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墙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2038阅读:104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侧墙支撑架。



背景技术:

铁路施工过程中会涉及大量侧墙支撑架的使用,传统的盘扣式脚手架因其搭设速度快而得到广泛应用,因其节点稳定性差而较少用于支撑系统。新型的盘扣式支撑材料,采取了加大外径来提高其承载力,节点间采用拉杆斜向连接来增加其稳定性的改进措施,近期开始应用于模板支撑体系,具有竖向支撑荷载大、搭拆速度快、单根钢管承载力大的优点。

铁路车站一般为矩形框架结构,侧墙较厚,模板支撑体系侧向受力较大,不宜采用盘扣式支撑体系。近年来,人们对铁路车站混凝土外观质量的要求越高,很多车站采用了大模板的三角形支撑体系来先施工侧墙,提高侧墙外观质量,但又带来了支撑体系搭拆繁琐、施工效率低、容易出现变形等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三角形支撑体系搭拆繁琐、施工效率低、容易出现变形等问题的侧墙支撑架。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侧墙支撑架,包括:混凝土层、模板和支撑结构,模板和支撑结构均固定于混凝土层上,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顶板和第二支撑顶板,第一支撑顶板、第二支撑顶板所在面与模板所在面平行,模板与第一支撑顶板之间采用从上到下均匀分布的几字梁固定连接,第二支撑顶板与第一支撑顶板之间采用第一支撑梁与第二支撑梁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梁与第二支撑梁连接处位于第一支撑顶板或第二支撑顶板上。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侧墙支撑架中,第一支撑梁上端固定在第一支撑顶板上,下端固定在第二支撑顶板上;第二支撑梁上端固定在第二支撑顶板上,下端固定在第一支撑顶板上。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侧墙支撑架中,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所在平面与第一支撑顶板所在平面垂直;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所在平面与水平面垂直。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侧墙支撑架中,第二支撑梁下方设有高度可调的混凝土垫块。通过调节混凝土垫块的高度,可对支撑架在支撑过程中模板的角度进行轻微调整,提高混凝土侧墙成型后的标准性。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侧墙支撑架中,支撑结构还包括侧向支撑板和底部调节板,侧向支撑板顶端固定在第二支撑梁上,另一端固定在底部调节板上。采用支撑梁和侧向支撑板的组合支撑作用,提高支撑结构整体的稳定性,防止其变形。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侧墙支撑架中,底部调节板下方设有至少一个螺纹杆高度调节构件,螺纹杆高度调节构件底部固定在混凝土层,活动端固定在底部调节板下方。通过螺纹杆高度调节构件调节底部调节板的倾斜角,从而控制侧向支撑板对第二支撑梁的支撑力。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侧墙支撑架中,侧向支撑板与第二支撑顶板之间设有第三支撑梁和第四支撑梁,第三支撑梁上端固定在侧向支撑板上,下端固定在第二支撑顶板上;第四支撑梁上端固定在第二支撑顶板上,下端固定在侧向支撑板上。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侧墙支撑架中,底部调节板与第二支撑顶板之间连接有第五支撑梁,底部调节板与侧向支撑板之间连接有第六支撑梁,第五支撑梁与第六支撑梁固定在底部调节板相同位置。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侧墙支撑架中,支撑结构还包括埋地件,埋地件包括地脚螺栓和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一端埋于混凝土层,另一端暴露混凝土层外并处于模板与混凝土层之间,地脚螺栓固定在第一连接杆位于混凝土层内部一端,并与第一连接杆垂直设置。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侧墙支撑架中,第一连接杆暴露在混凝土层外一端固定设有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与第一连接杆垂直设置,其一端固定在模板上,另一端固定在混凝土层表面。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侧墙支撑架中,第一连接杆暴露在混凝土层外一端设有螺母,螺母将第二连接杆挡在第一连接杆内部,防止第一连接杆脱出。

(三)有益效果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侧墙支撑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中之一:

(1)采用两块支撑顶板通过支撑梁进行连接,支撑顶板与支撑梁之间形成形状稳定的三角形结构,能有效提高模板支撑过程中的稳定性;

(2)采用两块支撑顶板形成的矩形支撑体系与侧向支撑板形成的三角形支撑体系相结合,矩形支撑体系和三角形支撑体系之间均设置有多个三角形结构,从而提高支撑结构整体的稳定性,防止其变形;

(3)矩形支撑体系及三角形支撑体系底部均设有用于调节高度的高度调节构件或混凝土垫块,通过螺纹杆高度调节构件调节底部调节板的倾斜角,从而控制侧向支撑板对第二支撑顶板的支撑力;通过调节混凝土垫块的高度,可对支撑架在支撑过程中模板的角度进行轻微调整,提高混凝土侧墙成型后的标准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侧墙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模板; 2-第一支撑顶板; 3-几字梁;

4-第二支撑顶板; 5-侧向支撑板; 6-混凝土层;

7-第二支撑梁; 8-第一支撑梁; 9-第四支撑梁;

10-第三支撑梁; 11-第六支撑梁; 12-第五支撑梁;

13-混凝土垫块; 14-螺纹杆高度调节构件; 15-埋地件;

16-第一连接杆; 17-地脚螺栓; 18-第二连接杆;

19-螺母 20-底部调节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侧墙支撑架。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侧墙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侧墙支撑架包括:混凝土层6、模板1和支撑结构。模板l和支撑结构均固定于混凝土层6上。

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顶板2和第二支撑顶板4。第一支撑顶板2、第二支撑顶板4所在面与模板1所在面平行,模板1与第一支撑顶板2之间采用从上到下均匀分布的几字梁3固定连接,第二支撑顶板4与第一支撑顶板2之间采用第一支撑梁8与第二支撑梁7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梁8与第二支撑梁7连接处位于第一支撑顶板2或第二支撑顶板4上。采用两块支撑顶板通过支撑梁进行连接,支撑顶板与支撑梁之间形成形状稳定的三角形结构,能有效提高模板支撑过程中的稳定性。

作为一种更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支撑梁8上端固定在第一支撑顶板2上,下端固定在第二支撑顶板4上;第二支撑梁7上端固定在第二支撑顶板4上,下端固定在第一支撑顶板8上。第一支撑梁8、第二支撑梁7所在平面与第一支撑顶板2所在平面垂直;第一支撑梁8、第二支撑梁7所在平面与水平面垂直。第二支撑梁7下方设有高度可调的混凝土垫块13。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通过调节混凝土垫块的高度,可对支撑架在支撑过程中模板的角度进行轻微调整,提高混凝土侧墙成型后的标准性。

作为一种优选有实施方式,支撑结构还包括侧向支撑板5和底部调节板20,侧向支撑板5顶端固定在第二支撑梁7上,另一端固定在底部调节板20上。

可以理解的是,采用支撑梁和侧向支撑板的组合支撑作用,提高支撑结构整体的稳定性,防止其变形。底部调节板20下方设有至少一个螺纹杆高度调节构件14,螺纹杆高度调节构件14底部固定在混凝土层6,活动端固定在底部调节板20下方。通过螺纹杆高度调节构件调节底部调节板的倾斜角,从而控制侧向支撑板5对第二支撑顶板4的支撑力。侧向支撑板5与第二支撑顶板4之间设有第三支撑梁8和第四支撑梁7,第三支撑梁8上端固定在侧向支撑板5上,下端固定在第二支撑顶板4上;第四支撑梁7上端固定在第二支撑顶板4上,下端固定在侧向支撑板5上。底部调节板20与第二支撑顶板4之间连接有第五支撑梁10,底部调节板与侧向支撑板之间连接有第六支撑梁9,第五支撑梁10与第六支撑梁9固定在底部调节板20相同位置。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支撑结构还包括埋地件15,埋地件15包括地脚螺栓17和第一连接杆16,第一连接杆16一端埋于混凝土层6,另一端暴露混凝土层16外并处于模板1与混凝土层6之间,地脚螺栓17固定在第一连接杆16位于混凝土层6内部一端,并与第一连接杆16垂直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连接杆16暴露在混凝土层6外一端固定设有第二连接杆18,第二连接杆18与第一连接杆16垂直设置,其一端固定在模板1上,另一端固定在混凝土层6表面。第一连接杆16暴露在混凝土层6外一端设有螺母19,螺母19将第二连接杆18挡在第一连接杆16内部,防止第一连接杆16脱出。

至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侧墙支撑架介绍完毕。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和方法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例如:

(1)第一支撑顶板、第二支撑顶板和侧向支撑板为多块上下拼接的钢板组成,但还可以是其他形式,其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确定;

(2)关于螺纹杆高度调节构件和混凝土垫块形状,可以根据具体场合进行合理选择;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采用两块支撑顶板形成的矩形支撑体系与侧向支撑板形成的三角形支撑体系相结合,矩形支撑体系和三角形支撑体系之间均设置有多个三角形结构,从而提高支撑结构整体的稳定性,防止其变形,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和方法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上述实施例可基于设计及可靠度的考虑,彼此混合搭配使用或与其他实施例混合搭配使用。

再者,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用词,以修饰相应的元件,其本身并不意含及代表该元件有任何的序数,也不代表某一元件与另一元件的顺序、或是制造方法上的顺序,该些序数的使用仅用来使具有某命名的一元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元件能做出清楚区分。

应注意,贯穿附图,相同的元素由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以下描述中,一些具体实施例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应该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有任何限制,而只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在可能导致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造成混淆时,将省略常规结构或构造。应注意,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尺寸不反映真实大小和比例,而仅示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