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板墙固定安装工艺,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预制板墙固定安装工艺及构造。
背景技术:
随着新建筑技术和材料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预制装配式建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许多建筑工业化发达的国家,预制装配式建筑经历了长期的实验和应用,现代化的预制装配式建筑产品已经可以高度集成建筑的各种功能,而且建筑的形式和构件非常精致。我国建设需求量大、建设速度快,很有必要发展预制装配式建筑,那么对预制装配式结构节点构造要求也越来越高。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施工速度快,安装精度高,可实现一次安装到位,无需多次调整偏差,固定完毕采用水泥砂浆覆盖连接节点,隐蔽性好,不影响结构整体美观的一种装配式预制板墙固定安装工艺及构造。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预制板墙固定安装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结构层施工:结构层施工按照设计要求预留凹槽及螺栓预埋,凹槽尺寸采用160mm×160mm×30mm,预埋螺栓的偏差不大于2mm,并保证预埋螺栓顶部不得超过结构面层的标高;
(2)预制装配式板墙工厂化生产:预留凹槽的尺寸、位置应与楼地层预留凹槽相对应,并严格控制预埋螺栓与对拉螺栓的偏差,保证固定角钢能够便于安装;
(3)运输、吊装:在板墙从工厂运输至吊装现场过程中,应加强对板材凹槽处的保护,避免由于保护不当造成板材局部损坏,影响吊装质量与吊装速度;
(4)固定安装:固定安装选用高强螺栓;
(5)凹槽覆盖:采用砂浆覆盖封槽;
(6)养护。
进一步的,步骤(4)固定安装选用不低于M12的高强螺栓,螺栓孔的尺寸应大于螺栓公称直径2-3mm,螺栓孔间距应不大于500mm。
进一步的,步骤(5)所述砂浆采用不低于M15的水泥砂浆。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装配式预制板墙固定安装构造,包括装配式板墙、楼地层、连接角钢、楼地层预留凹槽、板墙预留凹槽,所述板墙预留凹槽分别设置在装配式板墙的两侧,两侧的板墙预留凹槽与楼地层预留凹槽的连接处均通过连接角钢连接固定,所述装配式板墙通过对拉螺栓连接两连接角钢,所述连接角钢同时通过预埋螺栓与楼地层连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对拉螺栓两端伸出的长度比板墙预留凹槽的深度小3-5mm。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角钢与装配式板墙、楼地层之间均设有调节垫片。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垫片采用橡胶或者钢垫片。
有益效果:本发明结构合理,施工速度快,安装精度高,可实现一次安装到位,无需多次调整偏差,固定完毕采用水泥砂浆覆盖连接节点,隐蔽性好,不影响结构整体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装配式预制板墙固定安装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装配式预制板墙固定安装构造,包括装配式板墙1、楼地层2、连接角钢3、楼地层预留凹槽6、板墙预留凹槽9,所述板墙预留凹槽9分别设置在装配式板墙1的两侧,两侧的板墙预留凹槽9与楼地层预留凹槽6的连接处均通过连接角钢3连接固定,所述装配式板墙1通过对拉螺栓4连接两连接角钢3,所述连接角钢3同时通过预埋螺栓5与楼地层2连接固定。
所述对拉螺栓4两端伸出的长度比板墙预留凹槽9的深度小3-5mm。
所述连接角钢3与装配式板墙1、楼地层2之间均设有调节垫片7,所述调节垫片7采用橡胶或者钢垫片。
预制装配式板墙1由工厂集中制作,在与楼地层2连接固定端预留楼地层预留凹槽6,同样,楼地层2与预制装配式板墙1连接固定处也预留板墙预留凹槽9,用带孔的连接角钢3通过对拉螺栓4、预埋螺栓5进行固定连接,用调节垫片7灵活控制安装偏差,最后用螺母8固定。安装完毕后,在楼地层预留凹槽6处用水泥砂浆将裸露的凹槽填充覆盖,完成固定安装。
所述的预制装配式板墙1底部在工厂预制时两端设置楼地层预留凹槽6,便于安装固定后封闭处理;所述楼地层2在结构层施工时预先也留有相应的凹槽,并按照安装位置预埋螺栓5;所述带孔的连接角钢3根据楼地层预留凹槽6尺寸大小确定角钢尺寸,并符合设计要求。
上述一种装配式预制板墙固定安装工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4)结构层施工:结构层施工按照设计要求预留凹槽及螺栓预埋,凹槽尺寸采用160mm×160mm×30mm,预埋螺栓的偏差不大于2mm,并保证预埋螺栓顶部不得超过结构面层的标高;
(5)预制装配式板墙工厂化生产:预留凹槽的尺寸、位置应与楼地层预留凹槽相对应,并严格控制预埋螺栓与对拉螺栓的偏差,保证固定角钢能够便于安装;
(6)运输、吊装:在板墙从工厂运输至吊装现场过程中,应加强对板材凹槽处的保护,避免由于保护不当造成板材局部损坏,影响吊装质量与吊装速度;
(4)固定安装:固定安装选用高强螺栓;
(5)凹槽覆盖:采用砂浆覆盖封槽;
(6)养护。
本发明结构合理,施工速度快,安装精度高,可实现一次安装到位,无需多次调整偏差,固定完毕采用水泥砂浆覆盖连接节点,隐蔽性好,不影响结构整体美观。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