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停车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7871阅读:6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停车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停车篷,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的停车篷底座。



背景技术:

目前的停车篷底座大多是固定式的,并采用地钉固定在地面上,但是这种停车篷移动比较麻烦,不符合便携式停车篷的特点;此外,为了便于移动停车篷,有些停车篷底部设有滚轮,然后采用地钉固定,但是在滚轮作用下,固定底座使容易出现晃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停车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滚轮的停车篷底座在固定时容易出现晃动。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停车篷,包括有蓬本体,所述蓬本体下方设有座体、及设置在座体上的滚轮,所述座体上设有用于阻止座体移动的刹停装置,所述座体上设有用于使滚轮相对地面竖向移动的升降装置;座体上设有地钉。

进一步,所述滚轮为万向轮。便于转动方向。

进一步,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一号凸轮、凸轮推杆、一号复位弹簧和固定在一号凸轮上的一号凸轮扳手,滚轮包括支撑座和转接在支撑座上的轮子,一号凸轮与座体铰接,凸轮推杆竖向设置,凸轮推杆上部与一号凸轮轮周面相抵靠配合,凸轮推杆下部与滚轮的支撑座固连;一号凸轮扳手用于转动一号凸轮来向下推动推杆,一号复位弹簧用于驱动凸轮推杆朝向一号凸轮所在方向运动。通过转动一号凸轮,使得一号凸轮的周面顶压凸轮推杆,且由于一号凸轮距离转动中心位置不一致,故凸轮推杆可以推动凸轮推杆向下运动,由此实现整体的上升,即便于控制滚轮的上下移动。

进一步,一号凸轮扳手包括一号插杆和一号套筒,一号插杆一端插接在一号套筒内且采用多边形配合且该端与一号套筒内的底部之间连有处于拉伸状态的一号卡紧弹簧,一号插杆的另一端与一号凸轮的转轴固定;一号套筒上设有一号把手,座体上设有用于卡接一号把手的一号卡槽。通过卡接一号卡槽可以限制一号把手的位置,有利于增强一号凸轮的稳定性。

进一步,一号凸轮为偏心轮。偏心轮的稳定性好。

进一步,刹停装置包括竖向设置的支撑杆以及控制支撑杆竖向移动的升降机构。刹停装置采用可升降的支撑杆,以使滚轮脱离地面,而非采用直接刹停滚轮,一方面可以起到支撑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保护滚轮的作用。

进一步,升降机构包括二号凸轮、二号复位弹簧和固定在二号凸轮上的二号凸轮扳手,二号凸轮与座体铰接,二号凸轮扳手通过转动二号凸轮来向下推动支撑杆,二号复位弹簧向上推动支撑杆。便于升降支撑杆。

进一步,二号凸轮扳手包括二号插杆和二号套筒,二号插杆一端插接在二号套筒内且采用多边形配合且该端与二号套筒内的底部之间设有处于拉伸状态的二号卡紧弹簧,二号插杆的另一端为二号凸轮的转轴;二号套筒上设有二号把手,座体上设有用于卡接二号把手的二号卡槽。通过卡接二号卡槽可以限制二号把手的位置,有利于增强二号凸轮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中设有可升降的滚轮以及阻止座体移动的刹停装置;在用地钉固定底座时,可以防止滚轮带动底座移动。在升降滚轮时,刹停装置可以起到防止座体移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正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俯视一号凸轮扳手的结构原理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俯视二号凸轮扳手的结构原理图;

图4为实施例二中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参阅图1和图2,一种停车篷,包括有蓬本体(未画出),该蓬本体下方设有座体1、及设置在座体1上的滚轮2,所述座体1上设有用于阻止座体1移动的刹停装置,所述座体1上设有用于使滚轮2相对地面竖向移动的升降装置;座体1上设有地钉。所述滚轮2为万向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一号凸轮41、凸轮推杆42、一号复位弹簧43和固定在一号凸轮41上的一号凸轮扳手44,滚轮2包括支撑座和转接在支撑座上的轮子,一号凸轮41与座体1铰接,凸轮推杆42竖向设置且下部与滚轮2的支撑座固连;一号凸轮扳手44通过转动一号凸轮41来向下推动推杆42,一号复位弹簧43向上推动凸轮推杆42。

一号凸轮扳手44包括一号插杆441和一号套筒442,一号插杆441一端插接在一号套筒442内且采用正四边形配合且该端与一号套筒442内的底部之间连有处于拉伸状态的一号卡紧弹簧445,一号插杆441的另一端与一号凸轮41的转轴固定;一号套筒442上设有一号把手443,座体1上设有用于卡接一号把手443的一号卡槽444。一号凸轮41为偏心轮。

正常使用时,一号把手443位于一号卡槽444内;滚动时,旋转外拉一号把手443,然后将一号把手443旋转180°放入一号卡槽444内,同时一号凸轮41旋转180°,一号复位弹簧43推动滚轮2上升。

参阅图1和图3,刹停装置包括竖向设置的支撑杆31以及控制支撑杆31竖向移动的升降机构。升降机构包括二号凸轮32、二号复位弹簧33和固定在二号凸轮32上的二号凸轮扳手34,二号凸轮32与座体1铰接,二号凸轮扳手34通过转动二号凸轮32来向下推动支撑杆31,二号复位弹簧33向上推动支撑杆31。二号凸轮扳手34包括二号插杆341和二号套筒342,二号插杆341一端插接在二号套筒342内且采用多边形配合且该端与二号套筒342内的底部之间设有处于拉伸状态的二号卡紧弹簧345,二号插杆341的另一端为二号凸轮32的转轴;二号套筒342上设有二号把手343,座体1上设有用于卡接二号把手343的二号卡槽。二号把手343卡接在二号卡槽内时可以限制二号把手343的转动。

支撑杆31的升降与滚轮2的升降工作原理相同。

刹停时,先将支撑杆31下降至与地面接触,然后将滚轮2上升。

实施例二:

参阅图4,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升降装置包括竖向转接在座体1上的一号螺纹杆51,一号螺纹杆51下端与与滚轮2的支撑座固连,一号螺纹杆51上设有方便旋转的柄部。

刹停装置为转接在座体1上的二号螺纹杆61,二号螺纹杆61下端与滚轮2的支撑座固连,二号螺纹杆61上设有方便旋转的柄部。

当然,刹停装置还可以采用带式刹车、蹄式刹车、鼓式刹车、盘式刹车、气胀式刹车等。而升降装置除了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外,还可以采用液压缸进行升降,或者带有自锁性能的伸缩杆等,这些升降装置的方案属于常规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