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屋面铺盖部件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9974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纵向屋面铺盖部件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纵向屋面铺盖部件的连接结构,为了形成包含拱(板)型等的檐檩方向的纵向铺盖屋顶,该纵向屋面铺盖部件沿横向(与檐檩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与望板等的屋面底层连接而修建。
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一个侧端部如图8(b)所示的那样,由圆弧片55、突出片56、突部58、嵌合部2和接触部59形成。该圆弧片55呈凸向上方的近圆弧状,朝向外方(与屋面材料主体1相反方向)斜上方突出而与屋面材料主体1的侧端部连接;该突出片56从圆弧片55的前端朝向上方基本垂直地突出而形成;该突部58从突出片56的前端朝向外方基本上水平地突出,按照其截面基本呈卧U字形的方式弯曲形成;该嵌合部2从突部58的前端向上方突出,按照其截面基本上倒U字形的方式弯曲形成;该接触部59从嵌合部2的前端(外侧底端),朝向内方(屋面材料主体1一侧),基本上水平地突出,按照截面基本上呈卧U字形的方式形成,上述突部58与接触部59相互按照基本相对的方式形成。
另外,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另一侧端部如图8(b)所示的那样,由圆弧片60、突出片61、被接纳部62和被嵌合部3形成。该圆弧片60呈凸向上方的近圆弧状,以朝向外方斜上方突出的方式与屋面材料主体1的侧端部连接;该突出片61从圆弧片60的前端朝向上方基本垂直地突出而形成;该被接纳部62从突出片61的前端朝向外方,基本水平地突出而形成;该被嵌合部3使被接纳部62的前端朝向上方基本上呈倒V字形突出而被设置。
图9(a)、图9(b)表示用于将上述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固定于屋面底层4上的吊钩B’。该纵向屋面屋顶构件用的吊钩B’由平板状的固定部69;从固定部69的一侧端部朝向上方基本垂直地突出而形成的立起部70;从立起部70的顶端在与固定部69的相反方向上朝向斜下方突出而形成的挟持部71;从立起部70的固定部69一侧的面直到固定部69的顶面突出而形成的左右一对的肋部73;以及在一对肋部73之间,在立起部70的与固定部69相反一侧的面上突设的接纳部72构成。在上述各肋部73上,设置有两侧开口的凹部74,该凹部74的顶侧缘部形成台阶部77。另外,通过上述立起部70和挟持部71,形成截面基本上呈倒V字形的,槽状的接合部75,在该接合部75的底侧(内侧)形成有接纳部72。
另外,在铺设上述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时,如下述那样进行。首先,从顶侧将吊钩B’的嵌合部75嵌入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被嵌合部3,使其与该被嵌合部3压力接触实现接合,并将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被接纳部62设置于吊钩B’的接纳部72上,以弹性的方式使被嵌合部3的外侧底端部处于止动状态,由此,在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被嵌合部3的规定部位,安装多个吊钩B’。接着,按照屋顶坡面和嵌合部2以及被嵌合部3基本上保持平行的方式,将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放置于望板等的屋面底层4上。然后,通过安装于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相应吊钩B’的固定部69的通孔63,将钉子或螺钉等固定于屋面底层4上,由此,通过多个吊钩B’将上述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安装于屋面底层4上。
之后,将与其不同的另一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与固定于屋面底层4上的上述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连接。在将另一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与固定于屋面底层4上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连接时,从上方将该另一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嵌合部2,嵌入到固定于屋面底层4上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被嵌合部3,接着,从顶侧通过手压或脚踩对嵌合部2施加力。按此方式,对顶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嵌合部2从顶侧施加力,由此,顶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嵌合部2在朝向侧方弹性地展开的状态下,朝向下方移动,当顶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突部58到达吊钩B’的肋部73的凹部74的下方,并且该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接触部59到达吊钩B’的挟持部71的下方时,嵌合部2在恢复力(弹回)的作用下从展开的状态,返回到原始状态,顶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突部58的前端进入吊钩B’的肋部73的凹部74,与凹部74的底面接触,并且将该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接触部59,插入到吊钩B’的挟持部71与固定在屋面底层4上的底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被接纳部62之间。按此方式,将固定于屋面底层4上的底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被嵌合部3和与其嵌合的吊钩B’的顶部,与设置在顶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嵌合部2的底侧嵌合,由此,可如

图10所示的那样,将相邻接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A’连接。此后,反复地进行上述一系列的作业,这样将多块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铺设在屋面底层4上,形成屋顶。
在上述这样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中,连接部分的防水性(水密封性)通过一次防水和二次防水确保,该一次防水指借助以围绕其外侧的方式设置的嵌合部2实现的防水,该二次防水指借助形成于突部58和被接纳部62与屋面底层4之间的内部的减压空间(气袋)80实现的防水。在此场合,对通常的风雨,实现足够的防水性。但是,在铺设在较缓的坡度,并且沿檐檩方向较长的屋面底层4上的场合,或积雪地造成的渗漏(因冷热之差,或屋顶受冻而接逢变宽造成的漏水,特别是在屋檐前端部形成的冰堤)的场合等情况下,存在有越过连接部分的高度的雨水存留,大量的水进入到连接部分的可能性,难于确保屋顶的防水性。
于是,通过如图11所示的带状的密封部件10,使防水性提高。该密封部件10是由橡胶等的弹性体形成,其沿被嵌合部3的基部(的侧面)的全长范围,贴附于被接纳部62的顶侧,如上述那样,将嵌合部2和被嵌合部3嵌合,由此,如图12所示的那样,嵌合部2的接触部59的前端与密封部件10紧密接触,由此可使防水性提高。
但是,在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成形时和成形后,将密封部件10贴附于上述那样的被嵌合部3的基部是非常困难的。即,如果要将密封部件10贴附于被嵌合部3的基部上,则必须将密封部件10插入到被嵌合部3的前端(外侧底端)与被接纳部62之间的狭窄间隙中,另外,被嵌合部3的前端为象刀口那样凸出的形状,这是危险的,另外,被嵌合部3的基部位于难于从上方看到的位置,由于这样的原因,非常难于贴付密封部件10,其为花费时间的作业。特别是,在将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升到屋面底层4上后在高处进行作业,贴付作业将变得困难。
本发明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的连接结构的特征在于通过在其中一个侧端部设置截面基本上呈倒U字形的嵌合部2,并且在另一侧端部设置被嵌合部3来形成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通过在固定部9上立设支承部40和接合部20来形成吊钩B,由固定部9将吊钩B固定于屋面底层4上,并且将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被嵌合部3接合于吊钩B的接合部20,将密封部件10插入到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嵌合部2的内侧,使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嵌合部2与相邻接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被嵌合部3嵌合,由此使密封部件10与被嵌合部3的顶端部与支承部40的顶端部压力接触。这样,由被嵌合部3与支承部40支持密封部件10可使其密接于嵌合部2的内部,使相邻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之间的连接部分的防水性能提高。另外,密封部件10能够以不插入较窄的空间的方式安装,可容易进行密封部件10的安装,可使作业性提高。此外,密封部件10可接纳于嵌合部2的内侧,不仅不在嵌合部2的外侧露出,而且可不损害外观。
另外,在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连接结构中,最好在吊钩B上设置用于防止由密封部件10的压力接触所造成的被嵌合部3的变形的变形防止片7。由于通过采用该变形防止片7,能够防止由密封部件10的压力接触所造成的被嵌合部3的变形,故密封部件10与被嵌合部3之间的紧密贴合性不会降低,可防止防水性能的降低。
图3(c)为上述吊钩的正视图;图3(d)为上述吊钩的透视图;图4(a)和图4(b)分别表示上述纵向屋面铺盖部件的连接步骤的剖视图;图5(a)为另一吊钩的透视图;图5(b)为图5(a)所示吊钩的平面图;图5(c)为图5(a)所示吊钩的侧视图;图6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形式的1个实例的剖视图;图7表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形式的1个实例的剖视图;图8(a)表示已有实例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的透视图;图8(b)表示已有实例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的剖视图;图9(a)和图9(b)分别表示已有实例的吊钩的透视图;图10表示已有实例的剖视图;图11表示密封部件的透视图;图12表示另一已有实例的剖视图。
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通过对具有耐腐蚀性的金属板等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比如,可采用彩色钢板,彩色不锈钢钢板,或迭置有氯乙烯系树脂,氟系树脂的钢板等。如图2(a)所示的那样,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通过下述方式形成,该方式为在基本上为水平板状,或小波形状(按照同一间隔连续地反复具有凹部与凸部的图案的形状)的屋面材料主体1的其中1个侧端部(在与屋面底层4的倾斜方向保持平行的端部,比如,与檐檩方向保持平行的端部)的基本全长范围,使嵌合部2朝向上方(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表面侧)突出,并且在屋面材料主体1的另一侧端部的基本全长范围,使被嵌合部3朝向上方突出。
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其中一个侧端部如图2(b)所示的那样,由下述部分形成呈凸向上方的近圆弧状,朝向外方(与屋面材料主体1相反的方向)的斜上方突出而连接于屋面材料主体1的侧端部的圆弧片15;从圆弧片15的端部朝向上方突出而形成的突出片16;从突出片16的端部朝向外方突出而形成的放置片17;从放置片17的端部突出而形成的截面基本上呈倒U字形的突部8;从突部8的端部朝向上方突出而形成的截面基本上呈倒U字形的嵌合部2;以及从嵌合部2的端部朝向内方(屋面材料主体1的方向)突出而形成的折回部19。
此外,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另一侧端部如图2(c)所示的那样,由下述部分形成呈凸向上方的近圆弧状,朝向外方的斜上方突出而连接于屋面材料主体1的侧端部的圆弧片30;从圆弧片30的端部朝向上方突出而形成的突出片31;从突出片31的端部朝向外方突出而形成的延伸片17;以及从延伸片12的前端朝向上方突出而形成的被嵌合部3。被嵌合部3由被接合部18、密封紧密贴合片33和弯曲片34组成。该被接合部18从延伸片12的端部朝向上方突出而形成,其截面基本上呈卧S形;该密封紧密贴合片33从被接合部18的端部朝向外方突出而形成;该弯曲片34从密封紧密贴合片33的端部朝向底侧折回而形成。
图3(a)~图3(d)表示用于将上述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固定于屋面底层4上的吊钩B。该吊钩B是将接合部20和一对支承部40设置在平板状的固定部9上而形成。支承部40从固定部9的其中一个侧端部朝向上方突出而形成,其顶部的截面基本呈倒U字形。另外,在固定部9与支承部40的边界部分,突设有肋部73。接合部20设置于一对支承部40之间,从固定部9中的上述其中一个侧端部,朝向与固定部9相反一侧,并且朝向上方突出,其截面基本上呈L字形,其顶部的截面基本上呈U字形。此外,接合部20的固定部9一侧的面和直到固定部9的顶面上,突设有肋部73。还有,在接合部20的两侧端部,设置有朝向固定部9一侧突出的变形防止片7。变形防止片7的顶端基本上呈三角形状,另外,变形防止片7的顶端与接合部20的顶端按照位于基本上相同高度的方式形成。
下面对采用上述吊钩B,铺设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施工实例进行描述。首先,从顶侧将吊钩B的接合部20插入(压入)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被嵌合部3的被接合部18,由此,沿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其中一个侧端部,在规定部位安装多个吊钩B。吊钩B最好按照约600mm的间隔等的一定的间距加以安装。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的那样,在独立于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另一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嵌合部2的内侧(底侧),将密封部件(密封垫)10从其底侧开口插入到嵌合部2,沿嵌合部2的全长范围,接纳该密封部件10。该密封部件10由橡胶等的弹性体形成,其呈较长尺寸的圆筒状等形状,其外径与截面基本上呈U字形的嵌合部2的内侧(底侧)的空间相同,或比其稍小。将吊钩B和密封部件10安装于这样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上的作业最好在地上进行,由此来减少在较高部位的作业,可降低危险。显然,也可在屋面底层4上进行上述作业。
接着,通过起重机等设备,将多块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运送到望板等的屋面底层4上。然后,按照使屋面底层4的顶面和嵌合部2与被嵌合部3基本上平行的方式,放置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之后,通过安装于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上的各吊钩B的固定部9上所开设的通孔44,将钉子或螺钉等的固定件47打入屋面底层4中,由此,将吊钩B固定在屋面底层4上,这样通过多个吊钩B,将上述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安装固定于屋面底层4上。
然后,将不同于它的另一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与固定于屋面底层4上的上述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连接。当将该另一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与固定于屋面底层4上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连接时,如图4(a)所示的那样,从上方将另一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嵌含部2覆盖在固定于屋面底层4上的底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中的被嵌合部3上,从上方通过手压或脚踩的方式,对该嵌合部2施加压力。以此方式,通过从上方按压顶侧的另一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嵌合部2,使顶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折回部19的前端,沿底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被嵌合部3的被接合部18的外面,朝向下方移动,并且使顶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突部8与吊钩B的支承部40接触,在此状态使其朝向下方移动。由此,如图4(b)所示的那样,吊钩B的支承部40按照朝向固定片9的相反一侧倾斜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并且受到按压的嵌合部2在沿横向方向上弹性地展开的状态下朝向下方移动。另外,在顶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突部8到达吊钩B的支承部40的截面基本上呈倒U字形的部分的底侧的同时,顶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折回部19到达底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被嵌合部3的被接合部18的底侧,此时,吊钩B的支承部40按照朝向固定片9一侧倾斜的方式,恢复到原始位置,并且受到按压的嵌合部2在恢复力(弹回)的作用下,从展开状态返回到基本原始形状,其结果是,顶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突部8与吊钩B的支承部40弹性地接触,同时将顶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折回部19插入到底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延伸片12和被接合部18之间,将其与被接合部18弹性地接合。
此外,在顶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嵌合部2的内侧(底侧),密封部件10处于受到压缩的状态,与顶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嵌合部2的内侧面(底面)和底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被嵌合部3的密封紧密贴合片33的顶面和被接合部18的外面,以及吊钩B的支承部40的顶端部压力接触并紧密贴合,密封部件10被填充到嵌合部2和被嵌合部3之间。此时,底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被嵌合部3从顶侧受到密封部件10的按压,会朝向底侧发生变形,但是形成于被嵌合部3的密封紧密贴合片33的底侧的弯曲片34与变形防止片7的顶端接触,并支承被嵌合部3,由此,防止被嵌合部3朝向底侧发生变形。
这样,将另一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嵌合部2嵌合于固定于屋面底层4上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被嵌合部3和与其嵌合的吊钩B的顶部,由此,如图1所示的那样,可使固定于屋面底层4上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被嵌合部3和另一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嵌合部2嵌合,将相邻接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A之间连接。此后,反复进行上述一系列的作业,将多块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铺设于屋面底层4上,形成屋顶。
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连接结构,以与被嵌合部3和支承部40压力接触的方式支承密封部件10,由此可使该密封部件10与嵌合部2的内面紧密贴合,可使相邻接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之间的连接部分的防水性能提高。另外,按照本发明,由于密封部件10位于减压空间(气袋)80的上方,在连接部分的头顶部位置实现止水,因此即使在存留有雨水的情况下,雨水仍难于到达密封部件10的部分,与在已有实例的位置设置密封部件10的场合相比较,可进一步提高防水性。另外,借助变形防止片7,从底侧支承由密封部件10从顶侧按压的被嵌合部3,来防止被嵌合部3朝向底侧的变形,这样可防止在密封部件10与被嵌合部3之间产生间隙,可保持较高的密封部件10与被嵌合部3的紧密贴合性,能够防止防水性能的降低。
另外,通过将密封部件10接纳于嵌合部2的内侧,将其安装于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上,由此,无需象已有实例那样将其插入到狭窄的空间便可进行安装,可容易进行密封部件10的安装,能够使作业性提高。此外,按照已有实例,由于所贴附的密封部件10的位置的差异等原因,密封部件10存在着从接触部59与接纳部62之间向外部露出而有损外观的可能,但是按照本发明,即使在密封部件10的贴附位置稍稍偏离的情况下,其完全不会向外部露出,可不损害外观,可使美观性提高。
图5(a)~图5(c)表示用于将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固定于屋面底层4上的吊钩B的另一实例。该吊钩B是将接合部20和一对支承部40设置在平板状的固定部9上而形成。支承部40从固定部9的其中一个侧端部朝向斜上方突出而形成,其顶部的截面基本上呈倒U字形。另外,在支承部40的顶端,形成有朝向斜上方突出的突片5。该突片5通过将支承部40的顶部的弯曲部分的一部分切起的方式形成。此外,在支承部40中的固定部9一侧的面上,突设有承载部65。还突设有固定部9与支承部40的肋部73。接合部20设置于一对支承部40之间,其从固定部9的上述其中一个侧端部朝向与固定部9相反一侧,并且朝向上方突出,其截面基本上呈L字形,其顶部的截面基本上呈U字形。另外,在接合部20的弯曲部分,突设有肋部73。
下面对采用该吊钩B,铺设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施工实例进行描述。首先,从顶侧将吊钩B的接合部20插入到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被嵌合部3的被接合部18,由此,沿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其中一个侧端部,在规定部位安装多个吊钩B。吊钩B最好按照约600mm的间隔等的一定的间距安装。此外,如上述那样,如果将吊钩安装于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上,则吊钩B的突片50的前端与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被嵌合部3的密封紧密贴合片33的端部处于以相对的方式接近地设置的状态。另一方面,沿嵌合部2的全长范围,将与上述相同的密封部件10接纳于不同于上述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另一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嵌合部2的内侧(底侧)。接着,通过起重机等设备,将多块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运送到望板等的屋面底层4上。然后,按照使屋面底层4的顶面与嵌合部2以及被嵌合部3基本保持平行的方式,铺放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之后,通过安装于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上的各吊钩B的固定部9上所开设的通孔44,将钉子或螺钉等的固定件47打入屋面底层4中,由此,将吊钩B固定在屋面底层4上,这样通过多个吊钩B,将上述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安装固定于屋面底层4上。
接着,将不同于它的另一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与固定于屋面底层4上的上述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连接。当将该另一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与固定于屋面底层4上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连接时,从上方将该另一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嵌含部2覆盖在固定于屋面底层4上的底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中的被嵌合部3上,从上方通过手压或脚踩的方式,对该嵌合部2施加压力。按此方式,通过从上方按压顶侧的另一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嵌合部2,使顶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折回部19的前端,沿底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被嵌合部3的被接合部18的外面,朝向下方移动,并且使顶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突部8与吊钩B的支承部40接触,在此状态,使其朝向下方移动。由此,吊钩B的支承部40按照朝向固定片9的相反一侧倾斜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并且受到按压的嵌合部2在沿横向方向弹性地展开的状态下,朝向下方移动。另外,顶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突部8到达吊钩B的支承部40的截面基本上呈倒U字形的部分的底侧,与此同时,顶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折回部19到达底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被嵌合部3的被接合部18的底侧,此时,受到按压的嵌合部2在恢复力(弹回)的作用下,从展开状态返回到基本原始形状,其结果是,顶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突部8与吊钩B的支承部40弹性地接触,并且将顶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中的折回部19插入到底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中的延伸片12和被接合部18之间,将其与被接合部18弹性地接合。另外,顶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放置片17被放置于吊钩B的承载部65上。
还有,在顶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中的嵌合部2的内侧(底侧),密封部件10处于受到压缩的状态,与顶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中的嵌合部2的内侧面(底面)和底侧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被嵌合部3的密封紧密贴合片33的顶面,以及吊钩B的支承部40的顶端部压力接触而紧密贴合,将密封部件10填充到嵌合部2和被嵌合部3之间。另外,设置于吊钩B的支承部40的顶端的突片5与密封部件10压力接触。
这样,将另一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嵌合部2,与固定于屋面底层4上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被嵌合部3和与其嵌合的吊钩B的顶部嵌合,由此,如图6所示的那样,可使固定于屋面底层4上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被嵌合部3与另一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的嵌合部2嵌合,将相邻接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A连接。此后,通过反复地进行上述一系列的作业,将多块纵向屋面铺盖部件A铺放在屋面底层4上,由此,形成屋顶。
按照本实施例,除了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以外,由于在支承部40的顶端部设置有突片5,使密封部件10与突片实现压力接触,因此,通过突片5与密封部件10接合,由此,密封部件10的位置不会因不小心而运动,特别是,密封部件10的长度方向的位置不会因不小心而运动,施工变得容易进行。此外,在将嵌合部2与被嵌合部3嵌合时,即使在从顶侧通过密封部件10按压被嵌合部3,其沿歪倒的方向变形的情况下,仍可使被嵌合部3与突片5接触,可将突片5用作被嵌合部3的止动件,防止被嵌合部3发生变形,可防止由于被嵌合部3的变形所引起的防水性能的降低。
再有,作为吊钩B,如图7所示的那样,在承载部65的局部,支承部40也可采用在中间弯曲一定程度的类型。
权利要求
1.一种纵向屋面铺盖部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通过在其中一个侧端部设置截面基本上呈倒U字形的嵌合部,在另一侧端部设置被嵌合部来形成纵向屋面铺盖部件,通过在固定部上立设支承部和接合部来形成吊钩,由固定部将吊钩固定于屋面底层上,并且将纵向屋面铺盖部件的被嵌合部接合于吊钩的接合部,将密封部件插入到纵向屋面铺盖部件的嵌合部的内侧,使纵向屋面铺盖部件的嵌合部与相邻接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的被嵌合部嵌合,由此使密封部件与被嵌合部的顶端部与支承部的顶端部压力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吊钩上设置有用于防止由密封部件的压力接触所造成的被嵌合部的变形的变形防止片。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纵向屋面铺盖部件的连接结构,通过在其中一个侧端部设置截面基本上呈倒U字形的嵌合部,在另一侧端部设置被嵌合部来形成纵向屋面铺盖部件。通过在固定部上立设支承部和接合部来形成吊钩。由固定部将吊钩固定于屋面底层上,并且将纵向屋面铺盖部件的被嵌合部接合于吊钩的接合部。将密封部件插入到纵向屋面铺盖部件的嵌合部的内侧。使纵向屋面铺盖部件的嵌合部与相邻接的纵向屋面铺盖部件的被嵌合部嵌合,由此使密封部件与被嵌合部的顶端部与支承部的顶端部压力接触。由被嵌合部和支承部来支承密封部件,可使其与嵌合部的内面紧密贴合。本发明可使屋顶的防水性提高,有利于密封部件的安装使作业性提高,还不会损坏外观。
文档编号E04D3/36GK1403671SQ0212011
公开日2003年3月19日 申请日期2002年5月16日 优先权日2001年8月30日
发明者名和手哲, 鸭下信司 申请人:大同钢板株式会社, 铜金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