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用防火保温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0114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建筑用防火保温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保温用品的结构设计和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提供了建筑用防火保温板。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建筑物外墙保温是一个具有较高技术难度的技术问题。现有的技术方案之一是在墙体内部设置防火保温板,但是建筑用防火保温板通常是被封闭固定在墙体中的,不能进行外饰面面材的拆卸和保温材料的替换操作。因为现有的防火保温板虽然价格低廉,但是使用年限对于建筑物的使用年限而言相对很短,所以并不适合应用。另外,建筑用防火保温板的防水结构设计也应进行考虑。因此人们期望获得一种能将防火保温板应用于建筑物的具体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火、保温效果都很好的建筑用防火保温板,同时还要求具有优良的防水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用防火保温板,建筑用防火保温板内部设置有封闭的填料腔,填料腔内部填充有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填料腔为抽真空封闭结构;用来包裹填料腔的所述建筑用防火保温板的外表皮3为多层结构所述的最内层为真空封闭层301 ;外层为保护层303 ;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表皮3中,用于包裹填料层2之外的外表皮伸出部308 与用于包裹填料层2的主体部分之间的连接用接缝5位于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厚度方向上与侧面的距离为总厚度的0-49%处。本实用新型强调外表皮伸出部308按照上述的要求进行错位布置,以利于形成连续的防水结构。施工时可以按照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等要求进行顺序施工,施工后从结构上形成连续的防水面;同时还保证相邻的建筑用防火保温板之间能较为紧密地排布。本实用新型所述建筑用防火保温板,还要求保护下述优选内容所述外表皮3中,用于包裹填料层2之外的外表皮伸出部308与用于包裹填料层 2的主体部分之间的连接用接缝5位于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的侧面边缘处。即用于包裹填料层2之外的外表皮伸出部308与用于包裹填料层2的主体部分之间的连接用接缝5位于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厚度方向上与侧面的距离为总厚度的0%处。进一步优选所述外表皮3中,用于包裹填料层2之外的外表皮伸出部308设置在填料层2外部的左右相对的两侧或/和上下相对的两侧;且处于左右相对两侧或者上下相对的两侧的外表皮伸出部308与用于包裹填料层2的主体部分之间的连接用接缝5位于分别靠近填料层2的两个侧面的位置。即可以视为外表皮伸出部308是用于包裹填料层 2的外表皮3侧面的连续和延伸部,以便于施工时相邻两块建筑用防火保温板之间相互嵌合,形成效果较好的防水结构。同时也保证了相邻的建筑用防火保温板之间能较为紧密地排布。[0009]为便于施工时建筑用防火保温板与墙壁或其它的防火保温板之间的结合,在外表皮伸出部308上设置有便于施工时与墙面结合的孔状结构4或者未穿透的凹凸结构。所述外表皮3中,在真空封闭层301和保护层303之间还设置有反射层302。所述建筑用防火保温板中,填料腔中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厚度为5 100mm ;外表皮伸出部308的总厚度为彡5mm。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防火、保温性能好,相互配合可以形成较好的防水结构;初期施工成本明显较低,创造性地设计了便于后期维护的结构形式,技术效果优良。其具有较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图1为建筑用防火保温板结构示意简图之一;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建筑用防火保温板结构示意简图之二 ;图4为图3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建筑用防火保温板,参见附图1、2 ;建筑用防火保温板内部设置有封闭的填料腔,填料腔内部填充有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填料腔为抽真空封闭结构;用来包裹填料腔的所述建筑用防火保温板的外表皮3为多层结构所述的最内层为真空封闭层301,外层为保护层303,在真空封闭层301和保护层303之间还设置有反射层302 ;所述外表皮3中,用于包裹填料层2之外的外表皮伸出部308与用于包裹填料层2的主体部分之间的连接用接缝5位于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的侧面边缘处。即用于包裹填料层2之外的外表皮伸出部 308与用于包裹填料层2的主体部分之间的连接用接缝5位于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厚度方向上与侧面的距离为总厚度的0%处。所述外表皮3中,用于包裹填料层2之外的外表皮伸出部308设置在填料层2外部的左右相对的两侧或/和上下相对的两侧;且处于左右相对两侧或者上下相对的两侧的外表皮伸出部308与用于包裹填料层2的主体部分之间的连接用接缝5位于分别靠近填料层2的两个侧面的位置。即可以视为外表皮伸出部308是用于包裹填料层2的外表皮3侧面的连续和延伸部,以便于施工时相邻两块建筑用防火保温板之间相互嵌合,形成效果较好的防水结构。本实施例强调外表皮伸出部308按照上述的要求进行错位布置,以利于形成连续的防水结构。施工时可以按照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等要求进行顺序施工,施工后从结构上形成连续的防水面。为便于施工时建筑用防火保温板与墙壁或其它的防火保温板之间的结合,在外表皮伸出部308上设置有便于施工时与墙面结合的孔状结构4或者未穿透的凹凸结构。所述建筑用防火保温板中,填料腔中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厚度为30mm ;外表皮伸出部308的总厚度为3mm。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施例防火、保温性能好,相互配合可以形成较好的防水结构;初期施工成本明显较低,创造性地设计了便于后期维护的结构形式,技术效果优良。 其具有较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0026]实施例2—种建筑用防火保温板,建筑用防火保温板内部设置有封闭的填料腔,填料腔内部填充有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填料腔为抽真空封闭结构;用来包裹填料腔的所述建筑用防火保温板的外表皮3为多层结构所述的最内层为真空封闭层301,外层为保护层303,所述外表皮3中,在真空封闭层301和保护层303之间还设置有反射层302 ;所述外表皮3中,用于包裹填料层2之外的外表皮伸出部308与用于包裹填料层 2的主体部分之间的连接用接缝5位于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的侧面边缘处。即用于包裹填料层2之外的外表皮伸出部308与用于包裹填料层2的主体部分之间的连接用接缝5位于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厚度方向上与侧面的距离为总厚度的0%处。本实施例强调外表皮伸出部308按照上述的要求进行错位布置,以利于形成连续的防水结构。施工时可以按照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等要求进行顺序施工,施工后从结构上形成连续的防水面。所述外表皮3中,用于包裹填料层2之外的外表皮伸出部308设置在填料层2外部的左右相对的两侧或/和上下相对的两侧;且处于左右相对两侧或者上下相对的两侧的外表皮伸出部308与用于包裹填料层2的主体部分之间的连接用接缝5位于分别靠近填料层2的两个侧面的位置。即可以视为外表皮伸出部308是用于包裹填料层2的外表皮3侧面的连续和延伸部,以便于施工时相邻两块建筑用防火保温板之间相互嵌合,形成效果较好的防水结构。为便于施工时建筑用防火保温板与墙壁或其它的防火保温板之间的结合,在外表皮伸出部308上设置有便于施工时与墙面结合的孔状结构4或者未穿透的凹凸结构。所述建筑用防火保温板中,填料腔中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厚度为IOOmm ;外表皮伸出部308的总厚度为5mm。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施例防火、保温性能好,相互配合可以形成较好的防水结构;初期施工成本明显较低,创造性地设计了便于后期维护的结构形式,技术效果优良。 其具有较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施例3一种建筑用防火保温板,参见图3、4 ;建筑用防火保温板内部设置有封闭的填料腔,填料腔内部填充有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填料腔为抽真空封闭结构;用来包裹填料腔的所述建筑用防火保温板的外表皮3为多层结构所述的最内层为真空封闭层301 ;外层为保护层303 ;所述外表皮3中,用于包裹填料层2之外的外表皮伸出部308与用于包裹填料层 2的主体部分之间的连接用接缝5位于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厚度方向上与侧面的距离为总厚度的0-10%处。强调外表皮伸出部308按照上述的要求进行错位布置,以利于形成连续的防水结构。施工时可以按照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等要求进行顺序施工,施工后从结构上形成连续的防水面。所述外表皮3中,用于包裹填料层2之外的外表皮伸出部308设置在填料层2外部的左右相对的两侧或/和上下相对的两侧;且处于左右相对两侧或者上下相对的两侧的外表皮伸出部308与用于包裹填料层2的主体部分之间的连接用接缝5位于分别靠近填料层2的两个侧面的位置。即可以视为外表皮伸出部308是用于包裹填料层2的外表皮3侧面的连续和延伸部,以便于施工时相邻两块建筑用防火保温板之间相互嵌合,形成效果较好的防水结构。[0036]为便于施工时建筑用防火保温板与墙壁或其它的防火保温板之间的结合,在外表皮伸出部308上设置有便于施工时与墙面结合的孔状结构4。所述外表皮3中,在真空封闭层301和保护层303之间还设置有反射层302。所述建筑用防火保温板中,填料腔中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厚度为IOOmm ;外表皮伸出部308的总厚度为5mm。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施例防火、保温性能好,相互配合可以形成较好的防水结构;初期施工成本明显较低,创造性地设计了便于后期维护的结构形式,技术效果优良。 其具有较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施例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内容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用来包裹填料腔的所述建筑用防火保温板的外表皮3为多层结构所述的最内层为真空封闭层301 ;外层为保护层303 ;所述外表皮3中,用于包裹填料层2之外的外表皮伸出部308与用于包裹填料层 2的主体部分之间的连接用接缝5位于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厚度方向上与侧面的距离为总厚度的0-5%处。强调外表皮伸出部308按照上述的要求进行错位布置,以利于形成连续的防水结构。施工时可以按照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等要求进行顺序施工,施工后从结构上形成连续的防水面。为便于施工时建筑用防火保温板与墙壁或其它的防火保温板之间的结合,在外表皮伸出部308上设置有便于施工时与墙面结合的孔状结构4。所述建筑用防火保温板中,填料腔中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厚度为55mm ;外表皮伸出部308的总厚度为3mm。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施例防火、保温性能好,相互配合可以形成较好的防水结构;初期施工成本明显较低,创造性地设计了便于后期维护的结构形式,技术效果优良。 其具有较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施例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内容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填料腔中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厚度为5mm。外表皮伸出部308的总厚度为0. 5mm。为便于施工时建筑用防火保温板与墙壁或其它的防火保温板之间的结合,在外表皮伸出部308上设置有便于施工时与墙面结合的未穿透的凹凸结构。实施例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内容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填料腔中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厚度为15mm。外表皮伸出部308的总厚度为1mm。为便于施工时建筑用防火保温板与墙壁或其它的防火保温板之间的结合,在外表皮伸出部308上设置有便于施工时与墙面结合的未穿透的凹凸结构。实施例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内容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填料腔中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厚度为35mm。[0060]外表皮伸出部308的总厚度为1. 5mm。为便于施工时建筑用防火保温板与墙壁或其它的防火保温板之间的结合,在外表皮伸出部308上设置有便于施工时与墙面结合的未穿透的凹凸结构。实施例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内容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填料腔中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厚度为75mm。外表皮伸出部308的总厚度为3. 5mm。为便于施工时建筑用防火保温板与墙壁或其它的防火保温板之间的结合,在外表皮伸出部308上设置有便于施工时与墙面结合的未穿透的凹凸结构。
权利要求1.一种建筑用防火保温板,建筑用防火保温板内部设置有封闭的填料腔,填料腔内部填充有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填料腔为抽真空封闭结构;用来包裹填料腔的所述建筑用防火保温板的外表皮(3)为多层结构所述的最内层为真空封闭层(301);外层为保护层 (303 );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表皮(3 )中,用于包裹填料层(2 )之外的外表皮伸出部(308 )与用于包裹填料层(2)的主体部分之间的连接用接缝(5)位于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厚度方向上与侧面的距离为总厚度的0-49%处。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建筑用防火保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表皮(3)中,用于包裹填料层(2)之外的外表皮伸出部(308)与用于包裹填料层(2)的主体部分之间的连接用接缝(5)位于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的侧面边缘处。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建筑用防火保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表皮(3)中,用于包裹填料层(2)之外的外表皮伸出部(308)设置在填料层(2)外部的左右相对的两侧或/ 和上下相对的两侧;且处于左右相对两侧或者上下相对的两侧的外表皮伸出部(308)与用于包裹填料层(2)的主体部分之间的连接用接缝(5)位于分别靠近填料层(2)的两个侧面的位置。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建筑用防火保温板,其特征在于在外表皮伸出部(308)上设置有便于施工时与墙面结合的孔状结构(4)或者未穿透的凹凸结构。
5.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建筑用防火保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表皮(3 )中,在真空封闭层(301)和保护层(303 )之间还设置有反射层(302 )。
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建筑用防火保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表皮(3)中,在真空封闭层(301)和保护层(303)之间还设置有反射层(302)。
7.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建筑用防火保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用防火保温板中,填料腔中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厚度为5 100mm;外表皮伸出部(308)的总厚度为彡5mm。
8.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建筑用防火保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用防火保温板中,填料腔中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厚度为5 100mm ;外表皮伸出部(308)的总厚度为彡5mm。
9.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建筑用防火保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用防火保温板中,填料腔中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厚度为5 100mm ;外表皮伸出部(308)的总厚度为彡5mm。
专利摘要一种建筑用防火保温板,其内部设置有封闭的填料腔,填料腔内部填充有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填料腔为抽真空封闭结构;用来包裹填料腔的所述建筑用防火保温板的外表皮(3)为多层结构所述的最内层为真空封闭层(301);外层为保护层(303);所述外表皮(3)中,用于包裹填料层(2)之外的外表皮伸出部(308)与用于包裹填料层(2)的主体部分之间的连接用接缝(5)位于板状结构的填料层(2)厚度方向上与侧面的距离为总厚度的0-49%处。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防火、保温、防水性能好,初期施工成本明显较低,创造性地设计了便于后期维护的结构形式,技术效果优良;其具有较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文档编号E04F13/076GK202324465SQ20112042554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日
发明者代序 申请人:代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