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棉毡布的预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53689发布日期:2020-06-02 20:17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岩棉毡布的预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保温材料生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岩棉毡布的预处理系统,主要用于固化炉固化处理之前进行预处理。



背景技术:

岩棉是以天然岩石如玄武岩、辉长岩、白云石、铁矿石、铝矾土等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熔化、纤维化而制成的无机质纤维。原料经由高温、高压制成的纤维状再生矿物组织,因形态酷似“棉”,故称“岩棉”,为工业常用保温材料。岩棉通常制成岩棉板进行包装出售。

岩棉和矿棉是建筑外墙保温和工业领域管道罐体保温理想的保温材料,其原料为天然矿石和炼钢高炉渣;其生产工艺一般包括以下步骤,原料熔化(冲天炉、电炉)→离心成纤(加粘结剂)→集棉成毡→铺毡打褶→加压固化→切割→包装。其中集棉成毡部分是整个生产线上的主要设备之一,一般称之为集棉机,集棉机又分为三角网带集棉机和鼓式集棉机。

如申请号为cn201811628924.0的专利提供了一种环保岩棉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原料收集,将玄武岩、高炉渣、过程废料和焦炭混合,保证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玄武岩50-60%,高炉渣8-20%,过程废料8-20%,焦炭0-12%;

s2原料熔炼,将步骤s1中的混合物料送入冲天炉内熔炼成岩浆;

s3离心成纤,将岩浆经离心机甩成纤维,并将该纤维吹送至集棉机;

s4棉毡成型,通过集棉机将步骤s3中的纤维形成一初棉层,然后通过摆锤机的摇摆下料和输送机的运输使初棉层形成多层折叠状的棉毡;

s5棉板成型,通过加压打褶机将步骤s4中的棉毡制成结构棉,然后送入固化炉进行加压定型,即制得棉板;

s6切割,将棉板切割成规定尺寸;

s7包装并装运出库,或者进行离线加工。

在打褶工序会用到打褶装置进行处理,使岩棉纤维的三维互相搭接和咬合以提升产品质量。如申请号为cn201910399560.1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打摺机构,包括下机架,可转动地设置在下机架上的多根下辊,位于下机架上方的上机架,可转动地设置在上机架上的多根上辊;上辊与电机一传动连接,下辊与电机二传动连接,并且接受传动连接的上辊与接受传动连接的下辊错开分布;上辊和下辊采用葫芦辊,并且上辊和下辊凹凸相对。相邻的两根上辊接受同一电机一传动连接;相邻的两根下辊接受同一电机二传动连接。

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下辊与上辊对岩棉毡布进行辊压打褶,但是岩棉毡布较蓬松,如果直接进行打褶处理,褶皱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岩棉毡布的预处理系统,该系统在打褶装置之前设置预压结构将折叠的毡布进行预压(将折叠的毡布压实),并在打褶前对毡布进行引导(逐渐变薄),在打褶后进行辊压定型,以提升打褶效果。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岩棉毡布的预处理系统,包括沿前后向设置的堆叠输送带8、堆叠输送带8前端并能左右来回摆动以进行布棉的摆锤布棉装置、与堆叠输送带8后端相接的打褶装置9和堆叠输送带8后端的预压装置10,所述打褶装置9包括沿前后向设置的机架7及其上的打褶辊组,所述打褶辊组包括下打褶辊4及其上方的上打褶辊3;所述预压装置10包括支架11、顶压结构14、由前至后斜向下设置的旋转架12和沿旋转架12设置的预压皮带13;所述旋转架12的前端通过左右向的转轴转动设于支架11上,其后端与支架11之间设有使其能绕转轴上下运动的顶压结构14;所述预压皮带13设于堆叠输送带8的正上方且其下端顶压在叠层后的毡布上;所述机架7上且位于打褶辊组相邻前方与相邻后方分别设有引导辊组和辊压辊组,所述引导辊组包括多根下引导辊2及其上方的上引导辊1,所述辊压辊组包括多根下压辊6及其上方的上压辊5;所述下引导辊2、下打褶辊4和前部的下压辊6由前至后依次设于机架7上且与堆叠输送带8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后部的下压辊6设于机架7上且较前部的下压辊6高,所述上引导辊1、上打褶辊3和上压辊5依次设于机架7上,所述上打褶辊3和上压辊5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上引导辊1较上打褶辊3高且由前至后逐渐靠近上打褶辊3;所述上引导辊1、下引导辊2、上压辊5和下压辊6均为圆柱状辊。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预压皮带13的下端与堆叠输送带8之间的距离大于上打褶辊3与对应下打褶辊4之间的距离,且小于第一根上引导辊1与对应下引导辊2之间的距离。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引导辊1与下引导辊2均沿左右向设置且同步驱动,所述上压辊5与下压辊6均沿左右向设置且同步驱动。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顶压结构14为顶压气缸;所述顶压气缸沿竖直方向设置,其缸体转动设于支架11的后侧顶部,其伸缩杆的下端与旋转架12的后端上侧转动连接。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旋转架12的前后两端各沿左右向转动设有一根被动辊15,所述预压皮带13由前至后斜向下设置且设于两根被动辊15上。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堆叠输送带8的相邻下方且位于预压皮带13下端的正下方设有支撑结构16。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引导辊1位于由前至后斜向下的斜面上,斜面的倾斜角度为30-60°。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后部的下压辊6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较前部的下压辊6高2-8cm,后部的下压辊6的数量为5-10根,前部的下压辊6的数量为8-15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岩棉毡布的预处理系统,该系统在打褶装置之前设置预压结构将折叠的毡布进行预压(将折叠的毡布压实),并在打褶前对毡布进行引导(逐渐变薄),在打褶后进行辊压定型,该系统可实现岩棉毡布的逐渐变薄及稳定,可以提升打褶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岩棉毡布的预处理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打褶装置的下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上引导辊、2下引导辊、3上打褶辊、4下打褶辊、5上压辊、6下压辊、7机架、8堆叠输送带、9打褶装置、10预压装置、11支架、12旋转架、13预压皮带、14顶压结构、15被动辊、16支撑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见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岩棉毡布的预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沿前后向设置的堆叠输送带8、堆叠输送带8前端并能左右来回摆动以进行布棉的摆锤布棉装置和与堆叠输送带8后端相接的打褶装置9等,其中,摆锤布棉装置用于对毡布进行折叠,其具体可以为cn201320498923.5,但不作为本专利的限定。打褶装置9包括沿前后向设置的机架7及其上的打褶辊组(分多组单元进行分别驱动以形成差速),打褶辊组包括下打褶辊4及其上方的上打褶辊3,下打褶辊4和上打褶辊3均为葫芦辊(辊面设有凹凸部),通过差速形成褶皱。前述结构与现有的预处理系统的结构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提供的岩棉毡布的预处理系统还包括堆叠输送带8后端的预压装置10,预压装置10设于打褶装置9的相邻前方,其用于打褶之前将折叠后的毡布(s形)压实,其包括支架11、顶压结构14、由前至后斜向下设置的旋转架12和沿旋转架12设置的预压皮带13等;支架11为框架式结构,其设于堆叠输送带8后端。旋转架12的前端通过左右向的转轴转动设于支架11(前侧)上,其后端与支架11之间设有使其能绕转轴上下运动的顶压结构14。预压皮带13设于堆叠输送带8的正上方且其下端顶压在叠层后的毡布上。进一步地,机架7上且位于打褶辊组相邻前方与相邻后方分别设有引导辊组和辊压辊组分别起引导作用和辊压定型的作用,引导辊组包括多根(2-5根)下引导辊2(前后并排设置)及其上方的上引导辊1,辊压辊组包括多根下压辊6(前后并排设置)及其上方的上压辊5。下引导辊2、下打褶辊4和前部的下压辊6由前至后依次设于机架7上且与堆叠输送带8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后部的下压辊6设于机架7上且较前部的下压辊6高以实现辊压;上引导辊1、上打褶辊3和上压辊5依次设于机架7上,上打褶辊3和上压辊5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上引导辊1较上打褶辊3高且由前至后逐渐(随根数)靠近(竖向距离)上打褶辊3以实现引导。上引导辊1、下引导辊2、上压辊5和下压辊6均为圆柱状辊。

进一步地,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预压皮带13的下端与堆叠输送带8之间的距离(竖向距离)大于上打褶辊3与对应下打褶辊4之间的距离(竖向距离),且小于第一根(由前至后)上引导辊1与对应下引导辊2之间的距离(竖向距离),各距离的数值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引导辊1与下引导辊2均沿左右向设置且同步驱动(如通过链条与链轮),上压辊5与下压辊6均沿左右向设置且同步驱动(如通过链条与链轮)。堆叠输送带8、引导辊组、打褶辊组和辊压辊组的对岩棉的输送速度匹配。

具体地,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顶压结构14为顶压气缸;顶压气缸沿竖直方向设置,其缸体转动(左右向的转轴)设于支架11的后侧顶部,其伸缩杆的下端与旋转架12的后端上侧转动(左右向的转轴)连接。

其中,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旋转架12的前后两端各沿左右向转动设有一根被动辊15,预压皮带13由前至后斜向下(角度可以为25-45°)设置且设于两根被动辊15上。

优选地,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堆叠输送带8的相邻下方且位于预压皮带13下端的正下方设有支撑结构16(具体可以为支持轮或支持板(如角铁),其结构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以避免堆叠输送带8被压塌陷。

其中,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引导辊1位于由前至后斜向下的斜面上,斜面的倾斜角度为30-60°。

其中,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后部的下压辊6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较前部的下压辊6高2-8cm(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前部的下压辊6的数量为5-10根,后部的下压辊6的数量为8-15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