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大直径人工挖孔桩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大直径人工挖孔桩的桩孔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大直径人工挖孔桩(直径≥5m)作为高层或巨大竖向荷载结构的基础形式,在施工过程中,主要包括四个主要过程,第一是在桩孔的孔口架设提升架,利用挖土设备在桩孔内逐节挖土;第二是桩孔的孔底入岩层采取孔内装炸药,并对桩孔的孔口覆盖,爆破成孔;第三是终孔后,在桩孔内放置钢筋笼,并在桩孔的孔口处进行钢筋笼安装固定;第四是桩孔的孔口架设灌注斗,在桩孔内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桩身。这四个过程既独立且又相互关联,但在施工过程中,这四个施工过程都各自由不同班组负责完成。
正常挖土时,需要安装垂直提升架,通过逐节往下循环操作,将桩孔挖至设计标高。桩底的基岩需采取爆破,此时,则又需要在桩孔的孔口搭建临时平台,用于爆破时,对桩孔的孔口进行覆盖,当爆破完成后,又需要将临时平台拆除,然后再进行挖土施工。当桩孔挖掘完毕后,则需要在桩孔内绑扎钢筋笼,且需要在桩孔的孔口处,对钢筋笼进行固定,此时,则又需要在桩孔的孔口架设临时固定钢筋架,当钢筋笼放置完毕后,在往桩孔内灌注混凝土前,则需要在桩孔的孔口重新架设临时平台放置灌注料斗。
现有技术中,当在对桩孔底部的基岩进行爆破时,桩孔的孔口没有进行防护,这样,不仅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大直径人工挖孔桩的桩孔防护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大直径人工挖孔桩的施工过程中,对桩孔底部的基岩进行爆破时,桩孔的孔口没有防护,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大直径人工挖孔桩的桩孔防护结构,布置在桩孔的孔口处,包括三个外层金属杆以及覆盖板,三个所述外层金属杆之间呈三角状布置,所述外层金属杆的两端分别嵌入在所述桩孔的孔壁中,所述外层金属杆的中部悬置在所述桩孔的孔口;所述覆盖板覆盖在三个所述外层金属杆上,且封闭所述桩孔的孔口,所述覆盖板的上表面设有多个凹槽位,所述覆盖板的上表面铺设有承重物。
进一步的,所述外层金属杆的两端部延伸至所述桩孔的护壁外,形成外延段。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凹槽位位于所述覆盖板的中部。
进一步的,沿所述覆盖板外侧至中部的方向,所述覆盖板的上表面朝下倾斜布置,形成中部低四周高的形状。
进一步的,所述覆盖板的下表面设有卡扣,所述卡扣卡在所述外层金属杆上。
进一步的,所述大直径人工挖孔桩的桩孔防护结构还包括多个承压杆,所述承压杆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外层金属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承压杆与其相对布置的所述外层金属杆平行布置。
进一步的,三个所述外层金属杆呈独立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外层金属杆的上表面与所述桩孔的孔口处的地面同高平齐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外层金属杆为工字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直径人工挖孔桩的桩孔防护结构,运用在人工挖孔桩的施工过程中,当需要对桩孔内的基岩进行爆破时,利用三个外层金属杆支撑覆盖板,覆盖板覆盖整个桩孔的孔口处,且利用承重物进行加重,可以对整个桩孔进行防护,并且,覆盖板上的凹槽位设置,可以避免承重物由于震动而掉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大直径人工挖孔桩的桩孔防护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大直径人工挖孔桩的桩孔防护结构的剖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参照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大直径人工挖孔桩的桩孔防护结构包括三个外层金属杆104以及覆盖板108,三个外层金属杆104之间呈三角状布置,外层金属杆104的两端部分别嵌入在桩孔100的护壁101中,且外层金属杆104的两端部延伸至桩孔100的护壁101外,形成外延段,外层金属杆104的中部悬置在桩孔100的孔口处。
覆盖板108覆盖在桩孔100的孔口上的三个外层金属杆104上,且封闭整个桩孔100的孔口,在覆盖板108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凹槽位,且在覆盖板108的上表面铺设有承重物107,部分承重物107置于凹槽位中,部分承重物107置于相邻的凹槽位之间,这样,当桩孔100内进行基岩爆破时,强大的冲击力冲击覆盖板108,覆盖板108可能出现震动,凹槽位的设置,可以避免承重物107被震掉落出覆盖板108外。
上述提供的大直径人工挖孔桩的桩孔防护结构,运用在人工挖孔桩的施工过程中,当需要对桩孔100内的基岩进行爆破时,利用三个外层金属杆104支撑覆盖板108,覆盖板108覆盖整个桩孔100的孔口处,且利用承重物107进行加重,可以对整个桩孔100进行防护,并且,覆盖板108上的凹槽位设置,可以避免承重物107由于震动而掉落。
本实施例中,多个凹槽位布置的覆盖板108的中部,这样,可以使得承重物107多数集中在覆盖板108的中部,进一步避免承重物107的掉落。
另外,沿覆盖板108外侧至中心的方向,覆盖板108的上表面朝下倾斜布置,形成中部低四周高的形状,这样,也可以进一步避免承重物107的掉落。
本实施例中,覆盖板108的下表面设有卡扣,当覆盖板108放置在桩孔100的孔口上后,卡扣卡在外层金属杆104上,从而将覆盖板108与外层金属杆104进行固定。
另外,为了加大对覆盖板108的支撑,桩孔100的孔口处还设置有多个承压杆106,各个承压杆106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外层金属杆104连接,且承压杆106处于桩孔100的孔口处,这样,承压杆106以及外层金属杆104则同时对覆盖板108形成支撑作用。
具体地,承压杆106的两端部分别与相邻的两个外层金属杆104连接,且该外层金属杆104与第三个外层金属杆104呈平行布置,这样,如果承压杆106的数量为三个,则三个承压杆106分别对应与三个外层金属杆104平行布置,或者,承压杆106也可以是两个等等。承压杆106通过钢筋与外层金属杆104连接。
当桩孔100内的基岩爆破结束后,卸掉覆盖板108上的承重物107,将覆盖板108去除,而不需要重复卸除作业平台结构的三个外层金属杆104,也就是说,三个外层金属杆104可以同时衔接下一步工序的施工,不需要重复搭设作业平台,减少辅助作业时间,大大节约施工工期,降低施工费用,保证施工质量,并且,整个施工现场管理有序及整齐,满足安全文明及绿色施工要求。
作为优选实施例,三个外层金属杆104相互独立布置,也就是说,三个外层金属杆104之间相互不连接,这样,使得作业平台结构的覆盖范围可以更广。外层金属杆104可以是工字钢条,或者,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外层金属杆104。外层金属杆104的上表面与桩孔100的孔口处地面同高平齐,这样,则可以便于在作业平台上放置各种机械设备等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