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脚手架升降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依靠液压提升脚手架的升降装置,属于建筑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在施工现场搭建一些用于浇筑钢筋混凝土支撑板的建筑支架以及进行一些外墙的粉饰工作等,以前,一般是在施工现场搭建竹木结构的脚手架,其强度不够,易发生危险,且搭建过程较为复杂,耗费时间较多;现如今施工时大多是将组装好的脚手架用吊车吊起进行空中作业,但工作工程中脚手架易发生摇晃,影响工作效率且安全隐患高;有时人们也使用液压千斤顶来升降脚手架,但千斤顶升降高度较低,无法在较高的高空中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脚手架安装不稳定、安全隐患高、升降范围小的缺陷,提供一种依靠液压提升脚手架的升降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依靠液压提升脚手架的升降装置,包括底板、油箱、液压缸、电机、双向液压马达和卷筒,所述油箱、所述液压缸、所述电机、所述双向液压马达和所述卷筒依次安装于所述底板顶部,所述油箱顶部设置有加油口,所述油箱通过导油管与所述液压缸连接,所述油箱和所述液压缸之间设置有电磁阀,所述油箱通过所述导油管和所述双向液压马达连接,所述油箱和所述双向液压马达之间设置有过滤装置,所述电机通过伸缩轴和所述液压缸连接,所述液压缸通过所述导油管和所述双向液压马达连接,所述液压缸和所述双向液压马达之间设置有所述电磁阀,所述双向液压马达通过传动轴与所述卷筒连接,所述卷筒上设置有钢绳,所述底板四角安装有支架,所述支架上安装有工作台,所述支架顶部安装有吊杆,所述工作台顶部安装有脚手架,所述吊杆两端安装有吊环,所述钢绳一端固定于所述卷筒上,另一端穿过吊环与所述工作台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工作台两端均连接有所述钢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工作台与所述支架滑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工作台上安装有控制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吊杆和所述吊环使用高硬度合金材料制造。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液压装置驱动双向液压马达传动来升降脚手架,升降范围大、效率高;脚手架通过支架固定,稳定性高,升降时传动平稳,使用安全性能好;油箱通过导油管和双向液压马达连接,且油箱和双向液压马达之间设置有过滤装置,能将双向液压马达中使用过的液压油经过滤后传输至油箱继续使用,降低了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底板的俯视图;
图中:1、脚手架;2、工作台;3、支架;4、吊杆;5、吊环;6、底板;7、油箱;8、加油口;9、液压缸;10、电机;11、电磁阀;12、双向液压马达;13、传动轴;14、卷筒;15、导油管;16、过滤装置;17、钢绳;18、伸缩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一种依靠液压提升脚手架的升降装置,包括底板6、油箱7、液压缸9、电机10、双向液压马达12和卷筒14,油箱7、液压缸9、电机10、双向液压马达12和卷筒14依次安装于底板6顶部,油箱7顶部设置有加油口8,油箱7通过导油管15与液压缸9连接,油箱7和液压缸9之间设置有电磁阀11,油箱7通过导油管15和双向液压马达12连接,油箱7和双向液压马达12之间设置有过滤装置16,电机10通过伸缩轴18和液压缸9连接,液压缸9通过导油管15和双向液压马达12连接,液压缸9和双向液压马达12之间设置有电磁阀11,双向液压马达12通过传动轴13与卷筒14连接,卷筒14上设置有钢绳17,底板6四角安装有支架3,支架3上安装有工作台2,支架3顶部安装有吊杆4,工作台2顶部安装有脚手架1,吊杆4两端安装有吊环5,钢绳17一端固定于卷筒14上,另一端穿过吊环5与工作台2连接。
工作台2两端均连接有钢绳17,工作台两端均受到钢绳的作用力,使工作台工作和升降时更加平稳。工作台2与支架3滑动连接,方便工作台升降。工作台2上安装有控制装置,方便操作控制脚手架。吊杆4和吊环5使用高硬度合金材料制造,能增加装置的耐磨度,进而增加装置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升降装置工作时,开启电机,电机驱动液压缸从油箱中抽取液压油,随后液压缸将液压油挤入双向液压马达内,驱动马达转动,再通过马达的转动带动卷筒转动,使卷筒开始收放钢绳,从而带动钢绳另一端的脚手架升降;可通过双向液压马达的转动方向来控制脚手架上升或下降。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