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纤维织物的转移印花预处理剂和印花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5894阅读:4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天然纤维织物的转移印花预处理剂和印花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织物转移印花预处理剂,更特别地是关于天然纤维织物的转移印花预处理剂和印花工艺。
转移印花是60年代应用于生产的一种新兴工艺。现在主要有用分散染料(包括油溶性染料等)的干法转移印花、用涂料和热熔树脂的脱膜(转移)印花和用活性染料、直接染料与酸性染料等的湿法转移印花。其中应用最早和最广的就是干法转移印花(以下简称转移印花)。对这种印花方法,西方曾寄以很大的希望,日本武部猛氏曾预计到80年代可以达到印花布总产量的20.74%,事后证明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比重而且是停滞徘徊。但在我国由于它生产方式简单和“上马”容易非常适合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80年代中期得到了空前发展。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生产数量很可能处在世界前列。
转移印花是利用染料升华现象,属于一种气相反应。它与传统的印花方法比较,最主要的特点有二(1)不用水作为反应介质。(2)气相反应完全。织物上基本没有浮色。因此不需要水洗清除。这两种特点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废水的排放,实现现代工业“清洁生产”的理想。同时省却了烘干,减少热能的消耗。转移印花另外一个特点是图案精细,一般传统印花很难与比拟。
从国外发表的天然纤维织物转移印花的专利和文献来分析,主要采用下列三种方法
1、在纤维上连接分散染料的受体。
2、利用界面聚合,在天然纤维织物外层形成热塑性膜来接纳分散染料。
3、较高程度对天然纤维进行化学变性,使它在高温下产生类似涤纶的同样行为。这样的变性纤维,实际上大部份天然纤维的优点丧失殆尽,因此没有实际意义。
同时我们将收集到的国外天然纤维织物转移印花的样品和方法来比较,发现存在下列一些问题1、织物上有残留的游离甲醛织物上残留的游离甲醛对人类健康危害很大,尤其是用于贴身衣服更为严重。目前有不少国家和地区禁止这类制品进口。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连接受体采用活性较大的羟甲基官能基团所致。这种方法广见于国外专利,我们早期也采用过这种方法。经测定,织物上的游离甲醛在300ppm左右。
2、织物手感粗糙一般来说,采用界面聚合法预处理的都有这种缺点。我们曾用过苯乙烯的棉布接枝聚合法。虽然得色较好,耐磨牢度优越,但手感粗糙。如加入少量甲基硅油则可改善。
3、生产劳动条件差日本敷岛公司的棉布Shikibo~Uni法转移印花的效果很好。无论是深色量还是鲜艳度都可与涤纶媲美。但是所用的苯甲酰氯气息强烈而且有腐蚀性,应用困难。不少界面聚合法的单体也有强烈刺激性,如苯乙烯即是。采用醛类反应的预处理,在转移印花时有醛的气息挥发,不适宜用于生产。
4、印后织物上的染料产生泳移现象我们收集到的样布中,不少在储藏一定时间后都发生花纹模糊,染料部份转移到下层材料。这原因是染料固着较差,或是织物上的预处理用剂清除未净。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天然纤维织物的转移印花预处理剂。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转移印花方法。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来进一步说明和阐述。
在本发明中,转移印花预处理剂包括苯二羧酸酯 4~20%聚乙二醇 0~1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0.05~1.0%余量为水。
进一步的,转移印花预处理剂包括苯二羧酸酯 8~20%聚乙二醇 0~11%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0.1~0.9%余量为水。
在本发明中,可以先制备浓预处理剂,使用中与水混合则成上述的转移印花预处理剂。
在浓预处理剂中,各组分的含量如下苯二羧酸酯 40~95.5wt%聚乙二醇 0~54wt%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0.5~4.5wt%进一步的,可以为苯二羧酸酯 45~55wt%聚乙二醇 44~54wt%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0.5~2.0wt%使用时,将浓预处理剂和水,最好是去离子水以5%~25%的比例混合均匀后使用,这里的百分比是以水的总量为基础。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是净洗剂JU,浸湿剂JFC、渗透剂8601、润湿剂AP-810、匀染剂0、平平加A-20、乳化剂OP、斯潘20、吐温80、乳化剂MO、乳化剂HE、乳化剂PGE、膨化剂P、表面活性剂NP-9、AccomeC、Atlas G-1045、AVolan UlEthyD等。
在本发明中,苯二羧酸酯具有如下结构式 其中,R1为1-10个碳原子的烷烃基,R2为1-10个碳原子的烷烃基或烯烃基,二者均可以是直链或支链的。
苯二羧酸酯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式 R1、R2的定义如上。苯二羧酸酯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式 R1、R2的定义如上。
具体地说,在本发明中,苯二羧酸酯可以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乙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丙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乙酸二丙酯、邻苯二乙酸二辛酯、间苯二甲酸二甲酯、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对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丙酸二甲酯、邻苯二丙酸二戊酯、邻苯二辛酸壬酯、对苯二壬酸二戊酯、对苯二癸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间苯二壬酸二烯丁酯、间苯二辛酸二烯异辛酯等。
在本发明中,聚乙二醇的聚合度为200~800,优选200~400。
在本发明中,天然纤维织物可以是棉、麻、丝毛织物,也可以是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混纺织物,如涤棉织物、涤丝织物和毛麻织物、毛涤织物等等。
天然纤维织物的转移印花工艺为预处理(二浸二轧、带液率100%)→烘干→转移印花(200℃)→水洗→烘干。
对于丝绸而言,预处理为浸渍→风干→真空吸水,转移印花温度为185~190℃。
天然纤维织物用本发明的预处理剂处理后能用分散染料转移印花,得色量接近涤纶织物,花纹的精细度超过一般传统印花方法,染色牢度达到ISO150-(O)-91982的规定,方法简单,实用而且减少了废水排放,对人体无毒、无害符合环保要求。
表1给出了织物转移印花后牢度数据。
表2给出了转移印花后棉麻织物的牢度数据。
表1
从表1可看出,产品的牢度达到了国际标准。
在本发明中,若有必要还可以加入一些纺织后整理常用的添加剂,如柔软剂、增白剂、抗菌剂、易去污整理剂、抗氧化剂、抗紫外光剂、粘合剂等,它们以常规量加入。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仅用于说明,但并不能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若非特指,所有的量,百分比均为重量单位。例1按如下配比称取反应原料邻苯二丙酸二甲酯 42Kg聚乙二醇(400)54Kg乳化剂OP 4Kg将以上原料混合均匀后,加入1000Kg水,搅拌均匀成白色乳液,然后以二浸二轧形式,带液率100%浸轧于棉织物上,紧接着烘干,转移印花(200℃),水洗,烘干即得成品。例2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52Kg聚乙二醇 47Kg斯潘20 3Kg将以上原料混合均匀后,加入500Kg水搅拌成白色乳液,用丝绸织物浸渍,风干,真空吸水,烘干,转移印花(190℃),水洗,烘干即得成品。例3间苯二甲酸二甲酯 95.5Kg聚乙二醇 0KgAccomeen C24 4.5Kg将以上原料混匀后,加入500Kg水搅匀后用涤棉织物浸轧,二浸二轧,带液率100%,然后烘干,转移印花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天然纤维织物的转移印花预处理剂,其特征在于包括(重量百分比)苯二羧酸酯 4~20%聚乙二醇 0~1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0.05~1.0%余量为水。
2.如权利要求1的转移印花预处理剂,其特征在于包括(重量百分比)苯二羧酸酯 8~20%聚乙二醇 0~11%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0.1~0.9%余量为水。
3.如权利要求1、2的转移印花预处理剂,其特征在于苯二羧酸酯具有如下的结构式 其中,R1为1-10个碳原子的烷烃基,R2为1-10个碳原子的烷烃基或烯烃基,二者均可以是直链或支链的。
4.如权利要求1、2的转移印花预处理剂,其特征在于苯二羧酸酯具有如下的结构式 R1、R2的定义如上。
5.如权利要求1、2的转移印花预处理剂,其特征在于苯二羧酸酯具有如下的结构式 R1、R2的定义如上。
6.如权利要求1、2的转移印花预处理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苯二羧酸酯可以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乙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丙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乙酸二丙酯、邻苯二乙酸二辛酯、间苯二甲酸二甲酯、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对苯二甲酸二丁酯。
7.如权利要求1、2的转移印花预处理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乙二醇的聚合度为200~800。
8.一种天然纤维织物的转移印花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处理(-浸一轧或二浸二轧),烘干、转移印花、水洗、烘干步骤。
9.如权利要求1、2的转移印花预处理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天然纤维织物可以是棉、麻、毛、真丝织物,也可以是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混纺织物。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天然纤维织物的转移印花预处理剂和印花工艺,该预处理剂包括4~20wt%的苯二羧酸酯,0~15wt%的聚乙二醇,0.05~1.0wt%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余量水。天然纤维织物可以是棉、麻、毛丝织物或它们与合成纤维的混纺织物,转移印花后的产品得色量接近涤纶织物,花纹的精细度超过一般传统印花方法,染色牢度达到国际标准,且无污染,对人体无毒,符合环保要求。
文档编号D06P1/44GK1141372SQ96108188
公开日1997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1996年7月9日 优先权日1996年7月9日
发明者薛迪庚 申请人: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