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摆臂式混凝土自动回收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凝土处理装置,具体是一种混凝土自动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主要以水泥、沙、石等一定比例进行搅拌混合的建筑材料,搅拌主机下方开设混凝土下料斗,经混凝土下料斗的出口入混凝土搅拌车送至施工现场。搅拌车装满混凝土离开搅拌机出口后,搅拌机内残留混凝土会流到地面及四周,严重影响周边环境卫生,混凝土在短时间内会凝固,清理地面混凝土非常困难,如长时间得不到清理,地面混凝土会增厚,很容易发生混凝土罐车与搅拌主机下料斗碰撞造成罐体损坏,而且余料给整个搅拌站造成脏乱以及造成混凝土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为了解决搅拌机内残留混凝土流出造成的环境污染及混凝土浪费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摆臂式混凝土自动回收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有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摆臂式混凝土自动回收器,包括回收器、回收管及摆臂支架,回收器为上、下端开口的空腔结构,下端连接回收管,回收器侧面连接摆臂支架的一端,摆臂支架包括两个由销轴和弹簧连接的摆臂。将回收器置于混凝土下料斗下方,从混凝土下料斗出口流出的混凝土被回收器收集,再经过回收管转送至混凝土贮存装置。摆臂支架是车辆自碰式装置,两个铰链连接的摆臂在弹簧作用下可自动回位,当混凝土罐车离开后,摆臂支架带动回收器自动回到混凝土下料斗下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摆臂式混凝土自动回收器,可以及时回收混凝土搅拌主机残留的混凝土,保证了搅拌站清洁卫生,避免了混凝土的浪费。
图I为本实用新型摆臂式混凝土自动回收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图中,I 一回收器,2 —回收管,3 —摆臂支架,4 一销轴,5 一弹簧,6 —搅拌站
主支架,7 一移动式回收箱,8 一滚轮,9 一混凝土搅拌主机,I 0 一混凝土下料斗,I I 一
混凝土罐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做具体说明。如图I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摆臂式混凝土自动回收器,包括回收器I、回收管2及摆臂支架3,回收器I为上、下端开口的空腔结构,下端连接回收管2,回收器I侧面连接摆臂支架3的一端,摆臂支架包括两个由销轴4和弹簧5连接的摆臂。混凝土搅拌主机9下端设有混凝土下料斗I Q,回收器在混凝土下料斗I 0下方,优选的回收器I结构是上部为圆筒,圆筒下端连接锥形筒,更有利于混凝土的承接及输送。回收管2采用内表面光滑且不易粘混凝土的材料制成。为了使回收器I能够自由地随摆臂摆动,回收管2优选采用软管。摆臂支架3的两个摆臂为铰链连接,弹簧的两端固定在销轴的两侧。摆臂支架水平设置,其前端固定回收器,后端与支撑物固定,该支撑物可以是墙壁或专门的支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优选的方案是将摆臂支架3的另一端固定在搅拌站主支架6上。回收管2的出口端设有移动式回收箱7,移动式回收箱7底部装有滚轮8。移动式回收箱用于回收残留的混凝土,并方便移动。如图2所示,混凝土罐车I I行驶到混凝土搅拌主机下方,混凝土罐车后部的进料斗将混凝土下料斗I Q下方的回收器I顶开,混凝土罐车I I的进料斗在混凝土下料斗I 0下方承接混凝土。混凝土罐车I I装满后驶离,在弹簧作用下摆臂带动回收器下方,承接残留的混凝土。
权利要求1.一种摆臂式混凝土自动回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回收器(I )、回收管(2)及摆臂支架(3),回收器(I)为上、下端开口的空腔结构,下端连接回收管(2),回收器(I)侧面连接摆臂支架(3 )的一端,摆臂支架包括两个由销轴(4 )和弹簧(5 )连接的摆臂。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摆臂式混凝土自动回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收管(2)为软管。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摆臂式混凝土自动回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摆臂支架(3 )的另一端固定在搅拌站主支架(6 )上。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摆臂式混凝土自动回收器,其特征在于回收管(2)的出口端设有移动式回收箱(7),移动式回收箱(7)底部装有滚轮(8)。
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摆臂式混凝土自动回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收器(I)上部为圆筒,圆筒下端连接锥形筒。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搅拌机内残留混凝土流出造成的环境污染及混凝土浪费问题,提供的摆臂式混凝土自动回收器,包括回收器、回收管及摆臂支架,回收器为上、下端开口的空腔结构,下端连接回收管,回收器侧面连接摆臂支架的一端,摆臂支架包括两个由销轴和弹簧连接的摆臂。将回收器置于混凝土下料斗下方,从混凝土下料斗出口流出的混凝土被回收器收集,再经过回收管转送至混凝土贮存装置。摆臂支架是车辆自碰式装置,两个铰链连接的摆臂在弹簧作用下可自动回位。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摆臂式混凝土自动回收器,可以及时回收混凝土搅拌主机残留的混凝土,保证了搅拌站清洁卫生,避免了混凝土的浪费。
文档编号B28C9/02GK202507400SQ20122013974
公开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6日
发明者冯建国, 赵岩 申请人:冯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