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平台及操作平台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5339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操作平台及操作平台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操作平台及操作平台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建筑业快速发展,传统方方正正的建筑已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出现了大量高层、造型复杂的建筑。同时,随着建筑结构的复杂、建筑外立面形状的变化,特别是在商业建筑中,为了建筑的美观性,建筑外侧檐口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造型。

在以往对此部位装饰板进行施工时常使用吊篮或者搭设脚手架进行施工,对于以上两种施工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吊篮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不停的进行吊篮位置的移动,而如果各楼层外侧檐口突出部分的长度不一致,则无法使用吊篮;如果搭设脚手架进行施工,搭设的脚手架的架体结构复杂、搭设量较大,而且在组装及拆卸脚手架的过程中均需耗费过多的人工,且楼层较高时也不适宜搭设脚手架。因此很明显,传统的施工方法、工具已渐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然面临着淘汰,这就需要新的方法、工具来解决这种问题,这对工程施工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因此,本申请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操作平台及操作平台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平台,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使用吊篮或者搭设脚手架进行施工适用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操作平台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使用吊篮或者搭设脚手架进行施工适用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操作平台,包括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

所述第二架体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架体的上方,且所述第二架体的部分或者全部凸出于所述第一架体;

所述第二架体上设置有承载平台,所述承载平台的部分或者全部凸出于所述第一架体。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架体包括用于与建筑物的内部固定连接的固定结构;

或者,所述第一架体远离所述第二架体的一侧设置有配重体。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架体连接有用于令所述配重体固定在所述第一架体上的连接件。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架体上还设置有爬梯;

所述爬梯的一端连接所述承载平台,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架体的底端。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架体还包括护栏;所述护栏设置在所述承载平台远离所述第一架体的一面,且所述护栏设置有与所述爬梯相对应的爬梯入口;

和/或,所述第二架体上设置有安全带。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架体与所述第二架体均包括由横梁和竖梁固定连接而成的边架;

所述边架内设置有固定连接所述边架的对角的斜梁;

其中,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竖梁的长度方向。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横梁和所述竖梁之间设置有三角支架。

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操作平台系统,包括上述的操作平台和多个设置于所述第一架体的底端的行驶轮。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行驶轮包括万向轮和/或具有刹车的轮子。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架体的底端设置有可调节支撑脚。

综上所述,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操作平台施工时,将操作平台移动至需要施工部位的下一楼层的内部,具体而言,将第一架体设置于建筑物的内部,由于第二架体上的承载平台的部分或者全部凸出于第一架体,因此,将承载平台的部分或者全部设置于建筑物的外部,使得承载平台凸出此楼层,再使第一架体相对于建筑固定,施工人员站立于承载平台上,即可对需要施工的部位进行施工操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操作平台应用于具有外侧檐口的建筑物时,可通过使得第二架体上的承载平台相对于建筑物外伸的长度加长,来对建筑物的外侧檐口进行施工操作,例如可以通过将第一架体相对于建筑物向建筑物的外侧移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操作平台应用于各楼层外侧檐口突出部分的长度不一致的建筑物时,可通过改变第二架体上的承载平台相对于建筑物外伸的长度,来适应建筑物的不同的外侧檐口,例如可以通过将第一架体相对于建筑物向建筑物的外侧或者内侧移动来实现;当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操作平台也能应用于楼层高的建筑物,不会因为建筑物的楼层高而不能使用。

综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操作平台能适用于外形规则建筑、具有外侧檐口的建筑、各楼层外侧檐口突出部分的长度不一致的建筑和楼层高的建筑。相比于使用吊篮而言,能适用于各楼层外侧檐口突出部分的长度不一致的建筑;相比于搭设脚手架而言,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平台整体结构简单、体积小,费用低廉,不需要大的搭设量,能适用于楼层高的建筑,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使用吊篮或者搭设脚手架进行施工适用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操作平台系统,包括上述的操作平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使用吊篮或者搭设脚手架进行施工适用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操作平台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操作平台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操作平台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操作平台的第四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第一架体;2-第二架体;3-承载平台;4-配重体;5-爬梯;6-护栏;71-横梁;72-竖梁;73-斜梁;8-行驶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操作平台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操作平台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操作平台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操作平台的第四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操作平台,包括第一架体1和第二架体2;

所述第二架体2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架体1的上方,且所述第二架体2的部分或者全部凸出于所述第一架体1;

所述第二架体2上设置有承载平台3,所述承载平台3的部分或者全部凸出于所述第一架体1。

可选地,承载平台3通过挂接、扣接或者焊接连接于第二架体2上,优选地,承载平台3通过焊接连接于第二架体2上,以提高承载平台3与第二架体2的连接强度,防止承载平台3相对于第二架体2移动,具有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使用本实施例所述的操作平台施工时,将操作平台移动至需要施工部位的下一楼层的内部,具体而言,将第一架体设置于建筑物的内部,由于第二架体上的承载平台的部分或者全部凸出于第一架体,因此,将承载平台的部分或者全部设置于建筑物的外部,使得承载平台3凸出此楼层,再使第一架体1相对于建筑固定,施工人员站立于承载平台3上,即可对需要施工的部位进行施工操作。

本实施例所述的操作平台应用于具有外侧檐口的建筑物时,可通过使得第二架体2上的承载平台3相对于建筑物外伸的长度加长,来对建筑物的外侧檐口进行施工操作,例如可以通过将第一架体1相对于建筑物向建筑物的外侧移动来实现;本实施例所述的操作平台应用于各楼层外侧檐口突出部分的长度不一致的建筑物时,可通过改变第二架体2上的承载平台3相对于建筑物外伸的长度,来适应建筑物的不同的外侧檐口,例如可以通过将第一架体1相对于建筑物向建筑物的外侧或者内侧移动来实现;当然,本实施例所述的操作平台也能应用于楼层高的建筑物,不会因为建筑物的楼层高而不能使用。

综上,本实施例所述的操作平台能适用于外形规则建筑、具有外侧檐口的建筑、各楼层外侧檐口突出部分的长度不一致的建筑和楼层高的建筑。相比于使用吊篮而言,能适用于各楼层外侧檐口突出部分的长度不一致的建筑;相比于搭设脚手架而言,本实施例的操作平台整体结构简单、体积小,费用低廉,不需要大的搭设量,能适用于楼层高的建筑,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使用吊篮或者搭设脚手架进行施工适用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可选地,所述第一架体1包括用于与建筑物的内部固定连接的固定结构;或者,参见图1所示,所述第一架体1远离所述第二架体2的一侧设置有配重体4。

具体而言,第一架体1包括用于与建筑物的内部固定连接的固定结构;或者,第一架体1远离第二架体2的一侧设置有配重体4;或者,第一架体1包括用于与建筑物的内部固定连接的固定结构,且第一架体1远离第二架体2的一侧设置有配重体4。

其中,固定结构例如可以为在第一架体1上设置固定孔(图中未显示),通过螺栓与建筑物内连接;配重体4的重量与承载板上的工人的重量相匹配;使用固定结构的方式的优点是由于第一架体1与建筑物的内部固定连接,安全性高,但是不便于操作平台的移动;因此,优选地,第一架体1远离第二架体2的一侧设置有配重体4,使得操作平台移动方便,且经过计算使得配重体4的重量与承载板上的工人的重量相匹配,也能确保工人的安全。

进一步优选地,配重体4与第一架体1固定连接,防止配重体4掉落或者人为搬动而具有安全隐患,进一步确保工人安全。

优选地,所述第一架体连接有用于令所述配重体固定在所述第一架体上的连接件(图中未显示)。

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架体1连接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用于令所述配重体4固定在所述第一架体1上。

可选地,连接件可以为链子、绳索、卡子等,优选地,连接件为不锈钢链子,防止金属链子生锈或者绳索变糟,使得配重体4与第一架体1的连接不可靠,而具有安全隐患。

通过设置连接件进一步连接配重体4与第一架体1,使得配重体4与第一架体1能够双重固定连接,进一步防止配重体4掉落或者人为搬动而具有安全隐患,确保工人安全。

优选地,参见图1所示,所述第一架体1上还设置有爬梯5;

所述爬梯5的一端连接所述承载平台3,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架体1的底端。

可选地,爬梯5与第一架体1固定连接,或者爬梯5挂接在第一架体1上;固定连接例如通过焊接、粘接实现。

通过设置爬梯5连接承载平台3与所述第一架体1的底端,以方便工人从第一架体1的底端爬到承载平台3上进行施工操作。

优选地,参见图2所示,所述第二架体2还包括护栏6;所述护栏6设置在所述承载平台3远离所述第一架体1的一面,且所述护栏6设置有与所述爬梯5相对应的爬梯5入口;

和/或,所述第二架体2上设置有安全带。

需要说明的是,承载平台包括平台上表面和多个相围接的平台侧表面,护栏的高度方向垂直于承载平台的平台上表面,且位于承载平台的上侧,且护栏6设置于承载平台3远离第一架体1的平台侧表面上。

具体而言,第二架体2还包括护栏6;护栏6设置在承载平台3远离第一架体1的一面,且护栏6设置有与爬梯5相对应的爬梯5入口;或者,第二架体2上设置有安全带;或者,第二架体2还包括护栏6;护栏6设置在承载平台3远离第一架体1的一面,且护栏6设置有与爬梯5相对应的爬梯5入口,且,第二架体2上设置有安全带。

优选地,第二架体2还包括护栏6;护栏6设置在承载平台3远离第一架体1的一面,且护栏6设置有与爬梯5相对应的爬梯5入口,且,第二架体2上设置有安全带;以双重保障工人安全,防止工人从承载平台3上跌落。

优选地,承载平台3为呈四边形的平台,四边形的三个侧表面均设置有护栏6,另一侧表面连接爬梯5,以进一步保障工人安全,防止工人从承载平台3上跌落。

可选地,参见图4所示,所述第一架体1与所述第二架体2均包括由横梁71和竖梁72固定连接而成的边架;所述边架内设置有固定连接所述边架的对角的斜梁73;其中,所述横梁71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竖梁72的长度方向。

通过在边架内设置有连接边架的对角的斜梁73,以提高由横梁71和竖梁72连接而成的边架的支撑强度,斜梁使得边架形成了不变三角形结构,防止边架变形而具有安全隐患,保障工人安全和确保施工的准确性和精准性,提高施工质量。

可选地,横梁71、竖梁72和斜梁73为竹管、木棍或者钢管,优选地,横梁71、竖梁72和斜梁73为钢管,且钢管的表面涂有防锈剂,以防止钢管生锈具有安全隐患;可选地,各个钢管之间通过焊接连接,优选地,各个钢管之间的焊接为满焊,提高连接强度,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优选地,所述横梁71和所述竖梁72之间设置有三角支架(图中未标注),以提高横梁71和竖梁72的连接强度,进一步防止边架变形而具有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操作平台结构简单、费用低廉、安全可靠、适用性强,且工人施工方便,可满足外形规则建筑、具有外侧檐口的建筑、各楼层外侧檐口突出部分的长度不一致的建筑和楼层高的建筑的施工需求。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操作平台系统,所述操作平台系统包括实施例一所述的操作平台,实施例一所公开的操作平台的技术特征也适用于该实施例,实施例一已公开的操作平台的技术特征不再重复描述。下面结合附图对所述操作平台系统的实施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为节约篇幅,该实施例的改进特征同样体现在图1-图4中,因此,结合图1-图4对该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说明。

参见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操作平台系统,包括上述的操作平台和多个设置于所述第一架体1的底端的行驶轮8,以方便移动操作平台,以适应建筑物的外侧檐口。

优选地,参见图3所示,所述行驶轮8包括万向轮和/或具有刹车的轮子。

具体而言,行驶轮包括万向轮;或者,行驶轮包括具有刹车的轮子;或者,行驶轮包括万向轮和具有刹车的轮子。

优选地,行驶轮包括万向轮和具有刹车的轮子;万向轮以进一步方便移动操作平台;具有刹车的轮子能够使得操作平台在一定的位置固定不动,防止工人在承载平台3上施工时操作平台发生晃动,一方面保障了工人的安全,另一方面提高施工的质量。

优选地,所述第一架体1的底端设置有可调节支撑脚(图中未显示),以方便调节承载平台3的高度,从而适应工人的施工高度。

本实施例所述的操作平台系统具有实施例一所述操作平台的优点,该优点已在实施例一中详细说明,在此不再重复。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