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浇筑预制墙体的组合式模具和预制墙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69670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用于浇筑预制墙体的组合式模具和预制墙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浇筑预制墙体的组合式模具,和得到的预制墙体结构。



背景技术:

叠合墙(双皮墙)通常包括两层相互之间留有间隔的预制墙体。在预制墙体内分布有横纵交错的钢筋。

现有的叠合墙的制造方法是先在模具内铺设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或基本凝固后形成第一面预制墙体,然后在另一模具中铺设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在第二片混凝土凝固前将第一片达到强度的墙体翻转,桁架筋和其他预埋等压入第二墙体,使两片墙体组合一起。这种制造方式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第一,制造时需要分别制造两面墙体,待凝固后再组装在一起,无法一体成型,施工工序繁琐,耗时长。

第二,由于两面墙体是后拼接的,整体性差,导致强度下降。

第三,目前组合两片预制墙体时需要借助专用设备,此类设备价格昂贵,间接增加了使用叠合墙建筑的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浇筑预制墙体的组合式模具和得到的预制墙体结构,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浇筑预制墙体的组合式模具,其特征在于,该组合式模具包括外模板围合成的矩形的模具框架,所述模具框架其中两个彼此相对置的外模板横向设置至少一个插孔,该两个外模板的插孔数量相等,位置彼此相对应,所述两个具有插孔的外模板为第一外模板,其余两个外模板为第二外模板,所述组合式模具设有通过所述插孔贯穿所述组合式模具的至少一个内模块,以及至少一个内模板,该内模板长度与所述两个第一外模板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内模板水平铺设在所述模具框架内,一侧与所述内模块顶部相搭接,所述内模板与所述内模块构造出至少一个位于所述模具框架内且与灌入所述模具框架内的混凝土相隔离的现浇区域。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插孔至设有该插孔的第一外模板两个长边的距离相等。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内模块插入所述插孔内时可沿所述插孔的边缘转动。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内模块插入所述插孔内时可以所述插孔中心为轴沿所述插孔的边缘转动。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插孔为圆形,所述内模块插入所述插孔内时可以所述插孔中心为轴沿所述插孔的边缘转动。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外模板设有固定销,用于固定插入所述插孔的所述内模块。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组合式模具设置多个内模块、内模板,所述多个内模板彼此相间隔地水平铺设在所述模具框架内,所述内模板两侧分别与彼此相邻的两个内模块顶部相搭接,所述内模板与支撑该内模板的两个所述内模块构造出多个与灌入所述模具框架内的混凝土相隔离的现浇区域。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组合式模具设置多个内模块、内模板,所述多个内模板4彼此相间隔地水平铺设在所述模具框架内,其中一个所述内模板其一侧与所述内模块顶部相搭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外模板相搭接,其余所述内模板两侧分别与彼此相邻的两个内模块顶部相搭接,所述内模板与支撑该内模板的两个所述内模块,以及所述内模板与支撑该内模板的所述内模块、第二外模板构造出多个与灌入所述模具框架内的混凝土相隔离的现浇区域。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组合式模具设置多个内模块、内模板,所述多个内模板彼此相间隔地水平铺设在所述模具框架内,其中两个所述内模板其一侧分别与两块所述第二外模板相搭接,另一侧分别搭接在与两块所述第二外模板相邻的所述内模块的顶部,其余所述内模板两侧分别与彼此相邻的两个内模块顶部相搭接,所述内模板与支撑该内模板的两个所述内模块,以及所述内模板与支撑该内模板的所述内模块、第二外模板构造出多个与灌入所述模具框架内的混凝土相隔离的现浇区域。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二外模板设有支座销,所述内模板一侧通过该支座销与所述第二外模板相搭接。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两块第二外模板均设有支座销,所述内模板一侧通过该支座销与所述第二外模板相搭接。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由上述组合式模具浇筑而成的预制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预制墙体结构包括至少一片预制墙体,该预制墙体设有至少一个从其正面凸出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高度与所述预制墙体相等,长度小于所述预制墙体,所述预制墙体与所述连接部长度差形成的空间被构造成至少一个现浇区域。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预制墙体结构包括间隔排列的第一预制墙体和第二预制墙体,所述连接部纵向连接所述第一预制墙体和第二预制墙体,所述预制墙体与所述连接部长度差形成的空间被构造成至少一个现浇区域。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预制墙体结构设置多个横向间隔布置的连接部,所述第一预制墙体、第二预制墙体之前被所述多个连接部隔离出的若干个空心部分被构造成现浇区域。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预制墙体、第二预制墙体内设有横纵交错布置的钢筋。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预制墙体、第二预制墙体与所述现浇区域的接触面设有若干个露筋槽,纵向布置在所述第一预制墙体、第二预制墙体的至少一部分钢筋位于所述露筋槽形成的槽形空间内。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预制墙体结构正面设置有若干个操作孔,该操作孔位置与所述现浇区域相对应。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预制墙体或第二预制墙体为并列双层结构,所述第一预制墙体或第二预制墙体邻接所述现浇区域和连接部一侧为保温层。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预制墙体和/或第二预制墙体内设有横纵交错布置的钢筋。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预制墙体结构正面设置有若干个操作孔,该操作孔位置与所述现浇区域相对应。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底面设有用于安装后置调平构件的预留孔。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底面设有用于安装后置调平构件的预留孔。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预制墙体结构正面设置有若干个出浆孔,该出浆孔连通所述预制墙体结构正面与所述现浇区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浇筑预制墙体的组合式模具,在外模板内设置有特定的内模板和内模块,在模具内构造出了与灌注的混凝土分隔的现浇区域,使得双层叠合墙能够一体成型,不仅缩短的施工工序,所得到的叠合墙整体性更好,强度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组合式模具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组合式模具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预制墙结构第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预制墙结构第一种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预制墙结构第一种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预制墙结构第二种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预制墙结构第三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预制墙结构第三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预制墙结构第三种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中:

1.第一外模板 2.第二外模板 3.内模块 4.内模板 5.插孔 6.固定销 7. 支座销 8.第一预制墙体 9.第二预制墙体 10.连接部 11.现浇区域 12.钢筋 13.操作孔 14.保温层 15.露筋槽 16.出浆孔 17.预留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浇筑预制墙体的组合式模具,该模具可以作为双面叠合墙的一体浇筑成型模具使用。

如图1、2所示组合式模具包括外模板围合而成的矩形的模具框架,外模板即模具框架的四边,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外模板的数量,例如,模具框架其中一边可以是由若干块板组合而成。模具框架其中有两块对置的外模板上开设有插孔5,本实施例中称其为第一外模板1。该两块第一外模板1 上插孔5位置相互对应,构成一对插孔5。插孔5的宽度小于第一外模板1的宽度,在本实施例中,插孔5与第一外模板1两个长边的距离相等,即插孔5在第一外模板1的宽度方向上位于第一外模板1的中央位置。在模具框架内还设有内模板4和内模块3。其中,内模块3通过第一外模板1上的各个插孔5贯穿组合式模具,内模板4长度与两个第一外模板1之间的距离相等,水平铺设在所述模具框架内,内模板4一侧与所述内模块3顶部相搭接以获得后者的支撑。内模板 4与内模块3构造出至少一个位于模具框架内且与灌入模具框架内的混凝土相隔离的现浇区域11。

采用上述的组合式模具制造双面叠合墙的预制墙体时,在将混凝土灌入模具框架的过程中,内模板4和内模块3会阻隔混凝土进入两者围成的现浇区域11 内,即形成了双面叠合墙之间的预留空隙。在浇筑完成后,将内模板4和内模块 3抽离混凝土体,卸下外模板后即可以得到一体成型的预制叠合墙。相较于现有的采用两面墙拼接的叠合墙制造工艺,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模具制造的叠合墙只需要一次浇筑即可成型,节约了工序耗时,且得到的预制墙体整体性好,强度高。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内模块3的具体形状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内模块3的外轮廓至少有一部分为弧面,这样内模块3插入所述插孔5内时可沿插孔5的边缘转动,既方便安装,也方便更精确的调整内模块3的位置和角度。更重要的是,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内模块3 更容易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着插孔5的边缘转动,从而解除内模块3与混凝土相粘合的状态,提高施工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插孔5的形状为圆形,内模块3的形状为与圆形插孔5相匹配的半圆形,内模块3插入插孔5内时可以插孔5中心为轴沿插孔5的边缘转动。内模块3的外轮廓为半圆形,弧面连续而平滑,在拆模是更容易和混凝土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外模板1还设有固定销6,用于固定插入插孔5的所述内模块3。例如,在内模块3为半圆形的情况下,其弧形的轮廓可能会使其不能很稳定地布置在组合模具内,通过固定销6,可以将内模块3良好的固定,防止内模块3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位置发生偏移。

应当理解的是,组合式模具可以设置多个内模块3和多个内模板4,具体的数量可以根据墙体的长度和施工要求选择。下面示例性地给出三种多个内模块3 和内模板4的排列和结合方式。

在第一种方式中,多个内模板4彼此相间隔地水平铺设在模具框架内,每个内模板4的两端下方各设置一个内模块3,内模板4两侧分别与彼此相邻的两个内模块3顶部相搭接,以获得内模块3的支撑。内模板4与支撑该内模板4的两个内模块3构造出多个与灌入所述模具框架内的混凝土相隔离的现浇区域11。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半圆形的内模块3,形成的每个现浇区域11截面两侧为半圆形,中间为矩形。

在第二种方式中,多个内模板4彼此相间隔地水平铺设在所述模具框架内,其中一个内模板4位于模具框架的边缘,其靠近框架边缘的一侧与第二外模板2 相搭接,另一侧与其下方的内模块3相搭接。其余内模板4和内模块3的组合方式与第一种方式相同,即内模板4两侧分别与彼此相邻的两个内模块3顶部相搭接。这样,在模具框架内就形成了两种截面形状不同的现浇区域11。第一种现浇区域11是位于边缘的内模板4和内模块3以及第二外模板2围成的现浇区域 11,该现浇区域11截面自第二外模板2处其向内侧以矩形的形状延伸,直至延伸到半圆形的端部。第二种现浇区域11是位于中部的,由内模板4和其两侧的内模块3围成的现浇区域11,每个现浇区域11截面两侧为半圆形,中间为矩形。

在第三种方式中,多个内模板4彼此相间隔地水平铺设在所述模具框架内,其中,有两个内模板4边缘分别靠近左右两侧的第二外模板2。该两个内模板4 的一侧与第二外模板2相搭接,另一侧搭接在其下方的内模块3上。其余的内模块3和内模块3位于中部,组合方式与第一种方式相同,即内模板4两侧分别与彼此相邻的两个内模块3顶部相搭接。这样,在模具框架内就形成了两种截面形状不同的现浇区域11。第一种现浇区域11是位于边缘的内模板4和内模块3以及第二外模板2围成的现浇区域11,该现浇区域11截面自第二外模板2处其向内侧以矩形的形状延伸,直至延伸到半圆形的端部。第二种现浇区域11是位于中部的,由内模板4和其两侧的内模块3围成的现浇区域11,每个现浇区域11 截面两侧为半圆形,中间为矩形。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第二种和第三种组合方式中,第二外模板 2设有支座销7,内模板4的外边缘通过该支座销7与第二外模板2形成搭接。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组合式模具浇筑预制墙体结构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将外模板围合成矩形的模具框架,在彼此相互对置的两块板上设置插孔5,该两块板的插孔5数量相等,位置相互对应。

其中,在设置所述插孔5之前还可以向模具框架内浇筑一部分混凝土,该部分混凝土的厚度与所述插孔5底端至所述模具框架的底面距离相等。这样是使得浇筑在底部的混凝土可以形成叠合墙的其中一面墙体,再在该墙体上通过内模板 4和内模块3构造隔离混凝土的空间,以浇筑形成另一面墙体。

第二步,向所述插孔5插入内模块3并使内模块3通过插孔5贯穿所述模具框架,在所述模具框架内水平铺设内模板4,所述内模板4一侧搭接在内模块3 的顶部。

内模块3的另一侧可以根据其所处的位置不同而搭接在不同的部件上。如以上各实施例所描述的,当内模板4位于边缘时,靠近第二外模板2的一侧可以搭接在第二外模板2的支座销7上,当内模板4位于中部时,则两侧均搭接在内模块3上。

第三步,向模具框架内浇筑混凝土至其达到预定的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第三步中,如果内模块3下方已经预铺设了一定厚度的混凝土(作为双面叠合墙一侧的墙体),那么混凝土会继续升高,先在相邻两内模板4之间形成混凝土肋板,超过内模板4的高度后,会在模具的上部空间内形成双面叠合墙的另一侧墙体。混凝土肋板则作为连接两面墙体的连接部 10,相较于普通的钢筋12连接而言能更好地加强墙体的整体稳定性和强度。

此外,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外模板表面还预留有多个观察孔,用于观察混凝土料是否溢出,从而判断混凝土料是否已经均匀地灌满模具框架的内部空间。

第四步,待模具框架内混凝土达到强度要求后,先后移除内模块3和内模板 4,撤去四块外模板,预制墙体结构完成。

其中,当采用的内模块3可以沿着插孔5的边缘转动时,移除内模块3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向所述内模块3施加外力使其在所述插孔5内沿所述插孔5的边缘转动以解除所述内模块3与混凝土相粘合的状态;

第二步,将所述内模块3从所述模具框架内抽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内模块3为半圆形,其外轮廓的弧面连续而平滑,在拆模是更容易和混凝土分离,提高的施工效率。

在上述的预制墙体的浇筑方法中,双面叠合墙的两侧墙体可以通过一次浇筑一体成型,不仅节约了施工工序,而且得到的墙体结构整体性好,强度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使用上述模具浇筑得到的一种预制墙体结构,如图3至9所示,该预制墙体结构包括至少一片预制墙体,该预制墙体设有至少一个从其正面凸出的连接部10,所述连接部10高度与所述预制墙体相等,长度小于所述预制墙体,所述预制墙体与所述连接部10长度差形成的空间被构造成至少一个现浇区域1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预制墙体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预制墙体8 和第二预制墙体9,两墙体之间为多个横向间隔布置的连接部10,第一预制墙体 8、第二预制墙体9之间被所述多个连接部10隔离出的若干个空心部分被构造成现浇区域11。其中,连接部10就是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两相邻内模板4之间浇筑形成的混凝土肋板。

应当理解的是,现浇区域11的数量和位置排布关系是根据施工要求由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组合式模具所决定的,可参考前述组合式模具的中内模块3和内模板4排列结合方式示例和附图4、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预制墙体8、第二预制墙体9内设有横纵交错布置的钢筋12,用于和相邻的其他预制墙体结构绑扎后浇筑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改进方式,第一预制墙体8、第二预制墙体9与所述现浇区域11的接触面设有若干个露筋槽15,纵向布置在所述第一预制墙体8、第二预制墙体9的至少一部分钢筋12位于所述露筋槽15形成的槽形空间内。使该墙体结构内在露筋槽15处裸露的纵向钢筋12与下层墙体顶端纵向裸露的钢筋12搭接,现浇时使上下层墙体相连接,提高整体强度;同时露出的纵向钢筋12和现浇混凝土直接握裹,加强新旧混凝土的结合,有效增强现浇墙体的承载力。混凝土料灌入露筋槽15形成的凸起构造加强了新旧混凝土的结合,增强了墙体结构的整体性,有助于提高现浇墙体的防水能力。

作为一种优选的改进方式,预制墙体结构正面设置有若干个操作孔13,该操作孔13位置与所述现浇区域11相对应。这样,如果一些内模板4与混凝土粘连过牢,可以通过操作孔13对内模板4施加垂直内模板4平面的外力,使得内模板4能够顺利抽离组合模具。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预制墙体结构既可以是内墙体结构也可以是外墙体结构。即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预制墙体8和第二预制墙体 9之间直接通过连接部10连接,以构成内墙体。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预制墙体8或第二预制墙体9靠近连接部10的一侧设有一层保温层14,以作为外墙体使用。

对该外墙体结构配筋时,可以如图8、9所示,仅在内侧预制墙体配筋,此时,封闭环状钢筋另一边贯穿连接部10和现浇区域11。也可以在两片预制墙体内均设置钢筋12,此时外侧预制墙体内钢筋偏离保温层14。

作为一种优选的改进方式,如图4、6所示,在连接部10底面设有预留孔 17,用于安装调节预制墙体结构竖直度的调平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现有技术设置该调平构件,例如预留孔17为螺纹孔,调平构件9可以为与预留孔17 相适配的螺栓,或为与预留孔17相适配的螺杆,该螺杆底部具有调节支脚。

作为一种优选的改进方式,如图3所示,预制墙体结构正面设置有若干个出浆孔16,该出浆孔16连通所述预制墙体结构正面与所述现浇区域11,其用于向现浇区域11灌浇混凝土时排出现浇混凝土内部的气泡。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发明构思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该发明构思的前提下,所做的任何显而易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