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楼梯踏板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27838阅读:7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楼梯踏板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用品,具体是一种楼梯踏板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在建筑行业,楼梯踏板除了采用固定式安装在踏板框架上,还可以采用活动式的,即踏板直接放入事先量好大小的踏板框架上,但由于加工的误差,踏板与踏板框架的配合会出现间隙过大的问题,而且,楼梯踏板在长时间使用后,会出现轻微的向下弯曲,这时候踏板整体就不是水平的,而传统采用垫片的方式垫高,但垫片在使用时容易掉落,而采用了固定式的垫片,又给更换垫片带来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楼梯踏板安装结构,可以方便更换楼梯踏板,踏板安装后稳定不挪位,垫片不易掉落,可单向增添垫片调整楼梯的倾斜度,弥补加工误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楼梯踏板安装结构,包括龙骨与多个安装在龙骨上的踏板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构件包括固定板、连接件、踏板框架及踏板,所述固定板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踏板框架,所述踏板安装于踏板框架内,所述踏板框架包括位于其下部的承重板,所述踏板置于所述承重板上面,所述固定板通过多个固定件安装并固定在所述龙骨上,所述踏板框架内框的上缘设有曲面的倒角,所述踏板上缘设有与所述踏板框架内框的上缘配合的外凸倒角,所述踏板与踏板框架之间设有垫片,每块所述垫片为长条形。

优选地,所述垫片的截面为直角梯形结构,梯形的斜边朝向所述踏板框架的底面,梯形的短边朝向所述踏板框架的内侧。

优选地,所述承重板为外侧高内侧低的倾斜设置,所述垫片与所述承重板配合。

优选地,所述承重板设有下凹的凹槽,所述垫片底部设有下凸的凸台,所述凹槽与凸台配合用于定位垫片,所述凹槽的深度大于凸台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垫片为橡胶材料。

优选地,所述固定件为M8螺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踏板可方便更换;

2、踏板安装后稳定不挪位;

3、垫片不易掉落;

4、可单向增添垫片调整楼梯的倾斜度,弥补加工误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图1的A处放大图;

图3为实施例2的图1的A处放大图;

图4为实施例3的图1的A处放大图;

图5为实施例3的垫片7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龙骨,2-固定板,3-连接件,4-踏板框架,41-承重板,41a-凹槽,5-踏板,6-固定件,7-垫片,71-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参照图1和图2,一种楼梯踏板安装结构,包括龙骨1与多个安装在龙骨1上的踏板构件,所述踏板构件包括固定板2、连接件3、踏板框架4及踏板5,所述固定板2通过所述连接件3连接踏板框架4,连接件3垂直于龙骨1,且连接件最好采用方框形的型材,所述踏板5安装于踏板框架4内,所述踏板框架4包括位于其下部的承重板41,所述踏板5置于所述承重板41上面,所述固定板2通过多个固定件6安装并固定在所述龙骨1上,踏板框架4水平设置,所述踏板框架4内框的上缘设有曲面的倒角,所述踏板5上缘设有与所述踏板框架4内框的上缘配合的外凸倒角,踏板5置于踏板框架4内时,踏板框架4内框的倒角与踏板5的外凸倒角配合,使得踏板5可以限定在一个位置上,这里除了可以选用倒角之外,还可以采用在踏板框架4内框上缘设有放入的倾斜面,踏板5上缘也设有对应的倾斜面,两倾斜面配合使得踏板5可以固定,所述踏板5与踏板框架4之间设有垫片7,每块所述垫片7为长条形,每块垫片7置于单一的一条承重板41上,可以灵活调节。所述垫片7的截面为直角梯形结构,梯形的斜边朝向所述踏板框架4的底面,梯形的短边朝向所述踏板框架4的内侧。

实施例2:参考图3,对比实施例1,所述承重板41为外侧高内侧低的倾斜设置,所述垫片7与所述承重板41配合,采用这种结构设置,垫片7就不容易往外掉落。

实施例3:参考图4和图5,对比实施例1,所述承重板41设有下凹的凹槽41a,所述垫片7底部设有下凸的凸台71,所述凹槽41a与凸台71配合用于定位垫片7,垫片7不易移位,所述凹槽41a的深度大于凸台71的高度,垫片3置于承重板41后,平整不移位。

具体的,上述的三个实施例中,所述垫片7为橡胶材料。

具体的,上述的三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6为M8螺栓,M8螺栓,有足够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在踏板框架4内框的上缘设置倒角或斜面,而踏板5上设有相应配合的外凸的倒角或斜面,使得踏板5固定后可以限定在一个位置上,弥补了加工的误差而导致踏板5容易挪位,而且踏板5使用长时间后,有可能产生向下弯曲,这时候采用垫片7来调整踏板5单边的高度,可避免踏板5向下弯曲的问题,另外,垫片采用了防掉落的设置,可以防止垫片在使用过程中掉落。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子只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之形状、原理所作的变化,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