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结构的立柱领域,具体是涉及组合结构的立柱。
背景技术:
目前,组合式的立柱在钢结构厂房中还未见过,常见的钢结构厂房中的立柱,不管是中柱、角柱、边柱、抗风柱等均是横截面为工字型的单根钢材,单根钢材体积大、重量重,运输、吊装等过程都需要采用重型机械设备才能进行,对于一些轻型、小型的钢结构厂房来说现常见使用的这种钢材及建造过程难免会增加建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结构角柱的组合结构,角柱采用组合式结构,组装方便,结构强度好。
为解决此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钢结构角柱的组合结构,所述角柱包括长度相同的角钢和两L型钢材,所述角钢包括相邻一侧边相连的第一钢面板和第二钢面板,所述L型钢材包括相邻一侧边相连构成截面呈L型的长钢面板和短钢面板,所述角钢与两L型钢材之间设有组合连接的连接结构。
所述连接结构为所述角钢的第一钢面板和第二钢面板上分别开设有上下均布间隔设置的插接孔,所述第一钢面板和第二钢面板上的插接孔相互错开开设,所述长钢面板的外侧边上下均布间隔设置有多个供插入对应的插接孔内连接的插接齿,所述两L型钢材的长钢面板上的插接齿为与第一钢面板和第二钢面板上的插接孔相对应的相互错开设置,所述两L型钢材的长钢面板上的插接齿相互交错穿插后插入对应的插接孔内。
所述角钢的第一钢面板、第二钢面板与两L型钢材的长钢面板、短钢面板之间围合成中空的腔室,所述长钢面板上的两插接齿之间的间隔宽度大于插接齿的宽度,所述腔室内填充有混凝土。
所述短钢面板的外侧边弯折形成勾住角钢的勾沿。
所述插接齿和插接孔焊接在一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分离的角钢、L型钢材能够方便运输和吊装,组装连接也方便,通过三者组合能够大大加强组合构成角柱的结构强度及能够较好的承重,上述在空腔内填充混凝土能够进一步的提升结构强度和承重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钢结构角柱的组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钢结构角柱的组合结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钢结构角柱的组合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中:
角钢-1;第一钢面板-11;第二钢面板-12;插接孔-13;
L型钢材-2;长钢面板-21;短钢面板-22;勾沿-221;插接齿-23;
腔室-3;混凝土-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钢结构角柱的组合结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角柱包括长度相同的角钢1和两L型钢材2,通过三者组合构成角柱,组装成角柱前,三者是分离的能够方便运输时的堆叠、搬运及组装时的吊装。所述角1钢包括相邻一侧边相连的第一钢面板11和第二钢面板12,所述L型钢材2包括相邻一侧边相连构成截面呈L型的长钢面板21和短钢面板22,所述角钢1与两L型钢材2之间设有组合连接的连接结构。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连接结构为所述角钢1的第一钢面板11和第二钢面板12上分别开设有上下均布间隔设置的插接孔13,所述第一钢面板11和第二钢面板12上的插接孔13相互错开开设;所述长钢面板21的外侧边上下均布间隔设置有多个供插入对应的插接孔13内连接的插接齿23,所述两L型钢材2的长钢面板21上的插接齿23为与第一钢面板11和第二钢面板12上的插接孔13相对应的相互错开设置,所述两L型钢材2的长钢面板21上的插接齿23相互交错穿插后插入对应的插接孔13内,如图中所示的,三者之间相互穿插连接,连接处可通过焊接的方法固定连接在一起,如将所述插接齿23和插接孔13焊接在一起,三者之间的连接稳固不易分离,也可在三者组合成角柱的上下端通过其他部件进行固定。
本实施例进一步,所述角钢1的第一钢面板11、第二钢面板12与两L型钢材2的长钢面板21、短钢面板22之间围合成中空的腔室3,所述长钢面板1上的两插接齿23之间的间隔宽度h1大于插接齿23的宽度h2,如图中所示,该结构设置能够使得腔室之间有较大的间隙互通,然后在所述腔室3内填充有混凝土4,这样混凝土能够进入间隙,使腔室3内的混凝土4为一体的结构,能够使得三者之间的连接更有紧密紧固不易分离,即有利于提升角柱的结构强度及承重效果。
进一步,如图中所示,所述短钢面板22的外侧边弯折形成勾住角钢1的勾沿221,该结构设置能够进一步使得三者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紧固不易分离。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