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易滚珠隔振支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2045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木工程抗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简易滚珠隔振支座。



背景技术:

据资料统计,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地震每年多达 500 万次,其中,造成严重破坏的强震平均发生近 20 次;毁灭性地震大约有 2 次。可见,全球处于地震高度频发时期,而当今社会,城市化发展趋势不断增强,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相应的建筑物必然增多,这无疑会大大提高了地震的破坏性。当地震灾害发生时,强烈的地面震动使建筑物的结构构件遭到破坏,导致建筑物不能支持其自身重量以至于倒塌,破坏人类居住空间,威胁人身安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 。

因此近年来,随着隔振减震系统的不断出现完善,基础隔震技术已经成为抗震领域研究的热点。当下主要的新型的隔震装置有叠层橡胶隔震装置,摩擦滑移摆隔震装置等,运用的最多的是叠层橡胶支座装置。而对于滚珠隔震支座的创造与运用相对于较少,且滚珠运用通常会因摩擦而被压碎、发生侧向位移反应较大等问题,所以相对于橡胶支座而言没达到大面积可以广泛使用的地步。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易滚珠隔振支座,来防止钢球被压碎且预防在地震情况之下侧向位移过大而失效的问题,简单易行。

为了实现还是那个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简易滚珠隔振支座,包括上下主钢板与上下中间钢板,上下主钢板通过螺栓与上下中间钢板相互连接固定,上下中间钢板设有高强度钢球,上下中间钢板之间设有一层橡胶层,橡胶层内灌入沥青混合物。

所述的上下中间钢板与钢球之间设有一小段球形凹槽。

所述的上下主钢板两端通过高强度弹簧与上下中间钢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方案防止钢球被压碎且预防在地震情况之下侧向位移过大而失效的问题,简单易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上下主钢板;2为上下中间钢板;3为钢球;4为球形凹槽;5为螺栓;6为高强度弹簧;7为橡胶层;8为沥青混合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详细叙述。

如图1所示,一种简易滚珠隔振支座,包括上下主钢板1与上下中间钢板2,上下主钢板1与连接着的上下中间钢板2用螺栓5相互连接以固定,通过螺栓来提供预应力以防止两块钢片之间产生较大位移。其中上下中间钢板2之间夹着若干个钢球3,每个钢球3与上下中间钢板2的接触面都有一小段球形凹槽,来防止钢球3被压碎,其次利用若干个钢球可以滚动的性质来使得当地震来临可以让钢球在上下中间钢板2的平面内水平移动,以减少侧向的水平力。并且上下的最外边的主钢板1与上下最里部的上下中间钢板2四面用高强度弹簧6连接,以限制最里面的上下中间钢板2因地震水平面的外在力和由于钢球的滑动而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在最里边的两块上下中间钢板2之间夹着一层橡胶层7来缓冲地震能量,并灌入沥青混合物8以增大阻尼比。橡胶层来保持当上下中间钢板2产生较大的位移时候能够保证在一定限度上吸收一定的能量,减少侧向位移,并可以在外力撤销后实现上下钢板的复位,以实现支座的复位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整个支座的体系首先在遇到底下的地震水平面力时,首先上下最外面的钢板1与钢板2由螺栓5的固定而能承受整个体系的晃动与重量;

其次传到下部的钢板2与夹在中间的滚珠3,钢球在外在力的作用下在水平面内进行滑动产生位移,通过每个钢球与上部的钢板2的圆形凹槽来限制钢球的移动,钢球3带动与其相接触的下部钢板2的水平运动,利用弹簧6使产生位移的钢板2不发生较大的水平力;

再次水平力传到上部的橡胶7中,通过其中灌入的沥青混合物以增大阻尼比进一步吸收地震能量减少向上传递,并能够在地震结束外在力消失的时候以复位还原。

同样上部的钢板与滚珠的作用同下部,当地震力较大的时候传到最上边继续达到减震隔振的作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