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恒压水蓄冷钢筋混凝土水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9741阅读:5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层恒压水蓄冷钢筋混凝土水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用于大、中型中央空调蓄能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多层恒压水蓄冷钢筋混凝土水塔。
背景技术
水蓄冷的意义水蓄冷是在中央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一套蓄冷设备,它的作用是夜间制冷储存、白天使用。因为国家对用户实施分时电价并扩大峰谷价差的措施,所以夜间电价与白天电价存在电价差,从而能大大节约电费。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紧张的局势会日渐加剧,届时水蓄冷空调的经济效益将会日益明显。
水蓄冷设备设计的关键是降低供水、回水混合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水的流动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因此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形式和方法。现市场上已有的几种水蓄冷设备,其不足之处是①水平式迷宫型需要面积较大;②多罐置换式需要电磁阀自动控制而且要多设一个空罐;③隔膜式存在着供水、回水之间换热能量损失;④钢制温度分层式存在湿度高的地区钢板腐蚀的问题。众所周知,随着容器内水位的增高,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也随之增大。如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材料制作时,其壁厚要随之增加,工程投资相应增加。如采用钢板制作时,其材料价格更加昂贵。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专利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技术是应用于传统水蓄冷工程,将高水位、大容积、造价昂贵的钢制容器变为低水位、小容积叠加、造价低廉的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同时保证其使用效果优于其他的水蓄冷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多层恒压水蓄冷钢筋混凝土水塔,其包括至少两层水池,各层水池采用竖向混凝土溢流井道,使上、下各层水池的水位保持恒定设计高度,水池底层是水泵房,在水泵房设置排水口,水池的四周墙壁为混凝土结构墙,外墙加设有保温层,底层与水泵连接,最上层与空调机出口连接;从而避免了能量损失。
在上述水池内设置回转的水流通道,使流入每层的冷冻水如同在管道内流动。杜绝了供水、回水混合现象发生。
在水塔内设有恒压井道,在恒压井道上与各导层水池溢流口对应处设置有检修口。
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采用混凝土恒压井道,使塔内各层水池之间的气压恒定而且与室外环境相对隔绝,减少了由于空气流动所导致的能量损失;通过多层水池设计分散水压,并且增大了水蓄冷的容积,通过溢流方式,层与层之间不需要开关控制。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剖面图;图2为水池奇数层平面图;
图3为水池偶数层平面图;图4为水流走向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图1、2、3所示,多层恒压水蓄冷钢筋混凝土水塔,其包括至少两层水池1,各层水池1采用竖向混凝土溢流井道2,在溢流井道2对应面的水池底部设有进水口12,使上、下各层水池的水位保持恒定设计高度,水池底层是水泵房3,在水泵房设置排水口4,水池1的四周墙壁5为混凝土结构墙,外墙加设有保温层6,底层与水泵房3的水泵入口8连接,最上层与空调机出口7连接,水池1内设置回转的水流通道11,使水流按照设计要求流动;在水塔内设有恒压井道9,在恒压井道9上与各导层水池1溢流口对处应设置有检修口10。
从空调机组交换冷量后的空调回水,通过管道引至蓄冷水塔最顶层,穿过楼板到A处,经过B后分成二个环路,再陆续经过水流通道C、D、E、F、G、H、J点会合后,再经过K点,通过M溢流管井流到下一层水池。
由上层水池经溢流管井流入到本层A1处,经过B1后分成二个环路,再陆续经过水流通道C1、D1、E1、F1、G1、H1、J1点会合后,再经过K1点,通过M1溢流管井流到再下一层水池。
水流经各层依次顺序流到最底层。
如图4所示,各层水流的走向,即水泵连接空调机组,空调机连接水流通道11,各层水流通道11通过溢流井道2连接,水流通道11连接水泵。
权利要求
1.多层恒压水蓄冷钢筋混凝土水塔,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至少两层水池,各层水池采用竖向混凝土溢流井道,使上、下各层水池的水位保持恒定设计高度,水池底层是水泵房,在水泵房设置排水口,水池的四周墙壁为混凝土结构墙,外墙加设有保温层,底层与水泵连接,最上层与空调机出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示的多层恒压水蓄冷钢筋混凝土水塔,其特征在于在水池内设置回转的水流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示的多层恒压水蓄冷钢筋混凝土水塔,其特征在于在水塔内设有恒压井道,在恒压井道上与各导层水池溢流口对处设置有检修口。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多层恒压水蓄冷钢筋混凝土水塔,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至少两层水池,各层水池采用竖向混凝土溢流井道,使上、下各层水池的水位保持恒定设计高度,水池底层是水泵房,在水泵房设置排水口,水池的四周墙壁为混凝土结构墙,外墙加设有保温层,底层与水泵连接,最上层与空调机出口连接。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采用混凝土恒压井道,使塔内各层水池之间的气压恒定而且与室外环境相对隔绝,减少了由于空气流动所导致的能量损失;通过多层水池设计分散水压,并且增大了水蓄冷的容积,通过溢流方式,层与层之间不需要开关控制。在水池内设置回转的水流通道,杜绝了供水、回水混合现象发生。
文档编号E04H12/12GK101021107SQ20061012256
公开日2007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30日
发明者张孔强 申请人:东莞市绿创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张孔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