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顶快速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23818阅读:119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水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楼顶排水的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楼房的楼顶排水问题在楼房建设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雨水多的夏季,及时将楼顶的雨水排走是非常必要的。现有技术中,排水管设置在楼房的外墙上,排水管与楼房外墙之间具有缝隙,在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大雨天气,雨水多而急,雨水对排水管产生很大的作用力,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容易出现排水管松动甚至脱节的情况,使用寿命短。

现有技术中,排水管与楼顶的排水孔之间无法进行密封连接,当水流比较大时,排水孔排出的水一部分进入了排水管,一部分会沿着楼房的外墙流下,不仅对外墙造成破坏,还会在外墙上留下水印,影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且排水速度快的楼顶快速排水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楼顶快速排水装置,包括多个设置在楼顶女儿墙底端的排水孔,楼房的外墙上固定安装有位于所述排水孔下方的排水装置,所述排水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排水孔下方的排水斗,所述排水斗包括与所述外墙贴合的内侧平面斗体,所述排水斗的底端设置有紧贴所述内侧平面斗体的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安装有与所述外墙紧贴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与所述外墙之间安装有固定卡箍。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排水孔内安装有过滤网。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排水斗还包括与所述内侧平面斗体固定连接的外斗体,所述外斗体自底端呈圆弧形延伸至顶端。

所述排水孔的出口端下方安装有将水导离墙体的导水槽,所述导水槽的出口端位于所述排水斗的开口上方。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卡箍包括两片预埋在所述外墙内的箍片,两个所述箍片之间安装有箍紧螺栓。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楼顶快速排水装置,包括多个设置在楼顶女儿墙底端的排水孔,楼房的外墙上固定安装有位于所述排水孔下方的排水装置,所述排水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排水孔下方的排水斗,所述排水斗包括与所述外墙贴合的内侧平面斗体,所述排水斗的底端设置有紧贴所述内侧平面斗体的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安装有与所述外墙紧贴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与所述外墙之间安装有固定卡箍;排水斗的内侧平面斗体紧贴外墙并固定安装在外墙上,排水管也贴近外墙固定安装,在使用过程中,排水管能够承受更大的冲击力,延长了使用寿命;由于排水管与外墙紧贴固定,水流在排水管内流动更加顺畅,有利于楼顶积水的快速排放。

采用圆弧形外斗体,当水流从排水孔落到排水斗内时,外斗体的圆弧形面能够分散水流对排水斗的冲击力,避免长期冲击力过大造成排水斗损坏,延长了排水斗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1-排水孔;12-过滤网;21-排水斗;22-排水管;3-固定卡箍;4-导水槽;5-女儿墙;6-外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楼顶快速排水装置,包括多个设置在楼顶女儿墙5底端的排水孔11,所述排水孔11内安装有过滤网12,楼房的外墙6上固定安装有位于所述排水孔11下方的排水装置,所述排水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排水孔11下方的排水斗21,所述排水斗21包括与所述外墙6贴合的内侧平面斗体,所述排水斗21的底端设置有紧贴所述内侧平面斗体的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安装有与所述外墙6紧贴的排水管22,所述排水管22与所述外墙6之间安装有固定卡箍3。所述固定卡箍3包括两片预埋在所述外墙6内的箍片,两个所述箍片之间安装有箍紧螺栓。

所述排水斗21还包括与所述内侧平面斗体固定连接的外斗体,所述外斗体自底端呈圆弧形延伸至顶端。所述排水孔11的出口端下方安装有将水导离墙体的导水槽4,所述导水槽4的出口端位于所述排水斗21的开口上方。导水槽4能够将排水孔11排出的水直接导入到排水斗21内,避免水流沿着外墙6下流,能够保持外墙6的质量和外观整洁。

排水斗21的内侧平面斗体紧贴外墙6并固定安装在外墙6上,排水管22也贴近外墙6固定安装,在使用过程中,排水管22能够承受更大的冲击力,延长了使用寿命;由于排水管22与外墙6紧贴固定,水流在排水管22内流动更加顺畅,有利于楼顶积水的快速排放。

采用圆弧形外斗体,当水流从排水孔11落到排水斗21内时,外斗体的圆弧形面能够分散水流对排水斗21的冲击力,避免长期冲击力过大造成排水斗21损坏,延长了排水斗21的使用寿命。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