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棚洞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无工作面条件下既有线棚洞施工悬吊拱架钢梁的拆除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气化铁路棚洞工程的发展,利用悬吊防电拱架车进行顶板施工已相当成熟,其施工工艺较简单,在我国电气化铁路棚洞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悬吊拱架钢梁的拆除需要搭设较宽的施工平台,传统的技术方法存在工作效率低,施工成本大,施工周期长,安全风险高等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既有线棚洞施工悬吊拱架钢梁的拆除装置,解决了既有线棚洞施工时,无工作面条件下悬吊拱架的钢梁拆除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施工难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既有线棚洞施工悬吊拱架钢梁的拆除装置,它包括设置在棚洞顶板上的车体框架,车体框架上固定设置有横向朝外并凸出于棚洞的悬臂梁,且悬臂梁与悬吊拱架钢梁相平行;车体框架上安装有行走装置,行走装置的行走方向与悬吊拱架钢梁相垂直;悬臂梁上配设有移动式起吊设备。
所述车体框架包括设置在外侧的三角框和设置在内侧的梯形框,三角框与梯形框之间通过连杆固定连接,且梯形框的顶部高度低于三角框的顶部高度;三角框的顶部端点与梯形框顶部的两个端点之间分别连接有张拉绳。
所述悬臂梁固定连接在三角框处,且悬臂梁的中间位置与三角框的顶部之间连接有张拉绳。
所述车体框架上远离悬臂梁的一侧安装有配重。
所述行走装置包括设置在车体框架底部的多个行走轮。
所述移动式起吊设备为电葫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可靠,通过行走装置带动拆除装置移动,通过动式起吊设备的移动拆除钢梁,可以很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克服传统拆除方法中工作效率低、施工成本大、施工周期长、安全风险高等不足,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缩短的施工周期,降低了安全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既有线棚洞施工悬吊拱架钢梁的拆除装置,它包括设置在棚洞顶板上的车体框架,车体框架上固定设置有横向朝外并凸出于棚洞的悬臂梁11,且悬臂梁11与悬吊拱架钢梁1相平行;车体框架上安装有行走装置,行走装置包括设置在车体框架底部的多个行走轮3,行走装置的行走方向与悬吊拱架钢梁1相垂直;悬臂梁11上配设有移动式起吊设备,本实施例中移动式起吊设备选用电葫芦21。
所述车体框架包括设置在外侧的三角框和设置在内侧的梯形框,三角框与梯形框之间通过连杆固定连接,且梯形框的顶部高度低于三角框的顶部高度;三角框的顶部端点与梯形框顶部的两个端点之间分别连接有张拉绳20。
所述悬臂梁11固定连接在三角框处,且悬臂梁11的外端部与三角框的顶部之间连接有张拉绳18,悬臂梁11的中间位置与三角框的顶部之间连接有张拉绳19。
所述车体框架上远离悬臂梁11的一侧安装有配重23。
以下结合其中具体实际情况,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方式做进一步详细描述。车体框架包括两根立杆6和两根立杆7,两根立杆6通过水平连杆5和水平连杆8焊接在一起形成梯形框,并在两根立杆6的顶端焊接钢板15,两根立杆7通过水平连杆5、水平连杆8和水平连杆9焊接在一起形成三角框,并在两根立杆7的顶端焊接钢板14;立杆6和立杆7通过4根水平连杆4连接在一起,立杆6、7及水平连杆5、8、9均为直径100mm的钢管,立杆6、立杆7的下方焊接1cm后钢板16,在钢板16的下方安装走行轮3,在下层水平连杆的一端安装配重23。
在连接两根立杆7的水平连杆8和水平连杆9的中间焊接钢板10,在钢板10上焊接由12#工字钢制作的的悬臂梁11,在悬臂梁的另一端焊接钢板13,在悬臂梁中间焊接一个吊孔17,用张拉绳18、19通过钢板13上的吊孔和吊孔17将悬臂梁斜拉在钢板14上的吊孔上,并用两根张拉绳20通过钢板14和钢板15上的吊孔斜拉起来。将电葫芦21悬挂在悬臂梁11。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首先不放下电葫芦21上的吊钩,通过吊绳22将悬吊拱架钢梁1的一端略微吊起,然后将电葫芦21向外端走行,将悬吊拱架钢梁1抽出,悬吊拱架钢梁1抽出一般时,将电葫芦21上的吊钩放下,将电葫芦21收回,吊在悬吊拱架钢梁1的中间将悬吊拱架钢梁1略微吊起,然后继续向外行走电葫芦21,直至悬吊拱架钢梁1全部抽出,提升电葫芦21的吊钩提起,将悬吊拱架钢梁1提至棚洞2的顶板顶面以上,收回电葫芦21,将悬吊拱架钢梁1放在棚洞2的顶板上。然后通过走行轮3移动该装置,依次循环施工。
本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可靠,通过行走装置带动拆除装置移动,通过移动式起吊设备移动拆除钢梁,可以很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克服传统拆除方法中工作效率低、施工成本大、施工周期长、安全风险高等不足,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缩短的施工周期,降低了安全风险。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