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抗震预制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6299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抗震预制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材料,尤其是涉及到一种建筑业中的抗 震预制板。
背景技术
在我国农村城镇民用建筑物中,目前基本上都在使用预制水 泥板。由于预制水泥板设有多个中空管道孔,因而具有重量轻、 隔音好、成本低、安装方便快捷的优点,特别是它中间的钢筋是 拉直并加了预应力,因此强度也大,而为人们广泛接受。但由于 这种预制水泥板均为长条状,并排摆放置在承重墙上,且互不相 连,纯粹依靠墙体支撑,不能形成整体,因而存在抗震差,板与 板之间容易开裂而导致渗漏。而在城镇建设大型高档建筑物中, 通常釆用的现浇方式虽具有能与房梁互联成整体、抗震能力强、 不漏水的优点,但它必须到现场铺设,施工进度慢,且内铺的钢
筋很难有高强的预应力,整体强度不高;再则,现浇楼层的中间 无中空管道孔,施工时还要铺设模板,因此也存在材料消耗大、 施工成本高、隔音效果差、施工进度慢的缺点。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既能抗震也能有效防止漏水的预制水泥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设有中空管道孔的水泥预制板本 体内预设有通过拉伸加预应力的钢筋,该钢筋自预制板本体的两 端伸出, 一般伸出长度为5-10厘米,使其与放置于同一承重墙体 上的相邻两块预制水泥板端部伸出的钢筋叠焊在一起。同时在预 制板本体的两侧增设凸形体和板壁凹槽,使相邻放置的两块预制
板之间形成横向通长凹槽,并在通长凹槽内放置1至2根通长钢
筋,使其与设置于墙体上的预埋垂直钢筋相连,然后对整层楼板 纵横方向的凹槽空隙进行局部现浇,从而使墙体和预制板形成一 整体,达到抗震防漏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两块预制板之间可以通过伸 出钢筋相互叠焊在一起,并在板与板之间的横向凹槽中设置通长 钢筋,使其与墙体上的预埋垂直钢筋相连,并对其进行局部现浇, 从而大大提高了房屋整体抗震强度,它比整体现浇省时、省钱、 方便快捷,具有抗震防漏等优点。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预制板本体,2凸形体,3钢筋,4现浇混凝土, 5 承重墙体,6预埋垂直钢筋,7中空管道孔,8板间横向通长凹 槽,9通长钢筋,10板壁凹槽,11板间纵向凹槽。五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l、图2所示,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只需要在制作传统预 制水泥板的基础上,将制作预制板本体1内加预应力的钢筋3伸 出两端长约5-10厘米。同时可在预制板本体1的两侧增设凸形体 2和板壁凹槽10。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当建造房屋墙体即将达到 需要盖板高度时,在承重墙体5内间距预埋垂直钢筋6,然后将预 制水泥板的两端分别放置于承重墙体5上,并将板端部伸出的钢 筋3叠焊在一起。预制板本体1整齐铺放于墙体5之上后,预制 板本体1之间形成横向通长凹槽8和板间纵向凹槽11,在通长凹 槽8内放置1至2根通长钢筋9,并将其与预埋于墙体5上的预埋 垂直钢筋6进行焊接,再对预制板之间的横向通长凹槽8和板间 纵向凹槽11填充现浇混凝土 4,从而使预制板与承重墙体5结合 成一整体,达到抗震防漏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抗震预制板,它由砂、石、水泥、钢筋组成,其特征在于设有中空管道孔(7)的水泥预制板本体(1)内预设有通过拉伸加预应力的钢筋(3),该钢筋自预制板本体(1)的两端伸出,预制板本体(1)的两侧设有凸形体(2)和板壁凹槽(10)。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抗震预制板,其特征在于钢筋(3)自预制板本体(1)两端伸出5-10厘米。
专利摘要一种新型抗震预制板,它解决了传统预制板并排放置在承重墙上,互不相连,未形成整体,不能防漏抗震等问题,其特征在于设有中空管道孔(7)的水泥预制板本体(1)内预设有通过拉伸加预应力的钢筋(3),该钢筋自预制板本体(1)的两端伸出,预制板本体(1)的两侧设有凸形体(2)和板壁凹槽(10)。实施本实用新型由于将预制板两端伸出的钢筋和设置于板间凹槽内的通长钢筋与承重墙上预埋的垂直放置的钢筋焊接在一起并进行局部现浇,因而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和防渗漏功能。
文档编号E04C2/00GK201314091SQ20082019238
公开日2009年9月2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13日
发明者汤凯全, 汤凯峰 申请人:汤凯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