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轴搅拌机的加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4967阅读:471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轴搅拌机的加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立轴搅拌机的加料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水利、桥梁、公路等工业生产及民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搅拌机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公路交通建设与民用建筑大力发展的条件下,混凝土搅拌机迅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对施工质量以及作业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国家对混凝土搅拌设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技术生产中,双卧轴搅拌机已经成为混凝土搅拌设备中广泛使用的强制式搅拌机,但是双卧轴搅拌机在工作时存在工作低效区;行星式搅拌机是一种立轴式的搅拌机,但是行星式的搅拌机一次性搅拌的料相对较少,同时立轴行星式搅拌机搅拌均匀所需的时间太长。在现有的混凝土用立轴搅拌机中,其加料装置由于各组件布置上的相互限制,一般只能布置在侧边,空间利用不合理,而且搅拌出的混凝土匀质性也不高,影响混凝土性能的发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立轴搅拌机的加料装置,它结构合理,对各组件进行了重新调配,各物料入口布局合理,搅拌得到的混凝土匀质性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立轴搅拌机的加料装置,包括设置在罐体顶部的减速箱,在减速箱中部以减速箱中心为布置中心沿顺时针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水入口,添加剂口,水泥入口,调节水入口,在减速箱边缘间隔布置两电机安装孔,在水入口、添加剂口、水泥入口和调节水入口上分别连接水管、添加剂管、水泥管和调节水管,在电机安装孔上分别设有与减速箱配合设置的电机。

优选的,所述减速箱为圆形减速箱,所述水入口与水泥入口相对于减速箱圆心对称布置,所述添加剂口与调节水入口相对于减速箱圆心对称布置,两电机安装孔相对于减速箱圆心对称布置。

优选的,水入口、添加剂口、水泥入口和调节水入口以减速箱圆心为中心均布。

优选的,两电机安装孔分别与添加剂口和调节水入口相邻布置。

优选的,在减速箱周边均布连接有与罐体顶部抵接的四个支撑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它结构合理,对各组件进行了重新调配,水入口、添加剂口、水泥入口、调节水入口采用围绕减速箱中心间隔布置的方案,且利用了各入口的大小来进行了均衡配置,各物料入口布局合理,这样搅拌得到的混凝土匀质性高;连接水管、添加剂管、水泥管和调节水管以及电机布置在减速箱的顶部,与电机配合的减速机布置在减速箱内,既符合减速机和电机的位置关系,又充分利用了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减速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罐体,2、减速箱,3、水入口,4、添加剂口,5、水泥入口,6、调节水入口,7、电机安装孔,8、水管,9、添加剂管,10、水泥管,11、调节水管,12、电机,13、支撑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2所示,一种立轴搅拌机的加料装置,包括设置在罐体1顶部的减速箱2,在减速箱2中部以减速箱2中心为布置中心沿顺时针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水入口3,添加剂口4,水泥入口5,调节水入口6,在减速箱2边缘间隔布置两电机安装孔7,在水入口3、添加剂口4、水泥入口5和调节水入口6上分别连接水管8、添加剂管9、水泥管10和调节水管11,在电机安装孔7上分别设有与减速箱2配合设置的电机。各物料添加口设置在减速箱1的中部,即基本上在罐体的中部,相较于在物料添加口在侧部的布置方式,搅拌得到的物料更加均匀;在减速箱2上设置电机12等其他组件,充分利用了空间。

所述减速箱2为圆形减速箱2,所述水入口3与水泥入口5相对于减速箱2圆心对称布置,所述添加剂口4与调节水入口6相对于减速箱2圆心对称布置,两电机安装孔7相对于减速箱2圆心对称布置。由于水入口3和水泥入口5的开口半径较大,添加剂口4和调节水入口6的开口半径较小,四者采用间隔对称布置的方案,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减速箱2上的空间。

水入口3、添加剂口4、水泥入口5和调节水入口6以减速箱2圆心为中心均布。中心均布便于空间利用和外部管道的连接。

两电机安装孔7分别与添加剂口4和调节水入口6相邻布置。由于添加剂口4和调节水入口6较小,能够进一步的充分利用减速箱2上的空间。

在减速箱2周边均布连接有与罐体1顶部抵接的四个支撑臂13。用于更好的固定支撑在罐体顶部。

使用时,将减速箱2放置在罐体1上,然后把水入口3、添加剂口4、水泥入口5和调节水入口6上分别连接水管8、添加剂管9、水泥管10和调节水管11,并把连接水管8、添加剂管9、水泥管10和调节水管11分别与原料管道相连,即完成安装。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