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防水卷材及建筑楼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4363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沥青防水卷材及建筑楼顶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材防水卷材和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沥青防水卷材及建筑楼顶结构。



背景技术:

防水卷材是一种防止水发生渗漏的可卷曲成卷状的柔性建材产品,主要用于建筑墙体、屋面、以及隧道、公路、垃圾填埋场等处,作为工程基础与建筑物之间无渗漏连接,是整个工程防水的第一道屏障,对整个工程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沥青防水卷材在生产过程中,为防止沥青层的粘连,会先在其表面铺设胶合层,隔离材料通过胶合层与沥青防水材料结合,达到隔离效果。最常用的是PET(聚酯)膜,一方面,防水卷材在建筑施工中必须在浇筑混凝土前将隔离材料剥离,而清除下来的隔离膜不能再次使用,这样既增加了施工作量,也不环保;另一方面,胶合层容易老化,会影响防水沥青层与混凝土的结合效果,易断裂,不利于防水效果的保持,且在施工过程中,随着隔离膜被剥离,外露的胶合层会粘脚,影响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沥青防水卷材及建筑楼顶结构,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增加施工量,易断裂,不环保和粘脚,影响施工效率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几种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沥青防水卷材,包括:胎体、第一沥青防水层、第二沥青防水层和水溶膜隔离层;

所述第一沥青防水层通过第一粘接层设置在所述胎体的上表面,且所述第一粘接层与所述第一沥青防水层相粘接的一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一沥青防水层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起相配合的第一凹坑;

所述第二沥青防水层通过第二粘接层设置在所述胎体的下表面,且所述第二粘接层与所述第二沥青防水层相粘接的一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所述第二沥青防水层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凸起相配合的第二凹坑;

所述水溶膜隔离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沥青防水层的上表面,且所述

水溶膜隔离层的厚度为所述第一沥青防水层厚度的1/200至1/150。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沥青防水卷材,第一沥青防水层通过第一粘接层设置在胎体的上表面,且第一粘接层与第一沥青防水层相粘接的一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第一沥青防水层上设置有与第一凸起相配合的第一凹坑,第二沥青防水层通过第二粘接层设置在胎体的下表面,且第二粘接层与第二沥青防水层相粘接的一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第二沥青防水层上设置有与第二凸起相配合的第二凹坑,这样的设计增加了第一沥青防护层、胎体和第二沥青防水层压合连接的结构强度,不易断裂,提高了产品的强度,同时,水溶膜隔离层设置在第一沥青防水层的上表面,水溶膜隔离层的厚度为第一沥青防水层厚度的1/200至1/150,水溶膜具有优良的遇水即溶的特点,同时耐温可以达到220摄氏度,可以利用没有完全冷却下来的沥青防水材料本身具有的粘性将隔离膜附到沥青防水层上,而不需要额外的胶合层来完成隔离层与防水层的粘合,简化了沥青防水卷材的制备工艺,避免了粘脚影响施工效率的问题,提高了施工效率,从而降低使用成本且经济环保。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沥青防水层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二沥青防水层的厚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粘接层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二粘接层的厚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多个所述第一凸起在所述第一粘接层上呈蛇形分布,多个所述第一凹坑与多个所述第一凸起相对应设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起呈半球形,所述第一凹坑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凸起的形状相匹配。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起呈圆柱形,所述第一凹坑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凸起的形状相匹配。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多个所述第二凸起在所述第二粘接层上呈圆环形分布,多个所述第二凹坑与多个所述第二凸起相对应设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凸起呈多棱锥形,且多棱锥形所述第二凸起的尖端为圆弧状,所述第二凹坑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凸起的形状相匹配。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水溶膜隔离层为聚乙烯醇水溶膜隔离层。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建筑楼顶结构,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沥青防水卷材和混凝土层,所述沥青防水卷材铺设在所述混凝土层上。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建筑楼顶结构设置有第一方面提供的沥青防水卷材,因此具有第一方面提供的沥青防水卷材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沥青防水卷材,此方案结构简单,增加了第一沥青防护层、胎体和第二沥青防水层压合连接的结构强度,提高了产品的强度,同时,水溶膜隔离层设置在第一沥青防水层的上表面,水溶膜隔离层的厚度为第一沥青防水层厚度的1/200至1/150,水溶膜具有优良的遇水即溶的特点,同时耐温可以达到220摄氏度,可以利用没有完全冷却下来的沥青防水材料本身具有的粘性将隔离膜附到沥青防水层上,而不需要额外的胶合层来完成隔离层与防水层的粘合,简化了沥青防水卷材的制备工艺,避免了粘脚影响施工效率的问题,施工简单方便,提高了施工效率,从而降低使用成本且经济环保。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沥青防水卷材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沥青防水卷材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沥青防水卷材的第一粘接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沥青防水卷材的第二粘接层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胎体;11-第一沥青防水层;12-第二沥青防水层;13-水溶膜隔离层;20-第一粘接层;201-第一凸起;21-第二粘接层;211-第二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沥青防水卷材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沥青防水卷材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沥青防水卷材的第一粘接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沥青防水卷材的第二粘接层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沥青防水卷材,包括:胎体10、第一沥青防水层11、第二沥青防水层12和水溶膜隔离层13;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沥青防水层11通过第一粘接层20设置在所述胎体10的上表面,且所述第一粘接层20与所述第一沥青防水层11相粘接的一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201,所述第一沥青防水层1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起201相配合的第一凹坑;

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沥青防水层12通过第二粘接层21设置在所述胎体10的下表面,且所述第二粘接层21与所述第二沥青防水层12相粘接的一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211,所述第二沥青防水层1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凸起211相配合的第二凹坑;

所述水溶膜隔离层13设置在所述第一沥青防水层11的上表面,且所述

水溶膜隔离层13的厚度为所述第一沥青防水层11厚度的1/200至1/150。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沥青防水卷材,第一沥青防水层11通过第一粘接层20设置在胎体10的上表面,且第一粘接层20与第一沥青防水层11相粘接的一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201,第一沥青防水层11上设置有与第一凸起201相配合的第一凹坑,第二沥青防水层12通过第二粘接层21设置在胎体10的下表面,且第二粘接层21与第二沥青防水层12相粘接的一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211,第二沥青防水层12上设置有与第二凸起211相配合的第二凹坑,这样的设计增加了第一沥青防护层、胎体10和第二沥青防水层12压合连接的结构强度,提高了产品的强度,同时,水溶膜隔离层13设置在第一沥青防水层11的上表面,水溶膜隔离层13的厚度为第一沥青防水层11厚度的1/200至1/150,水溶性膜的厚度会直接影响防水卷材的防水效果,以及作为隔离膜的隔离效果,膜的厚度太薄起不到很好的隔离效果,太厚会影响沥青防水层与混凝土的结合强度,影响防水效果,水溶膜具有优良的遇水即溶的特点,同时耐温可以达到220摄氏度,可以利用没有完全冷却下来的沥青防水材料本身具有的粘性将隔离膜附到沥青防水层上,而不需要额外的胶合层来完成隔离层与防水层的粘合,简化了沥青防水卷材的制备工艺,避免了粘脚影响施工效率的问题,提高了施工效率,从而降低使用成本且经济环保。

为了保证防水层的防水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沥青防水层11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二沥青防水层12的厚度。

为了保证防水层与胎体10之间的连接强度,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粘接层20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二粘接层21的厚度。

为了保证防水层与胎体10之间的连接强度,使产品不易断裂,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多个所述第一凸起201在所述第一粘接层20上呈蛇形分布,多个所述第一凹坑与多个所述第一凸起201相对应设置。

为了保证防水层与胎体10之间的连接强度,使产品不易断裂,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起201呈半球形,所述第一凹坑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凸起201的形状相匹配。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起201呈圆柱形,所述第一凹坑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凸起201的形状相匹配。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多个所述第二凸起211在所述第二粘接层21上呈圆环形分布,多个所述第二凹坑与多个所述第二凸起211相对应设置。

为了保证防水层与胎体10之间的连接强度和连接可靠性,具体的,所述第二凸起211呈多棱锥形,且多棱锥形所述第二凸起211的尖端为圆弧状,所述第二凹坑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凸起211的形状相匹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所述水溶膜隔离层13为聚乙烯醇水溶膜隔离层13。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沥青防水层11通过第一粘接层20设置在所述胎体10的上表面,且所述第一粘接层20与所述第一沥青防水层11相粘接的一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201,所述第一沥青防水层1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起201相配合的第一凹坑;所述第二沥青防水层12通过第二粘接层21设置在所述胎体10的下表面,且所述第二粘接层21与所述第二沥青防水层12相粘接的一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211,所述第二沥青防水层1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凸起211相配合的第二凹坑;所述水溶膜隔离层13设置在所述第一沥青防水层11的上表面,且所述水溶膜隔离层13为聚乙烯醇水溶膜隔离层13,所述水溶膜隔离层13的厚度为所述第一沥青防水层11厚度的1/150,所述第一沥青防水层11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二沥青防水层12的厚度,多个所述第一凸起201在所述第一粘接层20上呈蛇形分布,多个所述第一凹坑与多个所述第一凸起201相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凸起201呈半球形,所述第一凹坑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凸起201的形状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筑楼顶结构,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沥青防水卷材和混凝土层,所述沥青防水卷材铺设在所述混凝土层上。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建筑楼顶结构设置有第一方面提供的沥青防水卷材,因此具有第一方面提供的沥青防水卷材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沥青防水卷材,此方案结构简单,增加了第一沥青防护层、胎体和第二沥青防水层压合连接的结构强度,提高了产品的强度,同时,水溶膜隔离层设置在第一沥青防水层的上表面,水溶膜隔离层的厚度为第一沥青防水层厚度的1/200至1/150,水溶膜具有优良的遇水即溶的特点,同时耐温可以达到220摄氏度,可以利用没有完全冷却下来的沥青防水材料本身具有的粘性将隔离膜附到沥青防水层上,而不需要额外的胶合层来完成隔离层与防水层的粘合,简化了沥青防水卷材的制备工艺,避免了粘脚影响施工效率的问题,施工简单方便,提高了施工效率,从而降低使用成本且经济环保。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下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