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指一种早拆模板体系。
背景技术:
早拆模板体系是用于混凝土浇筑的支撑体系,包括有脚手架和模板,通过支撑柱的顶板和模板组合形成浇筑结构的模板。在浇筑的结构固化至一定程度时,可以将早拆模板体系拆除,由支撑柱的顶板继续支撑浇筑的结构进行养护,拆除的早拆模板体系能够周转使用,这样节省了大量的材料,降低施工成本且提高施工效率。
现有的早拆模板体系大都是采用可调节的支撑柱进行支护,在模板可以拆除时,调节支撑柱的支撑高度,以将模板、次楞和主楞的构件拆除,再留一定数量的支撑柱,调节支撑柱支撑至浇筑的结构底部以继续支撑养护。上述早拆模板体系存在着拆除操作繁琐,拆除不便,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早拆模板体系,解决现有的早拆模板存在拆除操作繁琐、拆除不便和效率低等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早拆模板体系,包括:
顶模,底部设有次楞;
侧模,支设于所述顶模的侧部;
设于相邻顶模之间的主楞,所述主楞支撑连接所述次楞,且所述主楞的顶面与所述顶模的顶面平齐;以及
设于所述主楞之间且与所述主楞插接连接的承托结构,所述承托结构的顶面与所述顶模的顶面平齐,所述承托结构支撑于支撑面上。
采用承托结构的顶面与模板的顶面平齐,使得浇筑的结构直接位于承托结构的顶部,在达到一定的强度时,仅保留承托结构支撑结构即可,其余的构件均可直接拆除,且在拆除的过程中,无需调节操作,直接将主楞、次楞、侧模以及顶模拆除即可。另外,承托结构和主楞设于顶模之间,使得拆除的操作空间较大,不会影响拆除操作的进行。
本实用新型早拆模板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承托结构包括承托件和支撑于所述承托件底部的支撑柱,所述承托件上设有插接槽,所述插接槽的侧壁上开设有插销孔,所述主楞的端部设有内衬接头,所述内衬接头插设于所述插接槽内,且所述内衬接头对应所述插销孔设有连接孔,通过穿设所述插销孔和所述连接孔的插销连接所述主楞和所述承托件。
本实用新型早拆模板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内衬接头的顶面与所述主楞的顶面之间形成有连接面,所述连接面与所述承托件的端面相抵靠。
本实用新型早拆模板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插接槽的侧壁上与所述主楞相邻的端部向内倾斜,与所述主楞上设有所述内衬接头的端部间留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早拆模板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顶模和所述侧模的连接处设有连接型材,所述连接型材具有与所述顶模的顶面平齐的第一端面和与所述侧模的内表面平齐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顶模相接的端部设有承托所述顶模的承台,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侧模相接的端部设有与所述侧模连接的连接板。
本实用新型早拆模板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次楞的端部设有向下凸伸的凸起,所述主楞的端部弯折形成有适配所述凸起的卡槽,所述次楞的凸起卡设于所述卡槽内。
本实用新型早拆模板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顶模和所述侧模的连接处设有连接型材,所述连接型材对应所述次楞的端面设有适配所述凸起的容槽。
本实用新型早拆模板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顶模和所述侧模的连接处设有连接型材,所述连接型材对应所述主楞的端面设有容槽,所述主楞对应所述连接型材的端部设有可伸缩调节的连接楞,所述连接楞的端部向下延伸形成有适配所述容槽的凸起。
本实用新型早拆模板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主楞和所述连接楞上间隔开设有对应的通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早拆模板体系中顶模的仰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早拆模板体系中次楞与连接型材和主楞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早拆模板体系中主楞与连接型材和承托结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早拆模板体系中主楞与承托结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早拆模板体系中主楞与承托结构连接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早拆模板体系中承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早拆模板体系中承托结构的侧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早拆模板体系中主楞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早拆模板体系中主楞的侧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早拆模板体系中连接型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11至14为本实用新型早拆模板体系中拆除模板过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早拆模板体系,旨在提供一种方便拆除的早拆模板体系,提高模板的周转使用效率。本实用新型的早拆模板体系中的次楞和主楞之间采用卡接连接,利用主楞对次楞的支撑来达到对顶模的支护,主楞与承托结构采用插接连接,承托结构支撑于支撑面,为整个模板体系提供了支撑力,且承托结构直接支撑于现浇结构的底部,在拆除模板体系时,保留承托结构不动,其余的构件直接拆除即可。无需像现有技术中,调节支撑柱的高度以解除支撑,拆除模板,然后再将支撑柱调节支撑至结构底部,也无需考虑分区域分区段的拆除模板,本实用新型在拆除过程中,能够保证结构的稳定安全,且插接和卡接,使得拆除操作方便,有效提高拆除效率。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早拆模板体系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3、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早拆模板体系用于施工楼板11和墙体12,墙体12设于楼板11的侧部,本实用新型的早拆模板体系包括顶模21、侧模22、主楞23、次楞24、承托结构26以及连接型材27。顶模21之上用于浇筑混凝土以形成楼板11,在顶模21的底部设有次楞24。侧模22支设于顶模21的侧部,侧模22相对的一侧还支设有另一个侧模板,该侧模板于侧模22之间夹设形成了浇筑墙体的浇筑空间,在侧模22的内表面221侧浇筑混凝土形成墙体12。主楞23设于相邻的顶模21之间,该主楞23沿着楼板12的宽度方向设置,主楞23的顶面234与顶模21的顶面211平齐,该主楞23的顶面234与浇筑的混凝土相接触,主楞23支撑连接次楞24,通过支撑次楞24实现支撑顶模21。承托结构26支撑于支撑面上,该支撑面可以是地面,也可以是下一层的楼板,承托结构26设于主楞23之间,承托结构26与主楞23插接连接,通过承托结构26为主楞23提供了稳定的支撑,进而对整个模板体系提供了坚固的支撑。承托结构26的顶面与顶模21的顶面211平齐,该承托结构26的顶面与浇筑的混凝土相接触。由于承托结构26的顶面与顶模21的顶面平齐,这样浇筑的楼板会直接接触承托结构26,在早拆模板时,保留承托结构26进行支撑养护即可,其余的主楞23、次楞24、顶模21和侧模22均可直接拆除,承托结构26沿着楼板的宽度方向设置,使得楼板下方的操作空间较大,便于模板的拆除,使得早拆操作方便,还能够确保支护安全。
如图4和图5所示,承托结构26与主楞23之间插接连接,主楞23的端部插设于承托结构26内并连接固定,这样在拆除主楞23时,只需解除连接,直接向下移除主楞23即可,无需较大的拆除空间,拆卸便利。结合图6和图7所示,承托结构26包括承托件261和支撑于承托件261底部的支撑柱262,支撑柱262支设于支撑面和承托件261之间,对承托件261起到了支撑的作用,进而通过承托件261对浇筑的混凝土结构即楼板起到了支撑作用。承托件261上设有插接槽266,该插接槽266的侧壁263上开设有插销孔265,结合图8和图9所示,在主楞23的端部231处设有内衬接头232,该内衬接头232插设在承托件261的插接槽266内,该内衬接头232对应插接槽266上的插销孔265开设有连接孔2322,通过穿设连接孔2322和插销孔265的插销28连接主楞23和承托件261。主楞23和承托结构26的承托件261插接连接,且主楞23的顶面234与顶模21的顶面平齐,承托件261的顶面与顶模21的顶面平齐,即主楞23和承托件261均与浇筑的楼板11相接触,直接对楼板11起到支撑,当楼板11达到一定的强度时,需要早拆模板体系,将连接主楞23和承托件261的插销28拆除,向下移除主楞23即可拆除主楞,操作便利。
如图4和图8所示,内衬接头232的顶面2321与主楞23的顶面234之间形成有连接面233,内衬接头232的顶面2321的高度低于主楞23的顶面234,该连接面233垂直于顶面2321和顶面234,在内衬接头232插设于承托件261的插接槽266内时,该连接面233与承托件261的端面相抵靠,且使得承托件261的顶面与主楞23的顶面234平齐,实现承托件261和主楞23与顶模21一同作为楼板的模板。
如图4、图6和图8所示,为了便于主楞23的拆除操作,承托件261的插接槽266的侧壁263的端部264向内倾斜,即向侧壁263的内部倾斜,端部264的倾斜设置,在主楞23的内衬接头232插入到承托件261的插接槽266内连接固定时,主楞23的端部231与承托件261的端部264之间形成有间隙30,通过间隙30分隔了承托件261的端部264和主楞23的端部231,这样在拆除主楞23时,能够减小拆除操作的阻力,使得主楞23能够很容易的脱离承托件261。较佳地,将主楞23的端部231也向主楞23的内部倾斜,这样使得主楞23的端部231和承托件261的端部264之间不接触,减少因相接触而产生的阻力,为主楞23的拆除带来方便。
如图5、图7和图9所示,承托件261为U型结构,该U型结构的开口朝下设置,支撑柱262直接支顶在U型结构内。主楞23呈几字型结构,主楞23上的内衬接头232为U型结构,在主楞23的端部弯折形成有卡槽235,结合图2所示,次楞24的端部设有向下凸伸的凸起241,该凸起241与卡槽235相适配,次楞24上的凸起241卡设在主楞23的卡槽235内,通过卡槽235和凸起241的卡接,实现了主楞23支撑连接次楞24,对次楞24以及次楞24之上的顶模21起到了承托的作用。
如图2、图10和图11所示,在顶模21和侧模22的连接处设有连接型材27,连接型材27具有与顶模21的顶面211平齐的第一端面271,还具有与侧模22的内表面221平齐的第二端面273,第一端面271与顶模21的顶面211一起作为楼板的模板,第二端面273和侧模22一起作为墙体的模板。在连接型材27的第一端面271与顶模21相接的端部设有承托顶模21的承台272,该承台272为L型结构,该L型结构包括与第一端面271垂直连接的抵靠面和与该抵靠面垂直连接的承托面,顶模21的底面放置于承托面上,且端面与抵靠面相抵靠,顶模21可以采用木模板。连接型材27的第二端面273与侧模22相接的端部设有与侧模22连接的连接板274,连接板274垂直第二端面273设置。侧模22可以采用边框模板,连接板274与边框模板的边框连接,在连接板274上设置插销孔,通过穿设的插销与边框模板的边框连接。
连接型材27对应次楞24的端面275上设有适配次楞24的凸起241的容槽276,靠近连接型材27设置的次楞24,该次楞24端部的凸起241卡设在连接型材27的容槽276内。连接型材27和侧模22对位于楼板边沿的顶模21和次楞24起到支撑作用,能够确保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楼板宽度方向的两个连接型材27与次楞24连接,楼板长度方向的两个连接型材27与主楞23连接。接着如图3所示,连接型材27对应主楞23的端面275设有容槽276,主楞23对应该连接型材27的端部设有可伸缩调节的连接楞29,该连接楞29的端部向下延伸形成有适配容槽276的凸起291,连接楞29的凸起291卡设在容槽276内。该可伸缩调节的连接楞29插设在主楞23内,在主楞23和连接楞29上间隔开设有对应的通孔236,调节连接楞29伸出主楞23外的长度,调节好后,利用螺栓穿设通孔236将主楞23与连接楞29固定即可。主楞23通过连接楞29实现了长度调节的功能,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施工场合,使用范围广。次楞24也可以设计为可调节结构,在次楞24的端部设置可伸缩调节的连接楞,在连接楞和次楞24上间隔开设有对应的通孔,调节好连接楞伸出次楞24的长度,通过通孔固定次楞24和连接楞即可实现次楞的调节功能。次楞24设计为可调节结构,使得次楞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模板,适用范围广。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早拆模板体系的支护和拆除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显示了本实用新型早拆模板体系支护的状态。顶模21支设于支撑面上,该顶模21的侧部支设有侧模22,侧模22支设于支撑面上,此时的支撑面可以是地面,也可以是楼板。顶模21和侧模22的连接处设有连接型材27,该连接型材27于顶模21和侧模22连接固定,连接型材27加固了整个模板体系的角度处的结构强度,且侧模22通过连接型材27对顶模21还起到了支撑作用,连接型材27通过承台272和容槽276实现与顶模21和次楞24的支撑连接,这样的支撑连接具有连接牢固,能够确保支护的稳定,还具有拆卸方便的优势。顶模21采用拼接的方式进行支设,顶模21可沿着楼板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进行拼接连接,在长度方向拼接的顶模21之间设置有主楞23,主楞23沿着楼板的宽度方向设置,主楞23通过其上的卡槽235与顶模21底部的次楞24的凸起241卡接连接,主楞23对次楞24和顶模21起到了支撑作用,且主楞23与其两侧的顶模21一起作为了楼板11的模板,结合图4所示,主楞23之间设有承托结构26,承托结构26支撑于支撑面上,该承托结构26支撑连接主楞23,进而实现了对整个模板体系起到了支撑的作用。承托结构26与主楞23之间插接连接,且承托结构26的承托件261也作为了楼板11的模板的一部分,即承托件261、主楞23与顶模21一起作为了楼板的模板,在其上浇筑混凝土就形成了楼板11。这个早拆模板体系在竖向方向的支撑,通过承托结构26和侧模22来实现,支护结构稳定牢固,在顶模21之上浇筑混凝土就形成了楼板11,在侧模22处浇筑混凝土就形成了墙体12,这样实现了楼板11和周缘的墙体12的一同浇筑,待浇筑的混凝土达到设定的强度时,可进行模板体系的早拆以进行周转使用,在拆除时,保留承托结构26继续支撑楼板11,实现楼板11的养护,先拆除主楞23,解除主楞23与承托结构26的连接,将主楞23向下移除即可,如图12所示,拆除了主楞23之后,可拆除次楞24、连接型材23以及侧模22,由于承托结构26支设在楼板11长度方向上相邻的顶模21之间,在宽度方向上的顶模21的底部无任何遮挡,使得次楞24、连接型材23和侧模22的拆除容易操作,将各个构件移除即可。如图13所示,拆除好次楞24、连接型材23以及侧模22之后,可直接将顶模21移除,如图14所示,由承托结构26对楼板11进行支撑养护,直至楼板11凝固达到拆模的要求,就可以将承托结构26拆除了。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