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挂输送线绒毛清理工作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39200发布日期:2021-12-15 13:00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吊挂输送线绒毛清理工作站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吊挂输送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吊挂输送线的绒毛清理工作站。


背景技术:

2.毛毯、被套、被子等生产过程中表面会沾染线头、绒毛等杂物,因此需将表面的杂物清理干净。目前,清理工作需要人工将待清理物放入吸绒机进行清理,清理后再取出,属于半自动化操作过程,工作效率低,人工成本高。
3.现在的大件织物生产已实现吊挂输送,以提高生产和输送效率,如何将清理机器和吊挂结合是个难题。实用新型专利(cn201520298073.3)公开了一种自动吸线头机,在吸线头机上设置有活动腔室,活动腔室通过可移动罩体实现与成衣吊挂流水线配合,罩体打开时,吊挂流水线上的成衣可以进入到活动腔室内,然后罩体关闭,活动腔室只有顶部留有供衣架穿过的开口,悬挂在衣架上的成衣整体处于封闭的活动腔室内,此时开启风机上部吹风,将成衣上吸附的线头吹起,活动腔底部开设有吸线管道的进口,吹落的线头在风机吸力的作用下被吸到集线箱内,吸线完成后活动罩再次打开,衣架在推杆的推动下移出活动腔室,等待下一次工作。该方案在每次成衣吸线完成后,都要打开活动罩移出成衣,从而造成了大量的风力流失,能耗高,清理效果也受到影响。而且由于活动腔室的顶部留有较大的开口,线头和杂物会从该开口跑出,从而对生产环境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吊挂输送线绒毛清理工作站,结合了清绒机和吊挂输送线,能够高效地对吊挂输送的大件织物进行清理,降低了成本,而且能耗低。
5.本实用新型的吊挂输送线绒毛清理工作站,包括进站支轨、出站支轨和输送链,进站支轨与出站支轨通过输送链连接,进站支轨和出站支轨分别通过变轨机构与主轨连接,还包括清绒机,所述清绒机设置有供物品通过的通道,所述通道位于所述输送链正下方,所述通道的顶端开口,所述通道的底部与抽风口相通;沿物品的进出方向,所述通道内设置有三道可开合的移门,三道移门闭合后将所述通道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6.本实用新型在通道内设置三道移门,隔成两个腔室,风从上向下流,避免从两端流入,风力更加集中,清理效果更好,而且第二腔室可以作为物品移出的过渡腔室,避免了出口移门打开而对第一腔室内的抽风清理造成影响,减少了风力流失,降低了能耗。
7.进一步,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底部均设置有镂空隔板,且所述第二腔室的底部还设置有镂空挡板,所述镂空挡板用于开启或闭合所述镂空隔板上的风口。当镂空挡板上的镂空风口与镂空隔板上的镂空风口对应时,第二腔室的风可以通过镂空风口流向风道。当镂空挡板上的实体与镂空隔板上的镂空风口对应时,第二腔室的风无法流向风道,此时第二腔室作为物品移出的过渡腔室,避免了出口移门打开而造成风力流失。
8.进一步,所述第一腔室的底部与所述风道相通,且所述第一腔室的底部设置有镂
空隔板。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第二腔室与风道不相通,第二腔室为过渡腔室,能够避免出口移门打开而造成风力流失。
9.进一步,第一道移门和第三道移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开门传感器和关门传感器,所述开门传感器为对射光电传感器,所述关门传感器为对射光栅传感器。
10.进一步,所述通道的开口处设置有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两根链条,两根链条分别套在一组链轮上,两根链条夹持着物品的顶部进行输送,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输送链保持同步。由于抽风机抽风,物品受到向下的吸力,从而增加了吊挂输送线的承重。本实用新型通过两根链条夹持着物品的顶部进行输送,一部分力由传动机构来承担,不仅减轻了吊挂输送线的承重,而且传动机构在所述通道的开口处形成避让物品的窄缝,能够对所述通道的开口实现部分地封堵,防止线头、绒毛等杂物跑出而污染生产环境,也减小了风力流失。而且,传动机构与输送链保持同步,避免彼此拉扯物品,对物品造成损坏。
11.进一步,所述清绒机的壳体上安装有滑轨,所述移门上安装有与所述滑轨相配合的滑块;所述移门的驱动机构包括气缸、绳和动滑轮,所述气缸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动滑轮连接,所述绳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壳体上,其另一端绕过所述动滑轮后连接在所述移门上。移门的驱动机构利用了动滑轮节省距离的原理,采用一个或者多个动滑轮,大大地缩短了气缸的行程,从而减小了清绒机的体积。
12.进一步,还包括控制器,所述传动机构、移门的驱动机构、传感器、镂空挡板的驱动机构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13.进一步,所述进站支轨在靠近输出端处设有第一阻挡放行机构,在该第一阻挡放行机构的位置处相应地设置有第一防晃机构和衣架检测机构;所述出站支轨在靠近输出端处设有第二阻挡放行机构,在该第二阻挡放行机构的位置处相应地设有第二防晃机构。
14.进一步,所述进站支轨和出站支轨均在靠近输入端处设有满检装置,所述进站支轨的输出端与所述出站支轨的输入端之间设置链条防护轨。满检装置用于检测衣架是否占满支轨,输送链运行在链条防护轨中,链条防护轨对输送链起到导向和支撑的作用。
15.进一步,所述链条防护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弧形段、水平直线段和第二弧形段,所述清绒机设置在所述水平直线段的下方。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将清绒机和吊挂输送线结合起来,衣架进入工作站之后,挂置在衣架上的大件织物由输送链拖行进入清绒机,对大件织物上的绒毛、线头等杂物进行清理,实现全自动清理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三道移门将通道隔成两个腔室,能够避免物品移出时移门打开而造成风力流失,降低了能耗,清理效果更好。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在通道上方设置传动机构,减轻了吊挂输送线的承重。
附图说明
17.图1为绒毛清理工作站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绒毛清理工作站的立体图;
19.图3为绒毛清理工作站的主视图;
20.图4为绒毛清理工作站的侧视图;
21.图5为清绒机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清绒机(省略传动机构)的立体图;
23.图7为清绒机(省略传动机构和顶部盖板)的立体图;
24.图8为清绒机(省略底板)的底部结构图;
25.图9为清绒机的俯视图;
26.图10为移门驱动机构的局部放大图。
27.附图标记:1、进站支轨;2、出站支轨;3、输送链;4、进站变轨机构;5、主轨;6、第一阻挡放行机构;7、第一防晃机构;8、衣架检测机构;9、出站变轨机构;10、第二阻挡放行机构;11、第二防晃机构;12、满检装置;13、链条防护轨;14、清绒机;14.1、通道;14.2、抽风口;14.3、镂空隔板;14.4、第一移门;14.5、第二移门;14.6、第三移门;14.7、第一开门传感器;14.8、第一关门传感器;14.9、第二开门传感器;14.10、第二关门传感器;14.11、镂空挡板;14.12、第一链条;14.13、第二链条;14.14、气缸;14.15、第一动滑轮;14.16、第二动滑轮;14.17、第一定滑轮;14.18、第二定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29.如图1

4所示,吊挂输送线的绒毛清理工作站包括进站支轨1、出站支轨2和输送链3,进站支轨1与出站支轨2之间通过输送链3连接,输送链3由电机驱动,处于匀速运转,可以将进站支轨1末端的衣架输送至出站支轨2。进站支轨1的输入端通过进站变轨机构4与主轨5连接,进站支轨1靠近输出端设有第一阻挡放行机构6,在第一阻挡放行机构6的位置处相应地设置有第一防晃机构7和衣架检测机构8,进站支轨1的输出端与输送链3连接。出站支轨2的输入端与输送链3连接,出站支轨2的输出端通过出站变轨机构9与主轨5连接。出站支轨2靠近输出端设有第二阻挡放行机构10,在第二阻挡放行机构10的位置处相应地设有第二防晃机构11。进站支轨1和出站支轨2靠近输入端均设有满检装置12,用于检测衣架是否占满支轨。
30.工作站的衣架运行路径如下,主轨5上的衣架通过进站变轨机构4进入进站支轨1,沿进站支轨1下滑至第一阻挡放行机构6处暂存,衣架检测机构8检测到信号且距离上一次放行的时间间隔大于规定时间,第一阻挡放行机构6放行一个衣架至进站支轨1的输出端,然后被输送链3卡入卡接口中,随输送链3输送至出站支轨2的输入端,衣架沿出站支轨2下滑至第二阻挡放行机构10处,当满足出站条件时第二阻挡放行机构10放行衣架,衣架最后通过出站变轨机构9进入主轨5。输送链3的结构可参照实用新型专利(cn2019207339289)“一种输送链”。进站支轨1的输出端与出站支轨2的输入端之间设置链条防护轨13,输送链3运行在链条防护轨13中,链条防护轨13对输送链3起到导向和支撑的作用。链条防护轨1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弧形段、水平直线段和第二弧形段。水平直线段的下方设置清绒机14。
31.如图5

6所示,清绒机14设置有供大件织物通过的通道14.1,通道14.1位于输送链3正下方,通道14.1的底部与抽风口14.2相通,挂置在衣架上的大件织物被输送链3拖入清绒机14的通道14.1,抽风机将大件织物上的绒毛、线头等杂物吸走,从而达到自动清理的目的。为了防止吸力太大,大件织物从衣架上掉落,被抽风机吸走,造成抽风机损坏,通道14.1的底部设置镂空隔板14.3。
32.为了达到比较好的清理效果,通道14.1内设置三道可开合的移门。如图7所示,从通道14.1的进口至出口依次为第一移门14.4、第二移门14.5、第三移门14.6。三道移门打开
时,均移入一侧的容纳腔内;移门闭合时,三道移门移入通道14.1,将通道14.1隔成一个个腔室。具体地说,第一移门14.4与第二移门14.5之间为第一腔室,第二移门14.5与第三移门14.6之间为第二腔室。第一移门14.4的两侧设置第一开门传感器14.7和第一关门传感器14.8,第三移门14.6的两侧设置第二开门传感器14.9和第二关门传感器14.10。
33.沿大件织物的进出方向,第一开门传感器14.7设置在第一移门14.4的进口,第一关门传感器14.8设置在第一移门14.4的出口;第二开门传感器14.9设置在第三移门14.6的进口,第二关门传感器14.10设置在第三移门14.6的出口。第一开门传感器14.7、第二开门传感器14.9为对射光电传感器;第一关门传感器14.8、第二关门传感器14.10为对射光栅传感器。
34.如图8所示,第二腔室底部的镂空隔板14.3处设置有可开启或闭合镂空隔板14.3的通孔的镂空挡板14.11,镂空挡板14.11与驱动机构连接,该驱动机构为气缸。当镂空挡板14.11上的通孔与镂空隔板14.3上通孔对应时,第二腔室的风可以通过通孔流向抽风口14.2;当镂空挡板14.11上的实体与镂空隔板14.3上的通孔对应时,第二腔室的风无法流向抽风口14.2。第一开门传感器、第一关门传感器、第二开门传感器、第二关门传感器、移门的驱动机构、镂空挡板的驱动机构均与控制器连接。
35.下面以毛毯为例,描述大件织物的清理流程。毛毯由输送链3拖入清绒机14的通道14.1,第一开门传感器14.7感应到毛毯,第一移门14.4打开,经过第一移门14.4后第一关门传感器14.8感应也到毛毯,毛毯逐渐进入第一腔室,等毛毯完全进入第一腔室,第一开门传感器14.7和第一关门传感器14.8均感应不到毛毯时,第一移门14.4关闭。此时,通道14.1的两端第一移门14.4和第三移门14.6均关闭,通道14.1的下端抽风,风从通道14.1的上方流入,最后从通道14.1下方流出,并经抽风口14.2由抽风机抽走。风不会从通道14.1的两端流入,从而达到很好的抽风效果。
36.当毛毯移动至第二开门传感器14.9感应到毛毯时,关闭第二移门14.5和镂空挡板14.11,接着打开第三移门14.6,从而将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分隔开,此时,第二腔室作为毛毯移出的过渡腔室。毛毯经过第三移门14.6后,第二关门传感器14.10感应到毛毯,等毛毯完全移出后,第二开门传感器14.9和第二关门传感器14.10都感应不到毛毯时,关闭第三移门14.6,接着打开第二移门14.5和镂空挡板14.11。
37.由于抽风机抽风,大件织物受到向下的吸力,从而增加了输送链3及链条防护轨13的承重。为了减轻输送链及链条防护轨的承重,通道14.1的顶端设置传动机构,包括第一链条14.12和第二链条14.13,分别套在一组链轮上,两根链条相向运行,分别由电机驱动,从而由两根链条夹持着大件织物的顶部,一部分力由传动机构来承担,从而分担了输送链3及链条防护轨13的承重。第一链条、第二链条的运行速度和输送链的运行速度保持一致。
38.为了缩短移门驱动机构的行程,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双滑轮结构。如图10所示,移门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清绒机壳体上的气缸14.14,气缸14.14的活塞杆连接底座,底座上可转动的安装第一动滑轮14.15和第二动滑轮14.16,两个动滑轮呈上、下布置,每个动滑轮上设有两道线槽。壳体上位于动滑轮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一定滑轮14.17和第二定滑轮14.18。绳的一端连接在壳体上,然后依次绕过第一动滑轮14.15、第一定滑轮14.17、第二动滑轮14.16,其另一端与移门连接。另一根绳的一端连接在壳体上,然后依次绕过第一动滑轮14.15、第二定滑轮14.18、第二动滑轮14.16,其另一端与移门连接。两根绳分别位于滑轮
的两个线槽中。本实用新型采用2个滑轮,气缸的行程缩短至1/4。壳体上还安装有滑轨(图中未示出),移门上安装有滑块,滑块与滑轨相配合,使得移门沿滑轨移动。
39.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等同替换,这些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进行改进和等同替换后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