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装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轻质隔墙连接结构和轻质隔墙。
背景技术:
室内隔墙构造用于区分室内空间,尤其是区分室内空间和卫生间或者室内空间和厨房等多个区域。这种类型的室内隔墙可能是固定式的或者由多个活动墙体组合而成的。
室内隔墙的传统制作流程通常安排在土建施工完成之后。施工人员在现场直接制作与地面或墙面之间的安装结构并进一步安装或制成室内隔墙。通常来说,首先设置与楼板面连接的钢架,然后浇筑墙体并在墙体两侧设置水泥压力板,水泥压力板通过螺栓固定在钢架上,最后在表面上进一步进行湿作业施工。这种连接结构虽然施工相对简单,但是各种材料收缩性不同,墙体本身容易造成开裂。如果设置在室内空间和卫生间或厨房之间,开裂将导致存在漏水风险,带来维修隐患。而且由于设置有水泥压力板,墙体厚度不容易控制,无法达到装饰效果。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结构稳定性较差,墙体厚度不容易控制、施工成本高且通用性差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新型轻质隔墙连接结构,克服现有技术结构稳定性较差,墙体厚度不容易控制、施工成本高且通用性差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轻质隔墙连接结构,具有至少一个墙体单元;还包括支撑构件和基座;所述墙体单元形成在所述基座上端,所述墙体单元中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横穿所述墙体单元;所述基座下端固定连接地面。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构件的横截面为矩形,多个所述支撑构件平行横穿所述墙体单元。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支撑构件之间通过连接构件连接,最下端的支撑构件和基座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支撑构件两侧分别设置有校准构件。
优选的,所述校准构件为金属网。
进一步的,所述基座的宽度大于所述支撑构件的宽度,小于所述墙体单元的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基座中设置有加强构件。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构件一端伸入至所述基座中,另一端伸入地面下方。
优选的,所述支撑构件的宽度为40mm,高度为40mm,厚度为3mm。
本实用新型通过墙体单元、基座、多个支撑构件之间的配合,将墙体单元的厚度和墙体单元的重量控制在理想范围,同时保证了墙体单元的连接稳定性和结构强度,整个连接结构中无需使用水泥压力板,具有结构合理、成本低、实用性好且美观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轻质隔墙,其中设置有轻质隔墙连接结构。所述轻质隔墙连接结构具有至少一个墙体单元;还包括支撑构件和基座;所述墙体单元形成在所述基座上端,所述墙体单元中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横穿所述墙体单元;所述基座下端固定连接地面。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轻质隔墙具有连接稳定性好且易于施工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轻质隔墙连接结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轻质隔墙连接结构,用于在室内空间内设置区隔用的轻质隔墙。轻质隔墙不仅仅用于区隔室内空间和卫生间或者室内空间和厨房,同时也可以用于将室内空间分隔为多个个人空间和公用空间,以及个人空间和公用空间之间的通道等。具体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轻质隔墙连接结构中设置有至少一个墙体单元。墙体单元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构件,支撑构件横穿所述墙体单元,在实现制作重量较轻、厚度较小的墙体单元的同时,保证墙体单元的强度。在墙体单元下方形成有基座,基座的下端固定连接地面,从而确保连接结构的整体连接稳固性,同时杜绝开裂漏水的风险。在本实用新型中,无需在墙体两端设置水泥压力板,从而大大减小了隔墙的厚度和重量,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结构稳定性好、墙体厚度容易控制、施工成本低且通用性好的优点。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公开的轻质隔墙连接结构包括一个墙体单元1。本实施例中所指的一个墙体单元1并非对墙体单元1数量的限制,根据室内区域的分隔需求,墙体单元1也可以设置多个。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墙体单元1中设置有多个支撑构件2,支撑构件2由上向下依次平行设置。其中每一个支撑构件2均横向穿过墙体单元1。通过平行设置的多个支撑构件2使得轻质隔墙连接结构具备非常好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又可以将墙体单元1的厚度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区间,满足室内装饰的各种需求。
为了进一步使得墙体单元1形成的剪切力可以由多个支撑构件2均匀分担,由上向下依次平行设置的多个支撑构件2均匀布设。相邻支撑构件2之间通过连接构件3相连接,最下端的支撑构件2和基座4通过螺栓5或其它类似的结构连接,以提高墙体单元1的竖直方向的结构稳定性。这样,整个墙体单元1中则形成呈十字交叉或网状分布的支撑构件2和连接构件3,确保墙体内的支撑构件2和连接构件3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如图所示,支撑构件2优选为横截面为矩形的支撑件,其具体尺寸优选为宽度40mm,高度40mm,厚度3mm。支撑构件2可以选用热镀锌方管或者其它类似的材料制成,并根据墙体单元1的长度锯切成理想的长度。如果轻质隔墙应用于室内空间和卫生间或室内空间和厨房之间,墙体单元1则优选为水泥制成的墙体单元1,当然也可以是其它材料制成的墙体单元1。为控制墙体单元1墙面的竖直度以及墙体单元1的厚度,支撑构件2两侧分别设置有校准构件6,校准构件6优选为金属网。制作墙体元件时,可以在校准构件6上进行抹灰处理,制成符合要求的墙体单元1。
为杜绝由于材料不同导致的开裂现象,在墙体单元1下方设置有基座4。具体来说,基座4通常在连接墙体单元1之前预制,制作工艺可以是水泥浇筑或者其它类似的制作工艺。基座4的材料和墙体单元1一致且其宽度大于支撑构件2的宽度但小于墙体单元1的宽度,这是出于保证墙体单元1墙面平滑美观的考虑。基座4的底部设置有加强构件7,加强构件7优选为公称直径为6mm的植入钢筋。加强构件7的一端伸入基座4中,另一端伸入地面下方,保证基座4的连接稳定性。加强构件7也可以选用其它类似的加强构件7。
本实施例中,通过墙体单元、基座、多个支撑构件之间的配合,将墙体单元的厚度和墙体单元的重量控制在理想范围,同时保证了墙体单元的连接稳定性和结构强度,整个连接结构中无需使用水泥压力板,具有结构合理、成本低、实用性好且美观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同时公开了一种应用上述连接结构的轻质隔墙。轻质隔墙连接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详见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应用上述连接结构的轻质隔墙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