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浇筑预制墙体的模具和预制墙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69672阅读:765来源:国知局
用于浇筑预制墙体的模具和预制墙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制墙体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浇筑预制墙体的模具和预制墙体。



背景技术:

叠合墙(双皮墙)通常包括两层相互之间留有间隔的预制墙体。在预制墙体内分布有横纵交错的钢筋。

现有的叠合墙的制造方法是先在模具内铺设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或基本凝固后形成第一面预制墙体,然后在另一模具中铺设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在第二片混凝土凝固前将第一片达到强度的墙体翻转,桁架筋和其他预埋等压入第二墙体,使两片墙体组合一起。这种制造方式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第一,制造时需要分别制造两面墙体,待凝固后再组装在一起,无法一体成型,施工工序繁琐,耗时长。

第二,由于两面墙体是后拼接的,整体性差,导致强度下降。

第三,目前组合两片预制墙体时需要借助专用设备,此类设备价格昂贵,间接增加了使用叠合墙建筑的施工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的发明人层发明过一种用于浇筑预制墙体的组合模具,并申请了专利,该专利公开号为CN107097331A。该专利申请提供的用于浇筑预制墙体的组合式模具,在外模板内设置有特定的内模板和内模块,在模具内构造出了与灌注的混凝土分隔的现浇区域,使得双层叠合墙能够一体成型,不仅缩短的施工工序,所得到的叠合墙整体性更好,强度更高。

但是,上述组合式模具的不足之处在于,各现浇区域彼此之间完全隔离,混凝土灌注后,各现浇区域内形成的混凝土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导致现浇部分的整体性较差,这会对墙体的整体强度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浇筑预制墙体的模具,在浇筑后能够实现现浇区域的底部连通,以加强预制墙体的整体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浇筑预制墙体的模具,包括外模板围成的矩形模具框架,在矩形模具框架内设有至少两组用于构造出现浇区域的第一内模,其特征在于,相邻的第一内模之间设有用于构造出连通区域的第二内模,所述连通区域能够将相邻的现浇区域的端部连通。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内模包括贯穿所述模具框架的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内模块和一内模板,所述内模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内模块连接,构造出所述现浇区域。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内模块从所述模具框架上的插孔伸出,所述内模块的边缘能够沿着所述插孔的内侧转动。

可选地或优选地,两第一内模之间,相邻的第一内模块的端部通过螺栓组件连接。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二内模包括第二内模块;所述第二内模块从所述现浇区域的端部所在的外模板处嵌入所述模具框架内,且所述第二内模块的两侧分别和相邻的第一内模的边侧配合,从而构造出连通相邻的所述现浇区域的连通区域。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二内模块通过固定部固定,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板和支撑件,所述第二内模块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固定板背离所述第二内模块的一侧。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支撑件包括设置在固定板上部的第一支撑件和固定板下部的第二支撑件。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支撑件的宽度从上至下依次增大。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制墙体,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现浇区域,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现浇区域的端部通过连通区域连通。

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浇筑预制墙体的模具,在相邻的构成现浇区域的第一内模的端部之间设置了第二内模,从而构造出了连通相邻现浇区域的连通区域,这样在混凝土浇筑后,相邻的现浇区域的端部就会被连通区域所连通,各现浇区域内的混凝土体也能够连接起来,加强了预制墙体的整体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浇筑预制墙体的模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浇筑预制墙体的模具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浇筑预制墙体的模具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相邻第一内模块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内模块固定方式的侧视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第二内模块的主视示意图;

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内模块固定方式的侧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预制墙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预制墙体现浇区域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0为预制墙体现浇区域另一个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1为预制墙体现浇区域另一个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中:

1-模具框架;2-第一内模;3-现浇区域;4-第二内模;5-连通区域;6-螺栓组件;7-固定板;8-支撑件;101-插孔;201-第一内模块;202-内模板;401-第二内模块;601-螺杆;602-螺母;603-筋板;801-第一支撑件;802-第二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中示出的若干示例性实施方式来描述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应当理解,描述这些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进而实现本发明,而并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浇筑预制墙体的模具。如图1-7所示,该模具包括一个由外模板围合成的矩形模具框架1。在矩形模具框架1内设有至少两个间隔排列的第一内模2。第一内模2在矩形模具框架内构造出混凝土的现浇区域3,即在预制墙体的过程中,当混凝土浇筑入模具框架1内,待凝固后,第一内模2从模具框架1抽出,可以留下没有填充混凝土的现浇区域。在相邻的第一内模2端部之间设有第二内模4,这样,在将第二内模4抽出模具框架1后,就留下了连通相邻现浇区域的连通区域5。得到这种具有现浇区域3和连通区域5的预制墙体后,在现场浇筑时,混凝土不仅会被浇筑进各现浇区域3内,还会进入连通区域5,从而将各个现浇区域3内的混凝土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加强了预制墙体的整体性和整体强度。

本实施例中,矩形的模具框架由四块外模板围合而成,在浇筑完成后,拆除这四块外模板,就分别得到了预制墙体的上下左右四条边(相应的,这四条边对应的外模板分别称为上边模板、下边模板、左边模板和右边模板)。但是,在预制墙体的预制浇筑过程中,该矩形模具框架是水平放置的,而非竖直放置,即如图1所示,该面即为模具框架的下边模板或上边模板(上边模板和下边模板的构造可以完全相同)。

第一内模2的具体构造可以由多种,不同的构造可以构造出不同形状的现浇区域。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提供一种第一内模2,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内模块201,第一内模块201的位置位于模具框架1在高度方向上的中部,并从模具框架1的上边模板和下边模板穿出,即贯穿整个模具框架(如图2所示)。在第一内模块201的上方设有内模板202,内模板202的一端搭接在左侧的第一内模块上,另一端搭接在右侧的第一内模块上。内模板202和两侧的第一内模块201组合在一起构成了预制墙体的现浇区域3。当然除了“搭接”的连接方式外,也可以采用其他的连接形式将第一内模块201和内模板202结合在一起。

第一内模块的具体形状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采用不同的形状会也会在现浇区域的边侧构造出不同形状,相应的,在上边模板和下边模板上也应当设置能够供第一内模块穿出的插孔。优选的,第一内模块2的边缘在可以沿着插孔的内侧转动,这样在拆除模具时,在第一内模块2的转动状态下更容易和混凝土解除粘结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模块2的截面为半圆形,相应的,上边模板和下边模板上开设有位置对应的圆形插孔101,第一内模块201的端部从插孔101伸出。这样,半圆形的第一内模块201和上方的内模板202就构造出了截面为长条形的现浇区域,由此推演,当第一内模块201由半圆形替换为其他形状,长条形现浇区域的边侧的形状也会随之改变,如图9-11所示。

作为优选的改进,两第一内模之间,相邻的第一内模块201的端部之间可以通过螺栓组件6连接,具体包括支撑第一内模块201的筋板603,以及贯穿筋板603的螺杆601和用于固定螺杆的落幕602。这样在预制浇筑时第一内模块201不容易发生移动,相对位置也固定,保证了现浇区域的规整。

第二内模4的结构同样可以由多种,其主要用于和第一内模2配合使用,在预制墙体的制作过程中,第二内模4在模具框架1内形成连通区域5,用来连通相邻现浇区域3的端部。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内模4包括第二内模块401。第二内模块401从上边模和下边模嵌入到矩形框架内(从图1上看,第二内模块401是向纸内伸入的),且第二内模块401位于相邻的第一内模2中的两个相邻的第一内模块201之间,第二内模块401的两侧分别和第一内模块201的侧边配合,以构造出连通区域5(即第二内模块401向图1纸面内凹陷形成的区域。)为了使第二内模块401固定,在第二内模块401远离框架模具内侧的一侧设有固定板7,固定板7的外侧再设有支撑件8,从而将第二内模块401稳定的支撑在模具框架1内。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板7即为模具框架1的上边摸或下边摸。第二内模块401和两侧的第一内模块201共同围成了连通区域5,这些连通区域5将相邻现浇区域3的端部连接在了一起。

支撑件8既可以是整体式也可以是分体式的。在本实施例中,整体式的支撑件为一个上窄下宽(即宽度从上至下逐渐变大)的支撑件(如图5所示)。分体式的支撑件包括两部分,即第一支撑件801和第二支撑件802(如图7所示),第一支撑件801支撑在固定板7的上部,第二支撑件802支撑在固定板7的下部,具体可以采用槽钢或其他型钢等作为支撑件将第二内模块401固定。

在预制墙体的制作过程中,先在模具框架的底面浇筑一定厚度的混凝土,这部分混凝土会构成叠合墙的其中一面墙体,然后支起第一内模和第二内模,继续浇筑混凝土,此时混凝土由于不会进入第一内模合第二内模占用的空间,从而构成了现浇区域以及连接现浇区域的连通区域。混凝土继续上升,直至超过第一内模的上边后,开始形成叠合墙的另一面墙体。在模具框架内的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撤出外模板、第一内模、第二内模,就得到了具有多个端部连通的现浇区域的预制墙体。整个过程双层叠合墙能够一体成型,不仅缩短的施工工序,所得到的叠合墙整体性更好,强度更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由上述模具浇筑而成的预制墙体,该墙体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现浇区域3,相邻的现浇区域由连通区域5(连通区域5向纸面内凹陷)连通。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发明构思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该发明构思的前提下,所做的任何显而易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