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墙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7491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保温墙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建筑物,特别是具有保温功能的建筑物的墙体。
背景技术
建筑物是人们生活、工作、生产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建筑物的各种性能要求也日益提高,尤其是近来石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引起人们对节能的重视,各国纷纷采取对策,对建筑物提出保温要求以节约能源就是其中之一。各种节能保温建筑应运而生,例如,公开号CN1436903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轻质保温墙体砌块》、专利号ZL200420048015.7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保温复合墙体材料》等。这些节能保温建材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保温的效果,都具有施工快、工期短的特点,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其一是这些保温建材仅涉及构成墙体的构件——砖,墙体仍然存在一定面积的冷桥;其二是目前这些保温墙体因其基本的保温砌块之间的结合结构的截面积过小,整体结合强度不足,存在不安全隐患;其三是抗震性差,不适于地震设防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温墙体,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消除建筑物墙体中因构造拄和圈梁部分构成的冷桥,构筑建筑物完整的保温墙体;其次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墙体的保温砌块既要方便施工、施工速度快外,还能形成牢固的结合体系,提高墙体和整体结构强度;再其次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墙体抗震性能。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保温墙体,包含保温砌块层和涂覆在保温砌块层外表面的水泥砂浆层,其特征在于该保温砌块层的砌块是具有预埋隔热板和现场插放隔热板的卡口保温砌块,该卡口保温砌块两侧分别设置有卡口,上、下条面分别设置有凸台和凹台;在墙体的构造柱和圈梁的外表面依次向外设置有隔热板层、玻纤网格布层和粘胶砂浆层,该玻纤网格布层具有向周围的保温砌块层延伸的包覆部。
其特征在于该保温砌块构筑的墙体具有两层由长的预埋隔热板形成的隔热层,和一层由短的预埋隔热板和现场插放隔热板形成的隔热层。
其特征在于该由短的预埋隔热板和现场插放隔热板形成的隔热层居于两长的预埋隔热板形成的隔热层之间。
其特征在于该保温砌块两侧和下条面设置有弦高20mm的凹弧面或凹折面,中部具有最小宽度为20至30mm的垂直孔,由上述凹弧面或凹折面以及垂直孔构成的相互贯通的空腔于灌浆后在该保温砌块墙体内形成上下左右网状结构的灌浆凝固体系。
其特征在于该保温砌块层中设置有与构造柱相连的钢筋。
本发明具有下述有益的效果1.施工简单、方便、快捷。只要将保温砌块的卡口、凸台和凹台对准就位后,像搭积木一层一层叠好,在插入一层隔热板后,即可灌浆,具有施工快、功效高、工期短的特点。
2.保温性能好,不仅由保温砌块构筑的墙体具有三层隔热层,优于现有技术的两层隔热层,且构成建筑物墙体一部分的构造柱和圈梁也设置有隔热层,全面阻断了墙体热传导的冷桥,极大的提高了建筑物的保温能力。节能效果有望达50%以上。
3.隔热板基本上在制造保温砌块时在工厂已放入砌块内,现场只需插入一层,比现有保温砌块两层隔热板全部现场插入要减少工作量,相应也减少了隔热板的运输量。
4.由保温砌块两侧和下条面上的凸弧面或凹折面,以及保温砌块中部的垂直开孔在墙体中形成了一个具有大截面的上下左右相互贯通交错排列的灌浆槽体系,该灌浆槽体系内不仅浆料流动阻力小,充满度高,且最终在墙体内形成了一个将各分散个体的保温砌块凝固在一起的坚固墙整体,使其不仅可以起分隔作用,又具有足够的承重强度,适用于高度≤24m的建筑物。
5.保温砌块层中可方便地设置与构造柱相连的钢筋,提高了墙体的抗震性能。


图1和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模卡保温砌块正视和侧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由保温砌构筑的墙体部分水平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在构造柱附近的保温墙体水平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在圈梁附近的保温墙体垂直结构示意图。
图6和图7是本发明两种半体保温砌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3所示,本发明包含由保温砌块层1和涂覆在该保温砌块层1外表面的水泥沙浆层2,该保温砌块层1由卡口保温砌块3叠积而成,该卡口保温砌块3(见图1和图2所示)上、下条面的两边分别设置有凸台31和凹台32,而在其两侧端的两边分别设置有卡口33,在该每侧端的两个卡口33之间设置有内凹的弧面或折面34,在其下条面的两凹台32之间同样设置有内凹的凹弧面或凹折面34,该凹弧面或凹折面34的弦高h≥20mm,通常在20~30mm之间,这样,当各卡口保温砌块3彼此用卡口33、凸台31、凹台32相互嵌合垒叠后,在左右相邻的两卡口保温砌块3之间形成了一个大截面的灌浆孔4,同样在上、下两卡口保温砌块3之间形成了一个大截面的渗透槽10(参见图5所示)。在该卡口保温砌块3的中部设置有上下贯通的垂直开孔35,该垂直开孔35可以是圆形、方形、矩形、菱形、工字形或其他形状,通常以矩形和图4所示工字形为佳,当为工字形时,其腹部处的最小宽度在20~30mm左右。上述的这些灌浆孔4、渗透槽10和垂直开孔35相互贯通,形成一个灌浆通道体系,由于该体系中的通道具有大截面,因此灌浆时流通顺畅、阻力小,能达到充分灌满的程度,在浆料凝固后将在该保温砌块层内形成一个将分散的各卡口保温砌块3牢固地粘结成一个整体的保温砌块层1的网状结构的灌浆凝固体系。
该卡口保温砌块3设置有预埋隔热板36、36’以及隔热板插槽37,该预埋隔热板36有两层,其长度大于预埋隔热板36’,该预埋隔热板36、36’上端面与保温砌块3上条面平齐,下端面伸出于下条面的内凹的弧面或折面34与凸台31齐平。隔热板插槽37与短的预埋隔热板36’在同一层面上,左右相邻的卡口保温砌块3就位后,他们各自相向的两隔热板插槽37对齐,供一隔热板5现场插入。这样该保温砌块层1中形成了三层隔热层,极大的降低了该保温砌块层1热传导的能力,提高了建筑物的保温效果。该三层隔热层理想的布置方式是短的预埋隔热板36’和施工现场插入的隔板5居中,两层长的预埋隔热板36分别居于两旁。上述的各隔热板为聚乙烯板、聚氯乙烯板、聚苯乙烯板、聚丙烯板等塑料板或发泡塑料板。
本发明在墙体的构造柱6(参见图4所示)的外表面设置由隔热板5构成的隔热板层,在隔热板层外设置有玻纤网格布层7,该玻纤网格布层7外涂覆有粘胶砂浆层12。隔热板5可用粘接或和机械固定方式与玻纤网格布层7、构造柱6连接。该玻纤网格布层7具有向两侧的保温砌块层1延伸的包覆部71,由水泥砂浆层2将该包覆部71覆盖。
同样本发明在墙体的圈梁8(参见图5所示)的外表面设置由隔热板5构成的隔热板层,在隔热板5外表面设置有玻纤网格布层7,并于该玻纤网格布层7外涂覆有粘胶砂浆层12。该玻纤网格布层7具有向上下的保温砌块层1延伸的包覆部71,该包覆部71同样由水泥砂浆层所覆盖。
上述的粘胶砂浆12是由包含水泥、石英砂、丙烯酸乳液或乳胶粉(如FX2350等)、羟基纤维素等的粘胶砂浆构成的。
为使墙体每层的卡口保温砌块3相互交错排列,本发明还设置有位于构造柱6处的半体卡口保温砌块9、9’(见图6和图7)。该半体卡口保温砌块9与卡口保温砌块3的区别除长度减少一半外,还在于没有垂直开孔35和与隔热板插槽37同层面短的预埋隔热板36’。而半体卡口保温砌块9’与半体卡口保温砌块9的区别则在于一侧端为平面,且该侧端设有短的预埋隔热板替代隔热板插槽。
此外。在卡口保温砌块3的上条面还设置有凹槽38,该凹槽38除了增加渗透槽10的截面外,还可在其内设置有与构造柱6内钢筋相连的钢筋11,以增加墙体的抗震性能。
权利要求
1.一种保温墙体,包含保温砌块层和涂覆在保温砌块层外表面的水泥砂浆层,其特征在于该保温砌块层的砌块是具有预埋隔热板和现场插放隔热板的卡口保温砌块,该卡口保温砌块两侧分别设置有卡口,上、下条面分别设置有凸台和凹台;在墙体的构造柱和圈梁的外表面依次向外设置有隔热板层、玻纤网格布层和粘胶砂浆层,该玻纤网格布层具有向周围的保温砌块层延伸的包覆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温墙体,其特征在于该保温砌块构筑的墙体具有两层由长的预埋隔热板形成的隔热层,和一层由短的预埋隔热板和现场插放隔热板形成的隔热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温墙体,其特征在于该由短的预埋隔热板和现场插放隔热板形成的隔热层居于两预埋隔热板形成的隔热层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温墙体,其特征在于该由短的预埋隔热板和现场插放隔热板形成的隔热层居于两预埋隔热板形成的隔热层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保温墙体,其特征在于该保温砌块两侧和下条面设置有弦高20mm的凹弧面或凹折面,中部具有最小宽度为20至30mm的垂直孔,由上述凹弧面或凹折面以及垂直孔构成的相互贯通的空腔于灌浆后在该保温砌块墙体内形成上下左右网状结构的灌浆凝固体系。
6.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保温墙体,其特征在于该保温砌块层中设置有与构造柱相连的钢筋。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保温墙体,其特征在于该保温砌块层中设置有与构造柱相连的钢筋。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关于建筑物。一种保温墙体,包含保温砌块层和涂覆在保温砌块层外的水泥砂浆层,其特征在于该保温砌块层的砌块是具有预埋隔热板和现场插放隔热板的卡口保温砌块,该卡口保温砌块两侧分别设置有卡口,上、下条面分别设置有凸台和凹台;在墙体的构造柱和圈梁的外表面依次向外设置有隔热板层、玻纤网格布层和粘胶砂浆层,该玻纤网格布层具有向周围的保温砌块层延伸的包覆部。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消除建筑物墙体中因构造拄和圈梁部分构成的冷桥,构筑建筑物完整的保温墙体;其次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墙体的保温砌块既要方便施工、施工速度快外,还能形成牢固的结合体系,提高墙体和整体结构强度;再其次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墙体抗震性能。
文档编号E04B1/76GK1858372SQ20061002714
公开日2006年11月8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31日
发明者赵海云, 王永宽 申请人:赵海云, 王永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