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重组竹墙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重组竹墙板主体和连接相邻重组竹墙板主体的连接件;所述重组竹墙板主体包括水平设置处于上层的上层墙板,和处于下层的下层墙板;所述连接件包括平行滑动贯穿于所述上层墙板和下层墙板连接处的滑动杆部,设于滑动杆部一端的第一连接部,和设于滑动杆部另一端的第二连接部;所述上层墙板的下表面形成有与所述滑动杆部相对应的上凹槽,所述下层墙板的上表面形成有与所述滑动杆部相对应的下凹槽,所述上凹槽和所述下凹槽对应扣合在一起形成供所述滑动杆部匹配滑动的导向滑孔;
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水平设置并与所述滑动杆部垂直连接的第一连接主体,所述第一连接主体形成有沿第一连接主体长度方向贯穿的卡槽,所述第一连接主体形成有沿第一连接主体长度方向贯穿且开口朝上连通卡槽和外界的卡口;所述第一连接主体包括处于所述卡口一侧并靠近所述滑动杆部的第一连接单体,和处于卡口另一侧并远离所述滑动杆部的第二连接单体;所述卡槽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卡口的宽度小于所述卡槽的直径;
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主体相平行的第二连接主体,以及连接于第二连接主体和所述滑动杆部之间的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主体的横截面包括相对的处于上方的第一弧形部和处于下方的第二弧形部,以及相对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单体的第一直线部和靠近所述第二连接单体的第二直线部;所述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为处于同一圆弧上的圆弧形,所述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的半径小于所述卡槽的横截面半径,所述第一直线部和第二直线部等长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一直线部和第二直线部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卡口的宽度相应,所述第一直线部和第二直线部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90°;所述连接杆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主体两端的第一连接单杆和第二连接单杆,所述第二连接主体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单杆对应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二连接单杆对应连接的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接单杆通过第一连接轴与所述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单杆通过第二连接轴与所述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的轴线通过所述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的圆心;所述第二连接单体形成有供所述第一连接单杆翻转卡入的第一缺口,和供所述第二连接单杆翻转卡入的第二缺口;
还包括填充于所述卡槽内对所述第二连接部进行限位的填充限位部件;所述卡口处于所述卡槽的圆心正上方,所述卡槽包括与所述卡口正对应的第一空间、处于第一空间一侧与所述第一连接单体相对应的第二空间和处于第一空间另一侧与所述第二连接单体相对应的第三空间;所述填充限位部件包括匹配容置于所述第二空间内的第一填充部件,匹配容置于所述第三空间内的第二填充部件,以及连接于第一填充部件和第二填充部件下端之间的弹性连接片;所述弹性连接片为与所述第二弧形部相匹配的圆弧形,所述第一填充部件和所述第二填充部件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卡口的宽度相应;
所述上层墙板包括与所述下层墙板上下对应连接的墙板主体,形成于墙板主体边缘对应盖设于所述卡槽上方的第一延伸部,和形成于墙板主体边缘对应处于所述连接杆上方的第二延伸部;相邻重组竹墙板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相对应,且相邻重组竹墙板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下方形成容置相邻重组竹墙板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空间;所述上凹槽形成于所述墙板主体的下表面,所述滑动杆部的长度大于所述下凹槽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组竹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填充部件和所述第二填充部件与所述卡槽的内侧面之间垫设有易滑层,所述易滑层覆设于所述第一填充部件和所述第二填充部件的外侧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重组竹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易滑层的外表面形成有与所述卡槽同轴线的环形凸起,所述卡槽的内表面形成有与所述环形凸起相配合的环形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重组竹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杆部外滑动套设有滑套,所述滑套匹配固定连接于所述上凹槽和所述下凹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重组竹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杆部的横截面为长方形,所述滑套的横截面为相应的长方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重组竹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线部和第二直线部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0-6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重组竹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线部和第二直线部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重组竹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口的上端口形成有供所述第二连接主体顺势滑入的第一倒角;所述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具有与所述卡口对应连通的翻转入口,所述翻转入口形成有供所述第一连接单杆和第二连接单杆分别翻转卡入的第二倒角;所述第一填充部件和第二填充部件的上端入口形成有供所述第二连接主体顺势滑入的第三倒角。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重组竹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单体的横截面的外侧边为以所述卡槽的圆心为圆心的圆弧形,所述连接杆的长度与所述所述第二连接单体的横截面的外侧边的半径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