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柱托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4806阅读:673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柱托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筋混凝土立柱的托换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立柱托换装置。



背景技术: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之一,由于设计、施工缺陷,自然界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的损伤导致立柱强度偏低或需要提升使用要求等原因而使建筑存在安全隐患,故大量的工程结构需要进行加固改造。结构托换技术是通过改变荷载传递路径的方式实现结构安全托换,该技术在建筑物顶升纠偏工程、建筑物大空间改造工程、建筑物整体移位工程等领域应用广泛。最常见的工程托换包括柱托换和墙体托换。

既有专利,如公告号为CN203795884U、申请公告日为2014年1月17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安全可靠的托梁换柱施工系统,包括若干托梁换柱支撑结构、电脑、静态应变测试仪和若干应变片;托梁换柱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底座、千斤顶和百分表;底座设置在地面上,千斤顶设置在底座上,千斤顶上设有用于支撑梁的支撑;底座上设有用于测量支撑顶升量的百分表;支撑的外壁上设有若干应变片,每个应变片通过对应的信号线连接静态应变测试仪,静态应变测试仪连接电脑。以解决在托梁换柱施工中,确保柱荷载完全由支撑结构来承担,精确控制梁的变形。

上述专利通过在立柱的四周设置若干个托梁换柱支撑结构来实现柱荷载卸载,但是上述结构的托梁换柱支撑结构中由于是直接在千斤顶上设置支撑来对支撑梁进行支撑的,而支撑呈长条形设置,加之千斤顶伸长的长度有限,故支撑长度较大,且安装时支撑需要以竖直的状态放置到千斤顶上再进行安装固定,而支撑由于强度的要求必定需要采用硬质金属材质制成,这使得托梁换柱支撑结构的安装非常繁琐、费力,且难度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立柱托换装置,其解决了安装繁琐、困难以及费力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立柱托换装置,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的千斤顶,还包括抱梁和多个支撑杆,所述抱梁呈环状且内设有可用于套设立柱的通孔,所述抱梁设置于千斤顶上,所述支撑杆均匀设置于抱梁上端并用于支撑梁。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抱梁由多个钢梁绕立柱连接而成,所述钢梁间通过连接角码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角码的方式连接方便抱梁的组装。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钢梁为工字钢或C型钢,所述角码嵌入钢梁的型槽内通过螺栓固定。

采用上述结构,工字钢或C型钢的强度高,且材料节省,与角码以嵌合的方式配合安装后结构更加稳固。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支撑杆设置为四个,支撑杆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板,支撑杆固定于连接板中部,支撑杆两侧的连接板上均设置有安装孔。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支撑杆与连接板垂直。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支撑杆与连接板呈锐角设置。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支撑杆与连接板间的角度为45~90°。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千斤顶的数量与支撑杆的数量相同,且千斤顶和抱梁的连接点与支撑杆和抱梁的连接点位于同于竖直线上。

综上所述,通过抱梁的过渡,在完成底座和千斤顶的安装后,将钢梁安装到千斤顶上通过角码连接后围住立柱形成抱梁,然后将支撑杆安装到抱梁上,启动千斤顶上升抱梁使得支撑杆另一端与梁抵接后将支撑杆与梁连接即可完成安装,从而实现立柱混凝土的托换,达到加固的效果,提高建筑的使用安全性;故安装时非常方便,没有重量特别大的物品需要安装,且通过支撑部与连接板间的角度设置,可以减少支撑杆与梁间的连接,进一步方便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中的抱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千斤顶;3、抱梁;31、钢梁;32、角码;33、通孔;4、支撑杆;41、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一种立柱托换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底座1、千斤顶2、抱梁3和支撑杆4。

底座1绕立柱一圈放置在地面上且与地面间通过多个螺栓连接固定,千斤顶2设置在底座1上与底座1间通过多个螺栓连接固定,并通过底座1来垫高千斤顶2,克服千斤顶2上升高度短的缺陷。

参照图2,抱梁3包括有四根形状、结构以及大小都相同的钢梁31,钢梁31为工字钢或C型钢,本实施例中为C型钢。四根钢梁31通过四个直角形的连接角码32两两连接围成正方形,抱梁3内形成有通孔33,通孔33可供立柱穿过从而保证安装好后抱梁3可以围住立柱,抱梁3的底部通过螺栓与千斤顶2的顶部连接固定。

角码32和钢梁31上均设置有多个连接孔,且钢梁31在安装时C型钢的型槽开口朝外(背向立柱的方向),安装时,角码32的两臂分别嵌入到两钢梁31的型槽中,并通过螺栓穿过角码32和钢梁31上的连接孔将角码32固定在钢梁31上,同时实现两钢梁31的连接固定。

参照图1,支撑杆4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支撑杆4长度方向垂直的连接板41,支撑杆4通过焊接固定于连接板41的中部,在连接板41位于支撑杆4两侧的位置设置有安装孔供螺栓穿过进行连接固定。支撑杆4的一端通过连接板41连接固定在抱梁3的顶部,另一端上的连接板41梁抵接并通过连接板41与梁连接固定。

参照图1,底座1、千斤顶2以及支撑杆4的数量相同,本实施例中均设置为四个,底座1、千斤顶2以及支撑杆4均绕立柱均匀设置。其中,千斤顶2和抱梁3的连接点与支撑杆4和抱梁3的连接点位于同于竖直线上,以此来避免在抱梁3上产生扭矩容易导致抱梁3弯曲。

实施例2:如图3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支撑杆4与两连接板41间呈锐角设置,该锐角的角度优选为45~90°,本实施例中为60°。通过锐角设置使得支撑杆4撑开抵接在梁上,支撑稳定性更高,达到更佳优良的支撑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