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01858发布日期:2020-07-24 16:55阅读:4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面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织面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面料。



背景技术:

秋冬针织内衣保暖舒适,长期以来一直非常普及。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秋冬针织内衣面料也不断地得到开发,推陈出新。从传统的棉毛衫裤,到保温性更好的保暖内衣,再到科技含量更高的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针织面料的不断开发推动了针织内衣的发展。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面料是通过吸收人体散发的汗汽,利用气体到液体的相变放热的原理,实现吸湿发热。面料通常采用疏水性的,纤维间空隙丰富的超细腈纶纤维和吸湿性很好的高吸湿粘胶密切混合形成实现吸湿发热功能。为提高面料的吸湿发热功效,这类技术正在不断地开发。

在现有技术中,吸湿发热针织面料在吸湿致发热的功能方面进行了各种开发,能够在微给湿条件下发出一定的热量,给人体带来温暖。毕竟,作为纺织材料自发热,发热量有限,且人体不是恒给湿器,故面料存在吸湿发热后热量易散失,热效应波动大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克服上述不足,以纺织材料新型的组合结构开发一种储存吸湿发热热量的吸湿发热针织面料,充分发挥吸湿发热的功效,均衡发挥保暖效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面料。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面料,为多种纱线构成的双面纬编针织结构,所述双面纬编针织结构的一面为吸湿发热纱线的织物,所述吸湿发热纱线的织物形态呈凹凸细条纹,其中,凸条纹由腈/粘混纺的吸湿发热纱线的线圈构成,凹条纹由腈/粘混纺的吸湿发热纱线+氨纶裸丝的线圈构成;所述吸湿发热纱线的织物表面设有微绒层,所述双面纬编针织结构的另一面为纬平针织物层,所述纬平针织物层在均匀间隔的集圈纵行之间抛起成弧形,且所述双面纬编针织结构的双面之间为涤纶变形长丝。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面料上,所述凹凸细条纹为一个凸起的线圈纵行和一个凹下的线圈纵行交替分布。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面料上,所述纬平针织物层在均匀间隔的集圈纵行之间抛起成弧形是以每隔17或35个线圈纵行后有一个线圈纵行与面料的其它部分集圈连接,两个连接的线圈纵行之间的纬平针织物呈弧形抛起的直条。

进一步优选地,在所述的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面料上,所述涤纶变形长丝横向分布在织物中间,与所述集圈连接的线圈纵行相连接,在纬平针织物呈弧形抛起的直条后弓起呈蓬松分布。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面料上,所述腈/粘混纺的吸湿发热纱线为32-40英支的超细腈纶与高吸湿粘胶的混纺纱。

进一步优选地,在所述的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面料上,所述超细腈纶的单纤细度为0.6-0.9d,与所述高吸湿粘胶的混纺比为60:40。

进一步优选地,在所述的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面料上,所述纬平针织物采用30-36英支的棉纱,比所述吸湿发热纱线粗。

进一步优选地,在所述的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面料上,所述氨纶裸丝的细度为30-40d。

进一步优选地,在所述的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面料上,所述涤纶变形长丝的细度为200-300d。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吸湿发热的热量不易散失,面料中具有空气层结构储存热量;

(2)弧形突起的空气层结构里面纤维蓬松,有利形成有效空气层,储存热量;

(3)吸湿发热纱线的织物结构呈凹凸状,增加了表面积,有利充分发挥吸湿发热功效;

(4)吸湿发热纱线的织物结构呈凹凸状,有利于在凸出部端刷绒出密集的微绒毛,通过更好的吸湿,提升吸湿发热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面料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面料中面料里层的吸湿发热纱线的线圈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面料中面料外层的外表线圈结构示意图;

其中,各附图标记为:

1-凸起的线圈纵行,2-凹下的线圈纵行,3-超细腈纶与高吸湿粘胶的混纺纱,4-超细腈纶与高吸湿粘胶的混纺纱+氨纶裸丝,5-纬平针织物层,6-涤纶变形长丝,7-微绒层,8-集圈连接的线圈纵行。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面料,由多种纱线构成的双面纬编针织结构形成,所述双面纬编针织结构的一面为吸湿发热纱线的织物层用于发热,另一面为空气层结构的保温织物层用于储存吸湿发热的热量,保暖。所述双面织物面料的形态受氨纶在吸湿发热的一面在一隔一的线圈纵行配置,使面料的吸湿发热一面有氨纶的一隔一线圈纵行因弹性而靠拢些,而把没有氨纶的另外一隔一线圈纵行挤到凸出于面料表面,形态具有一个凹下的线圈纵行2一个凸起的线圈纵行1的凹凸细条纹。面料的另一面是均匀的织物层,受对面的吸湿发热一面织物层弹性收缩,在均匀间隔的集圈纵行之间抛起成弧形,面料中间不成圈的涤纶变形长丝6在连接纵行之间蓬松开来,弓起而充满织物中的弧形空间。该结构吸湿发热一面的凹凸形增加了吸湿发热纱线织物的表面积,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吸湿发热功效。

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所述凸条纹由腈/粘混纺的吸湿发热纱线的线圈构成,所述凹条纹由腈/粘混纺的吸湿发热纱线+氨纶裸丝的线圈构成,所述腈/粘混纺的吸湿发热纱线为32-40英支的超细腈纶与高吸湿粘胶的混纺纱3,超细腈纶的单纤细度为0.6-0.9d,超细腈纶与高吸湿粘胶的混纺比为60:40;即所述凹条纹由超细腈纶与高吸湿粘胶的混纺纱+氨纶裸丝4构成。所述氨纶裸丝的细度为30-40d。所述吸湿发热纱线的织物表面有微绒层7,这种在凸出部端刷绒刷出的微绒毛密集,通过更好的吸湿,提升面料的吸湿发热功效。所述的双面纬编针织结构的另一面为纬平针织物层5,采用30-36英支的棉纱,比所用的吸湿发热纱线粗。每隔一定线圈纵行与吸湿发热织物层相连接,所述的纬平针织物形态呈弧形抛起的直条,形成丰富的空气层,所述的双面纬编针织结构的双面之间为涤纶变形长丝6,所述涤纶变形长丝6的细度为200-300d。这些涤纶变形长丝6在与织物连接的连接纵行之间其纤维弓起呈蓬松开来的状态,充满弧形空气层结构,有利于效空气层效应,储存热量

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所述纬平针织物形态呈周期性抛起为每隔17或35个线圈纵行后有一个线圈纵行与面料的其它部分集圈连接,形成集圈连接的线圈纵行8,两个圈连接的线圈纵行8之间的纬平针织物呈弧形抛起的直条。所述涤纶变形长丝6横向分布在织物中间,与所述集圈连接的线圈纵行8相连接,在纬平针织物呈弧形抛起的直条里面弓起呈蓬松分布。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和具体的介绍,以使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但是下述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面料,由多种纱线构成的双面纬编针织结构形成。采用双面纬编针织结构的一面为吸湿发热纱线的织物层为穿着时的贴身面,另一面为空气层结构的保温织物层为穿着时的面料外侧面,形成具有吸湿发热和保存热量功能的内衣面料。

为形成本实施例所述的面料,采用up472型拨片式小提花双面圆纬机编织所述结构的织物,机号24,筒径34英寸,编织系统84路。每4路一个完全组织,包括两面各一个线圈横列,周而复始地连续编织成整片所述面料的织物。第1路织入的纱线为32英支的超细腈纶与高吸湿粘胶的混纺纱3,混纺比为60:40,超细腈纶的单纤细度为0.8d,采用针盘高踵针成圈,其它针不织。第2路织入的纱线为上述32英支的超细腈纶与高吸湿粘胶的混纺纱+40d氨纶裸丝4,采用针盘低踵针成圈,针盘高踵针不织,针筒针35枚针不织1枚针集圈地循环。第3路织入的纱线为dty300d/144f涤纶变形丝6,上一路集圈的针筒针再次集圈,其它针筒针和所有针盘针不织。第4路织入的纱线为30英支精梳棉纱,针筒针成圈,针盘针不织。编织后的这种结构和形态针织物经染整,包括吸湿发热面刷绒和织物定型加工后形成一种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面料。

该面料贴身穿着的一面是凹凸细条纹结构,表面具有微绒,吸湿发热功效佳。该面料的外侧面为棉纬平针织物,布满一条条弓起的直条纹,弓起条纹内充满弓起而蓬松的涤纶变形长丝纤维,具有更好的储存吸湿发热热量的作用。整片面料还弹性佳、手感好,穿着舒适。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面料的套衫,由多种纱线构成的双面纬编针织结构形成。采用双面纬编针织结构的一面为吸湿发热纱线的织物层为穿着时的贴身面,另一面为空气层结构的保温织物层为穿着时的面料外侧面,形成具有吸湿发热和保存热量功能的内衣面料。

为形成本实施例所述的面料,采用up472型拨片式小提花双面圆纬机编织所述结构的织物,机号28,筒径34英寸,编织系统84路。每4路一个完全组织,包括两面各一个线圈横列,周而复始地连续编织成整片所述面料的织物。第1路织入的纱线为40英支的超细腈纶与高吸湿粘胶的混纺纱3,混纺比为60:40,超细腈纶的单纤细度为0.8d,采用针盘高踵针成圈,其它针不织。第2路织入的纱线为上述32英支的超细腈纶与高吸湿粘胶的混纺纱+30d氨纶裸丝4,采用针盘低踵针成圈,针盘高踵针不织,针筒针17枚针不织1枚针集圈地循环。第3路织入的纱线为dty200d/96f涤纶变形丝6,上一路集圈的针筒针再次集圈,其它针筒针和所有针盘针不织。第4路织入的纱线为36英支精梳棉纱,针筒针成圈,针盘针不织。编织后的这种结构和形态针织物经染整,包括吸湿发热面刷绒和织物定型加工后形成一种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面料。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面料,以吸湿发热纱线的织物层为穿着时的贴身面,按秋冻针织内衣进行设计、裁剪、缝纫、熨烫整理后,做成了一种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面料的套衫。该内衣套衫穿着的一面是凹凸细条纹结构,表面具有微绒,穿着舒适,吸湿发热功效佳。套衫外侧面为棉纬平针织物,布满一条条弓起的直条纹,弓起条纹内充满蓬松的涤纶变形长丝纤维,具有更好的储存吸湿发热热量的作用,保温性好。

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面料特点显著,拓展吸湿发热针织内衣,深受用户欢迎,已建立了稳定的生产线,开拓了吸湿发热针织内衣的发展,市场前景良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