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凝土连续下料分段浇筑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高效减水剂的普及,采用常规材料和搅拌工艺生产的大流态混凝土在结构中得到迅速推广。减水剂的减水率越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和粘聚性受用水量波动的影响越明显,这也就引发了大量的混凝土结构,顶面浮浆严重,骨料下沉,降低了混凝土的匀质性,直接后果是塑性收缩开裂、干燥收缩开裂,严重影响了混凝土的使用功能。大流态混凝土流动性好,需要的振捣功远少于常规的干硬性混凝土,但工人的习惯做法往往忽略这一点,尤其是薄壁长条结构物,混凝土大多是从一端连续下料,工人习惯性的用高频插入式振捣棒干料和振捣,距离下料口比较远的位置富浆少骨料,而这便是混凝土裂缝易发、多发的区域。
对于地铁侧墙、箱梁腹板或t梁腹板等高、长类部位,大多在模板顶部,从一端开始连续下料,工人在模板内部实施振捣,混凝土要流经较远才能抵达端部,而率先抵达端部的往往是水、气泡、浆体,骨料严重滞后。而通过工人实现间断下料,可以一定程度的减少该问题,但这将严重影响浇筑速度,延长混凝土的施工时间,可能引发其他的质量问题。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混凝土连续下料分段浇筑设备,用以实现混凝土下料过程连续且浇筑区域分段,有效提高混凝土骨料分布的均匀性,提高混凝土的质量。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混凝土连续下料分段浇筑设备,包括固定在混凝土浇筑模板上的前支撑板和后支撑板,前、后支撑板之间设置有若干个限位板,各限位板的下部分别与前、后支撑板转动连接;各限位板到达工作位置时,若干个限位板呈现两种倾斜方向,各限位板每两个为一组配合使用,属于同一组内的两个限位板的倾斜方向不同,且属于同一组内的两个限位板的顶端相互接触,相邻但互不接触的两个限位板为一对配合使用,属于同一对内的两个限位板的倾斜方向不同,每对限位板之间配合形成第一落料间隙,浇筑过程中混凝土从第一落料间隙下落;所述混凝土连续下料分段浇筑设备还包括带动各限位板转动的驱动装置,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倾斜方向相同的限位板运动方式相同,一次浇筑完成后,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经过各限位板的转动,原来相互接触的属于同一组内的限位板重新组合成为新的一对并配合形成第二落料间隙,原来不接触的属于同一对的限位板重新组合成为新的一组而相互接触,第二落料间隙的位置与第一落料间隙的位置恰好错开,继续浇筑,混凝土从第二落料间隙下落。
所述混凝土连续下料分段浇筑设备还包括同步传动机构,同步传动机构与上述驱动装置相连,在同步传动机构的作用下倾斜方向相同的限位板实现同步运动。
所述同步传动机构包括前连杆和后连杆,所述前连杆上均布有多个第一销轴,且第一销轴的数量为限位板总数量的一半,后连杆上均布有多个第二销轴,且第二销轴的数量为限位板总数量的一半,其中,前连杆上的第一销轴与所有倾斜方向一致的限位板相连,后连杆上的第二销轴与所有处于另一种倾斜方向的限位板相连。
所述前、后支撑板上分别均布有多个支座,各支座的结构相同,各支座的顶端呈圆弧状,当前、后连杆运动至与支座顶端相接触时,各限位板到达工作位置。
所述前、后连杆的端部通过一根牵引绳相连,在牵引绳的作用下,前、后连杆实现相向运动。
所述前支撑板的端部设置有前定滑轮,后支撑板的端部设置有后定滑轮,所述牵引绳的一端与前连杆的端部相连,牵引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前定滑轮、后定滑轮后与后连杆的端部相连。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动推杆、推杆支座、驱动杆及第一转轴,推杆支座设置在前支撑板一侧端部,电动推杆设置在推杆支座上,电动推杆与驱动杆相连,且电动推杆与驱动杆相连的一端设置有滚轮,驱动杆上设置有与滚轮相适配的滑槽,在电动推杆的作用下滚轮沿滑槽运动,通过滚轮带动驱动杆左右摆动;驱动杆的底端通过第一转轴与前支撑板转动连接,驱动杆的顶端与前连杆转动连接,电动推杆通过驱动杆带动前连杆运动,前连杆通过牵引绳带动后连杆运动,当驱动杆在电动推杆的作用下处于左极限位置或右极限位置时,前、后连杆分别与支座顶端相接触。
所述混凝土连续下料分段浇筑设备还包括后连杆复位机构,后连杆复位机构包括复位弹簧和弹簧定位块,弹簧定位块设置在后支撑板的端部,复位弹簧的一端与弹簧定位块相连、另一端与后连杆的端部相连,且复位弹簧的伸缩方向与后连杆的轴向一致。
所述混凝土连续下料分段浇筑设备还包括若干根第二转轴,各限位板的下部分别通过第二转轴与前、后支撑板转动连接,各第二转轴在空间上与上述第一转轴处于同一高度位置处。
各所述限位板均包括呈板状的本体和呈三棱锥状的顶部,所述本体面向前支撑板的一侧以及面向后支撑板的一侧均开设有上轴孔和下轴孔。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利用上述混凝土连续下料分段浇筑设备浇筑混凝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启动电动推杆,使驱动杆位于左极限位置处或右极限位置处,此时,前、后连杆分别与支座顶端接触,各限位板处于工作位置;
步骤2,混凝土开始浇筑,将盛有混凝土的料斗移动到限位板上方,沿前、后支撑板方向开始浇筑,混凝土从每对限位板间的落料间隙落入到预先固定好的模板中,保证混凝土从料斗下料的过程是连续的,而浇注的区域是分散的;
步骤3,当一次浇筑完成后,启动电动推杆,电动推杆推动驱动杆动作,驱动杆转动推动前连杆动作,前连杆通过牵引绳带动后连杆相向运动,同时前、后连杆分别带动各限位板转动,直至前、后连杆再次与支座相接触,使原先成对的限位板相互接触重新成组,而原先成组的限位板相互分离重新成对,之后,重复上述步骤2,进行混凝土浇筑,保证混凝土在步骤2和步骤3的浇筑区域位置交错进行;
步骤4,混凝土二次浇筑完成后,再次启动电动推杆,推动驱动杆向回运动,前连杆在驱动杆的带动下回复至初始位置,后连杆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回复至初始位置,同时前、后连杆带动限位板回复至初始位置,一个行程至此结束;
步骤5,从上述步骤2开始重新进入下一个行程,如此循环往复,实现混凝土下料的连续且浇筑区域分段,保证每次浇筑区域相互交错。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利用本发明在混凝土浇筑竖墙或者箱梁时,与传统的混凝土连续从一端浇筑到另一端相比,浇筑区域是分段交错进行的,保证骨料在浇筑过程的相对均匀,有效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质量。
2、本发明结构紧凑,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功能集成,能够满足下料过程连续、浇筑区域分段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工作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种工作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前支撑板的轴测图。
图4为本发明中限位板的轴测图。
图5为本发明中电动推杆、驱动杆、前连杆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前连杆的轴测图。
其中,
1、复位弹簧2、限位板21、本体22、顶部23、上轴孔24、下轴孔3、后支撑板4、后连杆5、支座6、牵引绳7、后定滑轮8、前定滑轮9、推杆支座10、电动推杆11、驱动杆12、第一转轴13、第一销轴14、前连杆15、前支撑板16、第二转轴17、弹簧定位块18、第一落料间隙19、第二落料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和图6所示,一种混凝土连续下料分段浇筑设备,包括固定在混凝土浇筑模板上的前支撑板15和后支撑板13,前、后支撑板之间设置有若干个限位板2。所述混凝土连续下料分段浇筑设备还包括若干根第二转轴16,各限位板2的下部分别通过第二转轴16与前、后支撑板转动连接,各第二转轴16在空间上与下述第一转轴12处于同一高度位置处。各所述限位板2均包括呈板状的本体21和呈三棱锥状的顶部22,三棱锥状的顶部22保证了两块限位板2相接触时,其顶端能够配合紧密,避免了混凝土自两者顶端落入浇筑模板上。所述本体21面向前支撑板15的一侧以及面向后支撑板16的一侧均开设有上轴孔23和下轴孔24。
各限位板2到达工作位置时,若干个限位板2呈现两种倾斜方向,各限位板2每两个为一组配合使用,属于同一组内的两个限位板2的倾斜方向不同,且属于同一组内的两个限位板2的顶端相互接触,相邻但互不接触的两个限位板2为一对配合使用,属于同一对内的两个限位板2的倾斜方向不同,每对限位板2之间配合形成第一落料间隙18,浇筑过程中混凝土从第一落料间隙18下落;所述混凝土连续下料分段浇筑设备还包括带动各限位板2转动的驱动装置,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倾斜方向相同的限位板2运动方式相同,一次浇筑完成后,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经过各限位板2的转动,原来相互接触的属于同一组内的限位板2重新组合成为新的一对并配合形成第二落料间隙19,原来不接触的属于同一对内的限位板2重新组合成为新的一组而相互接触,第二落料间隙19的位置与第一落料间隙18的位置恰好错开,继续浇筑,混凝土从第二落料间隙19下落。
所述混凝土连续下料分段浇筑设备还包括同步传动机构,同步传动机构与上述驱动装置相连,在同步传动机构的作用下倾斜方向相同的限位板实现同步运动。所述同步传动机构包括前连杆14和后连杆4,所述前连杆14上均布有多个第一销轴13,且第一销轴13的数量为限位板2总数量的一半,后连杆4上均布有多个第二销轴,且第二销轴的数量为限位板2总数量的一半,其中,前连杆14上的第一销轴13与所有倾斜方向一致的限位板2相连,后连杆4上的第二销轴与所有处于另一种倾斜方向的限位板2相连。
所述前、后支撑板上分别均布有多个支座5,各支座5的结构相同,各支座5的顶端呈圆弧状,当前、后连杆运动至与支座5顶端相接触时,各限位板2到达工作位置。
所述前、后连杆的端部通过一根牵引绳6相连,在牵引绳6的作用下,前、后连杆实现相向运动。所述前支撑板15的端部设置有前定滑轮8,后支撑板3的端部设置有后定滑轮7,所述牵引绳6的一端与前连杆14的端部相连,牵引绳6的另一端依次绕过前定滑轮8、后定滑轮9后与后连杆4的端部相连。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动推杆10、推杆支座9、驱动杆11及第一转轴12,推杆支座9设置在前支撑板15一侧端部,电动推杆10设置在推杆支座9上,电动推杆10与驱动杆11相连,且电动推杆10与驱动杆11相连的一端设置有滚轮,驱动杆11上设置有与滚轮相适配的滑槽,在电动推杆10的作用下滚轮沿滑槽运动,通过滚轮带动驱动杆11左右摆动;驱动杆11的底端通过第一转轴12与前支撑板15转动连接,驱动杆11的顶端与前连杆14转动连接,电动推杆10通过驱动杆11带动前连杆14运动,前连杆14通过牵引绳6带动后连杆4运动,当驱动杆11在电动推杆10的作用下处于左极限位置或右极限位置时,前、后连杆分别与支座5顶端相接触。
所述混凝土连续下料分段浇筑设备还包括后连杆复位机构,后连杆复位机构包括复位弹簧1和弹簧定位块17,弹簧定位块17设置在后支撑板3的端部,复位弹簧1的一端与弹簧定位块17相连、另一端与后连杆4的端部相连,且复位弹簧1的伸缩方向与后连杆4的轴向一致。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利用上述混凝土连续下料分段浇筑设备浇筑混凝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如图1所示,启动电动推杆10,使驱动杆11位于右极限位置处,此时,前、后连杆分别与支座5顶端接触,各限位板2处于工作位置。
步骤2,混凝土开始浇筑,将盛有混凝土的料斗移动到限位板2上方,沿前、后支撑板方向开始浇筑,混凝土从每对限位板2间的第一落料间隙18落入到预先固定好的模板中,保证混凝土从料斗下料的过程是连续的,而浇注的区域是分散的。
如果步骤1中启动电动推杆10时,如图2所示,使驱动杆11位于的是左极限位置处,则混凝土开始浇筑时,混凝土是从每对限位板2间的第二落料间隙19落入到预先固定好的模板中的。因此,驱动杆11初始极限位置,决定了混凝土浇筑时落料间隙的位置。
步骤3,当一次浇筑完成后,启动电动推杆10,电动推杆10推动驱动杆11动作,驱动杆11转动推动前连杆14动作,前连杆14通过牵引绳6带动后连杆4相向运动,同时前、后连杆分别带动各限位板2转动,直至前、后连杆再次与支座5相接触,使原先成对的限位板2相互接触重新成组,而原先成组的限位板2相互分离重新成对,之后,重复上述步骤2,进行混凝土浇筑,保证混凝土在步骤2和步骤3的浇筑区域位置交错进行。
步骤4,混凝土二次浇筑完成后,再次启动电动推杆10,推动驱动杆11向回运动,前连杆14在驱动杆11的带动下回复至初始位置,后连杆4在复位弹簧1的作用下回复至初始位置,同时前、后连杆带动限位板2回复至初始位置,一个行程至此结束。
步骤5,从上述步骤2开始重新进入下一个行程,如此循环往复,实现混凝土下料的连续且浇筑区域分段,保证每次浇筑区域相互交错,有效地提高了混凝土骨料分布的均匀性,提高了混凝土的质量。
本发明中未述及的部分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精神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