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水堵漏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微创防水堵漏结构。
背景技术:
防水堵漏狭义来说就是对建筑物的户内外防水处理施工和户内外渗漏区域的补漏施工。广义来说,这是对待有空间物体的防水处理和流质、液体补漏处理。
在居室装修的过程中,需要做防水的空间主要有卫生间,厨房,阳台等。防水的目的主要是自己家庭在使用流水时,会通过渗漏影响楼下的邻居。所以当自己家的屋顶漏水或渗水时,在自己的顶棚做防水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在您楼上邻居的地面做防水才有效果。
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355943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地下工程防水堵漏结构,包括相邻的两个管片,所述相邻的两个管片的相邻的侧壁上部之间成型有沟槽,相邻的两个管片的相邻的侧壁下部之间成型有缝隙,缝隙与沟槽相通、其在沟槽的下方;所述缝隙内通过加压灌注有注浆液层,沟槽内填充有封缝材料层和嵌缝材料层,注浆液层的上顶面与封缝材料层的底面相接触,封缝材料层的顶面与嵌缝材料层的底面相接触,嵌缝材料层的上顶面与其两侧管片的内侧壁的相邻部分上均涂有抹面层。
上述的防水堵漏结构仅仅适用于可见的漏水缝隙的防水堵漏,但是由于水是无孔不入的,它借着风压、对流、冲击、附着、毛细等力量,逐渐渗入建筑内部,而且在渗透的过程不易从表面发觉。如果建筑体漏水,那就说明是防水层有问题,而具体的漏水点在哪是很难找到的。又因为,防水层外表有坚硬的瓷砖,按照传统的方法就是把外面的瓷砖撬开,再挖开防水层,重新做新的防水层,再重新铺设瓷砖。其中人工费、材料费、所用的时间上消耗是非常大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创防水堵漏结构,其能够快速的实现防水堵漏,并且施工成本低、耗时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微创防水堵漏结构,包括依次设置的基层、保温层、第一防水层和面层,所述面层上设置有注液孔,所述注液孔的底部与所述第一防水层连通,所述注液孔内注有非固化防水涂料形成防水柱,且所述非固化防水涂料在所述保温层与所述第一防水层之间形成第二防水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建筑结构具有防水保温的效果,而当建筑结构出现漏水的问题时,漏水的建筑结构会在保温层与第一防水层之间形成窜水层,向注液孔内注入的非固化防水涂料能够流至保温层与第一防水层之间从而将窜水层变为第二防水层,而对建筑结构原先设置的第一防水层具有修复作用,从而形成双层防水结构。由于这种防水堵漏结构仅仅在面层上钻孔即可,不会大面积的破坏面层,其具有施工快速、成本低和耗时短的优点。
较佳的,所述保温层与所述第一防水层之间设置有织物层,所述非固化防水涂料在所述织物层的基础上形成所述第二防水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温层与第一防水层能够透过织物层实现更好的连接,其粘接强度高;另外,由于设置了织物层,非固化防水涂料流至上层之后到达织物层,并在织物层上蔓延开,使得非固化防水涂料的铺设面更广,形成的第二防水层的面积更大,从而提高其防水效果。
较佳的,所述防水柱的顶面设置有封顶层,所述封顶层位于所述注液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封顶层能够对防水柱起到保护作用,防止防水柱被污染而影响其防水效果。
较佳的,所述注液孔内设置有注液管,所述防水柱位于所述注液管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避免构成防水柱的非固化防水涂料被面层所吸收,避免非固化防水涂料的浪费,从而节约成本。
较佳的,所述注液管的顶面低于所述面层的顶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防止注液管凸出于面层的顶面以上而导致面层的顶面不平整,从而对人造成羁绊等问题,而注液管的顶面低于所述面层的顶面的时候可以通过封顶层抹平,提高面层顶面的平整性,其安全性更高。
较佳的,所述保温层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保温性能更好。
较佳的,所述第一防水层为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防水性能优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施工快速、耗时短;2.本实用新型采用微创结构,对原有的防水结构破坏小;3.本实用新型的施工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半剖图;
图2为实施例中注液孔内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增压泵增压过程的原理图。
图中:1、增压泵;101、出气嘴;2、基层;3、保温层;4、第二防水层;5、第一防水层;6、面层;61、注液孔;7、注液管;8、防水柱;9、封顶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微创防水堵漏结构,包括依次设置的基层2、保温层3、第一防水层5和面层6,其中,基层2为混凝土基层2,第一防水层5采用涂料防水层或防水卷材,本实施例中设为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层,保温层3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层,面层6为地板或瓷砖。保温层3与第一防水层5之间设置有织物层。正常的上述结构一般不存在漏水的问题,但是当使用时间较长之后,就会出现漏水的问题。
当出现漏水的问题之后,首先用带有颜色的水浇在面层6上之后,在基层2的下方去观察漏水情况,可以看到,漏水处最先出现带颜色的水,这样就能快速找到最接近漏水点的位置。然后在找出的漏水点附近的面层6上进行钻注液孔61,注液孔61的底部与第一防水层5连通。钻注液孔61时可以选用上海航利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小型钻孔机来进行钻孔。钻孔结束之后,在注液孔61内插入注液管7,注液管7的高度一般低于注液孔61的深度或者与注液孔61的深度相等。然后向注液管7内注入非固化防水涂料,非固化防水涂料流至织物层后,在织物层的基础上形成第二防水层4,并在注液管7内形成防水柱8。非固化防水涂料可以选用橡化沥青非固化防水涂料或环氧树脂非固化防水涂料。
注完液之后,采用增压泵1进行增压,该增压泵1在现有的增压泵1的基础上增加了多个出气嘴101,出气嘴101的外圈设置有外螺纹,在注液管7的顶端内壁设置有内螺纹。在增压操作时,将增压泵1的出气嘴101与注液管7螺纹连接,然后进行增压。在将增压泵1的出气嘴101与注液管7螺纹连接时,可以在出气嘴101的外螺纹上缠绕生料带,从而使得出气嘴101与注液管7的连接密封性更好,从而达到更好的增压效果。
增压完毕之后,非固化防水涂料在注液管7内的液面高度会有所下降,然后在注液管7的顶部注入封顶液,然后使其固化形成封顶层9,该封顶液可以采用常规的固化防水涂料,可以是丙烯酸防水涂料或聚氨酯类防水涂料。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