环形件翻转,使得两个半环形件重合,并将其中翻转的半环形件上的织物线圈转移到另一个保持不动的半环形件上,使得位置保持不动的半环形件上每个缝齿针62钩挂一对织物线圈,进而缝织头7上的针与缝齿针62相互作用,将每个缝齿针62上的成对织物线圈连接,实现对织物端部的封闭。

本实施例所述的织袜方法,实现了自动且高精度的生产,且生产效率高,避免织物转移过程中对各类钩针的损坏,适用于密度较大的袜类产品的生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