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桶双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04825发布日期:2021-01-12 07:41阅读:96来源:国知局
料桶双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料桶双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染色机中,其染料一般需要加热。而现有的方式一般采用通入导热油的方式,从染料桶桶身的底部进入,由下而上加热,此种方式加热速度慢,染料的上下温差容易出现过大的差别,影响染料的加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已有的技术现状,提供一种加热效率高,并能保证加热盘管的上下温差不会出现过大的差别,保证染料加热效果的料桶双加热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料桶双加热装置,包括桶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桶身带有用于安装染料的容腔,桶身的顶部开有通孔,通孔内接入蒸汽加热管,蒸汽加热管的顶端为蒸汽入口,蒸汽加热管通入容腔的一端设有三通管,三通管带有一个进口和两个出口,蒸汽加热管与三通管的进口相连接,两个出口为与进口相垂直设置的平管口以及与进口处于同一轴线上的纵管口;

平管口连接有由上往下盘旋设置的第一盘旋加热管,流通在第一盘旋加热管内的蒸汽形成一股由上往下流通的蒸汽流;

纵管口连接有由下往上盘旋设置的第二盘旋加热管,流通在第二盘旋加热管内的蒸汽形成一股由下往上流通的蒸汽流,两股蒸汽流与染料进行换热,进而对染料实现加热。

优选的,所述三通管为正三通管管,呈t形。

优选的,所述蒸汽加热管上焊接有y型控制阀,y型控制阀用于控制通入蒸汽加热管的蒸汽流量,y型控制阀安装在桶身外。

优选的,所述桶身底部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y型控制阀通过电连接有中控电脑。

优选的,所述第一盘旋加热管和第二盘旋加热管的末端分别设有通向桶身外的第一蒸汽出口和第二蒸汽出口,第一蒸汽出口位于第二蒸汽出口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第一蒸汽出口与第二蒸汽出口通过汇集管进行汇合后,由同一出气口排出。

优选的,所述第一盘旋加热管与第二盘旋加热管的盘旋高度和盘管形成的宽度均相同。

优选的,所述桶身内壁两侧设有用于固定第一盘旋加热管和第二盘旋加热管的固定板,固定板上带有用于容纳第一盘旋加热管和第二盘旋加热管端部的槽腔,第一盘旋加热管和第二盘旋加热管的端部交错设置在槽腔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股蒸汽流与染料进行换热,进而对染料实现加热,加热效率高,并能保证染料的上下温差不会出现过大的差别。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料桶双加热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两股蒸汽流的流向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由上往下的第一盘旋加热管在槽腔内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由下往上的第二盘旋加热管在槽腔内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10、桶身,11、容腔,12、蒸汽加热管,13、三通管,14、平管口,15、纵管口,16、第一盘旋加热管,17、第二盘旋加热管,18、y型控制阀,19、第一蒸汽出口,20、第二蒸汽出口,21、汇集管,22、固定板,23、槽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料桶双加热装置,包括桶身10,桶身10带有用于安装染料的容腔11,桶身10的顶部开有通孔,通孔内接入蒸汽加热管12,蒸汽加热管12的顶端为蒸汽入口,蒸汽加热管12通入容腔11的一端设有三通管13,三通管13带有一个进口和两个出口,蒸汽加热管12与三通管13的进口相连接,两个出口为与进口相垂直设置的平管口14以及与进口处于同一轴线上的纵管口15;

平管口14连接有由上往下盘旋设置的第一盘旋加热管16,流通在第一盘旋加热管16内的蒸汽形成一股由上往下流通的蒸汽流;

纵管口15连接有由下往上盘旋设置的第二盘旋加热管17,流通在第二盘旋加热管17内的蒸汽形成一股由下往上流通的蒸汽流,两股蒸汽流与染料进行换热,进而对染料实现加热。

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股蒸汽流与染料进行换热,进而对染料实现加热,加热效率高,并能保证染料的上下温差不会出现过大的差别。

为了便于连接第一盘旋加热管16和第二盘旋加热管17,使用的三通管13为正三通管13管,呈t形。

为了便于控制桶身10的温度,在蒸汽加热管12上焊接有y型控制阀18,y型控制阀18用于控制通入蒸汽加热管12的蒸汽流量,y型控制阀18安装在桶身10外。并且桶身10底部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y型控制阀18通过电连接有中控电脑。中控电脑通过将温度传感器的数据以及预先设定的染料温度值进行比较,通过y型控制阀18控制蒸汽流量大小,从而实现对染料的温度控制。

为了使蒸汽形成循环,在第一盘旋加热管16和第二盘旋加热管17的末端分别设有通向桶身10外的第一蒸汽出口19和第二蒸汽出口20,第一蒸汽出口19位于第二蒸汽出口20的下方,即第一蒸汽出口19为由上往下蒸汽流的蒸汽出口,第二蒸汽出口20为由下往上蒸汽流的蒸汽出口。

为了将第一蒸汽出口19和第二蒸汽出口20的蒸汽进行汇合,使第一蒸汽出口19与第二蒸汽出口20通过汇集管21进行汇合后,由同一出气口排出。

为了使染料均匀加热,第一盘旋加热管16与第二盘旋加热管17的盘旋高度和盘管形成的宽度均相同。并且在桶身10内壁两侧设有用于固定第一盘旋加热管16和第二盘旋加热管17的固定板22,固定板22上带有用于容纳第一盘旋加热管16和第二盘旋加热管17端部的槽腔23,第一盘旋加热管16和第二盘旋加热管17的端部交错设置在槽腔23内。

为了便于解释,将在第一盘旋加热管16中自上往下流通的蒸汽流,其流动方向用实心箭头标注;在第二盘旋加热管17中自下往上流通的蒸汽流,其流动方向用空心箭头标注。使用本实施例的料桶双加热装置,通过往蒸汽加热管12中通入蒸汽,蒸汽在三通管13处进行分流,通过平管口14与第一盘旋加热管16形成自上而下的蒸汽流,并从第一蒸汽出口19排出,通过纵管口15与第二盘旋加热管17形成自下往上的蒸汽流,并从第二蒸汽出口20排出,两股蒸汽流均匀地对桶身10内的染料进行均匀加热,加热效率高,并且染料的上下层温差不大,能够保证染料的加热效果,从第一蒸汽出口19和第二蒸汽出口20通过汇集管21进行汇合后,再由同一出气口排出,重新加热后再通入蒸汽加热管12中,以此形成循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同等替换和改进等,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料桶双加热装置,包括桶身(10),其特征在于:所述桶身(10)带有用于安装染料的容腔(11),桶身(10)的顶部开有通孔,通孔内接入蒸汽加热管(12),蒸汽加热管(12)的顶端为蒸汽入口,蒸汽加热管(12)通入容腔(11)的一端设有三通管(13),三通管(13)带有一个进口和两个出口,蒸汽加热管(12)与三通管(13)的进口相连接,两个出口为与进口相垂直设置的平管口(14)以及与进口处于同一轴线上的纵管口(15);

平管口(14)连接有由上往下盘旋设置的第一盘旋加热管(16),流通在第一盘旋加热管(16)内的蒸汽形成一股由上往下流通的蒸汽流;

纵管口(15)连接有由下往上盘旋设置的第二盘旋加热管(17),流通在第二盘旋加热管(17)内的蒸汽形成一股由下往上流通的蒸汽流,两股蒸汽流与染料进行换热,进而对染料实现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桶双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管(13)为正三通管(13)管,呈t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桶双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加热管(12)上焊接有y型控制阀(18),y型控制阀(18)用于控制通入蒸汽加热管(12)的蒸汽流量,y型控制阀(18)安装在桶身(10)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料桶双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桶身(10)底部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y型控制阀(18)通过电连接有中控电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桶双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旋加热管(16)和第二盘旋加热管(17)的末端分别设有通向桶身(10)外的第一蒸汽出口(19)和第二蒸汽出口(20),第一蒸汽出口(19)位于第二蒸汽出口(20)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料桶双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蒸汽出口(19)与第二蒸汽出口(20)通过汇集管(21)进行汇合后,由同一出气口排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桶双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旋加热管(16)与第二盘旋加热管(17)的盘旋高度和盘管形成的宽度均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料桶双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桶身(10)内壁两侧设有用于固定第一盘旋加热管(16)和第二盘旋加热管(17)的固定板(22),固定板(22)上带有用于容纳第一盘旋加热管(16)和第二盘旋加热管(17)端部的槽腔(23),第一盘旋加热管(16)和第二盘旋加热管(17)的端部交错设置在槽腔(23)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料桶双加热装置,包括桶身,桶身的顶部开有通孔,通孔内接入蒸汽加热管,蒸汽加热管通入容腔的一端设有三通管,三通管带有一个进口和两个出口,蒸汽加热管与三通管的进口相连接,两个出口为与进口相垂直设置的平管口以及与进口处于同一轴线上的纵管口,平管口连接有由上往下盘旋设置的第一盘旋加热管,流通在第一盘旋加热管内的蒸汽形成一股由上往下流通的蒸汽流,纵管口连接有由下往上盘旋设置的第二盘旋加热管,流通在第二盘旋加热管内的蒸汽形成一股由下往上流通的蒸汽流,两股蒸汽流与染料进行换热,进而对染料实现加热,加热效率高,并能保证染料的上下温差不会出现过大的差别。

技术研发人员:孟伟;梁鹏志;徐勇荣;陈永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佛山市巴苏尼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18
技术公布日:2021.0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